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加工成為霞浦海參產業發展的重要武器。
吃海參,一直是件麻煩的事。淡幹海參從清洗、水煮到浸泡,需要花費數天的時間才能吃上。 隨著海參加工工藝的進步,一些能滿足懶人需求的即食海參陸續問世,雖藉助高壓真空技術,但其保存期卻不長。 《助創》記者了解到,解決海參即食的難題,霞浦取得了突破。今年6月,全國首個採用壓片工藝的海參產品——海參片面市。其或將提高海參附加值,引領霞浦海參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
東南網9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顏晨曦 文/圖)霞浦海參個頭大、肉質厚、口感好,加工成幹參的發泡率高。因此,霞浦獲得了「中國南方海參之鄉」稱號。霞浦海參,成為「南參」的代表。
2019年,霞浦縣海參產量達1.76萬噸,產值達30多億元,其產量約佔全國成品參產量的30%,位居全國縣份第一。
近年來,霞浦縣在嚴格海參質量管控的同時,積極引導水產加工企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助力產業加快發展。
海參片,便是精深加工結出的又一新果。經過三年試驗,今年6月,全國首個採用壓片工藝的海參產品——海參片面市,並一舉拿下「霞浦海參」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首家授權。
從2010年試水海參養殖,跨界完全陌生的水產領域,到如今藉助科技力量打造高端海參精深加工產品,張明照近日向記者講述了他與海參不同尋常的創業故事。
從海參養殖到海參加工
海參盛產於北方海域,因氣溫、海水鹽度等原因,一直沒有在南方養殖成功。通過不斷實踐摸索,霞浦養殖戶改變了這個歷史。2003年,部分養殖戶從山東長島引進刺參苗種,進行室內池暫養試驗,次年小面積度夏養殖試驗成功。
經過幾年的努力,霞浦海參養殖業蓬勃發展。位於霞浦縣溪南鎮的東安海域,憑藉優良的海區條件、長期的養殖傳統、豐富的網箱養殖經驗,成為霞浦縣海參主產區之一。
張明照出生於1979年,在霞浦海參養殖興起之時,他在溪南鎮經營藥店,機緣巧合認識了許多海參養殖工人。「一開始,他們因為幹活身體虛弱經常來買各種補品,後來漸漸來得少了。」他說,一問才知道,是工人經養殖戶介紹食用海參,身體得到了改善。
《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海參的顯著功效引起了身為藥師的張明照的興趣。雖對海參養殖是很陌生的,但張明照在調研後毅然決定創業,試水海參養殖。
2011年5月,張明照拿出30萬元入股親戚養殖場,並隨之前往北方考察學習。回來後,他多次上漁排作業,半年下來,對海參的認識不斷加深,「採用浮筏吊籠,飼養大規格(15~30頭/kg)半成品參苗,三天投餵一次海帶,可加快海參生產速度」。那次,張明照獲利近20萬元。
初嘗甜頭,令張明照信心倍增。2012年,他以每公斤300元的價格再次從北方購入苗種。結果遭遇北方客商壓價,成品參僅以每公斤120元的價格賣出,虧損嚴重。
長期以來,由於霞浦海參相較於山東、遼寧海參知名度低、品牌不強,且不少消費者只信北方海參效用,霞浦活參收購行情不理想,雖物美但價低。加上活海參離開海水後,會吐腸子自溶,只能選擇低價賣給客商,導致養殖戶喪失了議價話語權。
就在張明照為低價出售感到鬱悶的時候,他發現,有部分養殖戶將成品參煮製成拉缸鹽海參,每公斤竟然可以賣到180元,利潤提高了50%。張明照總結自己的這次失利是「因為不懂加工」。帶著之前的經驗,他又踏上了海參加工之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張明照與海參結下不解之緣。
海參即食的困境與破解
「霞浦海參肉質肥厚,口感好,品質優。」張明照相信,好的產品,一定能夠獲得更多人認可。2013年5月,張明照在養殖海參的同時,投入40萬元,創辦了自己的海參加工廠。藉助僅有的一條生產線,將自家出產的所有海參製成拉缸鹽海參。「加工後的海參1斤可以多賣10元。」為了搞好海參事業,張明照不惜停辦藥店,一心撲在加工廠上。
2015年,張明照再次投入100多萬元,擴大加工廠規模,廠房面積由200多平方米擴大到2000多平方米。他還增加了一條拉缸鹽海參生產線,改人工作業為自動化流水線操作。「通過引進的海參自動清洗機,將處理好內臟的海參傳輸到清洗池,洗淨後送至汽鍋中蒸煮。」張明照說,原有的小鐵鍋一次只能煮100公斤左右的海參,換成汽鍋後,一次可以煮500公斤。辛勤的付出終換來回報,當年加工廠給張明照帶來了60萬元的純利潤。
霞浦海參養殖業發展迅速,但海參加工卻處於以拉缸鹽為主的粗加工階段,產品附加值偏低。「其實霞浦的海參精深加工企業並不多,霞浦海參要發展,一定要進行精深加工。因此,我們企業一直在尋求突破。」張明照說。
於是,張明照成立了「御藍記」品牌,開始嘗試新的加工工藝,幹海參和水發即食海參。張明照介紹,水發即食海參製作複雜,由拉缸鹽海參經過2天脫鹽、1個多小時蒸煮、2至3天反覆泡發,最後速凍2個小時才能製成。而幹海參不僅工藝複雜,吃法也麻煩。反覆蒸煮、修整條形、烘乾,共需耗時10天。至於吃的話,則要泡發3天,蒸煮後再泡發3天,方能食用。
「這樣經過反覆加工,海參的營養成分還能保留多少呢?」嘗試過程中,張明照時常感到困惑,「最關鍵的是,目前各種海參加工工藝都必須採用冷鏈運輸。」是否有一種辦法,在提升海參附加值的同時,既能實現保留營養、方便食用、便捷攜帶的目標,又能擺脫冷鏈運輸的限制。張明照認真思考著。
跨界合作結出科研之果
有過從醫經驗的張明照,忽然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醫藥技術應用於海參加工。說幹就幹。2017年2月,張明照找到福建上普藥業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業從事生物製藥的高新科技企業。
得知張明照的想法後,該公司給出了解決方案,通過低溫細胞破壁、低溫風乾技術,以高濃縮壓片的方式製成海參片。「以目前技術來說實施有難度,海參肉質厚,細胞破壁不易,提純困難。加上Q彈的特性,也給壓片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張明照說,第一次實驗的時候,提取海參90%的純度進行壓片,上一秒剛成型,下一秒就散開了。「即使壓片機壓力調到最大,壓片還是鬆散不成型。」
第二次、第三次,將海參純度下調到80%、70%,結果仍然一樣。直至純度降到50%,壓片終於成型。但是,實驗結果與張明照的設想相差甚遠。接下來,實驗的主攻目標就是提升壓片中的海參純度。「做一次實驗要1個多月,3年,30多次實驗,共耗費了200多萬元。」張明照感慨道,實驗過程中,還損壞了一臺細胞破壁機和價值50萬元的壓片機。
不一般的跨界合作成就了霞浦海參的發展。經過配方、技術的不斷調整,今年1月,實驗喜獲成功。海參片純度維持在70%左右,取得技術性突破,成為全國首個使用壓片工藝的海參精加工產品。這也是低溫破壁技術在海參加工中的首次應用。
海參產業是霞浦縣主要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該縣積極引導水產品加工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實行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推動海參加工企業做大做強。2016年7月,霞浦成功認證「霞浦海參」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目前,霞浦海參加工以拉缸鹽海參和即食海參為主,為了確保和支持『霞浦海參』地標的規範、使用,讓企業和廣大農民從品牌建設中受益,縣農副產品產業協會慎重考慮,決定第一輪授權以精深加工產品為主。」霞浦縣農副產品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楊家富介紹,經過考察,「御藍記」海參片有著嚴格質量控制和管理水平,符合授權條件。
今年1月,「御藍記」海參片獲得「霞浦海參」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第一家授權。數月後,第一批5000多瓶海參片進入市場。
霞浦縣海參協會會長阮克理說,海參片的研發真正實現了海參即食的要求,讓霞浦海參擺脫各種桎梏,為更多人接受。「我們將以海參片為契機,繼續做大做強精深加工,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