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真的是冰嗎?能源新寵其實不神秘

2020-12-02 驅動之家

前不久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中國南海宣布,我國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了成功,這也意味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連續穩定開採可燃冰產氣的國家。這對於崛起中的中國來說無疑是打了一針強心劑,網友們紛紛在網絡上留言表示,厲害了我的國!


藍鯨1號開採平臺正在開採可燃冰

可燃冰實現穩定開採的意義有多大?據世界能源會議統計,世界已探明可採煤炭儲量共計15980億噸,預計還可開採150年。探明可採石油儲量共計1211億噸,預計還可開採30~40年。探明可採天然氣儲量共計119萬億立方米,預計還可開採60年。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新能源的話,再過50-100年,地球上可用的化石燃料能源就將消耗殆盡。不要以為百年很長,人類歷史幾百萬年,區區百年真的是彈指一揮,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國家在不斷的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潔淨能源,但目前來說這些能源的使用情況並不是特別理想。


人類主要能源可用年限圖表(來源於網絡)

可燃冰的優勢在哪呢?現已探明的我國可燃冰的蘊藏量大概有1000億噸左右,這個是什麼概念呢?上文也說道全球石油儲量大概1211億噸,也就是說僅我國的可燃冰儲量的總量已經接近了全球石油的總量。而全球的可燃冰儲量更是驚人,佔全球有機碳總量的1/2以上,預計產生的能量可以供人類再使用1000年。所以,如果可燃冰實現穩定廉價的開採,很可能改變現在人類所面臨的這種能源結構。


可燃冰全球大致的分布情況(數據來自美國地質勘探局)

那麼神奇的可燃冰到底是怎樣一種能源呢?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又稱氣冰或者固體瓦斯,是目前世界公認的理想型替代能源,主要蘊藏於陸地永久凍土帶和深海海底中,由天然氣和水在0°低溫和30個大氣壓的作用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海底大概有90%以上、陸地大概有27%以上的面積具備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所以可燃冰這一礦物資源在全球的分布是相當豐富的。


可燃冰是一種很好的清潔能源

可燃冰真的是冰嗎?其實並不是,只不過是因為它有一個類似冰狀形態的外觀,又具有燃燒的特性,才獲得了這樣一個形象的名字,可燃冰中甲烷(大家家裡使用的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的含量高達80%-99.9%,燃燒後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種非常清潔環保的能源,化學方程式如下:CH4+8H2O+ 2O2== CO2+ 10H2O(反應條件為「點燃」)。

除了燃燒更加清潔環保外,它燃燒產生的能量要比我們常見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多出數十倍(同體積下),所以無論從儲存量、熱量和環保角度考慮,可燃冰都可以說是人類未來要抱穩的一條「能源大腿」。

天使or魔鬼 能量是全球原子彈總和一萬倍

關於人類對可燃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78年,英國的化學家普德斯特裡就著手研究形成可燃冰的溫度和壓強,他也成為第一個在實驗室中製造天然氣水合物的科學家,直到1811年,戴維首次在實驗室中發現了可燃冰的水合物,他也被一些科學家認為是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者。轉瞬100年後1934年哈默施密特發表了對美國天然氣管道堵塞現象的檢查結果,表示這些阻塞物不是普通冰塊而是天然氣水合物。而人類真正發現自然界中存在可燃冰是1965年前蘇聯科學家Makogon在西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中發現天然氣水合物礦藏,至此人類發現了自然界中的可燃冰並認識到了可燃冰的重要性,於1970年開始著手研究商業開採。而海洋中的天然氣水合物則是在1971年由美國學者Stoll等人在深海鑽探巖心中發現的。


可燃冰的研究和開採主要集中在近幾十年

而在近年來可燃冰的開採方面,美國、日本和德國均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國屬於開發較晚的國家,雖然大家都在覬覦這塊肥肉,但截至到我國成功海洋連續開採前,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成安全連續開採。以鄰國日本為例,2013年率先在南海海槽進行海上試採,但因為出砂等技術問題失敗,而到了2017年4月日本又在同一海域進行了第二次試採,第一口試採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但僅過一個月再次因為出砂問題項目再次終止。那麼目前開採有哪些方式?實際開採需要面臨哪些難度呢?


點燃可燃冰開採成功後的天然氣

從目前的開採方式上來說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熱解法、置換法和降壓法熱解法是利用了可燃冰溫度升高就會自動分解的特性,通過將溫水注入可燃冰層的方式,使固態可燃冰分解成氣態使甲烷氣體溶解到水中後,再對水中的甲烷進行2次提取,這種方式不但要對甲烷進行多次分離提取,還需要消耗大量的熱水,經濟性很差。置換法是將化學試劑注入可燃冰層中,通過與可燃冰反應,改變可燃冰狀態,達到採氣的目的,這種方法和熱解法類似,對甲烷氣體的收集和經濟性都有一定的難度。降壓法是利用可燃冰層下面往往存在游離的天然氣,將這些天然氣抽出後降低了可燃冰礦層的壓力,當壓力減小後,可燃冰不具備保存條件就會分解出氣體。這種技術最主要的難點就是湧沙堵管的問題,目前中國成功開採可燃冰使用的也是這種基礎方法的升級版,成功解決了湧沙堵管的問題實現連續開採。


白色的小顆粒物就是可燃冰

可燃冰是天使也是魔鬼,可燃冰之所以沒有大肆開採,除了開發難度外,還有很多環境方面的問題,首先可燃冰的穩定性比較差,一旦汽化,海底的沉積物會失去穩定性,不但會破壞人類鋪設在海底的管道、開採平臺等,還可能造成海底塌方、滑坡甚至大規模海嘯。另外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全球可燃冰蘊含的甲烷量是大氣圈中的3000倍,而大氣中的甲烷總量增加0.5%就會讓全球變暖進程加快。還有一種更可怕的假說「可燃冰噴射」,可燃冰瞬間汽化與爆炸無疑,所以如果海底地質發生劇烈變化,很可能改變可燃冰的存儲條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據悉如果全球可燃冰爆炸其威力超過目前核武威力總和的10000倍。


墨西哥灣鑽井平臺爆炸起因也是可燃冰

而且在現實中已經有非常慘痛的例子了,2010年著名的墨西哥灣鑽井平臺爆炸,罪魁禍首就是鑽井鑽到了可燃冰,當可燃冰被鑽頭的熱量分解後,氣泡就在巨大的壓力下,順著鑽柱就衝出了海綿。據倖存的鑽井工人描述,當時海水突然向他們噴射出來,一直噴射到高達70多米的高空,隨後甲烷氣體也跟著噴出,遇到火源後發生了爆炸。

成就並非朝夕 「藍鯨一號」竟然還有妹妹

1997年我國正式有關部門開始著手研究調查可燃冰,經過整整10年在2007年我國成功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完成了可燃冰的首次採樣工作,這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採集到自然狀態下可燃冰的國家。而又過了整整10年,2017年我國在同樣海域試採可燃冰獲得了成功。也就是說今天看到的成績並非一朝一夕的結果,而是整整花費了20年的人力物力。


我國開採可燃冰方法的示意圖

這次中國是首先利用降壓法、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成藏條件,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一樣的可燃冰聚集,利用自主研發的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地層流體抽取試採法),有效解決了儲層流體控制與可燃冰穩定持續分解的難題,最終將天然氣取出。這其中涉及到了我國新研發的儲層改造增產、可燃冰二次生成預防、防砂排砂等開採測試關鍵技術,其中很多技術都超出了石油工業的防砂極限。


藍鯨1號

而負責此次開採的國之重器「藍鯨一號」由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於三個月前在山東煙臺交付。這是中國造船企業在海洋工程超深水領域的首個「交鑰匙」工程。該平臺採用Frigstad D90基礎設計,配備DP3動力定位系統,長117米,寬92.7米,高118米,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大的半潛式鑽井平臺,適用於全球深海作業。


藍鯨2號內部細節

這樣一臺國之重器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27354臺設備,40000多根管路,50000多個MCC報驗點,120萬米電纜拉放長度等等,據悉這臺設備的一張設計圖紙的數據量高達上百GB,需要幾十位工程師分別對每個不同部件進行單獨的設計,然後進行信息共享,完成組裝。其姊妹號「藍鯨2號」也將於近期交付。

100升可燃冰能跑50000公裡?假的!

在可燃冰的介紹中,央視給大家舉了一個汽車的例子,一輛使用天然氣的汽車,如果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裡,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裡。乍一聽,感覺人類真的是遇到了希望,未來買了可燃冰汽車加一次「冰」就能跑一年,簡直是樂壞了老司機們啊。

但實際上可燃冰並沒有央視說的那麼神奇,或者說是央視把這筆帳給算錯了。我們都知道1L可燃冰大概可以產生天然氣164升,100升就是16400升,而現在的汽車用的天然氣都是壓縮液化的天然氣,罐體一般是65L的氣瓶,天然氣的工作壓力是20MP,1L液化天然氣可以釋放天然氣200L。所以如果把100L可燃冰釋放的天然氣按照天然氣罐的標準液化後是82L,根據司機的真實數據來看70L的罐體跑高速大概可以跑200公裡,所以82L的天然氣最多可跑235公裡。與50000公裡相差甚遠。


可燃冰其實可以理解成固態的天然氣

那麼央視的超高數據是如何算出來的呢?根據之前的數據可以看出1L的可燃冰可以釋放天然氣164L,所以可燃冰1L相當於164L天然氣,根據100升天然氣可以讓汽車跑300公裡得知,300公裡X164結果約等於50000公裡。(這麼說大家就發現問題的根本了吧,原因就在於,100升天然氣其實也是壓縮後的液化天然氣,這個因素央視並沒考慮在內。)


網友天然氣車實測數據

所以說,100升的可燃冰並不能跑50000公裡,而且按照目前的開採技術來看,未來可燃冰依舊會按照天然氣的能源使用方式,為用戶提供能源,而不會讓用戶直接燃燒可燃冰。

告別能源進口依賴 商用至少還得13年

中國宣布在海域實現安全連續開採可燃冰的意義有多大?從大面來看,人類未來1000年不必擔心能源枯竭的問題。但從我國整體的能源形勢來看,我國作為能源大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超過5億噸,其中56.42%的原油需要對外進口(2012年數據),所以能源的供給對於中國來說非常重要,而由於中國過分的依賴海外進口,所以一旦國際局勢緊張,我國的能源入口很可能就被「卡住」,但是如果可燃冰實現商用化開採,我們對於海外原油的依賴度將大大下降,即便未來國際形勢緊張,我國在能源上也完全可以自產自足。


石油等傳統能源作為燃料的地位將下降

除了給我過能源供給模式帶來利好外,從這次可燃冰試採成功也可以預見,未來可燃冰很可能影響目前傳統能源的價格體系,一旦可燃冰的開採技術和成本下降,依靠傳統石油天然氣生產的輸出國都將喪失競爭力。而從近日的資本市場可燃冰概念股價大熱就可見一斑。


預計最早也要13年以後我們才能用上可燃冰能源

雖然目前可燃冰實現了開採,但從日本國家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公司估算,從海底開採可燃冰成本高達2.8-10.8元每立方米,所以即便實現了穩定開採,價格也沒什麼優勢。根據中國戰略規劃對可燃冰開放的安排,2006-2020年為調查階段,2020-2030年是開發試生產階段,2030-2050年中國的可燃冰將進入商業生產階段。從目前的進度來看,我們最早也要到13年後才能用上可燃冰。

相關焦點

  • 可燃冰已試採6周!可燃冰真的是冰嗎?
    可燃冰已試採6周!可燃冰真的是冰嗎? 前不久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中國南海宣布,我國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了成功,這也意味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連續穩定開採可燃冰產氣的國家。
  • 可燃冰是冰嗎?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
    可燃冰是冰嗎?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時間:2016-11-25 12:56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可燃冰是冰嗎?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可燃冰並不是冰,而是一種存在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白色結晶物質,因其外觀看起來像冰塊兒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被稱作可燃冰,其學名應該叫做天然氣水合   原標題:可燃冰是冰嗎?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
  • 可燃冰是個什麼冰?科學家說比石油、天然氣更有前途?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最近,可燃冰被炒得很火,成為家喻戶曉的熱門「紅人」。那麼,可燃冰是冰嗎?其實,可燃冰並不是冰。它只不是是看起來有點像冰晶。但是,卻不屬於冰的種類。從科學上來說,可燃冰是遠古物質能量在深海形成的類似於石油、天然氣的新能源。
  • 神秘的可燃冰
    在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自然資源儲量日漸減少的現實面前,科技工作者必須積極探尋新的能源。其中,可燃冰的勘探和開發,備受關注。  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與時間賽跑,不斷探索可燃冰的奧妙,並於2017年5月18日在中國南海的神狐海域成功試採,這是我國自然資源事業史的一個轉折點。
  • 科學家發現新型能源「可燃冰」,超過石油天然氣,網友:人類福利
    科學家發現新型的能源「可燃冰」,超過石油和天然氣,網友:人類福利!隨著人類前進的步伐的持續邁動,人類不僅隨著嫦娥飛奔到了月球之上,還隨著精衛下到了浩瀚深海。資源在人類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部分,近年來的人口暴增讓部分人紛紛吶喊資源已經支撐不起人們的生活了,這讓人們感到了危機感。不過隨著一樣「能燃燒的冰」的發現,人們轉移了注意力,開始關注這麼奇怪的冰了。接下來就讓小編和大家聊聊這個可以燃燒的冰吧!其實這個可以燃燒的冰是有名字的,它叫做天然氣水合物,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被發現了。
  • 為什麼「冰」也可以燃燒? 海底怎麼會形成「可燃冰」?
    為什麼「冰」也可以燃燒? 海底怎麼會形成「可燃冰」?時間:2017-07-15 13:41   來源:科普中國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冰也可以燃燒? 海底怎麼會形成可燃冰? 如果說水火不相容的話,那麼冰火就更不相容了。
  • 「冰」還能燃燒?一起來看看「可燃冰」的奧妙
    記者:到底什麼是可燃冰?它是怎麼形成的?  李乃勝:一句話,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固體瓦斯」或「氣冰」。  詳細點說,地層或海洋深處的大量有機質在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
  • 「冰」還能燃燒?一起來看看「可燃冰」的奧妙吧
    什麼時候我們日常生活中才能用上可燃冰?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乃勝。  記者:到底什麼是可燃冰?它是怎麼形成的?  李乃勝:一句話,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固體瓦斯」或「氣冰」。
  • 可燃冰之後來了乾熱巖,能源結構大變,真的嗎?
    可燃冰之後來了乾熱巖,能源結構大變,真的嗎? 作者:薛晗 發布時間:2017-09-12   來源:無所不能   可燃冰之後,又發生一件可能改變能源版圖的大事情,就是乾熱巖的鑽獲。
  • 【關注】中國實現可燃冰開採重大突破!可燃冰是什麼?很厲害嗎?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可燃冰是什麼?很厲害嗎?  簡單說,可燃冰是一種能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汙染小、能量高。(資料圖片)  可燃冰或者說甲烷水合物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被稱為「未來的清潔能源」。
  • 會燃燒的「冰」
    如果有人告訴你,「冰」也能燃燒,你相信嗎?有一種「冰」,真的能燃燒,而且這種「冰」現在越來越火,這就是可燃冰。  可燃冰其實並不是冰,而是在低溫高壓下由水與氣體分子組成的類冰狀籠形固體化合物。它有個更為專業的名字——天然氣水合物。  可燃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低,為0.905~0.91g/cm3。所以,如果暴露在海水中,可燃冰會上浮。
  • 神秘可燃冰長這樣:海底深處沉睡的能量
    通常可燃冰主要存在於海底304-500米深處的海底沉積層,或者高緯度地區的永久凍土層。&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可燃冰不同於天然氣、頁巖氣以及煤層氣,當前尚未投入全球性能源生產。
  • 中國成功試採可燃冰,破解能源「鎖喉」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保障能源的供給對於中國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這也暴露出一個問題,由於中國在海外的能源命脈需要經過各方勢力的「家門口」,一旦國際局勢緊張就有被「卡住」的風險,中國又該如何解決呢? 發展軍事力量對海外能源通道進行保護只能治標,中國畢竟還不能像美國那樣在全球設立軍事基地。而最近中國對於海底可燃冰的試採成功,卻提供了一個可以治本的方法。
  • 有這麼一種「冰」 它居然能燃燒-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快科技...
    如果說水火不相容的話,那麼冰火就更不相容了,然而海洋地質學家發現,在海底蘊藏著一種可以燃燒的「冰」,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冰」怎麼可以燃燒呢?原來,這是與普通意義上的冰完全不同的「可燃冰」。它是一種天然氣水合物,其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一種可燃氣體——甲烷,所以它又被稱為甲烷水合物。
  • 突然上頭條的可燃冰 你真的清楚它的來歷嗎?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簡介  可燃冰又稱氣冰、固體瓦斯,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被譽為21世紀最理想的潛在替代能源,主要蘊藏於陸地永久凍土帶和海底全球海洋總面積90%的具備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  隨著傳統油氣資源的枯竭,人類急需尋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無疑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 可燃冰試採成功 對中國能源安全保障意味著什麼?
    北京習風堂微信號:bjxft2015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採「冰」——5月18日,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
  • 用燃燒的文學激情書寫神秘的可燃冰
    近期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燃燒的冰: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紀實》(以下簡稱《燃燒的冰》),全景式呈現可燃冰開採臺前幕後的感人故事。該書的兩位作者,均在自然資源領域有著豐富的工作經歷:第一作者陳國棟現為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主席,長期在自然文學的大地上深耕細作,曾出版《生命在大地上閃光》《大地情中國夢》等作品。另一位作者王晶是一位80後,近年來有多篇文學作品見諸各類報刊。
  • 中國南海採「冰」記:領跑全球!中國首次海域試採可燃冰成功!
    圖片來自網易新聞5月18日,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187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中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這次突破將對全球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圖片來自鳳凰網我大中國的可燃冰開採技術可是全球第一哦!咳,接下來上自然科學課!
  • 可燃冰能消除能源危機?但它可能分分鐘被取代
    支持者認為,可燃冰能夠消除地球能源危機,但是對它們的探測是否存在環境風險?日本海底之下蘊藏著甲烷層,這些甲烷困在冰「分子籠」中。在一些海底環境中,覆蓋著冰水和甲烷的沉積物已被侵蝕,只剩下一些白色物體,它們像海底浮起的髒冰。「火柴點燃可燃冰,不僅會融化,還會燃燒。」
  • 成功開採可燃冰!中國將要改寫全球能源格局
    改寫化學課本  中國走在了日本前面  作為初中化學課本中的知識點,「可燃冰」對於中國在校和已經畢業的學生來說都不陌生。  讓我們回顧一下課本是怎麼說的:  可燃冰外觀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還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其他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