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美國、俄羅斯和我國都屬於航天方面實力很強的國家,都有獨立自主的載人航天技術,都在探月和其他星球的探測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這讓我們不經意間忽視了諸如日本,印度,歐洲等國在航天方面的實力,特別是日本,雖然日本每年的航天發射次數很少,也並沒有特別驚人的航天成就為世人所知,但除了載人航天技術之外,日本其他方面的航天成就並不下於我國,比如這兩年日本的隼鳥二號對龍宮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返回活動,精準的通訊和操控技術讓世界同行們為之讚嘆。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如今人類距離月球已經越來越近了,在今後10年中,中美俄三個航天大國很可能都將登陸月球,這次的登陸月球和50年前美蘇爭霸時的登陸很不相同,這次的登陸不但具有人類登上月球或某國實現登月夢想的象徵意義,還將會結合科研活動和實用性的開發利用,比如氦3的開採,甚至還會進行星際移民的首次嘗試和實質性進行,比如建立月球常駐基地等。
日本在載人登月方面仿佛是個讓人遺忘的角色,但其實日本人一直野心勃勃。據日本《產經新聞》10月10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宣稱計劃於本世紀30年代中期在月球表面建設燃料工廠,以力爭實現大範圍月球探測和資源利用的目標。
本世紀30年代中期至今最多不過15年時間,日本卻計劃要在月球上建造燃料工廠和進行月球大範圍探測,實在讓人有些吃驚。目前日本還沒有獨立發展的載人航天的技術,更別說登月了,目前日本推力最強的火箭是H2B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6.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8噸,不足以發射登月飛船,如果研發超大型火箭又十分費時費力,所以日本計劃和美國合作,搭上美國「重返月球」的便車。
美國準備於本世紀20年代建設繞月空間站「Gateway」,日本也要參加這個項目,其之所以參加建設這個空間站,是因為可以從這個空間站上很方便地著陸月球,也可以從月球上返回這個空間站,然後再回到地球上,因此這個空間站也可以說是一個地球和月球之間的中轉站,有了這個中轉站,才能更好地進行登月和月球開發活動。
在這之後,日本打算於2035年前後在月球的南極地帶建成一座燃料工廠,因為這裡已經被探知有著足夠多的水,這些水既可以作為太空人在月球建立基地的用水來源,也可以用作月球上巡視或地月間往返的燃料,因為可以在月球表面利用豐富的太陽能把水分解成氫和氧,放入氫氧發動機中就可以提供能量。
日本還將與美國等國家一同研製月球表面起降設備和月面載人行動裝置,這一活動已被列入「國際太空探測路線圖」,這兩種設備都是可以重複使用的,裡面最多可承載4人,依靠發動機的反推力移動。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算發現在月面起降一次需要用到37噸水,在月面移動一次需要用21噸水,這些水都將取自月球南極附近的凹陷處埋藏著的水冰。如果這些都能實現的話,那麼日本人就可以以極少的付出獲得想要的登陸和開發月球的目的。
通過日本制定的登月和月球開發計劃來看,可以發現他們不僅懂得量力而行,懂得借他人之力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且籌劃得非常細緻,不得不說日本人的算盤打得真是精明啊。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10月11日文章《日媒稱日本計劃在月球建燃料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