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水、一把傘、一張廣告牌和十本左右的書,今年84歲的林寶山每天往背包裡放進這幾樣東西,不需拐杖,只斜挎著這麼一個鼓鼓的、有些老舊的包便出門了。他像往常一樣,走到地鐵站出口樓梯的拐角處,拿出自己和兒子一起翻譯出版的英文小說籤售。
退休後的林老喜歡翻譯出版書籍,至今,他已經翻譯出版了三本小說。小說出版以後,他會在地鐵口售賣自己的作品,只是希望它們能夠被更多人知曉,而不是靜靜地躺在圖書館。除了出書、賣書,他還喜歡一個人到處去旅行,說走就走,想停就停。
這位積極向上的老人,活出了自我,活出了自在,年齡對他來說仿佛只是一個純粹的數字
每天在地鐵口籤售 喜歡與讀者微信互動
2月底的一天,晚上7時,地鐵東曉南站熙熙攘攘。林寶山老先生就站在C2出口樓梯的拐角處,身旁的地面立著一本書和一張過塑的牌子。若有人放緩急匆匆的腳步俯身瞧上兩眼,老人便像啟動了開關一樣:「您要看書嗎?」
「這是您自己翻譯的?」一位駐足的女生翻著書頁,露出驚訝的表情。
穿著深灰色外套的老人露出微笑,雙目閃光地介紹起他與兒子翻譯出版的這本匈牙利小說。讓路人更加難以置信的是,眼前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家,今年已是84歲高齡。
幾個月來,林寶山每天幾乎雷打不動地「釘」在地鐵口賣書。到了地鐵口樓梯的拐角,把背包挪到角落,然後靠著牆立起一本書和介紹書的牌子。老人家說,這樣就不會妨礙過路的人。「也不能坐下來,坐下來會佔地方,不方便別人走路。」他每天這一待,一般都會待到晚上11點多,地鐵即將停運的時候,再搭乘地鐵末班車回家。
林寶山不會固定在一個地鐵站籤售自己的作品。有的讀者是在東山口與老先生相識,有的是在楊箕站,還有的是在京溪南方醫院站……
書賣久了,他還自己摸索出一些「規律」:「胖的人、高高的人,一般不買,因為他們要費勁彎下腰來看……穿黑色衣服的很少買,穿淺色衣服的,可能會買。你說有不有趣?」林寶山會給每位買書的過路人籤名,他會在扉頁上當場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時,他甚至還會從包裡摸出手機,歡迎讀者加他的微信進行交流。
添加了微信的讀者,有的在半夜跟老人家分享書中哪些地方令他們備受感動;有的贈給老人自己喜歡的書;有的向老人提議辦個讀者見面會,老人則在微信上表示,他年事已高,又不善言辭,不便「折騰」;有的讀者讀完書後,給林寶山發來了自己錄的第一章的音頻,然後接著第二章、第三章……這是他喜歡的與讀者的互動方式。
翻譯小說只因讀書時這些作品打動了他
讓人很難想到的是,已經翻譯出版三本小說的林寶山,並非文學翻譯出身,他的英文功底是工作之後才慢慢打下的。
1958年,從中山醫學院醫療系本科畢業後,林寶山在湛江一家醫院擔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後被調至廣州任《廣東醫學》雜誌和《實用醫學雜誌》主編等職。工作不久他就買了一本英語詞典和一本語法書,閒餘時間便像打開一個渦輪一般,開始汲取英語知識。「讀書時學的外語是俄語,所以英語都是自學的。怎麼學?勤奮點,單詞一個個地抄。」
為何退休後做起了自由翻譯?林寶山說,自己翻譯這些小說,不為別的,僅僅是因為日常讀書時,這些作品打動了他。
翻譯第一本書的念頭是在病房萌生的。當時妻子生病住院,妻子睡覺的時候,他就在一旁讀英文雜誌上的小說。書中涉及19個國家、36個故事,讀著很是喜歡,他就拿起筆,一個字一個字翻譯下來。
「我這本最新的(譯作)是在電腦上打出來的。」林寶山語氣裡透露出一股自豪感。這本最新譯作,是將英文版的匈牙利小說翻譯成中文。回憶起在雪梨圖書館讀到的這本小說,老人覺得,書中那種對生命滿懷希望的精神,喚起了他對曾經醫治過的一位已逝病人的回憶。
林寶山與這位病人的通信長達十年之久。這位病人去世後,她的先生還將她臨終前留下的一張寫有「告訴寶山,說我為他祝福」的遺言,掛號寄給了他收藏。
他在書的後記中寫道:「同樣是因為書信激起的感情,雖然性質不同,書中主人公收穫的是愛情,而我的經歷是收穫友情。」同是人世間值得珍惜的美好感情,林寶山讀完英譯本,引起了內心的共鳴。
讀者有琴把她與林老第二次在地鐵偶遇的經歷發上了微博。時隔五年有餘,在不同的地鐵口偶遇,有琴在微博中寫道:「(老人家)人蒼老了很多,眼神也沒有那麼靈動了,但靠前搭話,談到他新翻譯的這本匈牙利小說,他又立刻滔滔不絕起來。」這條微博吸引了不少網友。有人轉發說,「充滿動力的生活真好」;也有網友感嘆「精神世界的富足真純粹」。
林老坦言,當書賣到剩下一兩百本時,就把這些書送給圖書館。
原標題:84歲老人地鐵口賣書 自學英語已翻譯出版三本小說
責任編輯: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