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航空報導】一份「中國載人航天發射時間表」28日引爆中國媒體圈。據中國權威媒體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日前對外公布了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詳細建設時間表,而這一時間表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發射與在軌實驗的技術含金量更是讓外界咂舌。這次載人航天任務有哪些亮點與難點?中國未來的空間站又將是什麼樣子呢?
天宮二號任務時間表引關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日前表示,中國將於2016年第三季度,擇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將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搭乘2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對接,進行航天員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在此之前,還將在文昌發射場進行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試驗,通過考核後將於2017年上半年,用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開展推進劑補加等相關試驗。
該發言人還表示,在全面推進空間實驗室任務準備工作的同時,我國空間站研製工作進展順利,將於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
天宮二號相關任務有幾大難點?
一名中國專家2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中國第一次公布天宮二號任務的詳細時間表,要搭載兩名航天員也是第一次公布。這名專家認為,本次載人航天任務最大的難點就是2017年上半年進行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因為天舟是全新的系統,而使用的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雖然會在2016年6月進行首次試射,但搭載的不是飛船,因此全新的飛船加上全新型號的運載火箭加大了發射難度。
第二個就是在軌加注推進劑難度很大。在軌加注可以大幅提升太空飛行器在軌時間,降低發射成本,不過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這項工作,將要涉及加注接口對接、循環泵式流體傳輸、殘液吹除、加注接口分離等過程。據報導,中國已掌握相關技術,並曾在地面試驗平臺驗證了相關核心技術的可靠性。
還有一個難點,就是這次要在軌進行中期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之前幾次中國的載人航天任務都是三個航天員,而這次從以往的短期科學實驗任務轉為中期實驗任務,只派出兩名航天員就是為了利用現有的生命保障系統,通過減少人員實現更長的在軌時間,開展時間較長、種類更多的技術試驗和科學實驗,為未來的長期駐留奠定基礎。
另一名專家認為,長徵七號是一種全新的運載火箭,其新技術的使用量是上一代火箭從未有過的。應該對新一代長徵火箭的發射難度有充分預期。另外中國空間站的發射主要依靠長徵五號,空間站的建造周期也部分取決於長徵五號的研製和發射是否順利。
中國未來空間站什麼樣?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曾表示,中國空間站的初步規模,將包括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每個約重20多噸;建成後將會有航天員長期在軌生活和工作。專家認為,這樣一個空間站,在重量和複雜性上都屬於「經濟適用型」。以目前仍然在軌的國際空間站為例,該空間站共有俄羅斯、美國、歐盟和日本發射的十多個艙段,重量近400噸;蘇聯/俄羅斯的和平號軌道站由7個艙段組成,總重量達到了175噸;美國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射的天空實驗室總重就達到80噸。當然,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的構型只是初步規模,不排除空間站進一步擴容的可能性。據介紹,中國空間站的運行,將充分考慮「經濟性」,其控制、生保、電源、信息等都將採用當代技術,保證空間站可靠、高效運行。
專家認為,目前國際上發展載人航天,特別是發展空間站的積極性有所減弱,最大的問題不是缺少資金,而是投入的資金與現實產出不成比例。在空間站的現實作用得到更充分發掘之前,保持小規模、經濟上可承受的航天站,既可以滿足實施空間實驗的需求,減少技術風險,也可以讓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細水長流」,這要遠比造一個貪大求全的重型空間站更為重要。如果中國的空間站進展順利,而國際空間站按照目前的計劃到2020年左右壽終正寢的話,屆時軌道上可能只有中國的空間站。這就為國際合作創造了條件。據稱,中國的空間站為大艙段對接預留了接口,將為開展國際合作提供可能。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環球時報記者 劉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