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化生活可能是100年前的東西,這個時代不能再美化,你應該看到這個實質了。他摒棄所有信仰和灌輸。布考斯基沒有信仰,沒有規矩,沒有頭銜,他就是一個簡單的人,他直接告訴你直覺、生物本能。
查爾斯·布考斯基
《郵差》《苦水音樂》的中文版
他是生活的失敗者,又是「失敗者」的發聲人
記者:請問你第一次接觸布考斯基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你會迷上布考斯基?
楊敬:大概是十年前,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其實當時年紀已經挺大的,有時會覺得毫無希望。那時在網站上看視頻,碰巧聽到了一個男性的聲音在黑白紀錄片裡朗讀自己的詩作「born into this……」那就是布考斯基。
那時我的英語並不算特別好,可他的語言直接沒有任何障礙就到我的心裡來,如果說我深藏在內心的文學夢是一個酵母,那布考斯基就提供了某種溫度,激活了我的酵母。他的聲音讓我的內心膨脹起來,我就像中毒上癮一樣,開始不斷收集和他相關的東西。從來沒有一個這樣的東西,給我這樣的共鳴。
記者:可你是一個不抽菸、不喝酒的人,性格上你們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像布考斯基這樣「酗酒」的作家會帶給你這麼深刻的共鳴?
楊敬:他反映的東西恰好符合了我當下的心態。人在壓力下,沒有希望,就像我們常說的,是一個生活中的失敗者。他描繪出了人在這個特殊環境下的心理和情感,同時他還給你一點希望,這就是他積極的一點。
布考斯基是一個酒鬼、得過重病,也曾經到了不能再倒黴的時候,但他仍然有希望,他仍然可以講自己的話,他仍然可以在這個世界吶喊。對普通人、弱小的人來說,這種東西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他的作品,在奇奇怪怪的內容之後,給你一種希望:你不一定去遵循學院派的什麼規矩,你不一定要聽他們的,你仍然能夠創造另外一個世界。這是人性最終的一個目標。
這個東西在中國當下國情中依然非常有意義。布考斯基,給你另外一個思維方式。中國年輕人被灌輸了很多東西,幾乎被塑造了一種靈魂,如何去打破這一點?布考斯基筆下的真實可能就是一塊石頭,去敲擊這塊玻璃。
他直面生活本身,摒棄所有的信仰和灌輸
記者:歸納起來,真實是布考斯基作品中最大的特色?
楊敬:嗯,布考斯基的特色可以從兩方面說。首先語言,布考斯基是延續海明威以來「電報式的寫作」,沒有鋪墊就直接切入主題。比如《郵差》的開頭,就是一個短句,很震撼。「It began as a mistake.(它開始於一個錯誤。)」跟海明威不同的是,布考斯基將簡練的語言刻薄化。
刻薄,看起來好像是貶義,但其實是一個非常真實的現實寫照。你我大家都生活在一個非常刻薄的世界裡。比如他書裡寫到一個讀書很好的猶太人。他說讀書好的人會得到什麼?終身的工作和終身的老婆。在西方社會,不能主動去贏取女人的男人是會被人看不起的。這也暗諷讀書好也可能是一個平庸之輩。我把這件事告訴我一個朋友的時候,他臉紅了,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這就是真實。所謂文學作品中的真實,不是指題材和內容真實,而是作者看待生活、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方法是否真實。
有一些藝術家、作家,他們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未必是真實的作品。比如說歐·亨利,《麥琪的禮物》在美化貧窮,真實的貧困的生活是這樣嗎?窮人的感情一定是那麼純真、那麼好嗎?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也在宣傳某種思想。
但布考斯基不是這樣,他直面生活本身。美化生活可能是100年前的東西,這個時代不能再美化,你應該看到這個實質了。他摒棄所有信仰和灌輸。布考斯基沒有信仰,沒有規矩,沒有頭銜,他就是一個簡單的人,他直接告訴你人直覺、生物本能。雖然他不感興趣哲學,但他的作品有物競天擇的思想,寫社會的弱肉強食。這個現實看起來很殘酷,但是了解這個事實總比不了解要好,知道真相,並不影響你正常的生活。
記者:說到真實,很多人會把他跟另一位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對比,也有人說他的風格很像「垮掉的一代」或者說他是「新海明威」,可你在《郵差》的譯後記裡卻很強調,布考斯基就是布考斯基,你認為布考斯基是獨一無二的?
楊敬:說布考斯基像其他作家,我覺得就是一種誤讀。說像,不如說是一種傳承。海明威的電報式寫作改變了整個寫作,布考斯基的簡短是這種風格的延續。這就像書法中宋四家和唐代的關係。這只是最自然的文化傳遞,影響也最自然。而跟卡佛比較,卡佛還是知識分子味更濃一點,知識分子有個惡習,就是把簡單事情複雜化。比如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杯子裡有什麼,但布考斯基就會說,杯子裡有炸彈。
布考斯基和其他作家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講出了人們心中的話,這就突破了知識分子是不是受教育的界限。布考斯基是獨立於美國文學的,與其說相似,還不如說排斥。
他灼燒那些不符合自然規律的觀念
記者:也許像你說的,布考斯基跟其他作家相比,更能抵達真實,可抵達真實之後,他就沒有再往前一步了,除了真實還是真實,真實是不是也是布考斯基的局限性?
楊敬:的確,布考斯基並沒有太新的思想,人性、人道主義甚至歐美的硬漢理論。可他這些東西,都跟我們現在的東方社會有很大的差異。
比如東方人會說,明天會更好。而西方人呢,就說明天可能更壞,但我生活在今天。說到兩性,東方人會說男女平等,刻意模糊兩性之間的差別。而西方人,則說男女是價值平等,不是男女一樣,男人要做男人的事情,女人要做女人的事情。有人說布考斯基歧視女性,其實這只是西方的價值觀,遵循自然規律的表現。
所以,布考斯基來了,他的衝擊不是一點兩點,而是方方面面,他就像燒紅的炭,把那些不符合自然規律的觀念灼燒。我認為這是一種好事。布考斯基的希望就是你不必探求什麼,真實生活就是這樣,你不必去信仰這個,不必去信仰那個。
另一方面,說他沒有超越真實,其實在他晚期的詩作裡會有嘗試。那個時候的布考斯基,更加智慧,看待事物更加透徹,比如在《藍鳥》裡,他寫道:「在我心裡有一隻藍鳥,想要出去,但我很聰明,只讓它夜晚偶爾出去。」藍鳥是什麼?是人的精神、希望,人所追求所有的一切。這時的布考斯基不再局限於一點或者一個局部的生活場面,這是一定閱歷下的必然產物。
而且,我建議大家認真讀讀布考斯基的長篇小說,特別是《郵差》。中國讀者不太喜歡《郵差》,覺得它故事很平淡,他們只是想讀到庸俗和肥皂劇。可正因為這裡面沒有你想要的內容,才更應該一讀,體會字裡行間的生活細節。美食不是雜誌裡面說的,你只有真正看到碗裡的食物,才知道美食是什麼。
查爾斯·布考斯基及其作品簡介
40000隻蒼蠅
被一陣風撕破
我們又回到了一起
看看牆壁和天花板是否有裂縫
和永恆的蜘蛛
懷疑那兒是否還會有一個
女人
現在
40000隻蒼蠅正在我靈魂的
臂膀上奔跑
歌唱
仿佛一個百萬寶貝
在5或10分幣的
小店
我靈魂的臂膀?
蒼蠅?
歌唱?
這是怎樣的
狗屎?
做個詩人很簡單
做個男人
很難。
——查爾斯·布考斯基
布考斯基善於洞察生活本身,《苦水音樂》是其短篇小說代表作,側重描寫社會邊緣人的生活。落魄作家、無業游民、酒鬼、妓女,是布考斯基故事裡的主人公,他們的生活卑微、骯髒甚至瘋狂,但現實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書的出版,美國成立了一支同名的朋克搖滾樂隊,名噪一時。
《苦水音樂》
作者:(美)查爾斯·布考斯基
譯者:巫土 /楊敬
《郵差》
作者:(美)查爾斯·布考斯基
譯者:楊敬
《郵差》是布考斯基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書中主人公,人到中年的亨利·切那斯基是美國社會典型的失敗者,從事著勉強餬口的郵差工作,支撐他的是啤酒和威士忌、賭馬和女人。每天他從宿醉中掙扎著爬起床,或者徒步於暴曬,或者被雨水浸透,遊蕩在洛杉磯無數陰暗的角落,試圖在混亂、艱難的底層生活的折磨中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