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莫扎特——阿貝爾,職業生涯只有7年,但已站上數學之巔

2021-01-15 網易

  

  


儘管阿貝爾和許多數學家一樣完全缺乏音樂天賦,但如果我把他的創造力和個性與莫扎特相比,我並不覺得荒謬。——菲利克斯·克萊因

  尼爾斯·亨裡克·阿貝爾(1802-1829)去世時只有26歲。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阿貝爾很大程度上是自學成才的,他對純數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包括代數方程、橢圓函數、橢圓積分、泛函方程、積分變換和級數表示。

  阿貝爾在21歲時自學成才,他是第一個完整地證明了五次方程的根是沒有一般代數解的,或者任何大於四次的多項式方程的根都沒有一般代數解。當時,這個問題已經被討論了250多年。

  22歲時,他還寫了一本關於橢圓積分的著作,這為後來的橢圓函數理論奠定了基礎。1829年4月6日,26歲的阿貝爾死於肺結核。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他的一生中,他從未獲得過一個永久的教學職位。他靠獎學金、臨時教師職位和各種資助人勉強餬口,在他去世時,他正在努力償還赤貧家庭的債務。最殘酷的諷刺是,在他去世還不到兩天,奧古斯特·克列爾就來了一封信,宣布他已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教授。

  這就是數學界的莫扎特,尼爾斯·亨裡克·阿貝爾的故事。

  阿貝爾早期生活(1802 - 1821)

  

  雖然阿貝爾一開始是在家上學,但在13歲的時候,他離開家,到克裡斯蒂安尼亞(現在的奧斯陸)的克裡斯蒂安尼亞大教堂學校和他的哥哥漢斯一起上學。進入這所學校的正式要求是:

  

至少十歲能夠展示對歷史和地理的洞察力熟練閱讀丹麥語和拉丁語熟悉四種數學

  儘管他是在農村長大的,阿貝爾還是獲得了入學資格。他的父親幫助他找了住房。他的住處包括一個小房間,裡面有床、桌子、凳子,可能還有一扇窗戶,可以俯瞰馬廄院子,馬匹和馬車在這裡來來去去。

  阿貝爾十幾歲時每周40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中,有一半以上都用於學習語言。這些課程包括丹麥語,以及現代外語,如德語和法語,當然還有拉丁語。對那個時代任何有抱負的科學家來說,精通這些語言無疑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當時數學的通用語是法語和德語的混合物。

  

  

  阿貝爾並沒有立即愛上數學。然而,到了1818年,一位23歲的新老師伯恩特·麥可·霍姆波在阿貝爾的學校教數學,這永遠地改變了16歲孩子們的生活。

  受自學成才的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的啟發,霍姆波對聲稱學生學習的最佳方式持謹慎態度,他強調他的學生閱讀歐拉的著作並堅持以下原則:

  知道

  

  1. 不要一次學習一本書以上,也不要在沒讀完之前就放棄你選的書

  

  2. 如果你遇到了困難,不要放棄,如果有必要的話,你可以往回走20次,然後讓自己去研究另一位數學家的解決方案

  

  3. 跳過那些沒有挑戰性的部分,了解對你來說新鮮的東西;

  

  4. 反思閱讀,特別是作者如何得出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解決方案導致什麼;

  

  5. 研究另一種變換或替換是否會以更好的方式解決它;

  

  6. 讀書的時候總是拿著筆,這樣你就能算出所有的計算,練習你遇到的所有問題;

  

  7. 列出能讓你有機會發展自己理論的科目清單;

  

  1818年,阿貝爾幾乎無法證明質數有無窮多個。然而,到了1819年,在新老師的啟發下,阿貝爾迅速完成了小學數學的學習。17歲時,他開始接受霍姆波的高等數學私人課程,霍爾姆波幫助他學習歐拉、泊松以及拉格朗日的著作。當1819年夏天學年結束時,霍姆波誇讚阿貝爾是傑出的數學天才。

  在1820年阿貝爾畢業的時候,霍姆波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教他了,正如他的自傳作者斯塔豪後來所寫:

  

到18歲時,阿貝爾可能是挪威最博學的數學家了

  大學(1821 - 1822)

  阿貝爾於1821年進入皇家弗雷德裡克大學(即現在的奧斯陸大學),獎學金是由他的贊助人、老師霍爾姆波和他的朋友們為他籌集的。他在那裡待了不到一年就在1822年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他的成績單上數學成績「異常優異」,其他科目成績平平。

  在他畢業後,沒有任何工作或其他收入的前景,阿貝爾處於無家可歸的邊緣,直到他的前任教授克里斯多福·漢斯汀和他的妻子約翰娜·伯奇·漢斯汀收留了他。漢斯汀當時是挪威最著名的自然科學家。阿貝爾後來稱約翰娜為他的「第二個母親」。漢斯汀一家為小阿貝爾提供了生活條件。除了給他提供住處和食物,漢斯汀還盡力在歐洲數學界推廣阿貝爾的名字。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阿貝爾得到了許多朋友和贊助人的幫助,儘管他們大多數人並沒有理解他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但他們支持了他雄心勃勃的數學事業。

  阿貝爾的專業研究生涯始於1823年,他在新成立的《自然科學家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個作品。研究了泛函方程。特別是,阿貝爾考慮了一種非常普遍的函數方程:

  

  其中φ,f, F,…為一變量的未知函數,α,β,γ,…是已知的自變量x和y的函數。他的研究是一種消去一變量的未知方程的方法,直到他可以得到一個只有一個未知函數和一個變量的微分方程。本文利用該方法從力學和物理中導出了各種經典方程的泛函方程。

  阿貝爾的第二篇論文作為他的第一篇發表在同一期《自然科學家雜誌》上,該論文考慮了積分變換,並很可能包含了數學歷史上第一個積分方程。正如斯塔豪所寫:

  

在那之前,歐拉在積分微積分中引入了用定積分解微分方程的一般思想,例如通過所謂的拉普拉斯變換和傅立葉,柯西研究了傅立葉變換及其反變換定律。

  在第二篇論文中,阿貝爾首先研究了積分方程:

  

  ψ是一個給定函數,s是變量x和n < 1的未知函數。阿貝爾接下來研究了n = 1/2的特殊情況,通過將s發展為冪級數並使用歐拉函數 Γ。在1823年論文的第二部分,他還證明了和積分公式:

  

  五次方程(1824)

  1824年春,在他的前兩篇期刊論文發表之後,阿貝爾的命運終於有所好轉。他獲得了一筆1500美元的獎學金。

  他最著名的研究是,證明了為什麼不可能用自由基解出一般的五次方程:一般五次方程的形式是:

  

  據說,早在1821年,阿貝爾就認為他發現了解這個方程的方法,但後來才意識到他的解有一個錯誤,他後來用這個錯誤證明了任何解都是不可能的。他首先向拉斯穆森和漢斯汀教授展示了他的解決方案,但兩位教授都沒有發現任何錯誤。接下來,他們把這個答案提交給了北歐國家的頂尖數學家卡爾·費迪南德·德根。德根也沒有發現任何錯誤,但仍然對這個答案表示懷疑,不過他指出:

  

作品展示了一個不尋常的頭腦和不尋常的洞察力,即使目標還沒有被證明,尤其是對他這個年齡來說。——德根,1821年

  儘管德根猶豫著要不要把目前的解決方案提交給英國皇家科學院,但他建議阿貝爾提交一份更詳細的說明和一個數字例子,以加強他的論點。

  阿貝爾當時肯定不知道的是,義大利數學家保羅·魯菲尼在1799年、1813年分別發表了一個關於不可能解五次方程的假定證明。然而,魯菲尼的證明是不完整的,因為他假定(沒有證明)一個假設解的根是根的有理函數。阿貝爾的證明確實是從這個假設的證明開始的,也就是方程的根:

  

  的形式

  

  為了完整性,阿貝爾證明了用自由基整體求解五次方程的不可能性,如下:

  

  

  

  

  

  

  儘管由於經濟原因,這篇論文很可能很少被出售,阿貝爾寄了一些給同事,並最終將這篇論文展示給卡爾·弗裡德裡希·高斯 。據報導,高斯最初的反應是負面的,因為他相信他可以證明相反的情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斯也開始相信阿貝爾的證明是正確的。

  應用數學的一次失敗嘗試(1824)

  阿貝爾在應用數學方面唯一的成就是他1824年的論文:

  

Abel, N. H. (1824). Om Maanens Indflydelse paa Pendelens Bevægelse. (「Regarding the Moon’s Influence on the Movement of a Pendulum」). Magazin for Naturvidenskaberne 2(2), pp. 143–144.

  據說,在漢斯汀教授的鼓勵下,阿貝爾接受了一項任務,用一個掛有測量儀器的鐘擺來計算月球的引力。因為他是《自然》雜誌的編輯,1824年春天,漢斯汀發表了阿貝爾的論文,報告了他的發現。漢斯汀希望這個結果可以作為阿貝爾進入歐洲學術界的引子,他甚至把這個結果寄給了當時擔任《天文學》雜誌編輯的舒馬赫。事實證明,阿貝爾對月球引力的計算是非常錯誤的(大約是6個數量級),因此舒馬赫拒絕發表這篇論文。艾貝爾擔心他會把這個錯誤告訴他的朋友高斯,他感到很尷尬,從此再也沒有涉足純數學以外的話題。

  積分方程(1825)

  第二年,阿貝爾的第四篇文章發表在《挪威雜誌》上:

  

Abel, N. H. (1825). Det endelige Integral ∑nφx udtrykt ved et enkelt bestemt Integral (「The Integral ∑nφx expressed as a simple definite Integral」). Magazin for Naturvidenskaberne 3(2), pp. 182–189.

  基於他兩年前在同一雜誌上發表的第二篇文章的發現,他在1825年發表的論文也討論了積分方程,特別是公式的推導和推廣:

  

  歐洲之行(1825 - 26)

  1825年夏天,阿貝爾和另外四位年輕的挪威科學家一起踏上了歐洲之旅。阿貝爾打算參觀哥廷根和巴黎的數學中心。最值得注意的是,高斯當時在哥廷根大學任教,他是當時最多產的數學家,也是繼歐拉後最偉大的數學家。

  在哥本哈根的時候,阿貝爾被他的旅伴說服,一起去了柏林。在那裡,他第一次見到了奧古斯特·克列爾,克列爾將他介紹給了柏林的數學界。阿貝爾認識了奧古斯特·克列之後,就給他新創辦的雜誌寫了三篇論文。第一篇為:

  

Abel, N. H. (1826). Beweis eines Ausdrucks, von welchem die Binomial-Formel ein einzelner Fall ist. (「Proof of an expression of which the Binomial Formula is a single case」). 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 1, pp. 159–160.

  在這篇論文中,阿貝爾給出了牛頓二項式公式的一般且嚴格的證明:

  

  

  橢圓函數(1826 - 29)

  阿貝爾對該理論的第一個貢獻是在巴黎時發表的一篇論文:

  

Abel, N. H. (1826). Et lidet Bidrag til Læren om adskillige transcendente Functioner (「A Small Contribution to the Teaching of Seperable Transcendental Functions」). Det Kongelige Norske Vitenskabers Selskabs Skrifter 2, pp. 177–207.

  這篇論文讓阿貝爾獲得了「橢圓函數理論的創始人」的稱號。最重要的工作出現在阿貝爾生前發表的最後兩篇論文中:

  

Abel, N. H. (1827). Recherches sur les fonctions elliptiques (「Research on Elliptic Functions」). 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vandte Mathematik 2, pp. 101–181.
Abel, N. H. (1829). Précis d』une théorie des fonctions elliptiques (「A Precise Theory of Elliptic Functions」). 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vandte Mathematik 4, pp. 309–348.

  在第一篇文章中,Abel通過回顧歐拉、拉格朗日和勒讓德關於橢圓積分的主要結果,並通過這個關係定義了函數φα= x

  

  其中c和e是實數。在第二篇論文中,阿貝爾描述了一種將橢圓函數表示為與維爾斯特拉斯函數類似的方法。

  對數學的貢獻

  阿貝爾的職業生涯非常短暫,從1821年進入大學到1829年去世,他的職業生涯只持續了7年。雖然他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發表了九篇期刊論文,但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沒有發表。

  阿貝爾微分方程恆等式

  在阿貝爾1829年發表在《數學雜誌》上的論文中,他提出了一個方程,用原微分方程的係數來表示齊次二階線性常微分方程的兩個解的朗斯基行列式。

  高階多項式的代數解

  阿貝爾證明了不可能解決比4階更高的多項式,現在被稱為Abel-Ruffini定理,因為它的兩個主要貢獻者是Abel和Ruffini。

  阿貝爾積分

  儘管阿貝爾關於不可能解五次方程的結論很著名,但數學家中最著名的還是他對橢圓積分的歐拉加法定理推廣,現在被稱為阿貝爾積分。

  的

  群論的發明

  為了證明五次方程的根沒有一般的代數解,阿貝爾(獨立於伽羅瓦)發明了後來為人所知的群論。除了伽羅瓦,同一時期的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也研究過這個問題。

  交換群的定義

  
也稱為交換群是對兩個群元素應用群操作的結果不依賴於它們的書寫順序的一個群。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群的任意兩個元素的xy = yx,則該群是交換的。

  橢圓函數

  

阿貝爾橢圓函數的定義,阿貝爾橢圓函數是一個復變量具有兩個周期的全純函數。

  阿貝爾橢圓函數是三角函數的一種推廣。具體來說,它們是橢圓積分的反函數,阿貝爾的定義是橢圓函數的第一個建立,隨後由卡爾·古斯塔夫·雅可比定義。換句話說,阿貝爾在雅可比之前定義了橢圓函數,但後者的定義後來成為了標準。

  阿貝爾函數

  阿貝爾函數是在阿貝爾簇上的亞純函數,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n個復變量的周期函數,具有2n個獨立周期;同樣,它是阿貝爾簇函數域中的一個函數。

  最後幾年(1827 - 29)

  阿貝爾於1827年1月從巴黎回來。在那裡,他感染了肺結核。回國後,他在柏林停留,那裡給了他一個克列爾雜誌的編輯職位,他拒絕了。同年5月,他回到了克裡斯蒂安尼亞。儘管他最初在柏林取得了成功,但他並沒有在巴黎出版作品,因此無法獲得學術職位。因此,他在貧困中度過了餘生。

  1823年,阿貝爾在克裡斯蒂安港海軍基地的一場交際舞中遇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伴侶,克裡斯汀·坎普。隨著故事的發展,兩人跳了新舞蹈「華爾茲」,儘管他們都不知道舞步。他們在第二年的聖誕節訂婚,也就是1824年。阿貝爾從國外旅行回來,也是在四年後的聖誕節期間,他坐著雪橇來到了克裡斯汀住的弗蘭德。他在旅途中病得很重,儘管病情有了短暫的好轉,但於1828年4月去世,年僅26歲。

  他死後兩天,巴黎的奧古斯特·克列爾寄來一封信,宣布他已設法為他爭取到柏林大學的教授職位,理由是他在克列爾的期刊上發表了一些論文。

  遺產

  儘管尼爾斯·亨裡克·阿貝爾在世時在他的祖國基本上不受歡迎,但他今天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挪威數學家。他在挪威農村長大,當時的挪威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他在巴黎和柏林的數學環境中短暫而輝煌的崛起,對於一個到2020年人口不到600萬的國家來說,可謂史無前例。

  

  紀念碑豎立在他的記憶已經在奧斯陸皇宮公園,他的房子外面,奧斯陸大學的校園裡,在他的家鄉Gjerstad他出生的芬蘭人øy和更多。挪威的紙幣、紀念幣、郵票上都有阿貝爾的肖像,月球上的一個隕石坑、一顆小行星和一架飛機上都有阿貝爾的名字。

  阿貝爾獎

  為了紀念尼爾斯•亨裡克•阿貝爾短暫而又多事的一生,挪威政府於2001年宣布,從2002年他逝世200周年開始,每年頒發一個數學獎,以紀念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2019 年阿貝爾數學獎出爐,Karen Uhlenbeck 成首位女性獲獎者
    2003 年,由挪威自然科學與文學院的五名數學家院士組成的委員會正式將該獎項頒布給阿貝爾獎第一位獲獎者,此後每年頒布一次,獎金數額為 600 萬挪威克朗。迄今為止,阿貝爾獎已擁有 19 位獲獎者,也成為了國際所公認的「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也算是彌補諾貝爾科學獎項中沒有數學獎的遺憾——這也正是該獎項設立的初衷之一。
  • 2019數學最高獎公布:阿貝爾獎首次頒給女性學者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剛剛公布 2019 年阿貝爾獎(Abel Prize)得主凱倫·凱斯庫拉·烏倫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以表彰她「在幾何偏微分方程、規範理論和可積系統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以及她的研究對分析
  • 現代數學之代數學的新生
    1821年,19歲的阿貝爾進入奧斯陸大學,三年後發表論文《論一般五次代數方程之不可解性》,其主要結論:如果一個次數不小於五的多項式方程,由它的係數組成的根式都不可能是該方程的根。阿貝爾所在的挪威經濟落後,沒有知名的數學家。幸運的是他遇到一位好的數學老師,使得他在少年時有機會閱讀歐拉、拉格朗日和高斯的著作。
  • 伽羅瓦,高斯,阿貝爾,這三人誰的數學天賦最高?
    歷史上有非常多的傑出數學家,若論成就,很多榜單都把高斯排在第一。而實際上數學是一門非常吃天賦的科學,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已經完成了很多人一生都達不到的學術成就。所以說如若我們拋開成就不談,都有哪些數學天賦極高的天才呢?
  • 2019數學最高獎公布:阿貝爾獎首次頒給女性學者【中國科訊】
    烏倫貝克還是 IAS Women and Mathematics 計劃 (WAM) 的聯合創始人,該計劃創建於 1993 年,旨在招收和促進更多女性研究者在學術生涯的各個階段參與數學研究。在最初對於物理的興趣之後,1968 年烏倫貝克在布蘭迪斯大學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
  • 悲情天才阿貝爾:27歲離世,留下的思想卻讓數學家忙活了五百年
    阿貝爾,是挪威最著名的數學家,也是近代數學發展的先驅。1802年,他出生在一個名叫芬島的小村莊。阿貝爾的父親,是一個小牧師,雖然在教會有職務,但是收入並不多,因而阿貝爾家一直很貧困。即便如此,在13歲那年,阿貝爾還是被父親送到了奧斯陸,進入了一個天主教學校讀書。此舉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阿貝爾畢業之後,能夠「子承父業」。
  • 他7歲自學微積分,8歲上中學,被譽為「數學屆莫扎特」!
    但實際上,天才之間也有領域之分,有人擅長化學領域,有人善於計算機或物理。當然,也有人於數學上成就非凡,對於這類人來說,人們常常頭疼至極的數學卻是他們遊刃有餘的舞臺。而今天,我們要講述的這位數學天才,他的經歷不可謂不非凡,這個人就是陶哲軒。
  • 悲情天才阿貝爾:27歲時離世,留下的思想卻讓數學家們忙活了五百年
    在數學界有三大獎: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阿貝爾獎。其中,阿貝爾獎的獲獎難度最大。 顧名思義,阿貝爾獎是為了紀念阿貝爾所設。阿貝爾,是挪威最著名的數學家,也是近代數學發展的先驅。1802年,他出生在一個名叫芬島的小村莊。阿貝爾的父親,是一個小牧師,雖然在教會有職務,但是收入並不多,因而阿貝爾家一直很貧困。
  • 數學史20大數學家之—阿貝爾和伽羅瓦,頭角崢嶸之際便與世長辭
    數學大師我們已經說了很多了,像數學王子高斯,史上第二高產的歐拉,版權纏身的約翰伯努利,他們都極其高壽,年逾八旬才被上帝召喚。但也有這樣一類天才,他們的人生像流星一樣的絢爛但也一樣的短暫,我們不得不驚嘆於這些天才的天賦之高。
  • 學習數學,只是在為今後的職業生涯做準備嗎?
    這是數學教育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要求,學校數學教育培養學生獲取某一行業(軍隊)所需的特定技能。這一呼籲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美國數學教育的看法,因為它將數學教育的目標,從提高一個人的理性思維能力,轉向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準備。
  • 讓數學家們足夠忙上五百年的悲情天才阿貝爾
    阿貝爾獎阿貝爾的一生是貧困、艱難的一生。1802年8月,阿貝爾出生在了挪威的一個小村莊裡。阿貝爾一共有有七個兄弟姐妹,他在家裡排行第二。他父親是村子裡的窮牧師,母親安妮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人,她遺傳給阿貝爾驚人的漂亮容貌。因為沒有錢,阿貝爾小學知識都來自於父親和大哥。後來就讀於教會學校時,遇到了數學老師霍姆伯。可以說,有了霍恩伯的存在才有了後來的阿貝爾。
  • 數學之美:如何向孩子解釋學習數學的意義
    孩子們常常會對學數學的意義感到困惑,經常問:「學數學有什麼用?」,「我什麼時候會用到數學?」,或者是「數學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幫助我?」等等。對於提問的孩子們來說,似乎數學與生活沒大關係,只是課堂上的一些知識而已。
  • 張壽武:數學中的無解之解
    在追求三次方程及更高次方程的路途上,一代代天才數學家艱苦求索,付出了各式代價。費馬大定理的求解花費了數學家數百年時間;四次方程被求解後兩百多年,阿貝爾才證明了五次方程不可解。11月16日,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張壽武在未來論壇上以《數學中的無解之解》為題,報告了方程無解給數學帶去的思想激蕩演講 | 張壽武(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整理 | 木槐、丹麗很高興能夠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周,我接到組委會邀請來做一個30分鐘的報告,這對我來說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 英年早逝的數學家阿貝爾
    原標題:英年早逝的數學家阿貝爾 阿貝爾(1802-1829),挪威數學家,他被公認為現代數學之先驅,阿貝爾和法國的伽羅華、印度的拉馬努金,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三大青年數學家,也是三個最不幸的英年早逝的數學家。
  • 數學家哈代的辯白,什麼是數學中的美學?
    《一個數學家的辯白》(雙語版)內容簡介本書是哈代於 1940 年寫成的作品,展現了數學之美、數學的持久性和數學的重要性三大主題。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談論了數學中的美學,給眾多數學「門外漢」一個機會,洞察工作中的數學家的內心。
  • 2020年阿貝爾獎:發現秩序的數學領路人
    他們的研究將數學冷門的分支又重新帶回了我們的視野。頒獎評語稱:「挪威科學與文學院決定將 2020 年阿貝爾獎授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的 Hillel Furstenberg 和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耶魯大學的 Gregory Margulis。『表彰其率先提出在群論、數論和組合數學中使用概率論和動力系統的方法』」。
  • 《數學大師》:智力英雄的史詩
    在我驚訝地聽到足球評論員(甚至一些球迷)如數家珍地談論成百上千位足球運動員(也許還有教練如光頭裁判等等)的傑出表現和趣聞逸事時,研究數學史的我就想知道,人們究竟知道多少位數學家呢?有位數學系的領導說一般大學生也就知道三、兩個數學家,我想這也不至於,因為大學數學裡掛名的定理至少也有三、四十個。一般人在中學就學20世紀的生物學和化學,可是所接觸的數學卻仍是400年前的老玩意兒。
  • 阿貝爾獎,一項堪比諾貝爾獎的數學大獎!
    但這一大獎並不包括數學。而在此之前,根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的要求設立的於1936年首次頒發的國際性數學獎項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每四年頒獎一次,由國際數學聯盟(IMU)主辦的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舉行頒獎儀式,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的年輕數學家。
  • 世界上的最後一位可以跟高斯媲美的數學「全才」
    這時的龐加萊的數學才能已嶄露頭角,考官們為了試探一下他的能力,有意把考試時間推延了45分鐘,他們用這段時間專門為他精心設計了幾道數學難題,這個貌不驚人的年輕人沒有動筆,在腦袋裡就輕鬆地完成了運算,當他報出答案時,時間之短暫,方法之巧妙,令主考老師們在瞠目結舌之餘欣喜若狂。儘管龐加萊的繪畫能力很差,在幾何作圖題上得了零分,但惜才的主考官們經過激烈討論,最終打破慣例,破格給出了第一名的成績錄取了他。
  • 線上「溪山書會」|工學博士寧方立推薦《數學之美》
    但是,當你靜下心來,捧起這本豆瓣評分8.9分的《數學之美》,慢慢品味時,你會突然發現我們所學習的數學是如此的美,和我們美好的生活密不可分。吳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作者吳軍,百度百科告訴我們:「吳軍,生於1967年4月。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前Google高級資深研究員。原騰訊副總裁。計算機科學家、暢銷書作家。矽谷風險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