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能消除能源危機?但它可能分分鐘被取代

2020-12-05 網易科技

(原標題:why 『flammable ice』 could be the future of energy)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

微信|公號ID:WYKXR163

2017年,日本成功地從海底提取一種新型燃料——甲烷水合物,也就是頗受人們關注的「可燃冰」。支持者認為,可燃冰能夠消除地球能源危機,但是對它們的探測是否存在環境風險?

日本海底之下蘊藏著甲烷層,這些甲烷困在冰「分子籠」中。在一些海底環境中,覆蓋著冰水和甲烷的沉積物已被侵蝕,只剩下一些白色物體,它們像海底浮起的髒冰。

「火柴點燃可燃冰,不僅會融化,還會燃燒。」

從海底採集一塊可燃冰拿到地面上,除了放在手掌上會發出一種「嘶嘶」聲,它在視覺和觸覺上都非常像冰塊,但用火柴點燃它時,它不僅會融化,還會燃燒。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大型國際研究項目和公司都競相從海底提取可燃冰。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預計未來10年內可以開始採集,但是迄今為止,可燃冰的開採仍是困難重重。

近期評估數據表明,可燃冰佔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化石燃料碳總量的三分之一。全球一些國家,尤其是日本非常迫切地進行開採。通常在海底發現可燃冰並不難,因為可燃冰會留下顯著的震波信號,能夠被研究測量船發現。但是該計劃存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將回收的可燃冰帶回地球表面。

美國地質調查局可燃冰項目負責人卡羅琳·魯佩爾(Carolyn Ruppel)說:「有一點非常清楚,我們不會無限制地開採這些類似冰的沉積物,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很寶貴。」

這一切都歸結於可燃冰的物理屬性,可燃冰對壓力和溫度非常敏感,無法簡單地挖出來帶到地面上。它們通常形成於500米深海底之下數百米深處,那裡的壓力比水面壓力大,溫度接近0攝氏度。如果提取出來,它們會在甲烷被利用之前就開始分解,但事實上還有其他的方法進行提取。魯佩爾說:「如果讓這些海底沉積物釋放出甲烷,就可以提取該氣體。」

日本政府投資的一個研究項目正試圖完成這一目標,它的最初任務是發現2013年可能存在可燃冰的地點。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國家公司可燃冰研發小組負責人負責人山本浩二(Koji Yamamoto)稱,這是首例可燃冰研究工作。

研究小組在日本主島東海岸的南海槽海床鑽孔開採甲烷水合物氣體,通過對該資源降壓處理,成功地釋放和收集甲烷氣體。這項測試持續了6天時間,直到沙子進入鑽孔井堵塞了氣體釋放。

2017年,研究人員在南海槽進行了第二次測試,此次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口測試井。第一個測試井運行了幾天之後就遭受了以前出現的沙子堵塞問題,然而第二個測試井持續運行了24天也沒有出現任何技術問題。

「總體而言,人們對任何海底勘探操作都感到恐懼,畢竟海床不穩定,容易出現地震。」

夏威夷自然能源研究所技術翻譯Ai Oyama曾從事可燃冰分析研究工作,他表示,儘管該測試工作僅持續很短時間,但日本可能擁有可用碳基自然資源。然而,公眾對可燃冰開採的反應褒貶不一,一些人支持日本擁有獨立能源的想法,另一些人則對破壞附近海床板塊邊界的任何技術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總體來看,人們覺得在海底進行勘測採集工作是令人擔憂的,因為海底環境非常不穩定,經常發生地震。

令人擔憂的是,對甲烷水合物沉積層任何一處進行降壓處理,都可能導致整個海底沉積層變得不穩定。卡羅琳說:「人們擔心我們開始從天然氣水合物中提取甲烷會陷入一種失控的連鎖分解反應,使海底不穩定狀態無法停止下來。可燃冰採集過程將存在雙方面問題,首先,大量甲烷氣體會突然被釋放到海洋中,這可能向地球大氣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其次,甲烷水合物釋放大量甲烷的同時還會釋放大量的水,這些水會滲入海床下方的沉積物中,在海底地形陡峭的環境中,很可能會造成滑坡和塌方,一些環保主義者甚至擔心這會導致可怕的海嘯災難。

然而甲烷水合物的物理性質會自然地阻止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從海底沉積物中釋放甲烷,必須向系統注入能量。在沒有必要釋放甲烷氣體的情況下,通常降低壓力或者提高沉積層溫度,可使可燃冰保持穩定。

雖然不太可能出現反應失控的情況,但是日本這個研究項目仍在進行廣泛的環境測試,分析可燃冰提取的安全性。山本浩二表示,依據2013年首次測試獲得的數據,以及2017年進行的第二次較長時間的測試,迄今沒有數據表明該技術會破壞海底穩定。但是一旦提取可燃冰的操作失控,很可能會導致災難性事件,並引起民眾的高度恐慌。

山本浩二說:「我們認為可燃冰對於環境是安全的,但是公眾仍然擔心甲烷水合物的負面影響。」

除了埋在海底的可燃冰之外,還有一種沉積可燃冰引起了日本研究人員的關注和青睞。他們在淺層海域的勘測過程中,發現日本西部海域海底表面存在著淺層沉積物,但是採集這些淺層海底沉積物將面臨著潛在風險。

美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項目資深科學家蒂姆·科利特(Tim Collett)說:「這些都是非常活躍的生物環境,整個生物環境都是以甲烷維持生命。」

這樣的淺海底環境存在大量奇特生物,從細菌至大型管蟲和螃蟹,它們都是以甲烷為能量。地球上其他甲烷基礎的生物種落環境,通常都作為罕見的自然資源進行保護。

永久凍土之下也有可燃冰

然而,日本在提取甲烷水合物的主要努力根本不在海底,而是在除海底之外唯一能夠找到可燃冰的地方——永久凍土層深處,永久凍土層是覆蓋在極地區域和高山地區地面上一層永久凍結巖石或者土壤。來自日本的研究人員正在阿拉斯加北坡地區進行一項雄心勃勃的陸地可燃冰提取實驗,目前日本陸地環境並未發現永久凍土層。

今年12月開始,日本國家研究項目研究人員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能源部進行合作,他們的最初目標是希望建立一個長期甲烷水合物測試地點。雖然甲烷水合物的來源顯著不同,但是永久凍土層的甲烷水合物的獲取方法卻較為接近。

科利特說:「永久凍土層之下可燃冰的壓力和溫度條件與日本南海槽海床非常相似。事實證明,儘管北極永久凍土層和海底環境明顯不同,但是這些沉積物的物理屬性,以及它們如何在沉積層中出現,似乎是非常相似的。」

阿拉斯加永久凍土層使用的可燃冰採集技術可能最終會轉移到海底勘測中,但是這仍有很大的挑戰。迄今為止,在陸地和海洋任何環境未進行長期甲烷水合物提取活動。

科利特說:「當前我們仍處於研究階段。」考慮到從甲烷水合物中回收天然氣的難度,以及圍繞關於開採的擔憂,畢竟一個國家在該技術上大舉投資的風險很高。在日本國內能源方面,幾乎沒有其它能源開採選擇,從而使得難以採集的甲烷資源成為一個誘人的發展前景。日本不是一個依靠其他碳基能源的國家,畢竟這個國家自然資源十分匱乏。

山本浩二說:「日本進口大量天然氣,這些資源價格非常昂貴,如果我們擁有自己的國內能源,這將有助於提高日本能量的安全性。」

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可燃冰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從根本上講,它只是天然氣的另一種來源,燃燒天然氣會導致氣候發生變化。

所有與化石燃料有關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都適用於甲烷水合物

科利特說:「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可燃冰僅是另一種化石燃料,它像石油等化石燃料一樣,都會產生相關的社會和環境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可燃冰如果作為日本未來的重要能源,很可能被當作一種過渡性可再生能源。天然氣是最低碳密度的化石燃料,每個能源單位比煤或者石油釋放更少的二氧化碳,但是作為一種以碳為基礎的燃料,燃燒它仍然會導致氣候發生變化。

山本浩二說:「我們需要改變可再生能源,但是完全轉向可再生能源需要很長時間。」

卡羅琳說:「即使作為過渡燃料,天然氣水合物也可能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有效地從這些沉積物質中提取甲烷氣體,它可能開啟過渡燃料至另一種未來能源的一個新領域。」

可燃冰未來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主要取決於它們以多快的速度被提取並以商業規模生產。依據最新戰略能源計劃,日本政府希望開始最新戰略能源計劃,2023-2027年之間啟動可燃冰勘探。這個目標可能有些雄心勃勃,東京大學能源與資源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員Jun Matsushima預測稱,日本實現可燃冰開採預計在2030-2050年之間,可燃冰商業化開採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卡羅琳說:「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技術問題或者預算限制,能否長期持續可燃冰開採製造。我認為到2025年會形成一個長期的可燃冰測試,從幾個月至一年多時間,但這僅僅是我的猜測。」

與此同時,日本正致力於實現可再生能源製造和脫碳技術研發,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日臻完善,並且成本更低,化石燃料的作用,尤其是像可燃冰這樣的珍貴燃料,數量將持續減少。商業規模採集甲烷所需時間越長,利用它的有效時間窗口就可能更短。科利特稱,另一種可能性是,增加一種新的可獲得化石燃料來源,這將延遲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

可燃冰的競爭是一場獨特的競賽,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實現這個目標,但是該目標在可再生能源實現時就會變得無關緊要。正因為如此,可燃冰可能有「保質期」,但是日本和其他正在積極探索可燃冰的國家,能否在可燃冰變得可消耗使用之前,以大規模開採獲取,仍亟待觀察證實。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喬俊婧_NBJ11279

相關焦點

  • 南海可燃冰開發提速 海南成能源大省指日可待
    它是甲烷與水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生成並存在的,若環境發生變化,可燃冰就會迅速分解、揮發,易造成井噴,還可能引發海底滑坡,甚至海嘯。另外,它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因為甲烷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比二氧化碳更嚴重。同時,目前可燃冰的開採成本高達200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氣要1美元/立方米,而目前國內天然氣造價僅在1元/立方米,這是勘測、開採可燃冰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 人類能源發展史——新能源不斷產生,能源危機有所緩解
    第一類是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潮汐能;第二類來自地球的內部,如地熱能和原子核能;第三類來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陽能以及由它產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這一時期起,石油以其更高熱值、更易運輸等特點,於20世紀60年代取代了煤炭第一能源的地位,成為第三代主體能源。石油作為一種新興燃料不僅直接帶動了汽車、航空、航海、軍工業、重型機械、化工等工業的發展,甚至影響著全球的金融業,人類社會也被飛速推進到現代文明時代。
  • 可燃冰的投資啟示:如何從新能源的突破中獲「財」
    按照央視報導所舉的例子: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裡,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裡。當然這個算法只是理想中的,因為可燃冰只有在低溫高壓下才能維持固體狀態,相關技術還需突破,但是上述對比至少讓我們大致了解可燃冰的高熱值特徵。  關於可燃冰的消息一經發布便引起了A股市場的震動,相關概念股連續漲停。
  • 可燃冰試採成功 對中國能源安全保障意味著什麼?
    它燃燒值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產生的能量明顯高於煤炭、石油,燃燒汙染卻又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潔環保。它資源儲量豐富——可燃冰廣泛分布於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陸地凍土層和極地下面。估算其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
  • 可燃冰真的是冰嗎?能源新寵其實不神秘
    可燃冰是一種很好的清潔能源可燃冰真的是冰嗎?其實並不是,只不過是因為它有一個類似冰狀形態的外觀,又具有燃燒的特性,才獲得了這樣一個形象的名字,可燃冰中甲烷(大家家裡使用的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的含量高達80%-99.9%,燃燒後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種非常清潔環保的能源,化學方程式如下:CH4+8H2O+ 2O2== CO2+ 10H2O(反應條件為「點燃」)。
  • 什麼是可燃冰?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困難?
    什麼是可燃冰?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困難?它主要是由甲烷和水在一定壓力下結合形成的水狀可燃固體。海底大陸架和一些凍土層中普遍存在可燃冰。專家們分析說,到目前為止,海底最有價值的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人類可以使用它的可燃冰達1000年之久,從而可以大大緩解能源問題。
  • 中國成功試採可燃冰,破解能源「鎖喉」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保障能源的供給對於中國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這也暴露出一個問題,由於中國在海外的能源命脈需要經過各方勢力的「家門口」,一旦國際局勢緊張就有被「卡住」的風險,中國又該如何解決呢? 發展軍事力量對海外能源通道進行保護只能治標,中國畢竟還不能像美國那樣在全球設立軍事基地。而最近中國對於海底可燃冰的試採成功,卻提供了一個可以治本的方法。
  • 相比現有能源 可燃冰不存優勢
    4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從近海地層的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的試驗取得成功,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從海底採集天然氣。據稱僅在愛知縣東部海槽一地,就可能存在相當於2011年日本天然氣進口量11倍的可燃冰。日本由此掀起新一輪「海洋熱」。
  • 可燃冰,未來能源之星還是滅世惡魔?
    出處@圖蟲創意寄以厚望,是因為可燃冰的儲量極為豐富。據粗略估算,它所蘊含的天然氣資源可達到已知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的數十倍;如果按有機碳儲量計算,大約是已知煤炭、石油、天然氣有機碳總量的2倍。假如能夠大規模商業化利用,將會成為未來的能源之星,保障世界的化石燃料安全。
  • 新知|我國已在南海試採:未來能源之星,可燃冰何時「可燃」
    而此次被試採的主角,正是被人類寄予厚望的神秘物質可燃冰。作為未來能源之星,它何時能走進尋常百姓家?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採訪到江蘇海洋、地質、能源專家為您解密。更多的時候,可燃冰以肉眼難以看到的狀態,分散儲存在泥沙顆粒之間的微小孔隙裡。雖不起眼,但全球有著可觀的可燃冰的儲量,是目前人們勘探和試採的主要目標。宋印東表示,以目前的認識來看,潔白大塊的可燃冰儲量可能最少,泥質沉積裡的分散可燃冰儲量可能最大,但不易開採。相對容易開發的,是儲存在凍土帶地下砂層和海底砂層孔隙中的分散可燃冰。
  • 成功開採可燃冰!中國將要改寫全球能源格局
    可燃冰在低溫和高壓條件下行程,一體積可燃冰可儲載100-200倍體積的甲烷氣體,具有能量高,燃燒值大等有點。目前發現的可燃冰儲量大約是化石燃料綜合的2倍,它將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重點是課本提到:「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能源,但目前開採在技術上還存在困難。
  • 能源專家打臉央視:100升可燃冰最多讓汽車跑360km
    最近可燃冰火了,央視是這麼介紹可燃冰的——   可燃冰的最大特點就是能量密度非常高。舉個例子,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如果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裡的話,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裡。
  • 高考中對「可燃冰「的辯證認識!
    就在人們擔心化石能源將被耗盡時,科學家發現我國南海海域某些部位有可能埋藏著大量可燃燒的「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與水分子
  • 能源安全的發展重點—可燃冰的發展前景分析
    中國雖然作為全球製造業「工廠中的工廠」,但能源問題一直是我國製造業戰略性製造因素之一。據調查,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1/5,工業電費約1/3,水費價格不到1/3,在這種背景下,未來中國的製造業整體生態成本優勢會被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所降低。理論來說,1立方米可燃冰約可分解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而我國的可燃冰儲量原大於石油儲量。
  • 新能源:可燃冰 點燃能源供給的新希望
    新能源:可燃冰 點燃能源供給的新希望 來源:招商證券研發中心 發布時間:2013年03月15日 14:32 作者:蔡宇濱;劉榮 投資評級:看好 投資評級變動:維持
  • 科學自信|人類可燃冰在中國試採點火成功,中國科技創新機遇迎來...
    中國可燃冰試採成功的意義,除找到石油的替代能源外,也協助找回了中國科研自信力!大飛機著陸,航母下水,天舟上天,量子計算初試之後,今天再次迎來了中國人帶給人類的大禮--人類新型化學能可燃冰可持續工業開採工藝。面對這樣的成功,至少中國可以不用再擔心,五十或一百年地球石油燒完後,人類只有吃生米了。
  • 科學家發現新型能源「可燃冰」,超過石油天然氣,網友:人類福利
    科學家發現新型的能源「可燃冰」,超過石油和天然氣,網友:人類福利!隨著人類前進的步伐的持續邁動,人類不僅隨著嫦娥飛奔到了月球之上,還隨著精衛下到了浩瀚深海。不過隨著一樣「能燃燒的冰」的發現,人們轉移了注意力,開始關注這麼奇怪的冰了。接下來就讓小編和大家聊聊這個可以燃燒的冰吧!其實這個可以燃燒的冰是有名字的,它叫做天然氣水合物,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被發現了。它的儲量是現今人類掌握的天然氣和石油儲量的兩倍之多。如今,人們給它取了個好記的小名——可燃冰。它生活在冰冷的深海底部,也偶爾會出現在島嶼的斜坡地帶等地。
  • 中國首次可燃冰試採成功 有望改變能源格局
    「頁巖氣革命」改變全球能源格局之後,中國在另一項能源資源開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賀電稱讚這次成功是中國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今日(2017年5月18日)宣布,中國也是世界上首次海域泥質粉砂型可燃冰試採成功。
  • 中國海域可燃冰試開採成功 觀網讀者道出了一個擔憂
    llkk解讀 當年上初中的時候還學到可燃冰不穩定性所以開採有困難,現在竟然可以穩定開採了,進步神速 更有讀者直言, null解讀 它將會是繼美國引領頁巖氣革命之後的,由我國引領的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會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 可燃冰的發現開採史
    這是人們與可燃冰的初次偶遇。20世紀30年代,各國為輸送天然氣鋪設了輸氣管道,但一些管道經常被奇怪的「冰塊」堵住,它們來路不明且相當頑固。科學家們對這些「冰塊」的結構和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它們由天然氣和水混合而成,可燃冰以「麻煩製造者」的身份再次登上歷史舞臺。只不過在當時,研究人員考慮的是如何消除這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