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史:「鬥爭」成為納粹主義意識形態,宣傳鼓動的核心概念

2021-01-15 琅琅新雨

德意志史:「鬥爭」成為納粹主義意識形態,宣傳鼓動的核心概念

歡迎來到百家號琅琅新雨,德意志史:「鬥爭」成為納粹主義意識形態,宣傳鼓動的核心概念。小編發現在1939年8月23日,史達林與希特勒讓世界輿論大吃一驚。他們籤訂了互不侵犯協議,同時還達成了秘密補充議定書,確定了兩國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勢力範圍。

倘若在通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局勢的道路上,上述協議構成了外交領域中的主要特徵,那麼與此同時,德意志帝國在內政上除了狹義上的擴軍備戰行動外,還讓民眾一致性地贊成迫在眉睫的戰爭—即便人們並未公開承認這一點。「鬥爭」已經成為納粹主義意識形態與宣傳鼓動的一個核心概念;現在,它得到了具體的籌備。舉例而言,德意志勞動陣線發展成為一種核心工具,被納粹政權用來大範圍內推行「生產戰役」,並且對勞工階層施加相應的績效壓力。1936年12月1日,希特勒青年團宣布改組為國家青年團。它確立的首要目標是讓男性青年經過教育,成為狂熱而積極的、無條件忠誠的政權工具。

確鑿無疑地堅持種族主義思想的未來精英們,應該在「騎士堡」「阿道夫-希特勒中學」「民族政策教育機構」以及納粹組織(特別是黨衛隊)的培訓營中成長起來。平民發現國家把大量發展重點置於軍工業上。實際上,他們越來越感受到供應不足的問題。現在,「管制」成為了核心概念。它首先涉及勞動力短缺與原材料的生產及運用問題,隨後很快延伸到更多生活領域,從住房供給到食品供應,直至1939年8月27日所有消費品都「被管制」,即按定量分配。

與此同時,(納粹政權)號召勤儉節約、收集物質(如骨頭、鐵器),發起重新利用宣傳戰,推動掩蔽所建設,開展武器管制、燈火管制與防空設施管理——此外,(納粹政權)又配合進行連續不斷的和平保證,在電影、戲院、流行歌曲與許多「歡樂產生力量」組織所描繪的「美好畫面」中展現世界的完全樂觀主義和輕鬆消遣的一面。這些方法讓一般民眾把恐懼感、對於轉型的期待感與做好準備的感覺進一步地混雜在一起,沉湎於激情、盛會和童話般許諾之中。不過,到20世紀30年代末,納粹政權在民眾中的接受度開始緩慢下降。無動於衷,各種悲觀主義,首次表現出不願意被人幹擾的態度等,特別是青年人越來越流露出拒斥的立場。

儘管風險極大,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嘗試逃避納粹政權的訓練與強制手段。最終,到戰爭結束階段,這種光譜已經從無精打採地隨大流、與此同時在狹小空間內保障個體的私人生活,延伸到政治性的反對行動。早在1936/1937年起,一部分青年人(如「自由青年同盟的反叛運動」)便已經採取了一些明顯的抵抗措施。而這些措施激怒了希特勒青年團領袖黨衛隊和蓋世太保,因為它們對整個納粹主義的教育要求提出了質疑。對於這些現象,納粹政權的回應是迫害與血腥鎮壓。儘管如此,在戰時歲月,這些反抗舉動反而更為增加。在這裡,納粹主義除了此前早已熟知的政治敵人與世界觀敵人外,又在本國青年人那裡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新敵人。

人們用通常被證明適用的方法,去恐嚇和鎮壓他們,在他們那裡製造恐怖(直至建立一個獨特的青年人集中營)。不僅如此,納粹政權還在宣傳上不斷鼓吹發動一場種族意識形態基礎上的鬥爭,來對付所謂的「猶太世界陰謀」,反對猶太種族以及其他「陌生種族因素」所製造的、對於雅利安特性的威脅。他們指出了另一條路,即從侮辱到排擠,經過關注和整個剝奪權利之舉,直至完全「滅絕」——後者意味著以工廠模式加以組織運行的種族屠殺。自此之後,在傳統上頗為流行的、唯心主義詩人與思想家們感到自豪的文化民族以及20世紀的德意志人,便成為當代史中最受人關注的問題之—對此,人們或許再也無法找到接近於答案的回應通往直至肉體消滅猶太人的道路是分階段性的。

最初階段是傳統的反猶主義,它並非僅僅出現在德國。隨後階段超越了反猶主義,開始表現為針對移民到德意志帝國(特別是柏林)的東部猶太人,並鼓動德意志人進行仇恨。這一步驟首先是由尤利烏斯·施特賴歇爾主編的周刊《衝鋒者》所確立的。在《授權法》頒布後,戈培爾、施特賴歇爾與衝鋒隊要求在經濟上抵制猶太貿易。1933年4月7日有關「重新確立職業公務員」的法令提供了把猶太公務員排除在國家機構之外的全面可能性1935年底,出現了啟動第二階段的動力,即在社會層面上排擠猶太人。這就是《紐倫堡法》。在隨後歲月裡,《紐倫堡法》提供了一種讓人們對「誰是猶太人」的問題進行血統分類和行政界定的基礎。

在此之後,一連串法令強迫猶太公民放棄至今為止的職業,禁止他們進入一些職業領域,並讓納粹分子們有可能對猶太貿易和工廠進行深入「雅利安化」。不過,在1938年11月中旬之前,上述所有措施彼此並不協調一致。直到一位猶太青年人在巴黎刺殺德國使館秘書恩斯特··拉特後,戈培爾抓住這個外來契機,開啟系統性、明確化排擠猶太人的行動。1938年11月9/10日,374在他控制下,出現了一場大規模洗劫事件發生了不少兇殺案,一些猶太人被蠻橫逮捕,大部分猶太會堂遭到摧毀,猶太商店被洗劫一空。

這一事件被納粹政權輕描淡寫地稱為「水晶之夜」。它是一種日益使用暴力來推進的猶太政策之序幕。隨後,納粹政權確立了毫無保留地在經濟上掠奪猶太人的方針,並最終幾乎完全限制尚未出國之猶太人的行動自由權(猶太禁令)。對此,公共輿論幾乎毫無抗議,儘管反猶主義並非在民眾中廣為傳播。再者,所有努力也面向如下目標,即在領土「完全解決猶太問題」的意義上把猶太人趕出中歐。這一點曾經是納粹政權的方案核心,而且直到1941年底,該想法—以及把整個猶太人趕到馬達加斯加或西伯利亞的想法都得到過認真討論,甚至希特勒也曾參與其中。

儘管如此,自戰爭開啟後,該問題在實踐中的發展卻出現了另一種方向:首先從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奧地利,隨後從「老帝國」中大量猶太人被運往被佔領的波蘭,他們被關入狹窄的猶太隔都和集中營裡;從這裡開始,人們討論的方案從一種「遠距離領土解決」轉變到「肉體上最終解決」,即意味著滅絕德國和所有被佔區上的猶太人。由此,一方面長達數百年的德-猶歷史被中斷了,而這段歷史本來表現出特有的、穩定的、而且最終頗為成功的猶太人被同化和解放的歷史。

另一方面,納粹主義者通過運送猶太人方式,推行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自我閹割法,其結果是:知識分子從納粹政權成立第一年開始便如「出埃及記」那樣大量出逃,並在滅絕種族行動開始後最終實現出逃——而這些出逃的猶太知識分子代表著「現代性」特別範圍內的受過教育的資產階級陣營,他們本來是「德意志社會的新世俗化自我理解」的支持者。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你們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跟小編一起去探討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 奪取意識形態鬥爭新勝利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朱繼東朱繼東 漫畫/張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奉清清 5年前的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即「8·19」重要講話)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 將意識形態領域鬥爭 進行到底
    □智平 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 意識形態鬥爭並非「中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曾著重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在意識形態上出了問題,就會前功盡棄,甚至造成失敗,這是有非常慘痛教訓的。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二講(總129期),北京大學哲學系豐子義教授做客講堂,以「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題,對《德意志意識形態》進行導讀。主講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豐子義精彩觀點:·《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學習、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給以高度重視和評價。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5部馬克思經典,其中就有《德意志意識形態》。
  •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
    卡弗先生關於《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觀點並非他一人獨有,而是在當今西方國家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者中頗具代表性。②  這種觀點極大地貶低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早期著作的理論價值,並使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變得十分貧乏,相關研究的意義亦成為問題。卡弗先生的觀點針對的主要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費爾巴哈章」。
  • 尼採的「神預言」:德意志精神將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犧牲品
    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份宣言聲稱,對抗德國的戰爭根本不像外國媒體所宣傳的,是對抗德國軍國主義的戰爭。從根本上說,這是對抗德國文化的戰爭——英國的自由政府卻荒謬地宣稱這是為文明而戰。因為在自由的英國和戰前的德國之間存在著知識分子的公約,不列顛「文明」與德意志「文化」之間的鬥爭變得更加激烈。
  • 從何時開始,馬克思主義認識到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極端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他同時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
  • 意識形態是怎樣產生的
    意識形態是怎樣產生的 ——讀《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 劉蘇裡     按照本書作者的觀點,意識形態「通常是針對人民大眾的言簡意賅的陳述,是針對一連串獨特的經濟、社會、政治環境所做的響應。」作者「言簡意賅」的表述,既對政治意識形態下了定義,也解釋了它的起源。    作者認為,「意識形態」一詞首次出現的時間是19世紀初,至今也只200年。第一個提出此概念的是法國人特拉西。特拉西認為:思想的產生來自物質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種物理過程。而意識形態是對理念形成過程的研究,因而也可以稱之為「理念的科學」。
  • ...首都宣傳思想工作新局面: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落實意識形態...
    增強大局意識 守好「責任田」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深化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 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四個著力點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頁)江澤民提出:「意識形態領域是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鬥爭的重要領域……思想宣傳陣地,社會主義思想不去佔領,資本主義思想就必然會去佔領。」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的意識形態決不能塑造成為高高在上的思想理論體系和文化價值取向,而應該通過科學的途徑使其成為黨和人民大眾形成政治和文化共識的思想基礎,並以一種普遍的民族和國家的價值理念和生活嚮往的形式呈現出來。 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要求我們積極推進黨和人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交流互動。
  • 張濤甫:網際網路成為意識形態競爭主戰場
    、新變化,可概括為如下諸方面:   第一,網際網路成為意識形態表達的新空間、意識形態競爭主戰場。十八大以來,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賦予自身新的內涵。「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等表述,充實主流意識形態內涵,優化其邏輯結構,使主流意識形態的輪廓趨於明晰,社會認同度也在提升,漸漸彰顯其主場優勢。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仍有局限,未能下沉到社會底層,未能真正主導網絡空間。   第三,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非理性繁榮,形成「流動性過剩」。
  • 正確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辯證法」
    做好新形勢下的意識形態工作,一方面迫切需要在多元中立主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求同存異的最大公約數,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影響力、感召力;另一方面,要徹底摒棄過去那種封閉自戀、居高臨下、強求一律的思維和做法,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提倡多樣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形成既有「一枝獨秀」又有「春色滿園」、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裡巴人的生動景象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 旗幟鮮明...
    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四)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際網路日益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在網際網路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係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
  • 電影藝術領域棘手的納粹遺產:政治宣傳與歷史真相
    從納粹黨的早期歲月開始,直到現在的公眾辯論,圍繞納粹主義及其沉重歷史遺產的鬥爭中,大眾媒體始終是一個重要渠道。在納粹作為一個擁有影響全國的政治機器的大眾政黨崛起過程中,通信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無線電廣播、擴音器、快速批量製作的宣傳海報及插圖出版物,為納粹通過選舉迅速登上權力舞臺起了突出作用。
  • 輕鬆讀完兩千年德國史的正確打開方式
    那麼同樣出於這種原因,關稅壁壘和柏林圍牆殘跡便沒有被選為敘述的對象,而其他有關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建立前德意志各邦的分據狀態以及柏林圍牆倒塌的展品則可能更為適合。通觀所有物品和主題,既不能也不要把本書與歷史著作、概況介紹或者專題讀物一類的作品畫上等號,當然更不能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不去參觀展覽和博物館了。
  • 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有效掌控意識形態的措施及啟示
    西方發達國家有效掌控意識形態的一些具體做法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我們對意識形態的掌控力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對意識形態掌控的措施  為維繫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採取多種措施。  (一)教育:公民和道德教育成為國家和社會核心價值的傳承器和有效載體。
  • 意識形態:Nazbol的起源與發展「上」
    拋開網絡上的meme,我想通過這篇文章用較為嚴肅的態度來介紹一下Nazbol這一意識形態。Nazbol是national bolshevism的縮寫,也就是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第二個起源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恩斯特·尼基什(ERNST NIEKISCH),他試圖將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理論相結合,雖然尼基什反猶太人且支持極權,但他認為納粹主義缺少真正的社會主義色彩,而將史達林的蘇聯工業發展視為典範。尼基什是最早一批稱自己為Nazbol的人,他也是將文明鬥爭論引入Nazbol理論的人,他認為德國應該聯合蘇聯來對抗腐朽的西方和凡爾賽條約。
  •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攻堅克難,使意識形態領域一度被動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轉,有效維護了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治安全。
  • 德國史:對聯邦德國的文化具有全面意義的重大事件,是學生運動?
    德國史:對聯邦德國的文化具有全面意義的重大事件,是學生運動?歡迎來到百家號夕陽獨幕,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繼續和大家分享精彩的歷史故事,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德國的文化史,小編了解到在德國戰後歷史的所有時期,鑑於自身的分裂狀態,作為文化民族的德意志常常是一個被討論的話題。
  • 新書:《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
    新書:《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 2018年03月26日 14: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