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督宗教的神學:這種神學和我國的儒學又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所謂宗教,必須具有對救贖的關懷,並須提出一獲救的途徑,例如佛教,雖然排斥對神的一切執念,可是卻始終執念於"束縛者"與"解脫者"之間的關係,此種執念使其信徒產生救贖的渴望,而涅盤就是完滿的救贖境界,佛教因此成為真正的宗教。神學則是:以適合人類的語言將神性知識作系統化的表達。事實上,任何宗教,無論其有無啟示或如何啟示,遲早總會嘗試以人類能懂的語言表達它對神的理解,神學由之而生。
生性神學(Positivetheology)與反性神學(Negativetheology)。基督宗教藉著啟示,能以肯定的方式表述"神是什麼",是為正性神學;然而,以否定方式表述"神不是什麼"的反性神學在亞洲卻更為普遍,此種無聲神學正是神學的核心,把不可道者的根本奧秘表達出來了。
非人格的絕對者與人格神。亞洲宗教中的絕對者幾乎都是非人格的,更好說是"超人格的";人類所能接觸的只是低於絕對者的"人格化顯象"。基督宗教內"三位一體"的信理使我們得以稱神為"多位"(persons),而吾人對神的知識也因之轉化為愛的關係。入世宗教。儒家是個不尋常的例子,現代人對它饒富興味,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入世宗教。
儒家原只是一種實踐哲學,可是,大約紀元初年時,那班使儒家成為中國哲學的人,在心中都有一套完善的體系,足以涵攝人類的一切行為和態度,又能與政治制度、人際社會、天地宇宙完全和諧。即使儒家否認自己是宗教,它還是具備宗教的基本功能,我們稱它"入世的",就因為它所致力的不是彼世,而是現實世界。中國人在實際的社會地位中,以日常工作與天地萬物取得和諧。幾乎聽不到超人倫理或超世權力的言論,因為若想上合天意,就必須做人,做"仁者"。
就儒家的整體結構看來,它是入世宗教;從現實方面看,它又像是只顧人際關係的人本主義。孔子的後學孟子更加深了這種人本主義的色彩。如果人自身不先是真人,便不可能做"仁者"。如果人直探"心"(人的內涵)之究竟,將會發現自"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所以,儒家有邁入神秘境界的通道,現代新儒家認為這是中國精神的表徵之一。我們不能誣指儒家為神秘主義,可是它確實非常接近神明的國度,因為它的人本主義與宇宙保持著潛在的和諧,顯示出天道(救贖之途)。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入世的人本主義也是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