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袁枚《所見》
不知不覺,知了的聲音已經開始響徹林間公園、城裡村外。在小區裡散步經常看到三三兩兩的人打著手電筒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找知了猴。有的收穫頗豐滿意而歸,有的一無所獲失望而回。
很多人喜歡把它們煎炸了吃肉,我們對此不感興趣,但想親眼目睹蟬蛻變的過程,所以也加入了找知了猴的隊伍。
晚飯後在小區內搜尋,除了滿身的蚊子包並沒有什麼收穫。小丫非常失望,極不情願地往回走。
走到樓下剛要進單元門,我心存僥倖的忽然轉身說:「在門口這片草地上再找一下吧。」
就是這一個轉身,意外的收穫了一隻知了猴。沒錯,就是「路轉溪頭忽見」,驀然回首,那「猴」就在手機燈光下的草叢處。小丫是扭著蹦著、跳著唱著回家的。
垂緌(rui2)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
八點多找到的知了猴,九點多也一直沒看到有什麼動靜。在網上查了一下說,不能有光,如果周圍很亮,它們可能一直不脫殼。於是把燈都關了,只遠處開一個暗光方便觀察。
因為是第一次看,很是期待和興奮,一刻也不想錯過,所以從十點多就一直守在它跟前。本想讓小丫先睡一會,等有裂口再叫她。但她興奮地地睡不著,躺了一會也起來跟我一塊看了。
十一點左右,開始有裂口,之後一點一點變大,背部越來越鼓,慢慢的看見了淺色類似人類皮膚色的頭、身、前後肢和未展開的淡綠色翅膀。最後整個身子倒掛著,只有尾部和殼相連,這個過程不到半個小時。
但是從倒掛到完全離殼等待的時間感覺有點長,因為蟬要等身子稍稍變色,三對足力量稍微大些才會再次「行動」。
大概二十來分鐘之後,只見三對足開始慢慢活動,身體往上用力,就像人做仰臥起坐一樣使勁向上起,同時後肢不斷的活動去夠自己的殼。終於夠著並且抓牢之後,尾部便從殼內抽離出來。
如此便完成了整個的脫殼過程,剩下的便是等待身體變黑變硬了。
真得很開心,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目睹「金蟬脫殼」。雖然網上有各種各樣的高清圖片和視頻,但我始終認為,近距離目視耳聞、用心觀察、真實的去感知體驗,才能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和記憶。
就像前幾天記錄小雞出殼一樣,這次小丫又迫不及待地寫了觀察筆記。
我相信,每一次細心觀察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都是有幫助的。往近了說,以後寫作文會有更多的素材,一些知識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往長遠了看,善於觀察發現、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有求知慾、熱愛大自然有利於將來的職業發展和身心健康。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詠蟬》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像家蠶、菜粉蝶等的發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變態發育稱為完全變態。
發育過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稱為不完全變態,如蝗蟲、蟋蟀以及上面提到的蟬(知了)。
變態發育一般指昆蟲和兩棲動物的發育過程,青蛙和蟾蜍也屬於變態發育。
蟬在樹上產卵,卵經過大概一年的時間變成若蟲,落入地下,在地底生活幾年甚至十幾年。將要羽化時鑽出地面,爬到樹上脫殼蛻變,變成成蟲。大部分的成年蟬只能活一兩個月。
法布爾的《昆蟲記》裡也有蟬的觀察記錄:「它們的眼睛很大,視力很好,卻聽不到任何聲音,是個地道的聾子。所以儘管一直在放聲高歌,它們卻聽不到自己的歌聲。」
知道這一點,觀察時我們便不必因害怕驚擾它們而輕聲細語了。
暑假到了,和孩子一起尋找和觀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