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5機」遇上特高壓:電網大動脈背後的「懂行」密碼

2020-12-06 新華報業網

  2020年,在「新基建」的驅動下,5G、特高壓、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基礎設施迎來建設紅利期,數字經濟加速發展,電力行業數位化轉型也在加速。

  電力行業數位化轉型,既關乎能源本身的開發與利用,也關乎開發、利用能源過程中的工程管理,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簡稱「青豫直流」工程)則是其前沿實踐。「青豫直流」工程是全國乃至世界第一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建設的特高壓通道,將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清潔電力,途經甘肅、陝西,以更高效率、更低損耗向東輸送進河南境內——每年可向河南輸送清潔電力400億千瓦時。如此龐大的工程,從開發建設到管理運維中的困難可想而知。因此,藉助數位技術融入工程建設及管理,成為了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

  在整個「青豫直流」工程中,位於河南省上蔡縣蔡溝鄉的駐馬店特高壓情況尤為複雜。換流站施工現場,工地面積大,人員多、工種雜,物資多,這使得青豫特高壓豫南站的管理複雜性高且安全責任重大。此外受疫情影響,項目建設工期縮緊,如何保質保量地及時順利交付,是華為及合作夥伴海南博禹共同面臨的難題。

  作為電力行業「懂行人」的華為和海南博禹,通過深入核心業務場景,結合技術與業務融合優勢給出了令人滿意的答案:利用「5G、AI、雲」等技術,制定了針對性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實現建築、人員物資、管理過程的全面數位化,達到生產提效、管理有序、成本節約、風險可控的效果。青豫特高壓豫南站,也因此成為電力行業在「智慧工地2.0時代」的先驅。

  01

  AI技術賦能,施工現場多了安全保障

  施工現場情況複雜,如何全面、詳細地了解現場情況?如何減少現場存在的安全問題及隱患?工地需要靈敏的「感官」,在青豫特高壓豫南站,AI技術的到來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在施工現場,藉助AI技術對現場攝像頭捕捉畫面進行實時動態分析,識別不規範的危險場景,如現場未按規定帶安全帽的人員、闖入帶電區域安全距離的人員和移動物體等。一經發現,即可直接聯動智能語音進行實時語音告警,實現對場區的動態監控,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安全情況和不安全行為的出現,保障現場安全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華為HoloSens攝像機可支持實時圖像識別比對,內置30萬名單庫,前端分析更加智能、精準,為智能巡檢的創新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大大提高了建設現場的安全性。

  02

  智慧平臺雲端部署,管理效率瞬間翻倍

  在工程建設和管理中,數據打通十分重要。依託華為雲支撐的BIM技術,不同企業間的人、物都被有機聯繫起來。

  在青豫特高壓豫南站,進場人員需採用刷身份證、核驗人臉的方式進行實名制進場,規避非場區人員入場、超齡用工、童工等行為;一線管理人員通過數字項目平臺手機app,快速下載、學習施工過程中的圖紙、方案、變更、交底,避免因為人員疏忽導致變更遺漏,造成後期返工……種種細節,都是通過數位化管理,降低傳統人工檢測的失誤率,確保項目有序進行。

  同時,由此產生的各類大量數據由智慧工地平臺中心直接採集,並匯總到數據處理中心,智慧工地平臺中心則成為項目一些基本信息的「集合地」,包括項目概況、人員信息、質量管理、安全管理、航拍視頻、新聞動態等,對本項目進行全方位展示。

  不僅如此,這些信息實時共享,項目建設進展細節可視,便於項目建設單位、施工方、監理、分包單位等多方協同管理,同時也可以滿足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需求,實現閉環式的數位化管理,降本增效。

  03

  5G靈活應用,建築工地邁入「智能時代」

  工地融入5G將帶來怎樣的全新體驗?在青豫特高壓豫南站,5G加持智慧工地建設,進一步提升了施工現場的安全、效率,也讓現場變得更加綠色環保。

  在施工現場,5G網絡實現全覆蓋,賦能現場施工管理、安全督查、線上監管、特高壓線路巡檢等多個環節,實現終端實時在線,監管無死角、全天候。

  依託華為5G平臺搭建5G巡檢機器人,實現實時回傳、VR巡檢、遠程控制等功能;結合生產管控APP利用5G技術實現現場施工管理、安全督查現場管控、支持進行安全考試等功能,實現無紙化辦公;手持5G單兵提供本地預覽、錄像存儲、圖片抓拍等功能,督查人員可以與監控中心實時對話,真正實現流動式、可攜式的單兵監控。

  在青豫特高壓豫南站建設多方的協同下,華為和合作夥伴順利完成對該項目智慧電力建設服務的交付,僅用時三個月,讓「智慧工地2.0時代」提前到來,助力「青豫直流」工程河南段線路全線貫通。

  順利交付背後,離不開華為及夥伴多年的行業深耕。在電力行業,華為已助力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客戶的智能電網建設,深知輸變電工程場景的痛點和需求,因此能夠和夥伴一起打造出針對輸電工程的智慧工地解決方案。秉承「從行業中來,到行業中去」的理念,「懂行人」華為和夥伴正加速電力行業數位化轉型進程,以「5機」協同釋放行業新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國「特高壓電網」著作英文版在美發行
    新華網美國奧蘭多2月10日電(記者林小春)由中國專家編著的《特高壓交直流電網》英文版10日在美國東南部城市奧蘭多舉行首發儀式。參加首發儀式的有關代表和專家認為,這本著作全面總結了中國特高壓電網發展的實踐經驗,對於世界各國電網技術發展具有借鑑意義,將進一步促進中美兩國能源電力行業的合作交流。
  • 山西電力啟動特高壓擴建 電網建設有大動作
    宋昱攝  日前,山西特高壓擴建及「西電東送」500千伏通道調整工程開工動員大會在晉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變電站擴建場址舉行。  山西是電力大省,建設全國電力外送基地是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重要任務。
  • 西電東送,南方電網超高壓鑄就深圳特區電力動脈
    多年來,立足國家工作大局,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緊抓發展機遇,與特區同成長、共奮進,以電力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服務特區建設,奏響了先行示範的電力強音。由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所負責建設運維的西電東送兩大直流工程——貴廣二回直流工程、滇西北直流工程直接落點深圳,為特區建設源源不斷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打通了深圳特區的電力動脈。
  • 國家電網未來5年將投6200億建特高壓智能電網
    (圖片來源:資料圖)  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張正陵接受《路透》採訪時表示,特高壓(UHV)智能電網對內地電力發展是必須的,未來五年國家電網將投入6200億元人民幣,建設20條特高壓線路,以將西南的水電和西北的風電傳輸至中國東部。發展特高壓電網不僅是技術革新,還實現遠距離運輸,解決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且能改善當前中東部面臨的嚴峻環境壓力。
  • 特高壓具有輸送容量大、距離大、損耗低等特點
    3月2日,國家電網新聞發言人張正陵表示,堅強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的電網。與傳統電網相比,特高壓具有輸送容量大、距離大、損耗低等四個特點。  張正陵說,堅強智能電網的內涵,一是堅強,一是智能,它是以特高壓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的電網。與傳統電網相比,特高壓有四個特點。  第一,特高壓輸送容量更大。特高壓一回交流線路輸送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2011年12月底,特高壓擴建工程正式投運,實現了輸送容量500萬千瓦這麼一個目標。
  • 國網「新基建」已經明確本年度電網重點投資方向 信息化及特高壓需...
    大數據、5G、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則為電網信息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證。●招標中窺端倪:大數據、5G技術、人工智慧及工業網際網路技術正在逐步融入信息化架構中的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億嘉和是電力專業機器人行業內的佼佼者,也是行業內唯一在A股上市的稀缺標的,電力專業服務機器人行業具備滲透率低、技術壁壘高、市場空間大、毛利率高、行業格局集中等優質特徵,未來5年行業空間超過400億元,且與5G建設高度相關。
  • 揭曉青海「綠電」外送大動脈「建設密碼」
    自2019年3月6日主體工程開工以來,建管方國網直流公司率領參建人員克服了嚴寒酷暑、高海拔等惡劣自然環境,勇攀電力科技高峰,經過600多天的艱苦奮戰,全面建成了青海清潔能源輸送大動脈,將青海省內豐富的風、光、水等清潔能源打捆外送華中地區,有力凸顯了工程建設的多個維度重要意義。
  •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2019-09-11 12:06: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直流特高壓PK交流特高壓 誰更勝一籌
    其中,交流特高壓指的是1000KV交流系統,直流特高壓指±800KV的直流系統。  一直以來,在面對特高壓直流輸電還是特高壓交流輸電的問題上,幾乎每一位專家都有自己的觀點。下面我們分別從特高壓直流輸電和特高壓交流輸電的特點分析,看看看特高壓直流輸電和特高壓交流輸電,誰更勝一籌?
  • 華中特高壓環網建設卡在哪了(記者調查)
    為此,《通知》規劃了青海至河南、陝北至湖北、雅中至江西等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分別將青海新能源、陝北煤電及新能源電力、四川水電送至華中地區。目前上述直流線路均已開工。為提升華中大規模受入多回直流後的電網安全穩定水平,《通知》同時敲定了駐馬店-南陽等6條特高壓交流線路,備受關注的華中環網應運而生。據了解,早在《通知》下發之前,華中環網已成為行業熱點話題。
  •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辛保安:除了雅中線,四川還有兩條特高壓外送...
    截至目前,建成覆蓋全省的500千伏主網架,21個市州全部建成以50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的20千伏環網,初步實現「大電網、大樞紐、大平臺」的發展目標,滿足四川省超過6000萬千瓦新增電源併網需求,助力四川省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大關。
  • 秦嶺之巔的特高壓電網建設者
    目前,來自新疆、上海等6省市區的近萬名特高壓建設者在由國網陝西省電力公司建設管理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陝西段)工地上加班加點緊張施工。 穿越秦嶺腹地高山大嶺的該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我國第一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特高壓通道,該工程計劃於今年6月底建成,預計每年可向華中地區送電400億千瓦時。
  • 一文讀懂特高壓競爭格局
    其中特高壓線路與設備是特高壓建設的主體,可進一 步分為交/直流特高壓設備、纜線和鐵塔、絕緣器件、智能電網等。 特高壓市場空間達千億規模,2020年將達1811億元。2016-2018 年,我國每年特高壓工程建設完成投資 600~1000 億元。特高壓納入「新基建」還將進一步帶動投資規模。
  • 「特高壓」輸電為何引起巨大爭議:利益的搏弈
    也就是說,如果全國的電網都用特高壓連接起來,那麼如果一出現動態穩定問題,就容易造成全國的停電。「印度六億人停電什麼意思?不可能是供六億人同時使用的發電機組都出現故障了吧?可能嗎?會有如此大範圍的停電,就是因為交流同步電網的特性。這對我們是非常大的警告。」上述專家告訴記者。
  • 2018年中國特高壓建設及輸電能力分析,特高壓持續性發展空間巨大
    一、特高壓行業定義及發展歷程通常輸電電壓一般分為高壓、超高壓和特高壓,對於我國絕大部分電網來說,110kV-220kV稱為高壓電網,300kV、500kV和750kV稱為超高壓電網,±而特高壓由±1000kV及以上交流和±800kV及以上直流輸電構成,特高壓適合長距離大規模電力傳輸。
  • 解析∣特高壓電網鋼管塔材的各種運輸車輛
    根據特高壓地形環境和鋼管塔材特點,作者從使用環境和條件、結構功能、運輸要求等方面分別對履帶式運輸車、輪胎式運輸車、索道、履帶拖車等運輸方式進行分析,多種運輸方式形成有力互補,構成鋼管塔材運輸方式系列化,全面滿足特高壓工程施工需要。
  • 特高壓遠距離低損耗輸電已是大勢所趨
    此工程是國家電網公司繼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之後的第三個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標誌著我國特高壓電網進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 國家電網表示,將加快發展特高壓輸電,計劃2015年建成"兩縱兩橫"特高壓同步電網;2017年建成"三縱三橫"特高壓同步電網,構建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送"能源配置格局;2020年"三華"電網建成"五縱五橫"特高壓交流主網架。
  • 國網推遲交流特高壓浪費上千億
    「特高壓該不該上?」的精準提法應當是「交流特高壓輸電該不該上?」,而且反方用的就是直流輸電(包括特高壓直流)的比較優點來反對交流特高壓輸電。這是個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工程問題,正由於不同意見的專家參與,使多條交流特高壓輸電工程和三華電網得以擱置,推遲浪費工程費金額高達五千億元以上。
  • 全球電壓等級最高特高壓開工
    本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冉永平)記者從國家電網獲悉:全球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電距離最遠,也是技術水平最高的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準東—皖南工程」)今天正式開工。
  • 中國首條±1100千伏特高壓線路施工現場:組立「巨無霸」鐵塔
    李易峰 攝   中新網新疆吉木薩爾5月17日電 (閆文陸 李易峰)全線基坑開挖1081基,佔總量的97.5%;基礎澆制1046基,佔總量的94.3%,新疆昌吉—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新疆段開工一周年之際,記者17日來到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施工現場,了解該工程的進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