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1936年,德國化學家Carl Mannich等人發現,將二級胺與羰基化合物醛、酮混合,在鹼性脫水劑K2CO3或CaO的作用下可發生脫水縮合形成烯胺。當時他們並沒有繼續對其反應活性進行研究,只了解烯胺較不穩定,在濃度較低的酸性水溶液中即可發生水解。
195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Gilbert Stork教授團隊發現,烯胺可以與親電試劑滷代烷烴或醯滷反應,隨後在酸性條件下水解便可以得到羰基α-烷基化或醯基化的產物。相關研究工作發表在知名化學期刊J. Am. Chem. Soc.上。
▲烯胺與滷代烷烴或醯滷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時隔兩年,該課題組又發現,烯胺同樣可作為親核試劑與丙烯腈、丙烯酸酯、乙烯基酮等α,β-不飽和化合物發生類Michael加成反應。相應的研究成果同樣發表在知名化學期刊J. Am. Chem. Soc.上。
▲烯胺與α,β-不飽和化合物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這種將羰基化合物醛、酮轉化為相應的烯胺,再進行α-烷基化或醯基化的反應叫作Stork烯胺反應(Stork enamine synthesis)。
▲Stork烯胺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Stork烯胺反應的機理如下:二級胺作為親核試劑對羰基化合物親核加成,並發生質子轉移,其間形成亞銨陽離子中間體,淨結果是發生脫水縮合得到烯胺活性中間體。烯胺可作為親核試劑進一步與滷代烷烴、醯滷、α,β-不飽和化合物等一系列親電試劑反應。該反應在中性條件下即可進行,因而對酸、鹼敏感的官能團可以在反應體系中良好地兼容。
▲Stork烯胺反應的機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需要注意的是,從醛出發製備烯胺時常伴隨著縮醛胺副產物生成,此時可加熱促使其分解,將醛進一步轉化為烯胺。非對稱的酮形成烯胺時會產生區域異構體,但主要以取代較少的烯胺產物為主,故烷基化或醯基化也發生在位阻較小的一側。Stork烯胺反應通常僅得到單取代產物,很少出現過度α-官能化。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László Kürti, Barbara Czakó. Strategic applications of named reactions in organic synthesis [M]: Elsevier, 2005
[2] Gilbert Stork et al., (1954). A new synthesis of 2-alkyl and 2-acyl ketones. 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01636a103
[3] Gilbert Stork et al., (1956). A new alkylation of carbonyl compounds. II 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01600a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