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一句諺語:「造就一代貴族,需換三代人的血」。
這是典型的血統論,在我們國家,自打清皇朝滅亡後,就沒有了貴族這一說,尤其是新中國成立,翻身農奴得解放,身處社會底層的人民群眾開始當家作主。
「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新一代中國人享受著國泰民安帶來的紅利,雖非貴族,但勝似貴族。
但隨著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於是乎吃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越來越豐富。
問題來了:
同樣是營養不良,原來我們所說的營養不良,更多指的是吃不飽造成的營養缺乏;
但現在說的營養不良,更多指的是吃了太多造成的營養過剩。
事實已很明顯,現在中國肥胖者眾多,平均三個人中有一個人體重超標。
「三高」者眾多,有人打趣說「除了身高沒長,其它的身體指標都在漲」,究其原因,從遺傳的角度,就是上一代人因經常挨餓,身體缺乏安全感,而造成「拼命儲備能量」的基因,並且遺傳給了下一代。
而下一代不愁吃,不愁穿,體力活動大大減少,一旦飲食沒有節制,就很容易造成肥胖。所以,很多肥胖是遺傳了祖上的「節儉基因」所造成,並不只是因為吃得過多的原因。
幸運的是,飲食方式能改變基因的運作方式。
表觀遺傳學的研究發現,人們吃的食物,保持的想法,呼吸的空氣,甚至做的事情,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對基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以某種方式影響基因的表現。
這些影響會被遺傳給下一代並被放大,在實驗室測試中,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僅通過給老鼠餵食混合維生素,就能改變下一代成鼠的體重和疾病易感性;同時,成鼠體重和疾病易感性的改善又能遺傳給第3代。
所以,葛叔提出「造就一代貴族,需要換三代人的食譜」。
因此,無論是西方提出的「造就一代貴族,要換三代人的血」,還是葛叔提出:「造就一代貴族,要換三代人的食譜」,其實都是為了使我們人類生存能不斷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並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從一日三餐入手,把食物當成改變的工具,既方便又有效。
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似乎都低估了諺語「人如其食」的真實性。不僅我們每天吃的東西的會影響後代的基因,我們的身體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我們父輩祖父輩的飲食影響。
基因健康的理念其實也很簡單,既沒有外部幹擾,基因運作就沒有問題,幹擾基因運作的外力有兩種:毒素和營養失衡,這兩種幹擾因素幾乎都指向食物。
毒素是指我們可能食用,飲用或吸入體內的有害化合物,甚至在我們壓力過大時體內也會產生毒素。
營養失衡通常源於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或其他細胞存活所需原材料的缺失。
我們也許無法決定空氣的質量,也不能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辭職,但你可以掌控管理基因的最強因素——食物。
管理基因從食物入手
現在,我們只是把食物當作營養和熱量的來源,古人則把食物當作神聖的東西,把吃飯看作神聖的行為。「夫禮之初,始於飲食」,他們的頌歌和祈禱反映了這樣的信仰:
通過攝入食物,我們與偉大的造物主互相聯繫,與萬物緊密相關。
表觀遺傳學證實了這種直覺的正確性。
我們的基因做出日常反應的依據是:
從我們所吃食物中獲取的化學信息,植根於食物本身和食材原產地,可能是一塊土地,也可能是一片海域的相關信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從這種意義上講食物絕非養分那麼簡單,它更像一種攜帶外界信息的語言,這些信息會重組基因,要麼使它們更好,要麼使它們更糟。
如今的那些「貴族」的祖先有能力獲取攜帶有優良化學信息的食物,因而擁有了良性發展的健康基因,並遺傳給他們的後代。
我們從飲食上得到的多是「吃出病來無人替」的無奈和教訓,但只要掌握了食物這柄「既能吃出毛病,也能吃出健康」雙刃劍,我們就能用食物代替藥物,管理好一日三餐,把廚房當藥房,用養生模式代替「養醫生模式」。
以食為醫 養出好身體
因此,如果你想讓你的基因更健康,就需要獲取攜帶優良化學信息的食物。
不要因為不懂吃,而「以愛的名義自我傷害,同時影響三代人。
食物的影響從身到心,無處不在,超乎您的想像。
記住:吃什麼,一定會讓你成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