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蒙住你的眼睛,讓你在黑暗中走路,你是不是會驚慌失措?走路顫顫巍巍,要試探很久才敢邁出下一步?即使旁邊有人拉著你,但是你也會難以適應無窮無盡的黑暗吧。
小益還清晰地記得前幾年參加活動時,嘗試著蒙眼走了兩小時,那真是一段漫長的時光。也正是因為有過這次體驗,我深深感受到盲人群體的不易,兩小時都如此困難,那他們是如何度過黑暗中那些日日夜夜呢,更何況還有著心理上的折磨。
有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盲人群體,據統計,2018年我國視力殘疾患者人數達到1700多萬,相當於每80人中就有一個「黑暗中的行者」。
然而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盲人數量那麼多,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的卻比較少?在國際盲人節之際,微博有個關於盲人出行的熱門話題,盲道傷盲、助盲設施缺失……是誰堵住了盲人的平行世界?
不是盲人不想出門,而是他們根本沒法出門。之前,在知乎上有個網友提問:現在中國是不是全世界生活最便利的國家?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是,對於殘疾人來說,還遠遠不是。
限制盲人出行的因素有很多,基礎設施環節薄弱、人為關懷缺乏以及心理障礙。
你上一次見面盲人出行是什麼時候?小益回頭想一下,好像除了乞討,我沒有在公交、地鐵等公共場所見過盲人。
其實,退回到二三十年前,出行的盲人還是挺多的,一路上可以看到好多位,現在盲人都選擇把自己關在家裡,是因為他們沒辦法出門,很諷刺,交通這麼快捷卻沒給他們留一條路。
在我國,大多數城市其實都設有盲道,然而很多盲道形同虛設。在各區人流密集的商業中心一帶,盲道建設和養護都相當不人性化,不少被共享單車等障礙物佔據。
而且很多地方的盲道建設也存在缺陷,對於盲人的出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會是蛇形,一會是Z字形,這是要他們走迷宮嗎?
有些盲道甚至還中間就斷掉了,你永遠不知道你會走到什麼地方。
所以,絕大多數盲人出門如果沒有家人陪同基本上是「步步驚心」,儘管那些道路設計了盲人專用道,但實際用途不大,並沒有多少盲人在上面走動。說到底,還是因為社會對盲人關注度夠,流於形式的盲道以及人們意識的缺乏。
對於大家熟知的導盲犬,其實真正上能夠使用上導盲犬的群體很少,因為導盲犬是「奢侈品」,盲人得到一條導盲犬的機率,是萬分之一。因為導盲犬的培訓時間長達兩年,從培養幼犬,到尋找寄養家庭,最後考試,步步都是難關,考試通過率只有30%,每一條導盲犬的成本高達22萬元。
導盲犬成本太高,覆蓋率很難提高,真正能對盲人有切實有限幫助的,還是改善基礎設施和大眾觀念。
盲人的生活環境很堪憂,出門不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很多人都沒工作,只能靠著低保生活,他們會選擇不出門來避免給社會和家人添麻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盲人就只有三種職業:乞討、算命和按摩。
蔡聰說他在盲人大學學到的第一課,是老師語重心長的教導:「盲人的傳統三大行業是乞討、賣藝和算命,現在你們有學上了,以後可以去學按摩,一定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千萬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想法。」
從基礎設施、人文關懷、再到社會刻板印象,你看,盲人確實不敢出門。
一個社會,為盲人,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怎樣的硬體設施和服務,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文明度,如何讓他們敢於出行,不僅需要思想的普及,還應有制度規範,將社會人文關懷切實落到實處。
他們看不見我們,我們應看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