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系列:對比研究非小細胞肺癌PD-L1的表達特徵

2020-11-30 生物谷

2017年4月7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Scientific Report》雜誌在線發表了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題為「PD-L1 expression in lung adenosquamous carcinomas compared with the more common variant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論文,揭示了PD-L1在肺腺鱗癌中的表達特點,並分析了與其臨床病理特性之間的相關性[1]。

肺腺鱗癌(adnosqumous cell carcinoma, ASC)屬於非小細胞肺癌中預後較差的一種,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藥物一直以來都是ASC的主要治療手段。隨著針對腫瘤內基因變異產生的個體治療方案,例如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或者ALK抑制劑;以及免疫監測點阻斷治療方法的研發,例如近年來FDA在美國批准的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抗體藥物pembrolizumab,使得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有了更多的選擇用藥方案。PD-1以及其配體PD-L1屬於免疫監測點蛋白,分別在免疫炎症細胞和腫瘤細胞內表達。在健康的個體內,PD-1和PD-L1參與抑制T細胞活性防止組織自身免疫反應;但由於腫瘤中過表達這些免疫監測點蛋白,可以使腫瘤細胞逃過T細胞監控的腫瘤殺傷反應。在抗PD-1/PD-L1治療的臨床實驗中,病人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整體生存期(OS)在使用pembrolizumab治療NSCLC組均優於單純使用化療藥物組。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在未經分類的NSCLC病人中僅約有20%的病人對抗PD-1/PD-L1抗體藥物治療有效。因而在臨床上有必要篩選對治療敏感的病人,一方面可以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非藥物敏感類病人接受PD-1/PD-L1治療後所引起的副作用以及可能誘導出的自身免疫反應。

在這篇文獻中,該研究團隊通過使用羅氏Ventana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SP263)以及ACD公司的RNAscope原位雜交技術首先檢測了87例肺腺鱗癌(ASC)組織樣本內的PD-L1 mRNA和蛋白的表達情況。使用IHC檢測到的PD-L1表達陽性率為39.22%,使用RNAscope檢測到的陽性率為37.25%。兩種方法檢測結果沒有區別(圖1)。兩者的檢測一致性幾近完美(κ-coefficient為0.851),統計學分析顯示兩種方法沒有顯著性差異(P=1.000)。

圖示:肺腺鱗癌內PD-L1表達檢測結果。(a) 使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PD-L1獲得的陽性結果(x100) (b) 使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PD-L1獲得的陰性結果(x100) (c) 使用RNAscope原位雜交法檢測PD-L1獲得的陽性結果 (x100) (d) 使用RNAscope原位雜交法檢測PD-L1獲得的陰性結果 (x100)。         

接著在對腺鱗癌的腺癌和鱗癌部分進行區分統計分析時,發現PD-L1表達在兩者中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7):在腺癌內,PD-L1的表達陽性率為11.11%,在鱗癌部分的陽性率為38.89%。前者與133例肺腺癌中統計得到的PD-L1表達率13.53%相似,而後者與83例肺鱗癌統計得到的PD-L1表達陽性率28.92%相似。

本研究繼續對比了腺鱗癌內PD-L1的陽性表達與臨床病理特性的關係,結果顯示PD-L1的表達與病人性別、年齡、吸菸、腫瘤體積、淋巴結轉移、胸膜侵犯、復發和死亡無關,但與淋巴血管侵犯有顯著相關性(P=0.016)。與EGFR,KRAS和ALK突變相比,PD-L1的表達與其沒有相關性。

在文章的討論中,作者闡述了對比使用RNAscope方法檢測PD-L1 mRNA以及使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PD-L1蛋白的目的:在臨床上存在不同公司提供的特定克隆號的抗體可對病人樣本進行檢測,而每個抗體又有各自的cutoff值對結果進行評估。在未來的臨床病人篩選過程中,需要一種可以不區分抗體公司抗體克隆號而可定篩查所有病人樣本的檢測方法。由於基因經轉錄得到mRNA,繼而翻譯成蛋白質,因而如果能夠在mRNA水平對PD-L1進行檢測,則將解決這一需求。故首先需要對兩者的檢測一致性進行分析。本研究之初對比了RNAscope原位雜交方法與IHC免疫組化法在肺腺鱗癌病人標本內測到的PD-L1的表達比率。結果顯示兩種方法一致性接近100%。這一結果為今後的臨床篩選用藥病人的檢測方法提供了基礎的臨床數據。

RNAscope技術是由美國Advanced Cell Diagnostics (ACD)公司研發的RNA原位雜交產品,在近年來的生物檢測領域發展迅速。與傳統的RNA原位雜交相比,RNAscope技術屬於新一代RNA原位雜交技術,其特異性的雙Z探針設計避免了傳統長鏈RNA探針的弊端,配以自身級聯放大檢測原理,可以高效敏感地檢測到目標RNA。該技術優勢如下:
 
1.應用廣泛;
2.高特異性;
3.極高靈敏度,單分子可視化和單細胞定量;
4.兼容降解的RNA樣本;
5.無需RNase-free操作和環境要求,一天完成實驗;
6.檢測結果穩定一致性,兼容高通量自動化平臺;
7.多通道多靶點同時檢測。
 
Reference:
Sci Rep. 2017 Apr 7;7:46209. doi:10.1038/srep46209. PD-L1 expression in lung adenosquamous carcinomas compared with the more common variant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hi X, Wu S, Sun J, Liu Y, Zeng X, Liang Z.

RNAscope技術不但能夠進行腫瘤組織中標誌物的原位檢測,而且在神經生物學上也有著廣泛的應用,該技術實現了對大腦組織等神經標本的原位定量和定位分析,結果清晰準確。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郝俊峰教授將於2017年6月29號在生物谷舉辦免費網絡講座:原位RNA表達檢測方案及基礎研究實例分析,對RNAscope技術應用做深度剖析,

歡迎您點擊前往註冊報名參與:http://webinar.b.bioon.com.cn/live-info/acd_webinar3.html(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PD-1/PD-L1 抗體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研究進展
    白文粱,劉磊,王桂閣,張家齊,李單青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胸外科(北京  100730)通信作者:李單青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抗腫瘤免疫;程序性死亡受體-1/程序性死亡配體-1(PD-1/PD-L1);綜述引用本文:白文粱, 劉磊, 王桂閣, 張家齊, 李單青.
  •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迎來免疫治療新時代!阿斯利康PD-L1抑制劑Im...
    PACIFIC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同步放化療後使用度伐利尤單抗注射液免疫治療,降低了III期不可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近32%的死亡風險,中位無疾病進展生存期(PFS)為16.8個月,3年總生存率(OS)更是高達57%。
  • 基石藥業抗PD-L1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藥物擬遞交上市申請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8月6日,港股上市公司基石藥業宣布,在研抗PD-L1單抗CS1001注射液(以下稱CS1001)聯合含鉑化療用於IV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一線治療的III期臨床試驗,經獨立數據監查委員會(iDMC)評估達到預設的主要研究終點,顯著延長了患者無進展生存期
  • 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迎來免疫治療新時代!首個PD-L1單抗在...
    2020年2月29日,在III期肺癌雲海網絡峰會上,正式宣布上市,迎來肺癌免疫治療新時代。PD-L1免疫治療,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或超50%據2019年中國癌症中心發布的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肺癌患者中約85%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有1/3在初次確診時為Ⅲ期非小細胞肺癌(又稱局部晚期)。
  • 阿斯利康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智能判讀軟體率先在華獲批
    病理診斷: 「醫生的醫生」,精準醫療的第一步 1 2019年我國肺癌發病人數高達78.4萬2 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佔全部惡性腫瘤的20.03%及26.99%,居惡性腫瘤之首隨著靶向、免疫治療等創新治療手段的出現,肺癌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 非小細胞肺癌的驅動基因
    但在最新的指南中,阿法替尼已被推薦作為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方案。第三代EGFRTKI(CO-1686和AZD9291)對T790M的選擇性更高,臨床效果更佳且毒性更小。早期的研究表明,CO-1686和AZD9291對經一代EGFRTKI治療過,且T790M變異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ORR分別達到58%和64%。
  • 蘇州大學黃建安/劉澤毅等揭示PD-L1入核後促進肺癌的新機制
    研究證實核PD-L1表達與腫瘤細胞耐藥及病人不良預後密切相關。而最新 Cell Research、Nature Cell Biology 研究也報導核PD-L1可以轉錄調控下遊靶基因表達並與腫瘤細胞焦亡、免疫療效相關。
  • Nature盤點:非小細胞肺癌的生物學機理和治療方法
    其中85%的患者根據組織學特徵被歸類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其中最常見的亞型為肺腺癌(lungadenocarcinoma,LUAD)和肺鱗狀細胞癌(lungsquamouscellcarcinoma,LUSC)。肺癌最常見的病因是吸菸,NSCLC與吸菸的關聯尤其緊密,因此在全球範圍內減少菸草產品的使用是防治肺癌的重要一環。
  • Nat Comm | 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調控的新機制
    ,進而提高PD-1抗體對非小細胞肺癌小鼠模型治療效果的重要功能。,趨化因子CCL7的mRNA表達水平和蛋白質表達水平相較於正常組織顯著升高,且CCL7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腫瘤組織表達水平與NSCLC患者的總生存期呈正相關。
  • 乾貨|肺癌四大PD-1/L1究竟如何選?K藥、O藥、T藥、I藥用藥信息匯總...
    免疫療法正在逐漸成為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特效」藥物。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pd-1?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為各位肺癌病友整理了關於pd-1大家最關心的幾大問題,供大家參考。肺癌獲批了哪四大免疫治療藥物?四款免疫藥物治療肺癌的效果如何?關於PD-1,肺癌患者最關心五個問題是什麼?
  • PD-L1表達高陽性晚期肺癌患者或可免化療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表示,於日前在我國獲批適用於PD-L1表達陽性且無特定基因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線單藥治療的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在臨床研究中,單藥治療獲得較好的效果。  單藥治療對PD-L1表達高陽性患者效果顯著  單藥治療使部分患者得以免除化療的副作用。
  • 核醫學影像檢測PD-1/PD-L1表達的研究進展
    靶向免疫抑制性檢查點受體(如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及其配體PD-L1)的癌症免疫療法改變了常規抗癌免疫療法。特別是針對PD-1和PD-L1的檢查點抑制劑已經在包括黑色素瘤(MM)、非小細胞肺癌(NSCLC)、腎細胞癌(RCC)、膀胱癌和霍奇金淋巴瘤在內的十餘種癌症類型中表現出明顯的臨床功效。
  • 智能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判讀「免疫組化數字病理圖像處理軟體...
    上海2020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阿斯利康今日宣布,其與杭州迪英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智能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判讀「免疫組化數字病理圖像處理軟體」已於近日獲得浙江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國內率先獲準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判讀軟體。
  • 免疫治療,不同活檢部位PD-L1表達不同,預測療效亦不同
    不信的是,在未選擇的人群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對免疫治療(ICIs,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的應答率只有約20%。因此尋找合適的生物標記物仍然至關重要,PD-L1是NSCLC免疫治療中唯一被批准的生物標記物。
  • 百濟PD-1第三個適應症獲批上市!一線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該項適應症為: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本次即將獲批的適應症是基於 3 期註冊性臨床研究 BGB-A317-307 的數據,該試驗是首個成功的針對中國人群的晚期一線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大型 3 期註冊臨床研究。
  • 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獲批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重磅!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獲批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千呼萬喚的免疫藥物來了!
  • 非小細胞肺癌是什麼意思?
    受訪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劉碩我們通常將肺癌按照病理來分類,大致就分成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這是如何界定的所謂的小細胞和非小細胞不是按細胞的大小來界定的。而是在臨床上,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醫學上的界定。
  • 克唑替尼可有效抑制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進展
    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報導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口服克唑替尼可以有效抑制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進展。這一歷史性的突破標誌著口服藥物在抑制肺癌的臨床診療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同時,也為肺癌治療臨床管理規範化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該研究中,克唑替尼在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總體緩解率達到72%,其中3例完全緩解,33例部分緩解。
  • 默沙東PD-1免疫療法Keytruda一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顯著...
    該研究在腫瘤表達高水平PD-L1蛋白(腫瘤比例得分TPS≥50%)的既往未接受治療(初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開展。KEYNOTE-024是一項隨機、關鍵性III期臨床研究,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開展,評估了Keytruda(pembrolizumab)作為一種單藥療法相對於含鉑化療標準護理(SOC)的療效和安全性。
  • 武漢大學等多單位揭示非小細胞肺癌新的潛在的治療靶標
    大約85%的被診斷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50%以上的腺癌和30%的鱗狀癌。免疫檢查點療法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療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腫瘤微環境(TME)。這些發現表明,CCL7可能作為非小細胞肺癌檢查點免疫療法的生物標誌物和佐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