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質子電子質量120億年未出現可測量變化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研究:質子電子質量120億年未出現可測量變化

2015-03-02 10:31:26來源:科技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何路曼

2015年03月02日 10:31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

)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根據來自歐洲南部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的數據發現,經過超過120億年的時間,質子和電子的質量並沒有出現可測量的變化。這意味著傳統暗能量理論或將面臨重新思考。相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該團隊由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和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4位科學家組成,他們認為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為解釋暗能量提供幫助。

  一些理論認為,暗能量這種神秘的力量會導致宇宙不斷膨脹,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發生演變。當暗能量與光反應時,會對作用域的時間產生影響,此時作用域的能量產生躍遷,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作用域內的物質質量會有減少。由於宇宙空間不斷發生的中和反應,作用域內的物質質量不斷減小致使物質的引力減小,出現宇宙膨脹。

  如果真是這樣,可能意味著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很多常量,如重力、光速等常數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看看經過上百億年的時間,質子或電子這兩種基本常數的質量是否發生了變化。

  為此,研究人員觀察了一個遙遠的位於銀河系後面的類星體。這種類星體多少也有些神秘,一直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不解。它們距離地球至少100億光年,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觀測到的最遙遠、最明亮的天體,能發射出比星系能量高千倍以上的光和射電,這種超常亮度使其在100億光年以外就能被觀測到。但與其巨大的能量不相匹配的是,類星體卻不可思議地小,與直徑大約為10萬光年的星系相比,類星體的直徑大約為1光天。天文學家認為,這有可能是物質被牽引到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中,導致大量能量釋放所致。

  研究人員發現銀河系中的氫分子會吸收一些來自類星體的光線,這允許他們測量出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能量躍遷,以及質子和電子質量的比率。由於該星系先前已經被追溯到124億年前,由其發出的光應該比這個時間更久。研究人員的測量顯示,經過120億年,它們的質量並沒有偏離(在10的負6次方精度範圍內)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常數。

  因此,研究人員聲稱,如果暗能量是不斷發展的,如此長的時間裡它們不會不發生變化。(記者王小龍)

相關焦點

  • 質子電子質量120億年未發生變化
    質子電子質量120億年未發生變化 可為解釋暗能量提供幫助 2015-03-02 科技日報 王小龍 (VLT)的數據發現,經過超過120億年的時間,質子和電子的質量並沒有出現可測量的變化。
  • 質子和電子的近120年內的質量比變化
    質子和電子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粒子當中的兩個,它們因電荷相反而相互吸引。儘管它們的電荷強度是相同的(電性相反),但他們的質量卻相差很大。由於質子是由今克組成的,它比它的原子夥伴(電子)要重約2000倍。一個較大的問題是: 情況是否總是如此呢?
  • 最新測量表明質子質量比想像的輕
    新研究有助於揭開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更多的謎團。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斯文·斯特姆帶領國際團隊,在一個被抽成真空並冷卻到絕對零度(-273.15℃)的1.5升密封罐內進行了測量實驗。他們用電子束撞擊密封罐內的塑料靶標,使其釋放出質子,然後用離子阱裝置將單個質子「囚禁」在電磁場內。質子在磁場內做環形運動,通過測量加速度,可以推算出單個質子的質量。
  • 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成功測量單個原子質量的無窮小變化
    量子力學打開了世界的新門:當原子通過電子的量子躍變吸收或釋放能量時,它變得更重或更輕。這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 = mc2)來解釋。但是,對單個原子質量的變化來講影響甚小。最近,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還是成功地首次測量了單個原子質量的這種極為微小的變化。
  • 最新測量表明質子質量比想像的輕|每日科學
    但目前的浮標全部採用鋰電池供電,成本高,工作壽命只有3至5年,失效後還會造成汙染。為了給設備「延壽」並降低汙染,科學家產生了藉助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想法。據中船重工710所高級工程師田振華介紹,海洋中蘊含著巨大能量,以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等形式存在。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也就是說物理學家研究質子這種微觀粒子也已經有一百年了,對於這樣一個大家熟知的微觀粒子,它身上到底有什麼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呢?例如:質子的質量、電荷、半徑等等,質子的質量、電荷是很好測量的,因為質子帶正電荷,所以可以根據質子在電場與磁場運動中所產生的偏轉,來測量質子的質量與電荷,但是唯獨在測量質子的半徑上,物理學家犯了難,關於測量質子半徑的問題就是物理學家所稱的:質子之謎。為何質子的半徑不容易測量的呢?
  • 首次觀察到質子-質子碰撞產生的三質量規範玻色子
    來自世界各地眾多物理研究所的一大批研究人員CMS合作(CMS Collaboration),最近首次觀察到質子-質子碰撞中產生了三質量規範玻色子。他們的論文發表在《 物理評論通訊》上,提供了有關triboson相互作用存在的第一個實驗證據,為研究基本質量規範玻色子(即W±、Z和希格斯玻色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 質子半徑之謎或終結?最新測量結果比原以為的小5%
    這一發現1促使人們重新定義質子的標準大小並且可能宣告著「質子半徑之謎」的終結。自2010年以來,這一謎題就讓物理學家們樂此不疲。儘管一些研究人員仍持謹慎態度,但他認為最新的兩篇論文 「確實已經解決了謎題」。 物理學家們使用兩種主要技術來測量質子的大小。一種技術基於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由於某些電子軌道會穿過原子核中的質子,因此質子的大小會影響電子與原子核的結合強度。利用光譜學技術精確測量各電子能級之間的差別,物理學家就可以估算質子的半徑。
  • 科學家稱質子質量比想像中輕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的最新實驗稱,對單個質子的質量進行了最精確測量,結果其比之前實驗值更小。
  • 宇宙末日:宇宙最多還可存在100億年
    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近日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頂夸克,比之前預想的更重,那麼宇宙可能在未來100億年後終結。如果頂夸克並沒有比目前進行的實驗預測的更重,那麼宇宙可能面臨一個更加奇特的命運:無實體的大腦,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將隨機物質化的存在。
  • 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
    美國物理學家在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撰文稱,他們藉助光子—質子碰撞,首次對一種名為J/ψ介子的亞原子粒子進行了測量。初步結果表明,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研究人員稱,測量在以前未探索過的能量區域進行,有望開闢新研究領域。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現在,科學家需要用電子去撞擊質子,從而窺探這鍋湯裡面到底是什麼。據科學家估計,可觀測的宇宙中存在大約1053千克的普通物質,其中絕大部分是質子和中子,總數大約有1080個。原子就是這兩種粒子與電子組成的。但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是從何而來的呢?答案其實並不簡單。質子和中子由夸克和起著黏結作用的膠子組成。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中心,它是無數研究和實驗的主題。然而,根據均方根電荷半徑來測量這片雲的大小的實驗卻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讓原子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們忙得團團轉,必須得重新審視質子這個基本量。在2010年之前,對質子半徑最精確的測量來自於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
  • 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在剛剛一項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中,科學家首次發現質子的真實半徑,測量值比之前普遍接受的值要小5%左右,為0.831飛米。這一發現一經公布立刻轟動粒子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將有助於重新定義該粒子的大小,自2010年以來一直令物理學家迷惑的「質子半徑之謎」正式被揭曉!
  •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從哪裡來的?一項新的設備有望找到答案
    要了解如何,物理學家想要建立一個電子離子對撞機,用電子粉碎質子和原子核,提供原子核內部的三維圖像。可觀測的宇宙估計包含大約10^53千克的普通物質,其中大部分是大約1080個質子和中子的形式,它們與電子一起是原子的成分。但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是什麼呢?
  • 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新聞—科學網
    美首次在光子—質子碰撞中測量J/ψ介子表明
  • 科學家首次測定: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
    研究人員在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GlueX探測器上工作。 物理學家組織網圖美國物理學家在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撰文稱,他們藉助光子—質子碰撞,首次對一種名為J/ψ介子的亞原子粒子進行了測量。初步結果表明,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研究人員稱,測量在以前未探索過的能量區域進行,有望開闢新研究領域。J/ψ介子由一個粲夸克和一個反粲夸克組成,由光子—質子碰撞產生,因此攜帶有質子中膠子的信息。夸克是一種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都由夸克組成;而膠子讓夸克「偎依」在一起。J/ψ介子由丁肇中等團隊發現。1976年,丁肇中等人因此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
  • 3000億顆太陽質量!120億歲怪物星系突然死亡?專家稱無法解釋!
    一個年齡高達120億歲,質量相當於3000億顆太陽的怪物星系在其鼎盛時期突然「死亡」,引起國外天文學家的高度關注。XMM-2599星系距離地球大約120億光年,加州大學國際天文學團隊最近藉助夏威夷凱克天文臺的多目標光譜儀(MOSFIRE)對它進行了仔細測量。由於從宇宙尺度來說,距離和時間是一回事,因此天學家觀測到的實際上是這個星系120億年前的景象。
  • 測量結果表明質子半徑比預期的要小,是否會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
    對於科學而言,知道了質子的質量和直徑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質子和中子一起構成了原子核。它是一切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此外,自然常數,如裡德伯(Rydberg)常數,就取決於質子,在科學上,裡德伯常數的作用就是將譜線分配給相應的元素。
  • 大型強子對撞機十年:故事還未結束 - 電子,質子,粒子,大型強子對撞...
    在LHC內部,粒子以高於費米實驗室兆電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又稱為正負質子對撞機)6.5倍的能量相互碰撞。在此之前,兆電子伏特加速器曾是世界上運行能量最高的粒子對撞機,而在保持了25年之後,LHC終於取而代之。對標準模型的試驗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測量結果都可能與預測不吻合,而這就可能帶來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