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器官移植擺脫排異反應的新方法

2020-11-30 果殼網

來自無血緣關係供者的免疫細胞會攻擊接受移植者的組織,這種「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在骨髓移植中經常發生,而且是致命的。現在,一項新研究首次做到了用無血緣關係供者提供的細胞,替換患者全部骨髓源幹細胞而不產生GvHD。因此,接受移植者也將可以移植同一名捐獻者的腎臟,而不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結果好極了!」罹患多囊性腎病的林賽·波特(Lindsay Porter)說道,她是這項研究的被試,已經停用免疫抑制藥物7個月了,「我覺得一切正常,小事一樁。」 不過該領域的專家認為這項3月7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的 研究 「令人難以置信」,不匹配個體間移植髮生GvHD之前已經是常識了。

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的蘇珊娜·依茨泰德(Suzanne Ildstad)利用了化療、放療、造血幹細胞等綜合療法,排除引起GvHD的細胞同時保留骨髓中某些類型的骨髓來源細胞。依茨泰德表示,8個接受這種療法的病人中,5人在接受腎臟和幹細胞移植後1年的時間裡均無需免疫抑制治療,無GvHD發生,其中4人的捐獻者為無血緣關係供者。之後治療的7人也效果顯著。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現在宣布此療法大獲成功還為時過早,還不能確定是否是化療中的藥物,如環磷醯胺發揮了作用。

編譯自:《自然》網站 3月7日
導讀者:daiwq
圖片:A MASSEE/SCIENCE PHOTO LIBRARY

(果殼環球科技觀光團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

相關焦點

  • 一種免疫細胞可減少器官移植中排異反應
    目前器官移植中常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身體會「認生」,即免疫系統會對移植器官產生排異反應。
  • 器官移植排異反應用細胞治療法
    本報布拉格7月6日電(記者夏茂盛)前不久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器官移植會議透露,美英等國的醫學專家目前正在研究用細胞治療的方法,取代藥物治療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並取得可喜成果,「為器官移植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 器官移植後,有望不再服抗排異藥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臟移植外科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學浩教授團隊宣布「調節性T細胞誘導肝移植患者免疫耐受」的臨床研究前景喜人,該項目如能實現將會是移植免疫治療的突破,最終使患者減用甚至停用免疫抑制藥物成為可能。  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是困擾世界醫學界的難題,為避免排異反應,病人需終身服用免疫抑制藥物,該類藥物價格昂貴,毒副作用大,極大影響患者生存質量。
  • 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德國基爾大學最近宣布,該大學醫學教授弗雷德·弗德李奇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避免人體器官移植中經常發生的危險性很高的異體排斥現象。 通常在人體器官移植手術後,病人的免疫系統會很快識別出外來的新器官,並對移植的新器官產生強烈排斥,這種排異現象會導致器官移植手術徹底失敗,嚴重時會奪取病人的生命。弗德李奇教授發明了一種可以使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的免疫系統處於安靜的狀態,並將新器官視為病人原有的器官一樣被完全接受的新的方法。
  • 移植動物器官:36年前女嬰為活命,移植狒狒心臟,現在怎麼樣了?
    器官移植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不多見,但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卻排起了長隊,當然這不是因為人類的醫學技術不夠,而是供體的缺乏!三十五年前的一位女嬰也遭遇了相同的問題,心臟有問題,卻等不到供體,最後死馬當活馬醫的醫生給她換上了狒狒的心臟!
  • 陳根:科學家有望解決器官移植最大障礙
    文/陳根我們可以通過器官移植來替換損壞的器官,以延長壽命。但器官移植手術最難的一點>,其實並不在於移植手術本身,而是如何找到匹配的供體。可以說,目前器官移植手術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供體的短缺,其次就是患者移植後的免疫系統排異反應
  • 排斥反應並非器官移植最終結果
    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小鼠研究成果顯示,由於感染引起的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移植也會遭遇排斥
  •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新華網柏林2月13日電(記者 潘治)通過把特殊培養的成年實驗鼠骨髓細胞植入受體鼠中,德國科學家成功地阻止了實驗鼠心臟移植手術後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
  • 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由探索復活節島而發現意外驚喜,造福了無數器官移植患者
    器官移植術是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復功能的手術,目的是代償受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或損傷而喪失的功能。但移植的器官對於人體來說終究屬於外來物,免疫系統會發生排斥反應,且會相繼識別、對抗和清除異物。因此,器官移植後,需要終身服用抗排異藥。對抗排異對抗感染,也是器官移植醫生必須掌握的技術,這十分棘手,一著不慎面對的就是器官移植失敗甚至患者死亡。
  • 女孩移植狒狒心臟僅活21天,人類究竟能不能靠動物器官維持生命?
    人類移植動物器官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06年,醫生第一次大膽的將豬和山羊的腎臟移植到兩個病人身上,結果因為排異反應,病人很快便死掉了而最令人熟知的動物器官移植的案例發生在1984年,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女新生兒,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 親屬間的活體器官移植可降低術後排異
    記者了解到,目前可以進行活體移植的器官只有腎臟和肝臟。市一中心醫院東方器官移植中心腎移植科主任王智平介紹,心臟和肺這樣的器官都必須在失去自己的生命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移植,因此,目前已經開展的活體移植只有腎移植和肝移植。  活體器官移植前也要經過嚴格的血型配型和組織配型,只有符合輸血原則,且配型成功才能進行移植。
  • 中國規範器官移植技術 腎移植者十年存活率超60%
    由中國透析移植學會、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器官移植學組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亞洲移植免疫論壇昨日在北京召開,500餘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器官移植專家匯聚一堂,重點就器官移植領域的最新進展、器官移植排異的處理、免疫製劑的合理使用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探討。
  • 研究:癌症躲避免疫系統技術或有助消除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但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複製了可以對付這種行為的策略之一併將其用於好的方面、製造出能永久防止移植組織乃至整個肢體被免疫系統排斥的新微粒。 雖然通過移植器官
  • 聊聊頭髮異體移植, 以及寫給各位的感謝信
    試驗表明,毛囊是人體非常罕見的不會因為移植到別的身體而產生排異的器官組織之一。為什麼人類進化會賦予毛囊這種「免役特權」還是一個秘密!但是這個試驗有其局限性,毛囊數量太少,維持時間太短,這些毛囊僅僅生長了兩個月左右就被提取出來做進一步的試驗,所以我們很難判斷說這些毛髮以後會如何繼續生長,和原來一樣嗎?這個很難判斷!
  • 向死而生:紅會專家解讀器官移植基本常識
    這裡面有太多的好奇,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恩,也有太多公眾對於器官捐獻和移植的疑問待解,對於尚處於神秘地帶的器官移植工作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科普機會,對於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延續和未來,又何嘗不是一次科普的機會?
  • 新技術培育iPS細胞或可大幅降低排異風險
    新華社東京3月8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8日宣布,該所研究人員利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不易產生排異反應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將來有望使更多患者受益於iPS細胞「異體移植」。
  • 治療白血症_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後,會哪些排異反應?
    白血病的常規治療有化療、骨髓移植還有靶向藥。化療是利用化學藥物阻止癌細胞的增殖、浸潤、轉移,直至最終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式。化療在殺癌細胞的同時,也會阻止其他正常細胞生成繁殖。而直接的治療方法是骨髓移植。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2006年11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擴大會議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上,一份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公開聲明,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這種狀況,一方面浪費了寶貴的器官資源,另一方面由於不具備技術條件,在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方面均存在重大隱患,影響器官移植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存活率不高,因為成功的移植不是把器官接好就完了,更重要的還有後期用藥、觀察,是否有排異反應等。  加強器官移植中的管理,是當前衛生管理部門的責任。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加入不同菌種形成不同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活墨水」,可依據所添加細菌的不同種類,形成各種不同的三維結構,未來有望用於皮膚和器官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