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塵空終極哲學:人心即是真正的宇宙

2020-08-01 黑塵空

可能很多讀者在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心裏面有很多的驚訝,表示很不容易看懂,這很正常,但對於黑塵空來說讀者能不能理解其實都沒有什麼多大的所謂,因為都不影響這篇文章的實際價值

正文: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極其的複雜,甚至不遜色宇宙,大腦裡面的神經是我們目前科學能力遠遠不能夠探索明白的。

就如同在大方面,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一樣,其實宇宙對於我們來說還是太過神秘,就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和認知,對宇宙的了解基本為0

黑塵空終極哲學:人心即是真正的宇宙

而早在19世紀,物理學家邁爾就提出一個觀點叫做能量守恆,其實這個觀點在黑塵空看來,是深得自然的奧妙

因為其實如果我們把宇宙看作一個細胞,或者說把我們自己和生活的星球看作整體,其實你會發現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最後必然都是殊途同歸。

或者說都是一種自然,每一個事物都是由自然的物質所構成,任何事物的本質其實都是能量的轉移,不管我們怎麼浪費,其實宇宙整體的能量都是不變的,只是形式不同

就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一樣,其實不外乎就是從外界吸收能量,到最後把能量釋放出去。

換句話說其實每一個人既是長死,也是長生,正如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也沒帶來什麼,走的時候什麼也沒帶走。

因為我們本身其實也不存在,不管世界發生多麼顛覆性,毀滅性或者創造性的事情,不管是大爆炸,還是坍縮,其實對於宇宙而言,全部都是零影響。

黑塵空終極哲學:人心即是真正的宇宙

就如同時間一樣,其實也是不存在的,這是人對於自己生活狀態的一個形容,它的更深的本質其實都是在於宇宙天體和更多未知物質的運轉。

換句話說其實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時間概念,而就目前來說人對於自然的探索其實也不見得就有多麼的高深,雖然現在也是有一些科學的依據。

但其實就黑塵空看來,物質和物質之間,最深的本質其實還是在於兩個字,也就是能量

換句話說其實很可能到最後,人會發現其實所有的物質都是相通的,就比如說我們眼中碳,氫,氧一樣,其實都是人對於物質的形容表達,根據物質形態和作用的不同來進行的定向劃分。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碳(C),氫(H),氧(O)其實都是同一種物質,只是它最終的形態和價值不同,但是他的本質和任何物質其實都是一樣的,如果喜歡,我們可以把它叫做a1,a2,或者a333。

在1988年霍金在《時間簡史》曾經說過當代科學家的目標是找一個大一統的理論思想

幫助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可以參與到對宇宙的深度思考當中,而這樣的理論思想,我覺得很有可能就會和黑塵空上述提到的東西有關。

黑塵空終極哲學:人心即是真正的宇宙

如果人可以把所有的物質的形式淡化掉,全部考慮為同一種物質的能量,那麼可能很多的事情,反而會通透起來。

也如當年慧能祖師曾經說過的那樣,明鏡亦非臺,何處惹塵埃。

或許其實宇宙萬物都是同一種物質,只是能量的高低和結構不同而已。

每一個人生於自然,最後也必將把所有的一切還於自然,而這所有的一切其實對於宇宙來說毫無存在性和意義。

黑塵空觀世界,世界通透明悟!

黑塵空觀人性,人性乾淨利落!

內容洞穿無數天機,顛覆你的認知極限!

——點讚關注,篇篇乾貨

相關焦點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最美女和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代表著佛家的哲學,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靜指的就是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學原理——不被外物而擾亂身心,失去正確判斷的能力。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的典型哲學觀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宇宙中萬物都是從一開始,量變引起質變形成二,隨著進化形成新的物質三,三生萬物。
  • 《刀劍神域》愛麗絲篇的哲學悖論終極盤點
    《刀劍神域:愛麗絲篇》自2018年10月開播以來已近2年,雖然觀眾們總是希望能夠有激烈的戰鬥,然而故事真正的精彩之處遠不止於此。《刀劍神域:愛麗絲篇/異界戰爭》的終極成果即是「愛麗絲」,人類自擁有智慧以來,就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在探索人類是否擁有靈魂,而在現代更是有人希望藉助技術來創造靈魂,《刀劍神域:愛麗絲篇》就是圍繞現代技術與創造靈魂這樣一個蘊涵哲學問題而展開的長篇故事,在數百年的「裡世界」自然進化後,可以視為平行世界人類靈魂的「愛麗絲」誕生,從而在真實世界驗證了靈魂是能夠被創造的事實。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在印度哲學史中也是如此,它們都把本體當成生因來講,也就是把本體論和宇宙發生論合二為一的講,結果本體成了一個時間先在性。
  • 宇宙運行的真正奧秘
    當你內心真正想要的時候,是不需要選擇的。當你面臨選擇的時候,說明你內心對你所要的事物不夠了解,認知不足,信心不夠。「他本來渾身是光。有那麼一瞬間,突然就黯淡了,成為宇宙裡一粒塵埃。我努力回想起他全身是光的樣子,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後來發現,那是第一次見到他時,我眼裡的光。」
  • 色即是空:看完這些圖,人生還有什麼想不通?
    近期一直在連載《心經》講解系列,對於這部短小卻意味深遠的經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定是大家最熟悉也最迷惑的一句,今天我們就用更直接的方式來體驗下「色」與「空」。
  • 色即是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最早聽到這句話,源自九十年代觀看的香港電影臺詞。此後多年,在不同書籍、影視劇甚至日常對話的玩笑中,亦常聞此句,然而對於「色即是空」的涵義卻始終缺乏深入認知。
  • 哲學思辨:由有到空,再到無。
     思"空"至極便生"無","無"的概念是"空"的極限延伸。"無"相對於"有",即不存在。世界是有的,人的意識是在"有"的基礎產生的。因此,"無"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無法理解、感受"無"的真實狀態。比如,排除一切的物質、體積、顏色、意識概念,我們會得到一個"真空","真空"本質還是"有",而所謂的"無"即是連"真空"也沒有了。
  • 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真正的哲學,有這種區分標準嗎
    從莊子的角度來說,這世界上不存在什麼真假,關於人「定義」的一切只是針對於「人」來說的,但凡脫離人的範疇,那所謂真假、好壞、善美等等就不再存在了,所謂「意義」也是人類文明的特產而已,對天地宇宙而言,不存在這種東西,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唐宋時期的時空觀:宇宙時間循環論、宇宙時間起始論
    它的哲學意義就在於,從否定開天闢地的傳說而否定宇宙在時間上的起始。南宋時期,朱熹註解屈原《天問》,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卻肯定「開闢之初」的存在。他說:開闢之初,其事雖不可知.其理則具於吾心,固可反求而欲識,非如傳記雜書之謬妄之說,必誕者而後傳,如柳子之所譏。在朱熹看來,開天闢地之類的神話傳說不足為憑,柳宗元的指責是有道理的。但人心以「理」去「反求"(回頭去追溯)。
  • 人類探索宇宙自然數萬年,而所謂的「終極真理」到底身在何方?
    從遠古至今日,從茹毛飲血到文明古國,秉承著新奇和對未知事物的渴望,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從未終止過。在人類的這種無限的追求中,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發出的追問逐漸演變為哲學,並以哲學為根基,繼續探索自然、發現未知,從而又從中分化出了無數的科學領域,且當今社會各個學科之間也是越分越細。
  • 高維時空的演繹(34)宇宙的「空」「無」狀態
    當容器內沒有壓力即絕對壓力等於零時,叫做完全真空;其餘叫做不完全真空。按現代物理量子場論的觀點,真空不空,其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物理內容。 1948年,荷蘭物理學家亨德裡克·卡西米爾提出了一項檢測這種能量存在的方案。從理論上看,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態出現,並不斷以微小的規模形成和消失。在正常情況下。
  • 宇宙的終極是熵?你知道熵是什麼嗎?
    宇宙的終極是什麼?所有的能訴諸於口的存在,似乎都會走向滅亡?無論是一個人,一棵樹,一隻兔子,還是一條河,一個星球,乃至一個宇宙,它們似乎最終都會迎來自己的終焉時刻。那宇宙的終極是它嗎?死亡,亦或是終焉時刻?這兩個詞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對的。但是太過於概念化,太哲學了。是不會被當前統治人類思維領域的"科學"所認可的。科學是嚴謹的,而這兩個詞顯然不夠合適。那到底什麼才是宇宙的終極呢?
  • 科普的終極目的並非是知識,而是哲學
    相反,它更像在講述一個故事,通過在故事中出場的無數「人物」以及盤根錯節的「情節」,讓讀者了解到,一個生命和非生命看似鴻溝分明的世界,原來關係是如此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個生命體其實都是一個包羅萬物的「小宇宙」。
  • 一個中國人對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解讀
    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甚至還會把自己帶入到「宇宙起源」的坑裡,   「我們是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物的星球?我們地球是怎麼演變的?地球以後會不會爆炸?」   跳的坑越大,就會覺得這三個問題好高深啊,怎麼都想不明白。   或許,這三個問題並不是什麼高深問題,甚至不是問題呢!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西方思想界通常的看法是,馬克思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形上學」,它沿襲了柏拉圖以來的哲學主題,即以追溯整個世界的本質或基質為目標,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 宇宙的終極奧秘
    (當事物達到無限,就會呈現空無狀態);有限,呈現存在狀態(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以有限形式出現)。比如,量子是無限小的粒子,它沒有結構近似空無;宇宙擁有無限大的空間,以「無限」視角觀察宇宙,它並不存在。我們只能看見有限的事物以及有限範圍的宇宙。
  • 想像宇宙不存在?
    一般人想到的是一個沒有星系、太陽與行星的黑暗空間;只不過空不只是沒有物質,同時也沒有空間或時間,甚至沒有黑暗,也沒有具有知覺的生命注視著它。它就只是……空。你能想像出來嗎?不能。在此,我們面對的是終極問題: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空」?
  • 佛法和哲學有什麼區別?別再說佛法是哲學了!佛弟子一定要知道!
    佛法和哲學的不同,其中有一點就是 佛法可以實踐,可以證知,不光是理論指導。所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集,汝應修。三作證轉。恐即其不信。佛引自身而終作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 法治文苑 ▏真正的風景,都只在人心;詩詞鑑賞,語錄箴言
    法治文苑 ▏真正的風景,都只在人心;詩詞鑑賞,語錄箴言 2020-08-10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物理學家vs神經學家,誰更有可能發現宇宙的終極規律?
    不習慣閱讀文字稿的朋友,可以直接點擊下面的連結查看視頻稿:物理學家vs神經學家,誰更有可能研究出宇宙的終極大道?窮究天人之際,深推宇宙之理。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光陰籽,我是「二手哲學家」老宋。本期節目,是我這個欄目「上下求索系列」的第四期。這幾天有朋友反饋,說這個系列又臭又長,不深入,沒重點。朋友說很恨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