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典到新冠肺炎,陝西這位教授從未缺席,研究成果被國家採納!

2021-01-08 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

公共衛生是一門以提高公眾健康為目的、從群體視角出發認識健康、疾病及醫療衛生服務相關問題的、並採用群體手段解決有關問題的科學和藝術。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莊貴華教授以及全體師生肩負起專業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公共衛生專業與生俱來的"利他主義"精神和交大人的英雄本色。

莊貴華,1965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關注基於模型的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和疾病防控策略效果預測研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傳染病流行病學,健康與衛生經濟學評價,疾病控制與健康促進等。自2003年參加西安市SARS防控指揮部工作以來,莊貴華團隊幾乎參加了陝西省、西安市所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重大傳染病防控方案論證工作,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提供技術支撐。

在2020年新冠肺炎防控中,莊貴華組織團隊教師、研究生分兩個支援組參加了陝西省和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分析疫情數據,研判疫情走勢,提供技術支撐和建議(每日提供疫情分析簡報,三日提供一次疫情全面分析報告)。莊貴華作為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防控專家(陝西省預防醫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西安市重大傳染病專病專防專家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委員和主任委員)多次參加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專題會議,幫助分析疫情走勢,提供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議;多次參加省、市指揮部疫情分析、防控方案論證會議,提供專家意見;並受指揮部委派多次接受媒體採訪,介紹疫情防控形勢、防控效果,呼籲公眾堅持做好個人防護。

莊貴華團隊在完成指揮部委派的各項工作同時,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展科研攻關。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國內外疫情相關數據,申報課題、撰寫論文。截至目前,團隊2名成員作為國家疾控中心邀請專家參與疫情預測研究,獲得10萬美金資助;4名成員分獲西安市應急課題1項、西安交大應急課題3項;1名成員獲得中國博士後新冠專項特別資助。發表中文論文4篇;發表英文論文9篇,投出在審3篇。團隊利用數學模型跟蹤預測全國疫情走勢,評估武漢、湖北"封城"措施效果,預測武漢何時解封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二次暴發流行風險及解封應同時做好的防護措施,於2月3日、14日、24日提交3份疫情評估報告給國家疾控中心;還利用數學模型評估了口罩使用的效果以及新冠疫苗在控制疫情中的作用。團隊依託先期建立並維護的開放研究數據平臺,開源R統計軟體構建電子數據採集、管理與分析一體化功能整合雲平臺,助力兄弟院校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研究。

莊貴華帶領團隊一直堅持傳染病預防控制研究,並將其作為學院重點和特色研究方向之一。結合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成立全球健康研究院,下設傳染病預防控制研究所;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合作,成立"中澳傳染病聯合研究中心"。團隊除承擔國科基金課題外,從"十一五"到"十三五",一直參加國家疾控中心牽頭的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課題,承擔研究任務。利用成本效果評價方法確認我國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應該用10微克方案替代5微克方案,該研究成果被國家疾控中心採納,為修訂我國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劑量提供了重要依據;利用傳染病動力學模型預測我國B肝流行趨勢並評估B肝免疫預防策略的長期效應,明確了未來不同時間點我國人群HBsAg流行率,該研究成果被國家疾控中心採納,作為制定我國2020年B肝防控目標的核心依據。團隊近五年在Lancet Glob Health、Hepatology、Genet Med、BMC Med、Clin Infect Dis、Int J Epidemiol、Vaccine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多篇科研論文。

西安交大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莊貴華教授研究團隊長期關注重大和新發傳染病預防控制,在傳染病重大專項、國科基金等資助下,從現場調查、幹預措施效果評價到模型預測、衛生經濟學評價等方面開展研究,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近百篇科研論文。在傳染病理論流行病學和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莊貴華團隊為本地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正如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給學校的感謝信所言:"臨危不懼,勇挑重擔。一個多月以來,莊貴華教授及其專家團隊放棄休息,放棄與家人的團聚,夜以繼日,密切關注全國、全世界疫情發展趨勢,分析我市疫情動態,指導我市疫情防控工作。莊貴華教授利用卓越的專業知識,為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指出了科學有效的措施建議。""在莊貴華教授辛勤付出和悉心指導下,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展順利。截至3月12日,我市已連續21日無新增確診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呈現積極向好的態勢。"

相關焦點

  • 近日,這位武漢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立法修訂建議曾被國家採納!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全國僅有4位教授位於名單中,其中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中德智慧財產權研究所所長、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智慧財產權研究院院長餘翔教授當選。
  • 莫莉:從「非典」看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
    (圖片來源於聯合國)二新冠肺炎疫情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非典」、新冠肺炎兩場疫情時隔17年。「非典」疫情過後所面臨的問題可能在本次疫情結束後再次出現。
  • 17年前,非典感染人數並沒有新冠肺炎多,為何人們反而更害怕?
    其實,只要是傳染病,人們都會害怕,更不要說致死率那麼高的非典了。如果不是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相信沒有人願意去回憶17年前的那場非典。有人問:為何非典只感染了8000人,卻讓人如此害怕?直到2003年1月2日,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接收了一名肺炎病人,使用抗生素也沒有效果,而且當時參加救治的8名醫務人員都被感染了,感染的症狀與這位病人非常的相似,只是輕重程度不一樣而已,直到這時候,這個傳染病才引起足夠的重視,非典型肺炎這個概念也是從這個時候才有的。到2003年7月13日,非典疫情才正式結束。
  • 陝西80後教授:攻克關鍵技術,成果打破國外壟斷,已是博導!
    他是年輕有為的"80"後博導,紮根秦嶺巴山之間、漢水之濱的陝西理工大學,一腔熱血,教書育人;他還是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發表核心學術論文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成果打破國外壟斷,2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就是陝西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艾桃桃教授。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近日,在趙進才院士工作室的支持下,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英宣教授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李英宣教授為第一作者,李英宣教授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王穎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惠丹屏為第二作者。這是李英宣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 Technol.等自然指數期刊發表論文之後,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 對疫情認知人們有了哪些變化?
    從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17年時間過去,人們對疫情傳播有了哪些認知變化?今日,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通過極術雲網絡調查平臺調查了武漢、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網民對2003年非典疫情信息和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認知情況,發布《從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認知遷移分析報告》,報告的分析數據中有哪些特點,趕緊看過來。
  • 非典傳染性更強?那為什麼新冠感染人數有300萬,非典只有8000?
    2002年首次發生在廣東,於2003年爆發的非典,曾是一代人眼中的噩夢;而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似乎更為嚴重,甚至於全世界範圍內都鮮有國家倖免於難。兩個如此恐怖的魔鬼,都同屬於冠狀肺炎,哪一個更容易感染人呢?
  • ...型新冠肺炎病因研究重大成果,揭示炎症因子風暴和肺泡巨噬細胞...
    圖說:王朝夫團隊發布研究重大成果  採訪對象供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席捲全球,成為威脅全人類公共衛生健康的敵人。中國作為這場戰「疫」的先鋒隊,在對抗新冠肺炎的攻堅戰中做出巨大的貢獻,除了在疾病診治中的經驗分享,在疾病病因學方面也展開深入探索。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有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許並社教授團隊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Wiley旗下的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先進能源材料》,最新影響因子25.245)發表題為"Amorphous/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d
  • 核心成果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
    這一中成藥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納入國家診療方案、走紅西方國家,廣東科學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子峰研究發現,連花清瘟膠囊可以抑制病毒複製,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科技是戰勝疫病的決定性力量。
  • 中科大附一院教授赴義大利協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中國科大附一院教授赴義大利協助當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派,3月25日中午,安徽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專家徐曉玲教授作為中國政府第三批赴義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顧問,從福建福州飛赴義大利支援該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 非典與新冠病毒的區別
    它與非典(SARS)都屬於β屬,但二者之間存在基因差異,所以二者的感染力、導致的病症以及預後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異的地方。 1、症狀。 非典的潛伏期1~16天,常見為3~5天。
  • 鑽研穿山甲的溫肯教授朱紹和:部分研究或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溫州肯恩大學生物專業科研教師、國際知名穿山甲專家朱紹和(Choo Siew Woh)教授帶領著一支團隊於日前正式開啟了相關科研工作,期待早日找到新冠病毒疫源。科研內容包括些什麼?目前進度如何?2月15日,記者對朱紹和進行了專訪。
  • 北京"硬核"老教授:技術填補世界空白,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高達200億!
    他曾被稱為&34;,長期奮戰在科研教學第一線,從事氣體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主持包括&34;重點研發計劃在內的各類省部級以上課題60餘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的多項成果實現產業化,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高達200億元。
  • 2003年「非典」,我是怎麼過來的?
    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在家用電腦上網的人也少,更重要的是那時候可以提供網絡信息的媒體也很少,所以2003年「非典」期間,信息的傳播與更新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傳播與更新,遠不能相比。那時候,我在一家單位做編輯,雖然平時外出不多,但從未感覺到被限行。記得還和同事一起去街頭參加過單位的商業推廣活動。與「非典」之前相比,生活似乎沒有什麼不同。關於「非典」的特殊記憶,似乎就是在小區門口有一張桌子擺一個牌子,寫著「發熱人員測試點」。如果有同事偶爾去外地,回來會說:「坐長途車要憑身份證登記,還要留電話號碼。」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從流行病學研究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本報訊 (首席記者 李星婷)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治療新冠肺炎,抗瘧老藥派上新用場
    在此次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中,中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了將氯喹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設想,並且在臨床試驗中證明了其療效,後被納入國家衛健委的診療指南中。目前,針對氯喹的國際合作正在逐步展開。  非典之後:氯喹如何從幕後走向臺前?
  • 致敬|江山平教授團隊:磷酸氯喹老藥新用,縮短新冠肺炎轉陰時間
    磷酸氯喹,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熱詞。在國家公布的治療新冠肺炎藥品目錄裡面,它是縮短患者病毒轉陰時間的一個有效藥物。但很少人知道,首個提出使用「磷酸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正是一位廣東醫生——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江山平教授。
  • 是非典放過了人類還是人類戰勝了非典
    雖然當年非典感染的人數並不多,只有八千多人,和新冠肺炎相比的話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但僅僅是感染八千多人就能讓人們感到非常的害怕,因為感染非典後死亡率非常高,達到了百分之十。也就是說感染十個就有一個死亡,感染一百個就有十個死亡,這樣的數據怎能不讓人感到害怕。
  • 陝西科技大學又一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指數期刊
    δ18O和δ15N的新方法。的N和O同位素組成(δ18O和δ15N)是研究動植物氮元素代謝和大氣(光)化學過程的重要手段。由於硝酸鹽和亞硝酸鹽O和N同位素分析在地球化學、環境科學以及生態學等領域具有廣泛且重要的應用,具有多重優勢的新方法有望替代過去二十年間廣泛使用的傳統方法,成為主流分析技術。該成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2018YFE02064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41773032和41973072)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