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Science子刊:先天免疫,也有記憶

2021-02-23 醫藥魔方Pro

領域:免疫學

雜誌:Science Immunology

亮點:

1)來自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團隊證實,先前被認為不參與適應性免疫的人類自然殺傷(NK)細胞在最初接觸病毒抗原後,會形成記憶;

2)該成果可能有助於開發更有效的新型疫苗。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人類和許多其它哺乳動物有兩種類型的免疫系統:先天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前者由自然殺傷(NK)細胞驅動,這類免疫細胞能夠攻擊被它識別為「異己」(non-self)的任何細胞;後者由B細胞和T細胞驅動,這些細胞會對它們遇到過的特定抗原形成長期記憶,從而在以後更好地對抗這些抗原。

 

NK細胞被認為是抵禦任何外來病原體的第一道屏障,通過在細胞上「刺洞」殺死它們。幾年前,有研究發現[1],這些NK細胞可能能夠對以前接觸過的抗原形成「記憶」,並在適應性免疫中發揮作用,至少在小鼠中是這樣。

 

圖片來源:Science Immunology

 

5月10日,一篇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2]的論文首次報導了NK細胞在人類中也具有這樣的功能。

 

該研究分兩部分進行。在第一部分,科學家們首先建立了一個擁有「人源化」免疫系統的小鼠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人類免疫細胞取代了小鼠的免疫細胞。接著,他們將其中一些「人源化」小鼠暴露於HIV包膜疫苗中,剩下的小鼠作為對照。然後,他們從小鼠的肝臟和脾臟中提取NK細胞,並分別培養這些細胞,再讓這些細胞暴露於另一種HIV包膜、一種流感病毒、一種惰性蛋白,或者什麼都不接觸。

 

結果顯示,來自接觸過HIV抗原的小鼠的NK細胞在遇到HIV蛋白時會起作用,但不響應惰性蛋白,對流感病毒響應有限。而先前未接觸HIV包膜蛋白的小鼠的NK細胞對科學家們提供的每一種「暴露」要麼忽視,要麼響應有限。

 

這些結果支持了免疫學家Silke Paust(通訊作者)團隊先前的發現,即,NK細胞能夠回憶起過去與病原體的接觸。不過,這項新研究也有一個驚喜,即,只有收集自小鼠肝臟的NK細胞似乎「記得」HIV包膜,而收集自小鼠脾臟的NK細胞並未表現出該特性。來自脾臟的NK細胞的反應都像是從未接觸過HIV包膜病毒。

 

圖片來源:Science Immunology

 

研究的第二部分在人類中進行。Paust和她的團隊招募了年齡在40-60歲之間的成年人,這些人在孩童時期患過水痘。研究中,科學家們給他們注射了來自水痘病毒的糖蛋白。對於曾患過水痘的人來說,在注射部位,皮膚上會產生起水皰樣(blister-like)的反應。一旦水皰形成,研究人員就分離出被招募到該位置的NK細胞。分析顯示,與機體其它地方的NK細胞不同,這些NK細胞是活躍的,正在對抗抗原,表明這些細胞的適應性記憶已經持續了幾十年。

 

未參與該研究的免疫學家Mary Markiewicz表示,這項研究帶來了一種可能性,即,疫苗接種策略有望被開發用於誘導記憶NK細胞。了解NK細胞如何形成適應性記憶,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開發更有效的新型疫苗。

 

倫敦國王學院的生物學家Graham Lord稱這項研究「非常令人興奮」,但他也強調,在能夠轉化為有用的療法前,科學家們需要進一步探索NK細胞形成長期記憶背後的生物學機制。

 

相關論文:

[1] Silke Paust et al. Natural killer cell memory. Nature Immunology(2011).

[2] Rana Nikzad et al.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 mediate adaptive immunity to viral antigens. Science Immunology(2019).

 

參考資料:

1# Innate Immune Cells May Actually Remember Their Targets

相關焦點

  • 顛覆舊識!關於精子,這點認知我們錯了 | Nature子刊
    一項最新發表在Nature子刊上的研究顛覆了關於受精的認知。這項研究稱,在受精過程中,父親的精子捐獻的中心粒是2個,而不是1個。而這一新發現的精子結構可能會導致不孕、流產和出生缺陷。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Nature》子刊發布!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揭示人類和130種哺乳類動物大腦連通性守恆!來源:腦友記BrainUp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大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先進的擴散MRI掃描,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旨在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連通性。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歷史上也有一些期刊和科睿唯安交涉後,科睿唯安修正了其影響因子,得到大幅度增長。不過像iscience這種期刊EDITORIAL佔比非常小,所以一般來說對影響因子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言歸正傳,也就是說2020年6月所公布的iScience影響因子約為4.74。作為第一個影響因子這個數值已經高於scientific report,應該來說是比較成功的。
  • Science新研究刷新認知
    刷新目前對先天免疫反應的認知,也就是說,和免疫相關的問題,可能都要「重新來過」。有望一舉解決困擾器官移植60多年的免疫排斥問題。在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問題上,可能會產生新的見解。而適應性免疫細胞有用一個獨門絕技——免疫記憶,見過一次入侵者,就會記住它的樣子。若下次還敢入侵,適應性免疫細胞就會快速識別出來,並發動更加猛烈的攻擊。這就是我們以往對免疫系統的認知。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焦慮、認知能力下降、運動功能障礙以及突觸功能受損等等。酗酒對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人類酗酒者中經常發現突觸轉導和小膠質細胞缺陷,但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清楚。
  • 期刊鑑賞-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歷史上也有一些期刊和科睿唯安交涉後,科睿唯安修正了其影響因子,得到大幅度增長。不過像iscience這種期刊EDITORIAL佔比非常小,所以一般來說對影響因子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言歸正傳,也就是說2020年6月所公布的iScience影響因子約為4.74。作為第一個影響因子這個數值已經高於scientific report,應該來說是比較成功的。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近日,再生元公司科學家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Immunology 雜誌發表了題為:Autophagy protects tumors from 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via inhibition of TNFα-induced apoptosis 的研究論文。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子刊:拓寬研究思路,血小板可以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因此,準確認知斑塊如何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發生發展,對於理解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至關重要。 近期,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的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題為:Platelet regulation of myeloid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accelerates
  • Nature子刊:改寫兒童腦損傷規則!二甲雙胍可修復腦損傷、改善認知
    因此,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對二甲雙胍是否具有幫助認知和大腦修復的治療潛力進行了驗證。隨後,研究人員測試了小鼠在放療後認知上的變化以及經二甲雙胍治療後的恢復效果,發現輻射造成了雄性空間認知能力受損,雌性的工作記憶能力受損,同時二甲雙胍能夠有效挽救雌性小鼠的認知障礙問題,但雄性小鼠的認知障礙卻並未得到緩解。這些結果支持在人體試驗中對二甲雙胍改善大腦損失的潛力進行進一步驗證。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2020-09-02 0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參考資料:【1】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uom-r3p100920.php【2】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1/eabc9846
  • Science子刊:外泌體破壞皮膚的機制
    2020年12月17日,第四軍醫大學西京皮膚醫院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Plasma exosomal miR-375-3p regulates mitochondria-dependent keratinocyte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Science子刊:喝酒為何會上癮?酒精會改變腦細胞外空間形狀及大腦中...
    近日,西班牙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了題為: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alters extracellular space geometry and transmitter
  • 「Science子刊」新發現:巴西人獨有的基因變異,會增加其患癌風險
    參考:【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6-inherited-mutation-brazilians-cancer.html 【2】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6/eaba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