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事件16各種發明之世界上第一個天氣預報

2021-02-15 小小科學家樂園

金在英(韓)著

孫羽 翻譯

許薇   整理、修改、補充

「現在播報今天的天氣」。

大家應該知道每天新聞裡,天氣預報員都會播報天氣信息吧?

世界上第一次天氣預報,是法國天文學家勒佛裡埃(Urbain-Jean-Joseph Le Verrier)於1856年播報的。

勒佛裡埃是巴黎天文臺臺長,他計算出了海王星的存在。每當有災難的時候,他就會觀察世界各地的氣象。勒佛裡埃認為,如果可以預知氣象,就能預防重大災難。所以,法國政府把調查災難原因的任務交給勒佛裡埃。1854年,在克裡米亞半島戰爭中,英法聯軍在黑海遇見暴風雨。勒佛裡埃判斷,風是從西北方向吹來的,因此才導致了暴風雨。此後,人類開始了天氣預報。

在天氣預報裡,必不可少的是氣象圖。第一次研製氣象圖的是德國物理學家布蘭德斯(Heinrich Wilhelm Brandes),勒佛裡埃把這個氣象圖完善並廣泛傳播。

電視中的天氣預報

法國天文學家勒佛裡埃(Urbain-Jean-Joseph Le Verrier)

海王星neptune

德國物理學家布蘭德斯(Heinrich Wilhelm Brandes)

許薇寫的《我陪孩子學數學和科學》是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向家長朋友展示如何在學習數學和科學中引導孩子思考問題,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這一過程中努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使命感、科學精神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真心希望孩子們從小就培養好這些未來走入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品質和生活態度。需要購買本書的讀者朋友可以在噹噹、京東或天貓上搜索本書名即可找到。

你的點和點在看是對我莫大的鼓勵!

感謝分享,!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媒體回顧天氣預報發展歷程:從佔卜到科學(圖)
    有人曾經調侃說,世界上最不靠譜的人是做天氣預報的人。的確,氣象預報員可能測量了各種數據,進行了複雜的計算,得出明天有雨的預報,你只是隨口說一句明天沒雨。結果,你對了,預報員錯了。帝王常用甲骨佔卜吉兇,卜畢將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稱作商代甲骨文,大量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佔卜中關於風、雨、水等方面的卜辭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天氣預報。有人從317片甲骨文中進行統計,發現有107片是與氣象有關的。其中,卜雨的有93片,卜晴的有4片,卜暴雨的有5片,卜雪、卜雹的各1片。這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氣預報。這種法子,我們的祖先大概用了幾千年之久。
  • 天氣預報的誕生
    現在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溼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天氣預報是氣象工作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的重要手段。但由於大氣過程的混亂以及現在科學並沒有最終透徹地了解大氣過程,因此天氣預報總是有一定誤差的。
  • 誰發明了天氣預報?
    說起菲茨羅伊,人們記得的是他曾是達爾文19世紀30年代航海之旅中,那位在小獵犬號上的沉默寡言的船長。但是菲茨羅伊的聲明更是來自他超越時代的氣象預測,他稱此為「天氣預報」。「天氣將軍」羅伯特·菲茨羅伊(1805-1865)「天氣的將軍」1854年創立的英國氣象辦公室的前身是英國貿易委的氣象部門,當時還沒有所謂的氣象預報之說。後者的存在是作為一個航海圖庫,旨在減少壞天氣時的出航。船民農夫在沒有預報的情況下倚賴一些天象學上的經驗,如雲的形狀和動物的反應來判斷天氣。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現在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溼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天氣預報是氣象工作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的重要手段。但由於大氣過程的混亂以及現在科學並沒有最終透徹地了解大氣過程,因此天氣預報總是有一定誤差的。
  • 現代天氣預報是被一場戰爭催生的?
    在農業社會,對天氣的關注,主要在降雨,因為雨水和莊稼的收成直接相關,生存事大。而從中國古代流傳著各種求雨的傳說來看,古人對降雨的「預測」並不精準。事實上,儘管古代各國都在努力地觀測降雨,但都沒能掌握其規律。克裡米亞戰爭催生現代天氣預報天氣預報作為一門科學,是在近代才有的事。如今,中國人在電視機前看天氣預報,西伯利亞是一個經常提到的地方。
  • 氣象控第三期: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340年的《氣象通典》一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氣象學專著,使關於天氣現象的知識終於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他試圖以自然哲學觀點解釋各種天氣現象。  公元16~19世紀,多種氣象儀器被發明。伽利略發明溫度計,這位科學偉人在創造了物理學的同時,改良氣象學。達文西,這位跨領域的學者和藝術家,涉足了近代溼度計的發明。  尤其是在18世紀,這100年是科學認知飛速發展,很多氣象經典的起源時期。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經點科學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你猜是為啥?
    今天,一年一度的氣象日,咱們就來嘮嘮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數值天氣預報話說,到了上世紀,隨著氣象儀器的發明,風速、氣壓、氣溫、溼度等大氣狀態變量有了計量器,氣象學開始進入「科學時代」。此時,無線電的成功與大量應用,使得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可以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這種天氣圖法的預報雖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預報員憑經驗做出主觀判斷。讓天氣預報準點,再準點,於是有了今日的數值天氣預報方法。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 科學事件10各種發明之擴大視野的望遠鏡
    那麼,望遠鏡到底是誰發明的呢?他是在荷蘭做眼鏡鏡片的漢斯·裡帕西(Hans Lippershey)。有一次,他削了兩個鏡片,偶然地把兩個鏡片重疊後向外看去,竟發現遠處的風景好像變得很近。於是,他利用凸鏡和凹鏡,在1608年發明了最初的望遠鏡。同年12月,他還發明了雙筒望遠鏡。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然而調查中,相當數量的公眾覺得現在的天氣預報不如幾十年前準。可能原因如下:1) 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和城市化等自然和人類活動條件異常情況的加劇,對更加頻發的極端事件的預報,原本的預報經驗和預報模式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偏差。預報經驗和模式都是建立在以前的統計數據上,現在的所謂異常就和以往的慣例出現偏差。另外,數值模式在不斷升級換代,預報員也需要不斷適應新的天氣模式。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從這段表述上不難看出影響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對描述大氣原理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偏微分方程組的求解是否更能接近實際;二是大氣邊值條件的輸入是否科學;第三點就是是否有運算能力足夠的大型電子計算機。數值天氣預報發展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因為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的解決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所以可以說發展是比較緩慢的。
  • 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
    (新中國70年)人物誌: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題: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中新社記者 李亞南 孫自法在周圍人眼中,80多歲高齡的李澤椿一路走來從沒閒著:「主持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負責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研究項目和系統建設」「結合新技術條件對中國災害性天氣實際情況開展專項研究」……李澤椿的生活第一次與氣象領域產生交集是在上世紀50年代。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承諾突破天氣預報時限
    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全新戰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簡稱「ECMWF」)承諾在未來10年內,將使具有重大影響的天氣事件的預報時限再延長3至6天。
  • 【中國網】世界氣象日 跟隨院士走近「數值天氣預報」
    3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了主題為「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的科普報告,講述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曾慶存院士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世界氣象日:院士暢談數值天氣預報演變史
    為提升公眾對於氣象科學的認識,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科普報告「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講述天氣預報的發展歷史與未來。
  • 天氣預報:從佔卜到經驗分析
    天氣不僅受到各種氣團的影響,而且受到當地地形、水域狀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隨機的因素變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歷史性難題。  回顧史料,可以找到許多有關「天氣預報」的記載。不過這些預報談不上什麼科學,可以概括為從佔卜到經驗分析的轉變。
  • 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如今天氣和氣候數值預報的準確度也越來越高,為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氣象參考依據。請關注——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六個世界氣象日,氣象日的主題是「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
  • 穿越100年,天氣預報竟是這樣滴!
    內容提要在過去一個世紀裡,天氣預報從一項基於經驗、推測,幾乎無技巧可言的活動,演化成不斷提升自動化水平、展示很好的預報準確性的高技術事業。這一轉變的完成,有賴於我們觀測大氣和通過應用各種物理原理認識大氣現象能力的提升,以及數字計算的發展。
  • 天氣預報是世界難題
    目前,美國對龍捲風平均提前13分鐘發出預警,如果能夠提前20分鐘預報,便是很難得的。若想達到提前24小時發出龍捲風預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世界各地由於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種種差異,天氣預報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地區,冬季、夏季季節明顯,出現極端性天氣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