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參的由來及歷史
海參,是我國古人經它起的名字。「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此得名。海參是生長在海洋底層巖石或海藻間的一種棘皮動物,又名海黃瓜、沙。海參共有800多種,可供食用的僅有20多種。海參品種因地而異,我國西沙群島、海南島盛產梅花參、烏元參等;福建、淅江出產肥皂參、光參而北方海產唯有刺參,它是食用海參中較名貴的品種。
海參的外形相當醜陋,它那細長圓狀的軀體,肉多而肥厚,體表長滿象肉刺似的東西,無怪乎人們形象地稱它叫「海黃瓜」。別看海參其貌不揚,生存歷史卻使人驚詫,它比原始錢類出現還早,在六億多年前的前寒武紀就開始存在了。
2、海參常見的種類
石參
石參又稱為「石參、黃瓜參、白石參」。一般體長25-30釐米,略呈橢圓形。口偏於腹面,有觸手20個。背面隆起光滑,有稀疏的管足。腹面平坦,管足排列成3縱帶中間一帶較稀,排得較寬。體色變化較大,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紫褐色,並有許多灰白色不規則的橫斑,肛門周圍灰白色,偏於背面,腹面顏色較淺。
幹品體和扁圓形。背部開膛。背部淺黑色,兩側下沿及腹部均為白色間帶黃色。無肉刺,背問有疣狀突起,腹部有粉狀至灰質層。一般按單只重量分為三種規格。大的每500克15隻,中的25隻,小的50隻以上。以體條完整、肉質較厚、腹部石灰層薄、不破肚、無爛孔的為上品。
禿參
禿參體表色黑而無刺,由於肉厚皮薄,算得上是上等參。
浸發方法為:燒開水後放入幹禿參,煮20分鐘後即收火浸一夜。接著再浸流動水中衝水,至漲發後即在中間開一刀,跟著再燒開水,放入海參煮5分鐘,收火煮3小時。浸入冷水中,待稍硬便取出腸臟。刮去體內及體壁內層的沙料。
刺參
刺參,雙稱「灰參、灰刺參」。遼寧、河北、山東沿海產量較多。春、夏、秋三季均生產。
一般體長20釐米,呈圓筒狀。背面略隆起,有4-6行排列不規則的大小圓錐形肉刺。腥面平坦,管足密擠,排列成3條不規則的縱帶。口周圍具觸手20個。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慄子黑色,腹面為黃褐色或赤褐色;有的體表為綠色、紫褐色、灰白色。幹品體呈圓棍狀,兩端鈍圓,腹面較平坦,背部開膛,背面有4-6行縱刺。淺黑或淺灰色。每500克含35隻以內為一等,含36-55隻為二等,含56-76隻為三等。參體肥壯、飽滿、順挺,肌肉厚實,肉刺挺拔鼓壯,體表無殘跡下陷缺磕,刀口處向緊厚外翻者為上品。參體枯瘦肉薄、坑陷大、歪曲不挺直,肉刺倒伏、尖而不直、圓椎偏小,體表有潰爛殘跡者為次品。
刺參是我國的特有品種,品質好,為我國海產八珍中的第一珍。每500克幹參水發後可出水參3500-4000克。
黑參
黑參也稱黑狗參、克參、烏狗參。我國西沙群島和海南島南部出產很多。產季為春季和秋冬季。
一般體長20-30釐米,圓筒狀,兩端較細。口偏於腹面,周圍有觸手20個。背面疣小,呈現管足狀,散生不規則。腹面管足小而密擠,排列不規則。體黑褐色或深褐色,管足末端為白色。
幹品圓筒狀略扁,兩端漸細。外皮較厚硬,皮面光滑,黑色或黑褐色,有不規則的大疣起,腹部有砂粒狀的小管足。一般分為兩個等級,第500克含35隻以內的為一等,含70隻以內的為二等級。參體粗壯、肉質稍厚實、前後身段粗細不太懸殊的為上品。體條細扁、肉質瘦薄、粗細段相差懸殊、扭曲或折斷的為次品。
黑參品質較差,但由於產量多、售價低,仍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每500克幹參水發後可出水參20000克。
花刺參
花刺參又稱方參、黃肉、白刺參、豬蟲參。在我國主要產於西沙群島、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沿巖淺海,產季多在春秋季節。
一般體30-40釐米,體稍呈四方柱形。背面散生多數圓錐形肉刺。腹面管足排列成3縱帶,其中中帶較寬。口周圍有觸手20個。體色多數為深黃色帶深淺不同的橄欖色斑點、黃灰色帶淺褐色的網紋或濃綠色的斑紋等。肉刺末端有的帶紅色。
幹品體近圓筒形,略扁。兩側較平坦,皮粗者厚硬,粗皮層具有小顆料。色青黃,有的浮現白圈。一般按單只重量分等級。一級單只重量125克,二級50克以上,三級30克以上。體形完整、參條順直、肉質厚度均勻較肥實、內膛無殘破、不扁壓者為上品。參體較完整、身條粗細均勻但不順直、肉體批塌有坑口、刀口和內膛殘爛者為次品。
花刺參為大型經濟海參,每500克幹參經水發可出水參2000克。
梅花參
梅花參,又稱鳳梨參。產於我國西沙群島和海南島等海域。產季多在春季和秋末冬初。
一般體長60-75釐米,是海參中最大的一種。背面每3-11個大肉刺的基部相邊成梅花瓣狀,其間夾生小肉刺。腹面平坦,腹足小而密擠。四周圍有觸手20個。背面橙紅或橙黃色,散布黃色或褐色斑點,腹面赤紅色,觸手黃色。
幹品呈長筒子樓形略扁,腹部開膛,體表有許多梅花形肉刺,體表黑色或近深褐色。一般按個體重量分,大的每隻重15克,中的每隻75克,小的每隻35克。參體完整、肉質厚實、刺尖挺立、刀口整齊、腹內肉麵平整、無殘缺的為上品。參體較為完整、肉質薄、參刺橫豎倒伏、腹間刀口不整齊、腹內肉麵坑凹或有穿孔的為次品。
梅花參個體大,品質好,口感也好,在我國是僅次於刺參的海參。每500克幹參經水發可出水參2500克。
3、海參的幹品工藝
凍幹海參
以鮮活海刺參為原料,經精心清洗後,將鮮活海刺參在凍幹倉內迅速冷凍到-35℃至-45℃,使海參中的水分結冰,再在真空狀態下將冰直接升華為水蒸汽(當水的絕對壓力小於610.5PA時,水就只能有兩種狀態,冰和氣態,在這個環境下,通過改變溫度,冰直接就變成了氣,這一過程被之稱為升華。而凍幹技術正是利用了這個原理,在真空狀態下,通過調整溫度和壓力,先將海參速凍,然後再將冰直接變成蒸汽,並排除),從而達到將海參中的水分脫幹的目的。經過凍幹後的海參含水量不會超過3%,重量輕,可以長時間地保存使海參的營養不流失,免煮免發,一泡即食。
糖幹海參
把活海參除淨腸子並洗淨,水煮3~10分鐘,撈出稍晾後,再埋進白糖裡,讓海參的熱量把白糖慢慢融化,等到海參在融化的糖液裡泡3~5天後(目的是讓海參充分吸收糖),才撈出來衝淨表面的糖,再送入通風的烤房,烘烤六七天後,糖幹海參就做出來了。
做糖幹海參,加糖多少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加的糖多,泡的時間長的話,海參裡的糖分就會佔到總重量的30%以上,漲發泡軟後,就會有3%~5%的海參變成爛參,別說用水煮,就是用手輕輕一捏也會碎掉。如果是加糖的比例只佔10%左右,還可以當成不加糖的淡幹海參來賣,而這樣的幹海參售價會很高,每千克的售價在2800~5000元。
鹽幹海參
把活海參去腸洗淨,水煮10分鐘後,撈出放飽和的鹽水裡泡3~5天(讓海參充分地吸收鹽),撈出洗掉表面的鹽分後,再放到烘乾箱裡烘乾,這樣鹽幹海參就做成了。
海參在鹽水裡邊泡的時間越長,體內的鹽分就越多,那當然也就「壓秤」;反之,海參的鹽分含量越少,這種鹽幹海參才划算。
淡幹海參把活海參去腸洗淨,水煮3~10分鐘後,撈出來經過脫水處理,然後換淡水煮泡。最後放烘乾箱裡烘乾,便得到成品。品質好的淡幹海參在經過漲發後,每一千克幹品能得到15千克漲發品。把活海參去腸洗淨,水煮3~10分鐘後,撈出來經過脫水處理,然後換淡水煮泡。最後放烘乾箱裡烘乾,便得到成品。品質好的淡幹海參在經過漲發後,每一千克幹品能得到15千克漲發品。
4、海參的營養功效
海參含有鈣、磷、鐵質,有補血作用,所含的膠,則有補充體力作用。海參是一種具有營養價值的補品。它具有補腎益精、養血潤燥、延年益壽的功效,而刺海參又及是世界上最具有營養價值的海參產品,因資源稀少,價格昂貴,故有「刺參勝人參」之說。
5、鑑別海參品質的優劣
優質海參的特徵:
1)體形:幹海參參體呈現黑灰色,堅硬,完整壯實,順直,腰間無鼓肚砂包。
水發海參參體為黑褐色、鮮亮、呈現半透明狀,參體內外膨脹均勻且呈圓筒狀。
2)肉質:肌肉薄厚均勻,內部無硬心,手持參的一頭顫動彈性,肉刺完整。
劣質海參的特徵:
1)外形:參體發紅,體軟且發粘,體表有潰爛殘跡,對水發海參來說,參體破爛且無彈性,色澤發暗。
2)肉質:參體枯瘦、肉薄、坑陷大、歪扭不挺直,肉刺倒狀,尖而不直。
6、如何泡發海參
海參是美味珍餚,能發好是關鍵。發得好,吃起來肉細滑、柔軟而有彈性,味道鮮美;發得不好,則影響質量和味道。
海參泡發的方法是:先用熱水將海參泡24小時,從腹下開口取出內臟,換上新水,上火煮50分鐘左右,用原湯泡起來,經過24小時候後即可食用。
泡發海參時,切莫沾染油脂、鹼、鹽,否則會妨礙海參吸水膨脹,降低出品率;甚至會使海參溶化,腐爛變質。發好的海參不能再冷凍,這樣做會影響質量,故一次不宜發得太多。
7、美味菜式
扒海參
材料:水發海參1000克、水粉芡15克、蔥段25克、大油150克、料酒10克、味精1.5克、鹽水10克、薑汁10克、醬油15克、白湯400克。
製作方法:
1)把發好的海參片切成臥刀片,用開湯殺一下,在鍋墊上面鋪成三搭頭狀。
2)鍋放旺火上,放入大油,燒熱後將蔥段炸黃,勞出後添入白湯,把鋪好海參的鍋墊放入,用武火扒制,待菜扒透,加大油、料酒、味精、鹽水、薑汁、醬油、白湯。菜入味後,用漏勺託住鍋墊,合入扒盤內。鍋內餘汁,勾入少許流水芡,等汁收濃,起鍋澆在海參上即成。
鮑汁燒海參
材料:
鮮海參500克,薑片5片,蔥條2條,雞油5克,燒肉3片,菇件3件,鮑魚汁10克,頂湯50克,雞粉5克。
製作方法:
1、將鮮海參去沙,去表皮洗乾淨,飛水後放入姜蔥、雞汪及雞粉扣好,撈起冷卻。
2、鍋內放油燒熱,將冷卻後的海參放入花生油炸片刻,加入稀釋鮑汁略煮片刻,勾即可上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