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不忘初衷、為「新」起航|2050 志願者專訪

2021-01-11 動點科技

盧剛,動點科技創始人,他說自己的創業很簡單:就是一個科技博客的故事。從博客到創業,盧剛的寄望是,能幫助更多創業公司實現夢想。

盧剛在他的一篇博文曾說:博客已死。可他和動點科技還一直堅持自己的初衷。這些年,他一直堅信——科技創新,而正是這四個字將他和 2050 這個年青人因科技而聚的盛會聯繫在一起。這場盛會也讓他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友」。用盧剛的話形容這次遇見,那便是多年之後仍舊會記憶猶新。

盧剛的這位「老友」曾被稱為忽悠馬雲的「騙子」,風口上的先知。請一位心理學博士當 CTO,只有馬雲敢這麼做。而這位博士正是 2050 大會的發起者——王堅博士。王堅在 2050 大會啟動會上說過「創新是人類的自信」,並認為 2050 可以讓挑戰離年輕人更近,讓科技離企業家更近,讓資本離工程師更近。 年青人,科技,創新,正是這三個詞走進了盧剛的心裡,於是他帶領著自己創辦的動點科技也參與到了這場 2050 的志願者聚會當中,與王堅博士一同為年青人打造一個科技創新的舞臺。

記者:您是何時,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得知 2050 的?

盧剛:我實際很早就和王堅博士有過接觸。多年前在阿里推雲 OS 手機的時候,我被邀請去主持雲 OS 的一個開發者大會的論壇,當時就有見到王堅博士,但之後除了在一些網際網路大會上聽過他的演講基本就沒有交集了。

誰曾想到幸運的是,在特贊朋友的介紹之下,我認識了錦木,通過錦木我獲得了能夠在杭州和王堅博士見面聽他細聊 2050 理念的機會。後來聽說這背後的故事是,王堅博士想多了解一下有關特贊和特贊的兩位聯合創始人(特贊也是 2050 的志願者),找到的好幾篇報導都是動點發布的,於是便發現了我。

聽到這個原因,我真的挺開心。特贊剛剛成立的時候就在當時我們北京的聯合辦公空間裡,我們報導創業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幫助優秀的初創公司被大家發現和認同。王堅博士認同特贊,也發現了我,同時又把我們聚在一起搭建 2050 去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其實這就是 2050 的精神所在。

記者:王堅博士是怎麼打動您的?您認為你們之間有什麼共通之處嗎?

盧剛:相信多年之後我仍會記得第一次到杭州雲棲小鎮拜訪王堅博士的情景。當時王堅博士另一個會還沒有結束,所以錦木就帶我參觀了博悟館。博悟館並不大,但是卻通過各種形式展現了人類科技發展進程中很重要的一些創新,這與我曾在舊金山附近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參觀的情景頗為一致。博悟館是王堅博士對創新的記錄,也讓我驟然感受到他對科技創新的尊重和執著。而在之後幾個小時的長聊裡,更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博士對科技,對創新,對支持年青創新者的濃重情懷。

後來我在 2050 的第一次志願者聚會的發言裡,我說,與王堅博士暢聊之後,與其說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倒不如說是十分感動。我從 2007 年開始做一個純粹的科技博客,去發現更多的創新者們,為他們搭建更大的國際舞臺展示自己創新的力量,這一直就是我堅持做科技媒體的初心。這麼多年這條路並不容易,因為我希望自己能夠始終保持一顆純粹的心去實現這個夢想。但是大的環境並不是我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很感動,因為王堅博士也想去做同樣的事情,而且可以整合更多的力量去為年青人搭建更大的平臺。所以作為 2050 的志願者,我將會義不容辭。

回想去年,我為《賈伯斯傳》作者的新書《創新者》的中文版作序。在序言的第一段我就寫到,在收到作序的邀請的時候,我正在計算機歷史博物館參觀,而《創新者》這本書正是記錄了過去近 200 年的數位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位位天才,正是這些當時的年青創新者一次次將富有遠見的創意轉變為顛覆性的現實,前赴後繼的用協作的精神使科技實現一步步的飛躍。王堅博士說 2050 這個年青人的大聚會將會一直開到 2050 年,到那個時候我們回顧每一年的 2050,不就是新的創新者們的足跡最好的記錄麼?

盧剛曾說過,創新最根本的還是要夢想的驅動,執著地完成自己的夢想,才會有創新的原動力。的確如此,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真正的強者會在爭議聲中前行,創新創業則更需要青年有擔當。

記者:您從動點科技的前身 MobiNode 做起,到現在已經 10 餘年的經歷,這其間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

盧剛:2007 年我在英國的時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 MobiNode,其實當時完全沒想到會把自己的未來職業完全圍繞在這個博客上。MobiNode 的意思是 Mobile Node,這是我那時博士的研究方向。而建立博客的最初想法就是希望有個地方能夠記錄和分享我看到的各種新的技術。

在那之後,因為工作的原因接觸到 TechCrunch,其活潑新穎又多樣化的形式讓我發現原來網際網路有這麼多好玩的創業公司和點子,而且 TechCrunch 作為科技博客又能夠給人帶來這麼大的價值。我便在這種靈感的啟發下,開始了對創業公司的有感而作。

然而由於身在英國,用中文介紹中國創業公司好像沒能夠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再者我在國外多年,也深深體會到國外對中國科技的了解多麼有限。所以我決定用英文寫中國網際網路,我希望用一個中國人的視野客觀的介紹中國創新,同時也堅信中國公司一定會邁向全球市場。

一直到 2012 年,MobiNode 一直是我的愛好。2012 年之前,甚至在我成立公司正式改名為 TechNode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做這事的價值是什麼。而我自己,曾經也非常的迷茫,特別是從一個人變成一個團隊的時候,我很長時間沒法從一個博客作家的身份進入公司創始人的角色。把愛好轉變為職業,聽上去很簡單也很有吸引力,但是真正去做並不容易,因為愛好可以說放就放,而職業則意味著責任。

過去的這麼多年,我很幸運。因為我的堅持,大家對我和對 TechNode 都給予了尊重和支持,這讓我們能夠走到現在。但是也正因為我的堅持和不妥協,我和 TechNode 也錯過了一些機會。從 1 個人到快 10 個人再到現在的 70 多個人,創業是一個艱辛的旅程, 也是一個值得的過程,每一個波折都是一種學習和一種經歷。我很慶幸自己還沒有忘記初心,我也不斷提醒自己不要重複走曾經走過的彎路。

記者:面對外界的浮躁的聲音,各種風口、熱潮,是什麼一直支持著您持續做一家科技媒體?您是否有曾後悔的選擇或者機會?

盧剛:我有遺憾,但是不曾後悔。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個創業公司無形中都會深深烙上創始人個性的烙印。我做科技媒體,不是因為我有媒體人的背景,完全是因為我對科技的熱愛。

在英國七年,國際化就成為我最重要的標籤。這使得 TechNode 從媒體、活動到商務方面都是面向國際化。如果只面對國內,這會讓我感覺非常的束縛。從最初的博客創作開始,我的骨子裡就一直保留對博客的純粹和堅持。所以,我不想隨波逐流,讓媒體內容變得可以標價買賣。又或者說因為我是計算機博士,所以對科技創新推崇備至,而對不少 PPT 公司毫無興趣。不論是何種原因,我想做的是中國和全球科技創新生態的橋梁,我希望 TechNode 不光是在中國,也要在全球的科技領域有它的影響力,這是我一直的堅持。

2050 大會的初心就是重新發現志願的力量,眾多各行各業的志願出品人加入到這場盛典當中。科學與技術、藝術與設計,近百場主題論壇,激發思考與創意。

記者:聽說您這次在 2050 裡志願了很多工作,可以詳細介紹一下嗎?

盧剛:TechNode 為 2050 這場年青人的盛典志願出品,一方面是聚焦探索展區這一塊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貢獻出了我們媒體屬性的資源。TechNode 本身是一家科技媒體,對於 2050 這樣創新而又具備故事性的活動有極大的興趣。加之我們與 TechCrunch 多年的合作和獨家運營,承辦了中國地區的 TechCrunch 國際創新峰會。幾年來積累的經驗和資源,為我們為承擔起探索展區的出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特別希望通過 2050 這樣廣闊的平臺,和探索展區跨界融合的力量,吸引來更多新的角色,匯聚到更多新鮮思想,利用自身的優勢,承載著王堅博士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與年青人共同挖掘世界創新力量。

記者:您認為作為「志願出品人」要具備哪些素質呢?

盧剛:我覺得首先應該忘記那些所謂的商業機會。來 2050 的志願者,都應該保持一種做公益的心態。為年青人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成為主角;其次要有分享的精神,分享你和你的公司的資源,幫助年青人,讓他們大開眼界,接觸更多他們平時接觸不到的人和事;最後還要有協作的精神,2050 聚集了很多來自各個領域的志願者,每個志願者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打理各自的環節,在 2050,每一個志願者都不是萬能的,必須懂得協作才能確保 2050 的主旨能夠貫穿在每一個細節之中。

記者:一句話告訴我們你眼中的 2050 吧。

盧剛:如果你相信科技改變世界,相信年青人的力量,請來 2050!

相關焦點

  • 《派克式左輪》開機 印小天螢屏再現盧剛事件
    該劇根據發生在美國依阿華大學(即艾奧瓦大學)、震驚全美的「盧剛事件」改編,印小天在劇中飾演槍殺美國教授的中國留學生盧剛。  蘇童介紹,他曾應華裔女作家聶華玲的邀請,在依阿華大學做客座講學,對當地人文環境非常熟悉。「該劇將赴北美實景拍攝,內景則參照外國知識分子家居環境進行裝修布置,儘可能真實地呈現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的求學生活。」
  • 專訪螞蟻礦池周楨堡:「礦圈淘寶」螞蟻城堡初衷是解決礦圈難題
    比特大陸在三亞召開主題為「乘風破浪,再度起航」2020年礦工峰會。螞蟻礦池業務負責人周楨堡在峰會上宣布,螞蟻礦池推出礦業電商平臺螞蟻城堡,一個全球最受信任的在線礦機的交易商市場。周楨堡將螞蟻城堡比喻為礦圈淘寶,如果說淘寶平臺兩端連接的是商家和消費者,那麼螞蟻城堡兩端連接的則是礦業公司和消費者。讓充斥礦圈中的信息不對稱、信任體系不健全、安全問題突出等痛點得到有效解決。那麼螞蟻礦池為何會在此時推出螞蟻城堡平臺以及它在整個螞蟻生態當中的戰略定位又是什麼?針對上述問題碳鏈價值專訪了螞蟻礦池負責人周楨堡。
  • 第二屆2050大會即將召開:這是一場「不確定」的大會
    2019-04-23 09:11 | 浙江24小時客戶端2019年,4月26日-28日,第二屆2050大會要來了。「2050大會」是由杭州市雲棲科技創新基金會與志願者共同發起的一場關於「年青人因科技而團聚」的非營利活動,大會發起者、阿里雲創始人之一的王堅這樣解釋大會的初衷,這是「為年青人開一個大會,讓世界各地最有創新動力的年青人相互交流。」
  • 愛荷華大學盧剛槍擊事件
    而盧剛也很爭氣,自小學習就從來沒讓大人擔心過,從小學到中學,成績都是在全年級中出類拔萃。他天資聰慧,學習領悟能力強,而同時性情高傲,對其他人從來不屑一顧。或許得益於自己成績的優秀,他在學校的某些瘋狂的行徑也得到了老師的允許,例如他和女生可以在學校堂而皇之地談戀愛。老師的縱容使得他怪異的性格不僅沒有得到克制,反而日益劇增,這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 海評面專訪塞爾維亞駐華大使:忘不了當年犧牲的中國記者
    海評面專訪塞爾維亞駐華大使:忘不了當年犧牲的中國記者 摘要:2020年5月8日,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接受了海外網「海評面」獨家專訪。
  • 《萬聖悲魂(上)》(盧剛事件始末)(轉)
    好一位新來的「夥伴」!他的名字叫山林華。  山林華很快也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在學業上,他同盧剛一樣,被公認為系裡「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兩人旗鼓相當,難分上下。  在美國大學及學術界,不出版即滅亡。戈爾諮教授頗感欣慰的是,他的這名後來的弟子懂得如何遵照他的意思,經常提出新的構想,並把兩人討論的內容和實驗結果及時整理出來,交由他所主持的JGR刊物一篇篇地發表。於是,在山林華的履歷表中,至少有三、四篇論文就是這樣以師生合作的形式發表的。
  • 2050?
    5月25日至27日,2050大會在杭州雲棲小鎮舉行。100場新生論壇,100個青年團聚、10000平米探索展區,年青人因科技而相聚,由創新出發,向未來起航。經過前期2個多月的網絡建設和準備,中國電信制定了一系列個性化解決方案,確保每位來自四海的青年都能在2050大會現場體驗最流暢的網絡環境,成功保障了大會的順利舉行。
  • 航天達人科幻作家技術大拿,誰是你的「2050青年」
    據悉,「2050青年獎」由杭州市雲棲科技創新基金會發起,意在激勵擁抱科技、善待社會、探索未來、持之以恆的40歲以下的青年人。 「2050青年獎」採用提名加投票的方式,從候選人中誕生10位獲獎人,頒發「2050青年獎」獎盃,並給予1萬美金的獎金。
  • 第二屆2050大會即將召開,這是全球青年腦力激蕩大狂歡
    浙江在線4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黃鶯 高佳晨)「2050大會」是由杭州市雲棲科技創新基金會與志願者共同發起的一場關於「年青人因科技而團聚」的非營利活動。大會發起者、阿里雲創始人之一的王堅這樣解釋大會的初衷,這是「為年青人開一個大會,讓世界各地最有創新動力的年青人相互交流。」
  • 1991年北大高材生盧剛殺人事件……
    盧剛參加博士資格考試時與山林華同時並列第一,各門科目全都是「A」,他所獲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歷屆記錄。盧剛和山林華都是愛荷華大學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爐的博士。山林華比盧剛小一歲,比盧剛晚兩年來到愛荷華大學,拿到學位的時間卻比盧剛早上半年。
  • 第二屆2050大會杭州舉行:眾多「黑科技」亮相
    中新社杭州4月27日電 (錢晨菲)能演奏歌曲的機器人樂隊、能實現自動停泊的汽車、會寫書法的魔術師機械臂……第二屆2050大會正於杭州舉行,眾多「黑科技」產品紛紛亮相。2050大會是由杭州市雲棲科技創新基金會與志願者共同發起的一場關於「年青人因科技而團聚」的非營利活動,於2018年首次舉辦。今年,第二屆2050大會以「年青人、科技、團聚、志願」為關鍵詞。在27日首次對外開放的「探索展區」內,一首悅耳的《朋友》正在演奏,而演奏者是格力機器人樂隊。
  • 讓你體會盧剛的恐懼!留美學生威脅教授被開除遣返
    以學業成績相比,盧剛和山林華的水平不相上下。盧剛參加博土資格考試時與山林華同時並列第一,各門科目全都是「A」,他所獲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歷屆記錄。要給盧剛和山林華分高下的話,乃是後者的博士論文更受學術界的首肯與讚揚,並因此被系方推薦獲得DCS學術榮譽獎,而前者卻落空。 盧剛和山林華都是愛荷華大學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爐的博士。
  • 1991年北大高材生盧剛殺人事件:天才變魔鬼只在一瞬間!
    以學業成績相比,盧剛和山林華的水平不相上下。盧剛參加博士資格考試時與山林華同時並列第一,各門科目全都是「A」,他所獲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歷屆記錄。盧剛和山林華都是愛荷華大學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爐的博士。山林華比盧剛小一歲,比盧剛晚兩年來到愛荷華大學,拿到學位的時間卻比盧剛早上半年。
  • 斯特裡普劉燁聯手 新片重現盧剛事件
    其藍本就是發生在1991年曾轟動國內外的留美學生盧剛槍殺導師一案,斯特裡普與製片方籤約出演的角色原型就是被盧剛槍殺的衣阿華大學副校長安·柯萊瑞教授。  安·柯萊瑞是衣阿華大學最有權威的女性之一。她的父親曾到中國傳教,她出生在上海,對中國很有感情,並對中國留學生相當愛護。
  • 盧剛事件1991-北大博士在美國槍殺5人後自盡
    盧剛事件,是指1991年11月1日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後,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的槍擊事件。該事件在當時曾震驚中美兩國,也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弊端的討論。
  • 專訪科興新冠滅活疫苗研發方:Ⅰ期臨床試驗數十志願者已接種
    科興中維研發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4月1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科興質量管理委員會主席、科興新冠滅活疫苗研製項目質量與註冊負責人公雪傑。據她介紹,科興是此次疫苗臨床試驗研究的申辦者,研究者是江蘇省疾控中心。
  • 電視劇<派克式左輪>不是"盧剛事件"再現(圖)
    該劇是投資方蘇州福納公司繼1997年投拍《新亂世佳人》後,二度拍攝根據黃蓓佳文藝小說改編的電視劇。   ■黃蓓佳:小說十年終成戲   在《派克式左輪》的拍攝現場,電視劇編劇、同名小說作家黃蓓佳也在片場,照她的說法,「如果電視劇《新亂世佳人》算寶貝女兒,那麼《派克式左輪》則是最可以驕傲於人的寶貝兒子了」。   她宣稱這部新劇的劇本是「寫過的劇本中最好的」。
  • 中國留學生第一案:校園槍殤,27年前震驚中美的盧剛事件
    讓警方和學校如此迅速的行動和「不留情面」不僅僅只是因為在校園持槍,而是他不小心提到了一個讓人聞之色變的名字——盧剛,一個過去27年了仍然讓愛荷華大學和美國社會心有餘悸的名字。盧剛,出生於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
  • 新冠之後,不該忘記「野生」志願者
    「野生」志願者李明告訴全現在,他所在的公司為不同醫院籌措了大量醫療物資,但當時所有捐贈物資必須先運往紅十字會。這些物資遲遲不到位,他只好在一個地下停車場成立了民間倉庫,自己負責籌措、對接。根據《湖北日報》的報導,「武漢『志願服務關愛行動』招募通知發出一周多時間,報名的志願者超過7萬人」;《中國青年報》報導,「武漢共青團的發動和組織下,先後有兩萬餘名青年志願者挺身而出。8月26日,中宣部和中央文明辦表彰了100名疫情防控「最美志願者」,10月23日,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表彰了295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願服務先進個人」。
  • 踔厲風發 揚帆起航
    大會在王文獻主任主持下,新王學校全體領導和畢業班老師歡聚一堂。首先小學部副校長王留中報告了大會意義,然後侯傑老師和王夢麗老師代表班主任和全體教師發言,給學生送來祝福和期望。學生代表張欣欣、李欣芮、王依柯發言,也道出對母校的不舍和對學校祝福,同時決心立志成才,不負恩師重託,踔厲風發,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