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醫院中山院區骨科手術室,張勝利醫生正在為患者進行腰椎微創手術。
62歲的張先生因為嚴重的腰腿痛前天被送到了重慶市人民醫院中山院區骨科,醫生在進行查體後,開了3張檢查單子讓張先生去檢查。張先生拿過單子一看,這3項檢查分別是X光片、CT、核磁共振。張先生禁不住納悶了,不就是腰腿痛麼,檢查一項不就行了麼,為啥要檢查這麼多?
都是腰腿痛 病因可沒那麼簡單
納悶歸納悶,可張先生還是進行了檢查,最後醫生診斷,張先生患的是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我只聽說過腰椎間盤突出,這腰椎管狹窄症是個什麼毛病?」張先生又疑惑了。
「我們的腰椎就好比是個封閉的管道,這個管道就是椎管,椎管內容納著重要的神經結構——脊髓和馬尾神經,椎間孔中還有脊神經,這些神經結構分管著下肢的運動與感覺。」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勝利給張先生解釋說,當腰椎發生退變、老化時,韌帶、關節囊彈性下降,椎間盤發生膨隆或突出,腰椎骨質增生形成了「骨刺」等,這些變化都可能造成腰椎管容積下降,從而壓迫行走在椎管內的神經組織,造成腰腿痛,有些還有「間歇性跛行」等症狀。
那麼,是不是只有腰椎管狹窄症才會導致腰腿痛這些症狀呢?張勝利說,同樣的症狀,病因卻千差萬別。「比如椎間盤突出、腰椎關節囊腫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引發腰腿疼痛的症狀,所以,要判斷是哪一種因素,就必須藉助檢查手段來明確。」
X光片、CT、核磁共振哪種好?它們各有優缺點!說到檢查項目,像張先生這樣納悶的市民還真不少。
「是有一些患者不理解為什麼要做這3種檢查。」張勝利醫生說,其實,這3種檢查都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3種檢查的針對性都不一樣,醫生讓患者做檢查是為了更好更準確地診斷病情。
具體來說,X光片只是一個普通的篩查和對腰椎整體狀況的評估;而CT則對骨性結構更敏感,比如骨質增生,用CT檢查更清晰;而核磁共振則對軟組織結構比較敏感,比如韌帶這樣的結構。所以,不能說哪個檢查好哪個檢查不好,主要看病情適合做哪種檢查。
腰椎管狹窄症是65歲以上老年人最容易患的腰椎疾病之一。
「我開始的時候只是有點痛,後來做家務的時候,一下就感覺特別痛,幾乎不能走路,這是啥子原因呢?」張先生還是有點不明白,人老了,多少都有點毛病,但也沒有搬重物,也沒有做什麼很出格的動作,為什麼一下就嚴重了呢?
張勝利醫生說,腰椎管狹窄症總體來說是一種退行性疾病,也就是說,這病跟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年齡大了,椎間盤退變、黃韌帶退變、關節突關節退變等各種因素,導致椎間盤狹窄,這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漸進的過程,等到某一天,量變積累到了質變的時候,症狀就會變得明顯。
腰椎病手術已進入「微創」時代
在脊椎上動手術,想想都害怕。不過,現在的腰椎病手術,已經進入了「微創」時代,傷口只有1釐米左右,出血只有幾毫升,手術的時候,醫生和患者還可以聊天,患者術後就能下地走動,這樣的手術,靠的是醫生的技術,也要靠先進的設備。
「比如椎間盤鏡和椎間孔鏡,都是微創手術的設備,特別是椎間孔鏡,最大直徑只有1釐米,不但可以幫助醫生診斷病情,還可以同時進行手術治療,動手術時只需要局部麻醉,如果只有一個節段病變,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結束手術,病人第二天就可以下床回家了。」張勝利醫生說,這些「微創」手術對腰椎正常結構的破壞降到了最低的程度,因此,手術遠期的併發症也相對很小,是醫生治療腰椎病的得力助手。
腰椎病變有五部曲
我們都知道腰椎出了問題就不舒服,重慶市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勝利從專業角度分析說,腰椎的病變,從輕到重,一般有五部曲。
第一個階段是椎間盤源性腰痛。這種痛休息後能緩解,坐久了又開始痛。發病的多是久坐的工作者,比如司機、會計、銀行櫃員等。
第二個階段是椎間盤突出。這時候痛的位置就不僅僅是腰了,病變會引起下肢的疼痛,有時候是雙下肢,有時候是單側下肢。
第三個階段就是椎管狹窄。椎管狹窄由於椎間盤突出、椎體增生、椎體滑脫以及後縱韌帶、黃韌帶增生肥厚、鈣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經及周圍血管,造成神經血管發生炎症粘連、充血、水腫,此時不僅僅是腰腿痛,嚴重時候可出現雙下肢無力、括約肌鬆弛、二便障礙或輕癱等症狀。
第四個階段是腰椎不穩。此時人一旦腰椎劇烈運動,腰椎就會有明顯的症狀,甚至不能離床活動。
第五個階段是腰椎畸形。脊柱發生嚴重變形,對脊柱內的神經產生嚴重的影響,很可能會造成癱瘓。
這幾個階段不一定會按照順序發生,但到了腰椎病變的後期階段,往往需要手術治療。術中需要植入鋼釘鋼棒,並植入骨組織來穩定脊柱。手術剝離範圍廣,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較多;而老年人又往往合併心臟病等內科疾病。所以,這個階段的手術治療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因此,出現了腰腿痛的老年人,要及時找脊柱外科醫生進行正規的診斷和治療,才能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從而擁有良好的生活質量。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唐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