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一顆褐矮星或現最大風暴

2020-11-24 科學網

 

陌生世界的大風暴。(圖片提供:Jon Lomborg)

 

附近一顆褐矮星極端且不規律的亮度變化意味著這顆恆星的大氣正在遭受著風暴的蹂躪。

 

利用在對此類恆星進行的一次調查中用一部紅外照相機搜集的數據,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褐矮星——名為2MASS 2139,距離地球約47光年——的亮度在不足8小時的時間裡竟改變了30%。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褐矮星圍繞其軸線運轉,其多雲大氣中較亮及較暗的斑塊旋轉著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而這也能夠最好地解釋這種恆星亮度的疾速變化。

 

或者還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恆星上的亮斑代表了大氣深處的熱層穿過由矽酸鹽和金屬塵埃微粒構成的黑暗雲團,而展現的短暫一瞥。

 

如果這種變化是由類似於在木星和土星上間或肆虐的巨大風暴所造成的,那麼它們可能比之前在任何一顆行星上發現的風暴都要更為猛烈。

 

研究人員將在本周晚些時候在美國懷俄明州傑克遜湖市召開的極端恆星系統第二次會議上報告這一研究成果。

 

褐矮星是構成上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天體。其質量在恆星與行星之間。褐矮星是處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由於這一原因褐矮星非常暗淡,要發現它們十分複雜,而要確定它們的大小則更為困難。

 

(趙路 譯自www.science.com,9月13日)

 

《科學時報》 (2011-09-14 A4 國際)

相關焦點

  • 一顆與眾不同的褐矮星
    這顆褐矮星展示了它的極光。什麼時候會有太小而不能成為恆星,又太大而不能成為行星的東西呢?當它是一顆褐矮星時,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失敗星」。但是,如果你認為失敗的恆星這個綽號有點悲觀,你會很興奮地聽到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褐矮星,它比我們想像中的褐矮星更像恆星。人們認為它們的質量大約在13到80木星之間,它們既不能被定義為大質量行星,也不能被定義為小行星;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星下奇觀,兼具兩者的特性。
  • 帶你快速了解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
    黑矮星黑矮星是假想中的恆星殘骸,是當一顆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的光或熱的狀態。由於一顆白矮星要達到此種狀態所需要的時間遠高過當前137億年的宇宙年齡,因此在現今的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著黑矮星,而溫度最低的白矮星將會是宇宙年齡的一個觀測極限。
  • 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這些公民科學家團隊利用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95個之前未發現的天體,它們被稱為褐矮星。
  • 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
  • 86光年外,一顆褐矮星被科學家直接成像,它長什麼樣?
    如果質量比較小,那麼它就無法自發進行核聚變,只能做一顆行星。在恆星和行星之間,還有一種特殊的天體。它比行星大,比恆星小,這種天體被稱為褐矮星。褐矮星的內部不足以支持氫自發進行核聚變反應,但是它內部壓力和溫度又遠高於普通行星,能夠支持氫的同位素氘進行核聚變。不過,這樣的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要小得多,而且燃料也少,一般只能燃燒一萬年。由於體積比普通恆星小,而且發出的光也非常微弱,所以科學家們觀測到的褐矮星數量非常有限,更不要提直接成像。不過,最近科學家還是成功給一顆褐矮星進行了直接成像。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荷蘭該天體被稱為 "Elegast",它的發現開闢了一條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 "褐矮星"系外行星的新途徑。褐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攜帶著它們的磁場強度信息。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無論我們如何看待它們,褐矮星始終是一種奇怪的存在,它們的歸類也絕無僅有,既不能歸到行星體系,也不能歸入行星行列。對於褐矮星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提升對於恆星、行星,當然也包括褐矮星本身的認知。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藝術加工後的褐矮星(圖源:美國宇航局)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
  • 大質量行星和褐矮星的界線是什麼?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什麼時候一顆褐矮星根本不是恆星,而僅僅是一個氣體巨星?什麼時候一個氣體巨人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天體更類似於棕矮星?這些問題已經困擾了天文學家多年,現已進入了新定義的中心,對太陽系大型天體進行定義。
  • 英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褐矮星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日前,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天文學家帶領的一支國際小組發現迄今最寒冷的褐矮星就潛伏在太陽系外部。 研究小組通過位於美國夏威夷的英國紅外望遠鏡(UKIRT)發現這顆褐矮星,令天文學家非常興奮的是這顆褐矮星奇特的色彩,它的顏色既不是純藍色,也不是純紅色。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褐矮星比木星(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還要大,但其質量還不足以形成恆星。為了實現這一發現,他們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了解太陽系外以氣體為主的行星的大氣層。
  • 低調神秘的褐矮星
    當世人的目光全被這些系外行星所吸引時,另一種更加違背常識的天體,出現在了太空望遠鏡的視野中,就在1995 年第一顆系外行星發現的數星期後,這顆星如其名的低調天體便出現了,它就是「褐矮星」。觀測發現,在一些存在褐矮星的星系中,褐矮星與太陽一樣位於星系的中心,周圍圍繞著數顆行星,比如科學家曾在飛魚座,發現了一顆距離太陽63 光年的褐矮星,這哥們就像一顆恆星一樣,位於所在星系的中央,但是它的大氣溫度只有30℃。沒有帶電的噴射物,也沒有沸騰的等離子體,取而代之的或許是清風和雲團,還有一顆距離太陽13 光年的位於麒麟座的褐矮星。
  • 科學家發現最「冷酷」褐矮星(圖)
    (圖片來自:網易探索)科技日報4月14日報導  美國《每日科學》4月10日說,一個由法國和加拿大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天文小組最近觀測到了最冷的褐矮星,這一發現為填補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空白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顆褐矮星被命名為CFBDS0059,它的溫度大約為350攝氏度,體積大約是木星的15倍—30倍,而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
  • 科學家觀測發現褐矮星的大氣較像木星
    2021-01-10 19:07:55 來源: 天馬行文 舉報   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恆星
  • 如何將褐矮星與行星準確區分,其拓展活動蘊藏了哪些信息?
    直到時間來到1995年,科學家們才終於發現了褐矮星的蹤跡,並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失敗的恆星」。雖然過去我們對它知之甚少,但通過後期探測技術的進步,被發現的褐矮星數量正在迅速增加。並且,科學家們認為,銀河系中褐矮星的數量和普通恆星的數量理論上應該大致相同。然而,這些彌合差距的星體,為什麼會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本身質量較小的褐矮星,易與質量較大的行星混淆,我們又應該如何將它們進行準確區分?
  • 天文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次史無前例的合作中,NASA的斯必澤(Spitzer)太空望遠鏡和雨燕(Swift)太空望遠鏡協力觀測到了一起微引力透鏡現象,也就是一顆遙遠的恆星受到其前方天體的引力場作用而發光的現象。微引力透鏡現象有助於發現圍繞恆星運轉的小質量天體,例如行星。在本次觀測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褐矮星。
  • 沒錯,這些都是不發光褐矮星
    在行星與恆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天體,那就是「褐矮星」。褐矮星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恆星。由於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於太陽,是一顆氣態天體,但質量不夠大,中心溫度不夠高,不足以產生核聚變反應,於是被認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兒」。
  • 為什麼說木星不是「褐矮星」?
    【每日科技網】  木星不是褐矮星,但有人誤以為木星是褐矮星,也許是常有人說木星是失敗的恆星,而褐矮星也是失敗的恆星,所以才把兩者混為一談了吧!  雖然木星有這麼大個頭和質量,但是它仍然沒有到達褐矮星的級別,理論上認為至少需要13倍木星的質量才能成為褐矮星,但如果要超過木星70倍質量的話,就有可能成為恆星了,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褐矮星的質量大小在木星的13到70倍之間,由此來看,木星距離成為褐矮星還遠著呢。
  • 研究褐矮星,可以為我們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褐矮星原本就像是宇宙中默默無聞的行路人,在偶然的機會中被人類的探測儀器捕捉,因此對它的探索就逐漸展開,尤其是近年來褐矮星突然就站在了天文學舞臺的中央。因為通過研究褐矮星,也就相當於在研究宇宙的領域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褐矮星之所以沉寂了這麼久才被發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褐矮星本身發出的輻射量十分的少,不容易被主流的紅外望遠鏡捕捉到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