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巨匠達爾文的一生,研究成果驚動世界!

2020-12-05 田徵說酒店

當一個人了解他越多,就越發認為他是一個科學家的理想體現。

——赫胥黎

與哥白尼、牛頓和愛因斯坦一道,達爾文是為數不多的給我們的思考方式帶來革命的科學家。在他之前,「上帝造物說"被奉為真理;在他之後,對宗教的質疑層出不窮,關於宇宙及人類在宇宙中地位的學說層出不窮。人類思考自我的方式因為他而極大地改變了。孩提時代的達爾文安靜而謙遜,著迷於收集礦石、硬幣和鳥蛋。

經歷了平淡的學校生活後,他被送往愛丁堡學習藥學。他頗排斥屍體解剖,沒拿到學位就退學了。但他萌生了對自然歷史和地質學的興趣,並將之帶到了劍橋大學。

1831年,達爾文畢業後,他的植物學教授推薦他作為英國海軍「小獵犬」號上的義務自然學家,參與為期五年的全球科考航行。達爾文乘坐「小獵犬」號環繞南美海岸,穿越太平洋至大洋洲,然後到達南非,最後返回英國。這次經歷讓他領略到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異同。

在航行中,達爾文閱讀了查爾斯·萊爾的革命性著作《地質學原理》(Principle of Geology)。該書認為地質構造是長期緩慢發展過程的產物。這種「均變論」與當時正統的「災變說」格格不入。後者認為地質構造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瞬間發生的猛烈的大變動的結果,這種說法符合教會主張,即如《創世紀》所述,地球是不久前被創造的。科考中的達爾文收集到了更多支持萊爾理論的證據,包括埋藏在12000英尺(約3700米)的高山巖層中的化石。

當達爾文到達位於南美西海岸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時,一種對自然界的新認識開始在他腦海中成型。他注意到美洲蛇,這種生活在南美大草原上沒有飛行能力的大型鳥類與非洲蛇鳥十分相似,儘管二者顯然是完全不同的物種。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收集到了來自不同島嶼的雀類樣本,它們彼此頗為相似卻仍有細微不同。回到家中,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了不同島嶼上的雀類確實屬於不同種類。達爾文認識到它們一定有著共同的祖先,但經歷了長期的演變。

雖未被廣泛接受,但進化理論並非新觀點。達爾文的祖父伊拉茲馬斯就持有該種觀點,法國科學家讓-巴普蒂斯特·拉馬克(1744-1829年)亦持此觀點,即物種通過遺傳已習得的特質,在漫長的時間裡實現進化。達爾文逐漸認識到,動物和植物為了生存會隨時間的推移逐漸適應棲息地的改變,若地理差異存在的時間足夠長,那麼這些適應性改變就會變得明顯,一如南美蛇就逐漸變成了與其近親非洲蛇鳥完全不同的種類。

1838年,在閱讀了託馬斯·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後,達爾文取得了重大突破。《人口原理》主張人口增長會受到食物供給、疾病或戰爭的限制。達爾文認識到,他在動物身上所看到的變異或適應性改變均為「生存的鬥爭」的結果,擁有或遺傳了更加適應生存環境特性的個體更容易繁殖,從而將該特性遺傳給下一代。他將這一過程稱為「自然選擇"。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但卻有很強的說服力。從19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達爾文一直在收集證據,不願將其理論公之於眾,因其意識到這一理論將會給宗教信仰以及以道德和目的論為主導的世界觀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達爾文焦慮不已,困擾其一生的身心疾病讓他越發痛苦。1858年,他收到了一封來自年輕的自然學家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的信。華萊士已經獨立地形成了自然選擇的觀點。1859年7月1日,達爾文和華萊士在倫敦林奈學會發表了聯名論文。同年11月,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這無疑對長期以來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觀點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任何憑理智思考的人都發現這一理論幾乎無法反駁,無論是論據本身的可信度還是論據的數量,均無可置疑。英國教會竭盡全力回擊這一觀點,但收效甚微。丁尼生所預見的「腥牙血爪的自然」代替了「萬物皆光明美好,大小皆為神之造物」的自然。

達爾文的觀點顯然暗含了人和猿共祖的命題。他於1871年在其備受期待的《人類的由來》(eeDescent of Man)中明示了這一點。人類從此不再是接受上帝旨意、高於萬物的地球管理者,而只是萬物中的一種。達爾文留給我們一個慘澹的世界觀,但同時它更加理智、誠實,並向我們展現了在達爾文式的宇宙中尚存更多奇妙與奧秘。

相關焦點

  • 達爾文誕辰:達爾文雀進化史研究成果發布
    達爾文雀是指一群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和科科斯群島的近緣雀鳥物種,因為棲息地不同它們演化出了多樣化的喙和行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達爾文雀形成了體型、喙形、鳴叫聲和進食行為不同的15個物種。體型和喙形的改變,允許不同達爾文雀利用不同的食物來源,比如昆蟲、種子、花蜜以及鬣蜥的血。這些都遵循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為了了解達爾文雀的進化史,我們測序了120種鳥類的基因組,包括所有已知的達爾文雀和兩個近緣物種,」文章的第一作者Sangeet Lamichhaney博士說。
  • 科學巨匠——尼爾斯·玻爾
    (搞不好這就是明星守門員的稱號由來,手動狗頭)對科學幾乎是痴迷式的投入,使得玻爾很快脫穎而出。在四年後,玻爾以水的表面張力為方向寫了一篇論文,獲得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的金質獎章(對,大學剛畢業,你沒看錯),並先後於1909年和1911年獲得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 達爾文一次遠行成就一生(圖)
    老達爾文擔心,隨「貝格爾」號探險遠行,會造成達爾文人生志向的轉變。此外,他對遠洋探險之於年輕人有多少益處也表示懷疑。「貝格爾」號的艦長,貴族出身的菲茨·羅伊相當八卦,迷信相面術,他見到達爾文以後,竟然認為達爾文的鼻子不好,註定不會完成這次航行。  好在達爾文的舅舅喬賽亞支持他,並說服了他父親同意達爾文出行;菲茨·羅伊也改變初衷,接納了達爾文。
  • 一心一世界 一生一百年《百年巨匠—馬識途》開機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肖姍姍)「一字一方圓,一筆一江山;一點一春色,一抹一冬寒;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相信很多人聽到這首氣勢磅礴的歌曲,腦海裡就能展開那部著名人文紀錄片《百年巨匠》的畫卷,歷史上的大師巨匠,風雲人物一個個躍然眼前。
  • 走進曠世偉人達爾文,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輕鬆閱讀偉人的一生
    其次,要有科學的研究習慣 達爾文能成為一名有名的科學家,與他的科學習慣是分不開的。 根據託馬斯·馬爾薩斯的說法,世界上的人口之所以沒有過度膨脹,是因為有戰爭、饑荒、瘟疫等各種災難的發生,那麼自然界中的物種數量又是為何沒有過度膨脹呢?
  • 走進曠世偉人達爾文,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輕鬆閱讀偉人的一生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這本書裡。《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一書介紹了達爾文年輕時的求學和旅行經歷,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達爾文的一些研究,如種子的傳播方式、花朵的傳粉機制、植物的運動機制、人和動物的表情、蚯蚓的行為等。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告訴我們,達爾文是如何思考和研究一些我們常見卻視而不見的問題,以及他是如何成為一名有名的科學家的。
  • 漫談進化論——達爾文與華萊士的故事
    生物學巨匠達爾文說起達爾文大家應該十分熟悉,他是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者,發表了震驚世界的《物種起源》。他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在達溫宅逝世,享年73歲, 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默默無聞的華萊士在達爾文的光輝籠罩之下,華萊士顯得鮮為人知,誰又曾想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學者曾經讓達爾文慚愧到打算燒掉《物種起源》的手稿,放棄發表。華萊士也是英國博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探險家。比起達爾文5年的環球之旅,華萊士的科學考察經歷毫不遜色。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偉人的一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意在向小讀者們展示達爾文有趣的一生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懂得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如何思考,用自己的一生揭開生命的奧秘的。一、達爾文的一生達爾文出生在英國倫敦北部小城什魯斯伯裡的一個富裕家庭,他有5個兄弟姐妹。從很小的時候超,達爾文就對大自然著迷,他對自己觀察到的一切,尤其是昆蟲,都做了非常詳細的筆記,並收集了許多標本。
  • 把自己一生奉獻給滑坡事業——追憶「滑坡巨匠」王恭先老先生
    畢業後,王恭先被分配到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西北研究所從事崩塌滑坡防治技術的研究和勘察設計工作。知道工作內容與所學知識相去甚遠,王恭先有些茫然,但不怯步。他在老前輩們的帶領下,虛心鑽研,從頭開始,實地調查的足跡遍布三十餘個省市幾乎所有的山區鐵路、公路等病害工點。
  • 兩個科學巨匠牛頓和愛因斯坦誰更偉大?看完這個你就懂了
    但如果讓人們評選出兩位最偉大的科學家,我想答案一定是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位科學巨匠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甚至有科學家這樣評價他們:如果沒有愛因斯坦和牛頓,人類的自然科學將會倒退幾百年!作為自然科學史上唯二的科學巨匠,後人不免會將兩位偉人放在一起作比較。
  • 兩個科學巨匠牛頓和愛因斯坦誰更偉大?看完這個你就懂了!
    但如果讓人們評選出兩位最偉大的科學家,我想答案一定是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位科學巨匠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甚至有科學家這樣評價他們:如果沒有愛因斯坦和牛頓,人類的自然科學將會倒退幾百年!作為自然科學史上唯二的科學巨匠,後人不免會將兩位偉人放在一起作比較。那麼,牛頓和愛因斯坦究竟誰更偉大一點呢?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
  • 牛頓,他是科學上的巨匠,卻是道德上的矮子探索他不為人知的一生
    牛頓像艾薩克-牛頓的一生非常極端,他是一個智商290的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作與成就不計其數,在此不再過多贅述,讓我們共同探索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人生——醜陋的德行牛頓vs胡克 萬有引力之爭胡克像胡克是英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在力學、光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設計和發明許多科學儀器,被譽為英國的「雙眼和雙手」。後世公認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也奠定了他科學巨擘的地位。
  • 牛頓一生致力研究,其實一直都是鍊金術,研究物理只是副業?
    如果要評選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那麼一定少不了牛頓,我們今天所學的初高中物理知識,其實大部分都是牛頓年輕時候發現的,如牛頓三定律(力學)、微積分(數學)、萬有引力(天文學),而以上我們提到的例子,只是牛頓一生之中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
  • 歷史上的今天 |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去世
    達爾文本人說過:「我一生中主要的樂趣和唯一的事業,是我的科學著作。還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學成果。1831年,亨斯樓推薦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學研究上更進了一步。
  • 像牛頓、達文西、特斯拉、愛因斯坦科學巨匠中國歷史為什麼沒有呢
    之後中國又陷入了戰爭,對科學的重視和打壓反反覆覆,一直到了現代改革開放以後,科學的春天才開始萌現。所以,近現代以來,中國現狀使基礎科學研究已經大大落後於世界,這樣一種狀況,也出現不了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
  • 是什麼成就了達爾文?《物種起源》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
    不料,它分泌出令人難以忍受的辛辣汁液,使達爾文舌頭髮燙,只得將它吐掉了,而結果第三隻也逃掉了。青年達爾文達爾文小時候讀到一本《世界奇觀》的書,便萌發了週遊世界的欲望。大學畢業後,達爾文作為博物學家參加為期五年的貝格爾號環球航行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物種起源》第一版發行,共1250冊,當日便銷售一空。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進化論逐漸撼動整個世界——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一生物學的理論,意外地對中國近代思想史乃至中國現實產生巨大影響,且至今不絕。
  • 巨匠傳媒:打造兒童科學精品課程,提升科學素養丨CPE中國幼教展
    巨匠傳媒:打造兒童科學精品課程,提升科學素養丨CPE中國幼教展 科學啟蒙一向是幼教啟蒙的重要環節,通過簡單易懂的科學教育,孩子們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更加能夠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積極思考
  • 1859年是達爾文一生中最光輝的年代!
    1859年,達爾文一生中最光輝的年代。《物種起源》一書出版的這一天,不僅對達爾文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天,也是19世紀大批有知識'的人生物學觀點及人在生物界中地位觀點開始轉變的一天。這種轉變就像哥白尼在16世紀指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發生的轉變一樣。然而,在人們的思想轉變之前,為捍衛達爾文這一進化論學說曾不得不進行了10年尖銳的鬥爭。
  •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比肩牛頓、愛因斯坦的科學巨匠?不能怪我們
    中國古代一直都領先於世界,不過自從西方文藝復興民眾思想解放之後,西方大肆發展科學技術,到如今的世界,科學已經成為世界主流,人類的文明發展也迎來了爆發期。在這裡我們也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沒有什麼厲害的科學巨匠,比如我們熟知的牛頓、愛因斯坦,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不難解釋,而且沒有出現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才是正常的現象,為什麼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