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還原」近五千年來湖泊生態環境如何改變—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新華社南京3月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蘭州大學合作,新近對過去5000年來湖泊生態環境的演化及原因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目前人類活動已經成為湖泊生態發生不可逆改變的主要原因。未來,這項研究還可能在更廣闊的區域、以及更長的時間尺度上進一步展開。

此次,科研團隊突破了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過去幾十年的局限。他們選取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影響較早的黃土高原六盤山北聯池為研究對象,利用湖泊沉積物巖芯分析古環境和古生態特徵,結合碳14測年,較為準確地還原出過去5000年來,湖泊生態環境的演化過程及其驅動原因。

研究顯示,公元前3050年至公元550年前後,六盤山一帶沒有明顯的人類活動對湖泊生態造成影響的跡象,湖泊環境隨自然氣候變化而改變。到550年至1150年,人類活動對湖泊生態的影響開始增強,但此時湖泊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彈性,當人類活動減弱時,仍可恢復到自然背景狀態。而在1150年至1950年,人類活動對湖泊生態的影響逐漸成為主要驅動因素。不斷增強的人類活動,加劇了流域土壤侵蝕,嚴重改變了湖泊接受陸源及水生生物量的比例。到1650年時,陸源生物量佔湖泊總生物含量已經達到80%左右,這表明,湖泊生態系統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狀態轉變。

「人類工業的發展是近現代以來對湖泊生態影響最大的因素。而一旦超過了臨界點,人類活動就會對湖泊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研究員趙成說。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第四紀科學評論》上。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還原」近5000年來湖泊生態環境如何改變
    新華社南京3月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蘭州大學合作,新近對過去5000年來湖泊生態環境的演化及原因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目前人類活動已經成為湖泊生態發生不可逆改變的主要原因。未來,這項研究還可能在更廣闊的區域、以及更長的時間尺度上進一步展開。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為了選擇一個能夠容納湖泊水文氣象、水生生態系統和湖泊沉積過程規律試驗等研究的生態站的站址,在圍繞太湖周邊一共進行了八九次實地考察後,太湖站最終定在了無錫市濱湖區吳塘村。太湖站就這樣揚帆起航了。 高南新自1988年在吳塘村開始任村長,他見證了太湖站的成長。 「他們來了以後,對我們太湖水的研究,對無錫市貢獻很大。」
  • 過去百年來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退化原因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湖泊沉積物中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和理化環境信息,可以通過沉積巖芯提取和多指標分析,重建過去生態環境演化的歷史。針對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問題,許多研究者對長江經濟帶東、西部湖泊開展了近現代環境過程的重建工作,在數年至 10 年時間解析度上,揭示了長江經濟帶不同類型湖泊生態環境演化的階段性特徵,探討了全球變化和日益增強的人類幹擾背景下,湖泊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城市環境所在富營養化影響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
    近30年來,我國的淡水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峻。湖泊富營養化不但加速水體藍綠藻的繁殖,提升水體中的細菌活性,並使得水體pH、氧化還原電位、溶解氧量、溶解性有機質等多種水質條件發生變化。砷(As)是一種在地殼中廣泛分布的高毒性致癌物質,隨著人為和自然活動的增加,湖泊沉積物As逐年積累,相當一部分淡水水體面臨著水體富營養化和砷汙染的雙重威脅。
  • 恢復湖泊水環境生態 湖泊藍藻爆發將可預警
    原標題:湖泊藍藻爆發將可預警   記者昨從市環保局獲悉,該局目前正在對全市166個湖泊進行首次水環境生態調查,重點研究與水華現象密切相關的浮遊動植物和底棲動物等數量,改變以往湖泊監測多關注水質等級的狀況。未來我市湖泊因藍藻、綠藻等大爆發所產生的水華現象將有望得到預報預警。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11月20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是這樣變化的
    一張《中國五千年氣溫變化曲線》圖,原來這個圖是在 1972年《考古學報》第1期上,83歲高齡的科學家竺可楨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中的圖的基礎上重新繪製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歷史學領域內最為人熟知的歷史氣候論文,可能沒有之一。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做出了全面梳理和總結,並開創了歷史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歷史氣候研究中重量級的開山之作,在歷史氣候領域中具有巨大的學術意義。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打造環境優美湖泊生態群落 吳江全域治水共塑示範區生態底色
    示範區揭牌一年來,吳江區深入開展治水工作,不斷創新治理模式,交出了一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高分答卷。元蕩、澱山湖岸線貫通示範區核心湖泊聯合治理成效快速顯現目前,位於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內的吳江水系連通綜合整治元蕩先導段工程已經基本完成,實現了元蕩、澱山湖岸線全面貫通。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新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汙染呈解耦合態勢—新聞—科學網
    8月7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永龍團隊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論文。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
    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2020年版)(公告2020年77號),這是我國首個關於地表水體中營養物的生態環境基準。湖泊富營養化是全球水環境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湖泊營養物基準是對湖泊富營養化進行評估、預防和治理的科學基礎。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大氣氮沉降量激增,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中突出的科學問題,科學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成為全球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而我國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三大氮沉降中心之一,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
  • 俄羅斯非常重視保護生態環境 多措並舉保護湖泊
    俄羅斯湖泊的淡水存量約佔全球四分之一;依據總徑流量計算,其水力資源居世界第二位。面對如此豐富的自然饋贈,俄羅斯非常重視保護湖泊生態和湖區環境,並且針對問題採取相應對策。資源豐富俄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區是俄湖泊最為集中的區域,擁有歐洲第一大淡水湖拉多加湖和第二大淡水湖奧涅加湖。
  • 藍藻水華不再令人「談虎色變」—新聞—科學網
    作為連通沙湖和東湖的景觀工程,楚河水華事件再次給城市水環境保護敲響警鐘。 據介紹,今年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全球範圍內的藍藻水華問題似乎比往年更突出。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藍藻水華危機,成為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共同命題。 理性看待藍藻水華 藍藻水華是淡水中部分藍藻種類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過度生長,在水面聚集形成浮渣的現象。
  • 人類還能做什麼—新聞—科學網
    警示但不具決策依據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消息稱,「地球生態超載日」是由其合作夥伴、國際民間組織「全球生態足跡網絡」發起的活動,是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索取超過該整年地球生態系統所能再生還原的一天。過了這一天地球就進入了本年度生態赤字狀態。
  • 生態環境部:長江經濟帶一些湖泊水生態系統失衡
    5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趙世新在發布會上表示,儘管長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但長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水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趙世新指出,長江經濟帶一些地方工業、城市基礎設施欠帳仍然較多,違法排汙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城鄉面源汙染短板亟待突破,一些重點湖泊的水生態系統失衡,藍藻水華居高不下。
  • 沉水植物如何影響湖泊水體光環境?
    但人類的活動能夠加速這一過程,在我國,由於近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過度的湖泊資源開發利用,大量的氮磷營養物質隨著工業廢水、生活汙水排入湖泊水體中,導致湖泊水體營養物質過剩,水體發生富營養化,長江中下遊區域湖泊尤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