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徐紅)訊,1月17日,第二批國家藥品帶量採購在上海完成了招開標。
聯合採購辦公室公示結果顯示,此次藥品集採總共有33個品種參與競標,最終32個品種招標成功,藥品平均降價幅度達到53%,最高降幅93%,預計全國患者可於2020年4月使用上中選藥品。
每一次的集採可以說都會伴隨著「意外」,並可從中窺得一些企業的戰略思考,這一次也不例外。那麼,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次集採中的有趣看點吧!
阿卡波糖:華東醫藥的痛
「如果讓您做個盤點的話,您覺得這次集採會有哪些事讓人印象深刻?」集採結束後,當記者向在場的一些企業提出這個問題時,每個人的第一個回答都會是「阿卡波糖」。
的確,在這一次的集採競標中,拜耳阿卡波糖片0.1807元/片的報價震驚了全場。該價格不僅以「第一順位」的優勢中標,同時也將兩家國內企業中美華東以及北京福元PK出局。因為依據集採規則,競標企業需滿足三個條件之一才能獲得擬中選資格,而中美華東與北京福元的報價本身已經高於最高有效申報價的50%,同時也高於拜耳報價的1.8倍,也就是說沒有滿足任何一個條件。
換句話解釋也就是,即便中美華東與北京福元的報價已經高於最高有效申報價的50%,如果拜耳的價格沒有低至每片2毛錢以下,那麼至少北京福元還是有很大機會以第三順位的位次中標。
然而,現實沒有「如果」,拜耳就是以這樣一個「超低價」將對手打得措手不及,而這也是自集採採用「多家中標」規則後首個原研以「第一順位」價格(最低價)中標的產品。
米內網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阿卡波糖銷售額為74.3億元,其中片劑與膠囊劑的佔比分別為90.99%與9.01%。阿卡波糖國內市場銷售以拜耳為主,佔比逾60%,其次是中美華東,佔比約30%,綠葉製藥佔比較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拜耳這次抱著必中的決心,以超低價中標的目的或許是為了保衛其市場地位。
「阿卡波糖片目前在國內主要是拜耳、華東、綠葉3家,阿卡波糖膠囊是綠葉製藥的獨家劑型,阿卡波糖咀嚼片則是華東醫藥的獨家劑型。華東醫藥意圖通過咀嚼片替代普通片劑提高市場佔有率,以此包抄拜耳,所以現在拜耳也出招包抄了。」對於華東的出局,在17日的集採現場,有不願具名的集採觀察人士這樣對記者表示。
「據我了解,拜耳這次的報價比其在韓國市場的價格都低了非常多,所以感覺公司中標絕不僅僅只是為了保住原有市場。」他說。
阿卡波糖片是華東醫藥(000963.SZ)核心全資子公司杭州中美華東銷售收入最大的化藥製劑產品,2018年銷售收入預計在25億元以上。受17日集採落標消息影響,華東醫藥當天股價跌停。
「阿卡波糖片是華東的重要品種,現在拜耳將價格打得這麼低,加上落標,華東阿卡波糖之後的銷量和銷售收入勢必要打折,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現金流可能也要受到影響。對於一個製藥企業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持,後續的研發又怎麼持續?所以股價走勢說明一切。」上述集採觀察人士又補充道。
對於華東的出局,其他參與集採的企業人士亦感到惋惜,對方認為,相較綠葉和北京福元,華東其實更有原料優勢,但報價卻比這兩家都要高,「所以感覺公司還是對原研拜耳預估不足」。
「就像上一次集採擴圍中,信立泰(002294.SZ)對賽諾菲預估不足導致氯吡格雷競標失利那樣。不然的話,華東這次可以先將報價降到最高有效申報價的50%以下,這樣也就能保住中標資格了。」他說。
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任何一個對手,這或許是一些企業能從集採中學到的一課。
原研的降價:大品種不再是唯一
在此前集採「4+7」試點和全國擴圍中,原研外企已有降低身價開始主動降價奪標的跡象。比如在「4+7」試點中,阿斯利康中標吉非替尼,將齊魯製藥PK出局,還有施貴寶中標福辛普利鈉片;在集採全國擴圍中,更有賽諾菲以第二序位的價格中標氯吡格雷,將信立泰PK出局的意外,也因此,外企原研在17日集採中的動向成了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上輪集採盤點:最全集採競標明細:藥價較去年平均降25%齊魯有錢任性成黑馬)
從這一輪集採的擬中標結果來看,有四個產品的中標企業包括了原研,分別是阿卡波糖(拜耳,第一順位中標)、白蛋白紫杉醇(新基,第三順位中標)、莫西沙星(拜耳,第五順位中標)以及美洛昔康(勃林格殷格翰,第五順位中標)。拜耳中標兩個產品,特別是在阿卡波糖競標中的表現,也讓公司成了這一輪集採中「黑馬」。
縱觀幾輪集採中原研中標的品種,主要還是以大品種為主,比如阿卡波糖國內市場容量在70億以上,白蛋白紫杉醇接近百億,吉非替尼也是超30億大品種,氯吡格雷作為一個傳奇藥物,其銷售自也不用多說...
不過,相較以上這些品種,福辛普利鈉和美洛昔康就只能算小品種了。因此,勃林格殷格翰這次降價中標美洛昔康也讓很多人頗感意外。「勃林格殷格翰美洛昔康之前的價格大概是2元/片,但這次一下子降到了差不多0.5元/片,如果他們不中標而去爭取除集採市場之外的40%的剩餘市場,銷售額也不一定很差,所以有點想不通。」有人說。
「大市場,加上為了保持原有的市場主導地位,出於這兩點考慮,在一些大品種的競標中,原研的確最有可能對價格作出讓步,阿卡波糖和白蛋白紫杉醇就都屬於這種情況,兩個品種存量市場都很大,並且拜耳和新基目前都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賽諾菲的氯吡格雷同樣如此。」一位資深集採人士如此分析。
「不過,這肯定不是絕對,美洛昔康就可算一個小意外,但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集採競標本身就是一件很複雜的事,企業要考慮的也遠遠不止市場容量,還有產品定位與價值等。」對方補充道。
這一次參與美洛昔康競標的企業有揚子江藥業、海南先聲藥業以及勃林格殷格翰這三家。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美洛昔康市場中,揚子江藥業市場份額接近25%,是佔比最大的一家,其次是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8%)和海南全星製藥(6.75%),而勃林格殷格翰佔比不到4%。
所以,或許,下面這樣一段業內人士曾經的點評也能夠解釋一二勃林格殷格翰的報價動機吧。
揚子江與美洛昔康:獨霸市場的野心落空?
齊魯製藥是在上一輪集採全國擴圍中跑出來的「黑馬」,公司有奧氮平、利培酮、替諾福韋、阿託伐他汀、吉非替尼五個產品參與競標,最後均以第一序位的價格中標,且價格比第二、三序位的企業都低了不少。
在這一次的集採中,如前文所說,拜耳絕對是一匹能讓人記住的「黑馬」。不過,除此之外,揚子江藥業這次也算得上是接棒齊魯的新黑馬。
此次,揚子江藥業集團共有頭孢氨苄、頭孢拉定、格列美脲、美洛昔康、特拉唑嗪、氟康唑五個品種參與集採,雖然兩個頭孢落標,但剩餘四個都中標了,且中標序位都不錯,這或許也從一定程度反映出公司對於幾個產品的競價策略有著較大的差異化。而從美洛昔康以及特拉唑嗪的報價來看,揚子江均以最低價中標,且與第二順位的中標價有一定距離。
阿卡波糖的競標毫無疑問是精彩的,但美洛昔康也不逞多讓。如果說勃林格殷格翰將其報價降至集採競價的50%以下,只是想確保擬中標資格的話,那麼揚子江的報價就更猛了。
「揚子江的報價遠遠低於限價的一半,這是公司想通過1.8倍的規則將高價企業排擠出去。」有人說,「如果三家企業最後只能中兩家,那麼揚子江這麼做或許也就是希望中標企業只剩下一家。」
事實上,企業因為報價既沒有在同品種最低「單位可比價」的1.8倍以內,又沒有低於(或等於)集採規定的最小有效申報價的50%,最後可惜出局的還不少,比如阿卡波糖中落標的北京福元、在他達拉非中落標的齊魯。
不過,相較於拜耳和天士力通過1.8倍規則成功減少了中標企業,此次揚子江在美洛昔康競標中所付出的努力看上去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或許對於揚子江來說,勃林格殷格翰的中標決心也是個意外。
碳酸氫鈉:流標的背後
此次藥品集採共33個品種參與競標,最後32個品種招標成功,而碳酸氫鈉是唯一一個流標品種,該品種參與競標的企業有遠大醫藥、湖南漢森、福州海王福藥、廣州康和四家國內企業。
對於碳酸氫鈉流標的原因,有集採人士認為,主要是各家企業的報價通過差比價換算後均高於集採規定的0.11元/片的最高有效申報價,因此屬於「無效報價」。
然而,從這次集採企業的整體報價情況來看,「無效報價」並不少見,並且不僅有原研,還有一些本土企業。記者統計發現,除了碳酸氫鈉以外,其他國內企業的無效報價主要集中在頭孢氨苄、頭孢拉定兩個品種。此外,據記者了解,在辛伐他汀的競標中,海正藥業(600276.SH)控股子公司翰暉製藥亦給出了無效報價。
在頭孢氨苄的競價中,羅欣藥業、湖南科倫、石藥歐意、揚子江藥業均是高於0.11元/粒的無效報價,所以雖然報價企業有5家,最後該品種的中標企業卻只有華北製藥(600812.SH)一家。
而在頭孢拉定的競價中,揚子江藥業和羅欣藥業仍舊是無效報價,不過中標企業也有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魯抗醫藥(600789.SH)、新華製藥(000756.SZ)三家。
不同於此前集採,這一次33個品種的集採引入了新的「限價」規則,即設定了「最高有效申報價」。按照此前聯採辦藥品集中採購工作座談會會議紀要,此次集採採取2019年省級平臺通過一致性評價品種的通用名全國最低價作為限價。
對於「限價」的感受,接受記者採訪的企業的態度亦不盡相同,有的表示「沒問題」,但有的企業卻反應強烈,認為給了企業巨大的壓力。而從這次集採的結果來看,限價對於企業的壓力似乎的確有所區別,特別是在部分品種上。
「企業報了無效報價大概就是因為做不出有效申報價,不同企業的藥品生產成本還是很不同的,打個比方,規模大採購量大的企業首先原料成本就要便宜很多。另外,有些價格可以說是歷史價格,但現在各方面成本都在增加,再加上通貨膨脹,以前能做出來的價格現在就很難做出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不過,對於設定「限價」的初衷,集採試點辦、聯採辦自有他們的考量。試點辦、聯採辦負責人17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集採需要「復活」低價。從歷史採購數據來看,部分生產成本不高、競爭充分的藥品原來價格水平就很低,但由於流通模式原因,低價藥反而難以打開市場,被高價藥「逆淘汰」,患者難以低價買到藥品。比如解熱鎮痛藥對乙醯氨基酚,歷史數據顯示有企業以0.02元/片的價格銷售,但是低價藥並未成為主流,此次擬中選價格為0.03~0.07元/片,促進了低價藥穩定供應。另外,此次擬中選的甲硝唑、阿莫西林也是類似情況。開展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以後,通過帶量採購、確保使用,企業不再需要進行銷售公關,既有降低虛高藥價的作用,也有將一批低價藥「復活」後重新送到患者手中的功能,這也是回歸國際慣例。
與此同時,集採試點辦、聯採辦還強調稱,據相關部門對一百多種常用藥的審計調查,藥品銷售價格平均為藥品生產成本的17~18倍左右,生產成本只佔藥品價格中極低的比例。此次集中採購中選藥品價格大幅下降,擠出的是以往在流通領域長期存在的不合理水分,而不是生產成本,也不影響藥品質量水平。
而當被問及成為頭孢氨苄唯一有效申報價及中標企業的感受時,華北製藥相關人士則對記者表示,公司有頭孢氨苄原料藥優勢,「所以感覺還好」。
「而與此前集採相比,我覺得這次企業的報價總體也更趨於理性,首先國內企業不再逞強把價格往低了壓。另一方面,原研也不再高高在上,該降價的時候也會讓步。」該人士如此總結他對17日集採的最大感受。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