不是作夢 空氣用來製造新型態人造肉

2021-02-23 洛杉磯生活互動

(綜合報導)美國新創公司「Air Protein」在2019年11月發表了以空氣製成的肉,這個技術原理類似於製作優格或啤酒的生產過程,但與發酵過程卻不完全相同。在發酵槽裡,嗜氫菌(hydrogenotrophs)會消耗二氧化碳、水以及該公司溷合的礦物質營養素來產生含有80%蛋白質的蛋白粉,再將其製造為類似肉類的產品。

隨著人們開始重視全球暖化、環境永續的議題,近年來開始興起以植物蛋白製造出來的植物肉(plant-based meat)或是以細胞培養出來的培養肉(cultured meat),但現在這些都不夠稀奇!科技的進步使得「空氣」也能夠製造出新型態的人造肉。

使用「空氣」也能製造肉?這聽起來像在唬人!美國新創公司「Air Protein」在2019年11月發表了以空氣製成的肉,但是,真的有可能單單憑空就能製作肉出來嗎?不,其實還是需要微生物的幫助!
具體來說,Air Protein是使用一種單細胞微生物,稱為「嗜氫菌(hydrogenotrophs)」來協助。Air Protein的CEO麗莎·戴森(Lisa Dyson)表示,這個技術原理類似於製作優格或啤酒的生產過程,但與發酵過程卻不完全相同。在發酵槽裡,嗜氫菌會消耗二氧化碳、水以及該公司溷合的礦物質營養素來產生含有80%蛋白質的蛋白粉,再將其製造為類似肉類的產品。

不同於黃豆或其他植物蛋白,這種空氣蛋白為「完全蛋白質」,與奶、蛋、肉類食品的蛋白質相同,另外也含有素食者容易缺乏的維生素B12。而此生產出來的蛋白質沒有特殊的風味,因此適合用於多種食品中,包括麥片、蛋白質能量棒、高蛋白奶昔中。麗莎·戴森說明,正在探索最適合切入市場的第一款產品,並計劃於2020年上市。

麗莎·戴森表示,空氣蛋白質的想法其實是受到196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的啟發,當時NASA正在尋找可以在資源有限的太空旅程中生產食物的方法,科學家想出了一個封閉的碳循環系統,就是利用微生物消耗被太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將水與其他能源轉換為含碳的食物給予太空人食用,接著太空人再將呼出的二氧化碳進一步使微生物繼續生成食物。

但當時這項研究沒有獲得實證,而後麗莎·戴森與她同事在希望能夠為氣候變遷帶來解決方法的時候,他們發現了這一篇研究,並開始嘗試將其具體實現。

除了Air Protein,也有其他公司利用類似的原理開發空氣食品,例如芬蘭的初創公司Solar Foods計劃在2021年上市以二氧化碳、水、可再生資源製作的食品、以及另一美國公司Novonutrients也是利用二氧化碳轉化為含高蛋白的魚飼料,並可成功降低水產養殖的成本。

氣候變遷為環境生態帶來改變的同時,也使得利用傳統農業來生產糧食變得更加困難!而與生產黃豆等等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資源的農作物相比,透過空氣生產食品能夠解決的事情之一就是可以生產出不需要「耕地」的食品,不需要土地資源、也不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或許這技術就是未來發展永續糧食的解方。

相關焦點

  • 使用空氣也能造出「人造肉」
    隨著人們開始重視全球暖化、環境永續的議題,近年來開始興起以植物蛋白製造出來的植物肉(plant-based meat)或是以細胞培養出來的培養肉(cultured meat),但現在這些都不稀奇!科技的進步使得「空氣」也能夠製造出新型態的人造肉!
  • 人造肉,我們不是造假
    美國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將要進入中國市場,而且中國的人造肉公司也在躍躍欲試,在豬肉吃不起的時候,人造肉市場即將開啟。出於對環保問題的考慮,布朗教授認為人造肉可以很好的解決人類吃肉,與環保問題的矛盾。如何用植物造肉當然如果造出來的人造肉色、香、味不能滿足吃貨的胃口,那麼再健康的食物也無法普及,如果用植物造出和動物肉外觀、味道一致的肉呢?
  • 吃空氣!「空氣肉」來啦
    「空氣蛋白質」公司用「空氣肉」製作的墨西哥玉米卷。科技前沿 人造肉行業或將再迎革新!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空氣蛋白質」公司正在開拓一種新型食品類別——「空氣蛋白質」,該公司將空氣中的元素與水和礦物質營養素相結合,推出了「空氣肉」,創造了一種新形式的無動物蛋白質。
  • 你期待人造肉嗎?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裡程碑意義後的思考
    特別需要說明,本文不是科幻小說。 我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的消息,是真實的。 前幾天,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一時間,全場譁然。 網友們各抒己見。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人造肉能否代替動物肉,成為更安全的未來食材?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研發、應用人造肉,改寫著人們對傳統肉食的認知,有業內專家稱:「預計到 2040 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 60%。」一種是從牛、豬、家禽或魚的肌肉組織中提取細胞,在一個薄膜上進行培育,細胞會自己生長、擴張,然後從薄膜上脫落,等到脫落後的平面細胞群堆積到一定厚度時,就形成了肉;另一種是在一種三維顆粒中培育肌肉細胞,由此培育出的細胞組織可以用來製造肉製品,比如雞米花和碎牛肉。
  • 人造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裡面有肉嗎?
    其實人造肉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完全跟肉沒有關係的,只是吃起來像肉的,這種肉是用大豆,豌豆等植物提取加工而成的;另外一種人造肉是動物性的,就是用動物細胞在實驗室裡面培育出來的,最後再加工成肉塊。 上世紀9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了開發新的食物來源,讓太空人的飲食更加多樣化,最後在實驗室裡成功培育出了一塊人造肉。 2013年世界上第一個動物性的人造漢堡肉在倫敦亮相,這塊漢堡肉由荷蘭專家花費了大約25萬歐元,才將肌肉細胞培育並加工成一塊漢堡肉的,但是口感不是很好,肉質硬,並且沒有脂肪肉汁。
  • 人造食品行業概覽|人造肉
    人造食品,又叫仿生模擬食品,不是以化學原料聚合而成的,它是根據所仿生天然食品所含的營養成份,選取含有同類成份的普通食物做原料,用科學的方法製成各種各樣的仿生模似食品。據相關行業專家表示,未來改變人類食品結構的食品來源將是人造食品。人造食品的原料有三個來源:一是使用現代化方法加工目前食品生產中的廢棄料,使未被利用的原料進入飲食領域。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人造肉作為一款健康環保的植物基食品,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作為一種以植物基為主要原料的新概念食品,人造肉從出現便受到了食品行業的廣泛關注並引發熱議。作為肉類需求大國,真正做到人造肉本土化,研發出符合國人飲食習慣、滿足國人對於食物口味需求的人造肉食品,仍是現在中國人造肉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近期,專注於國風美食創新的國風零食創新品牌味BACK,聯手人造肉先鋒品牌「星期零」和中華老字號「諸老大」推出首款「植物基人造肉粽」 以節氣食品為開端推出國人自己的植物基人造肉食品。
  • 人造培根和牛排將面世,人造肉能代替天然肉嗎?
    人造肉能代替天然肉嗎?人造肉和天然肉有什麼區別?人造肉上市,你敢吃嗎?這家人造肉公司今年一季度銷售額達402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飆升215%。除了開發新產品外,BeyondMeat還在不斷改進其已推出的肉類替代品,改進了漢堡肉餅,使用椰子油和可可脂,使其產品吃起來更像真肉。  人造肉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被這所大學給做出來了…
    這裡不是指靠大豆蛋白製作而成的素肉,指的是任何並非從動物身上取得的肉類,而是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而成的肉。……那麼現實生活中的人造肉,人們是怎麼想的?科學期刊《PLOS ONE》2017年2月份刊登了一份關於美國人對人造肉類接受程度的調查,越670名受訪者中,約1/5堅決拒絕人造肉,認為可以試一試的佔2/3。不過動物細胞人造肉也不是那麼輕易能夠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的。因為動物細胞人造肉目前還在實驗室研究階段,且造價極高。
  • 「人造肉」怎麼造?造出來的「植物肉」和「動物肉」有什麼區別?
    從人造衛星到人造美女,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能想方設法造出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我們的今日話題:人造肉怎麼造?在人造一塊肉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人造肉只是個籠統叫法,人造植物肉或者人造動物肉,才更能表明你嘴裡這塊人造肉的真實屬性。
  •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淨營收漲215%,人造肉到底有多大泡沫?
    主要還是由於Beyond Meat的人造肉目前投入的成本還不低,這也是為何人造肉的售價會比傳統肉類的價格更高;另一方面人造肉雖說被資本炒的很火熱,但畢竟它在消費級市場佔據的市場份額還不是很高,對於Beyond Meat來說現在處於虧損也算是意料之中。
  • 植物蛋白人造肉品牌庖丁造肉亮相央視,助力中國人造肉產業
    隨著國外「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人造肉也成為了市場風口產業。11月12日,針對近些年國內人造肉市場發展崛起勁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對國內人造肉市場進行了專題報導。
  • 哈佛版更逼真人造肉來了!讓動物細胞「長成」肉,接近真肉質地
    更逼真的人造肉來了。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可食用的明膠支架上培養了兔和牛的肌肉細胞,這些細胞細長而粘連,接近真實肉的質地和堅實度。周景文對此作了更詳盡的分析。大部分動物幹細胞只能進行有限次數的傳代,那麼細胞培養人造肉麵臨著幹細胞獲取來源、誘導分化的控制、低成本的大規模培養等一系列問題,很多是以往從未有人涉足的,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特別是在幹細胞獲取和動物細胞培養方面的顛覆性的創新,才有可能實現商業化。
  • 星巴克人造肉產品開賣!比肉貴,有大豆味
    賣人造肉,星巴克是認真的。幾個月前,人們討論星巴克時,還避不開瑞幸咖啡,很多人將這兩家品牌拿出來對比,從口味到價格再到品牌形象和未來發展。而現在,提到瑞幸,第一反應是造假和訴訟;提到星巴克,首先想到的則是人造肉。
  • 星巴克人造肉菜單
    星巴克將4月22日本周三在中國國內的菜單上首次增加人造肉菜單,這次推出的新產品是與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合作推出,這也是星巴克首次在中國推出人造肉產品。
  • 說說「人造肉」那些事-新華網
    眾所周知,禽畜養殖會對環境造成壓力,隨著細胞培育技術的興起,科學家們設想並發明了一種「人造肉」技術,據說可以大大增加肉類產量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過大壓力。  一家名為「BeyondMeat」的「人造肉」企業,目前已經獲得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以及麥當勞前任CEO唐·湯普森等多位名人的投資。據相關機構估值,「人造肉」在未來有望達到64億美元的市場估值。
  • 中科院院士吳奇:目前的「人造肉」只是素食
    時代周報記者 謝江珊近年,「人造肉」話題持續火爆,備受資本追捧。然而,眼下所謂的「人造肉」是否能真正稱之為「肉」,依舊是市場爭議的焦點。9月25日,在第三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上,國際著名大分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食品科學與加工研究中心主任吳奇發表題為《「素食」和「素肉」之分》的演講,對基本概念作了解讀:「概念必須清楚,名稱非常重要。
  • 「People」是人,「meat」是肉,那麼「人造肉」英文是?
    這兩天,星巴克的「人造牛肉拉麵」火了!美國最大的人造肉供應商之一Beyond Meat的股價暴漲,其「人造肉」產品也獲得了國外媒體的熱烈追捧。昨日內容回顧:星巴克開賣「人造肉」,69元千層面賣光,網友:真肉不香?
  • 人造肉月餅是風口還是泡沫?
    豬肉的飛漲讓人造肉企業早早的嗅到了商機。9月6日,人造肉企業珍肉與雙塔食品合作推出了1000份人造肉月餅,每盒售價88元。按照產品開發的模式,當下人造肉產品可以分為植物基人造肉(以下簡稱植物肉)和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以下簡稱培養肉)。植物肉是以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為基礎,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而製成的人造肉。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分離、提取出少量幹細胞,在營養液中進行培養,最終生長分化成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