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色之軍閥

2020-11-28 騰訊網

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在全國都是名氣大得很。

名氣在三個方面,一為多,二為防區制,三為雙槍。

//////////

多,是軍閥多,派系多,人馬多。有軍長資格的就有劉存厚,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賴心輝,劉成勳。有師長資格的,有李家鈺,羅澤洲,陳書農,藍文彬,王陵基,王纘緒,潘文華,唐式遵,範紹增,郭汝棟等等等等。防區制,是說軍閥佔了地盤後,就地想法徵收軍費,掌有對民眾的生殺大權。

雙槍,是說財稅收入也養不了那麼多軍隊,就種、運、買鴉片,既容易,收益也最大,於是全川都種鴉片,甚至不種鴉片還得交懶捐。四川的鴉片鬼就極多,從軍商巨賈,到下力挑夫,都有不少癮君子,軍閥賴心輝,羅澤洲就是著名的「菸灰」。窮困者中比例更高,一次文星場象徵性禁菸檢查,各煙館自然要給面子,停業一天。檢查人員看見沿途擺著不少裝好煤的挑子,怎麼沒人挑走呢?挑夫沒過上菸癮,挑不動,只有擺在那裡等明天。

(熊克武&劉存厚)

還是說回軍閥

進入民國,人們感受到的不是憲政民主,而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四川幅員遼闊,有沃野千裡,天府之國的說法,但那不過是局部的表象。整體更多的是窮山惡水,閉塞落後,目光短淺,愚昧保守,思想僵化,工業孱弱。而官府搜刮,毫無休止。清末數年,四川每年入庫歲銀1500多萬兩,上交800萬兩,是1894年的三倍,連川督趙爾巽也上折,稱為竭澤而漁。

(四川軍閥鄧錫侯楊森劉文輝)

辛亥革命前的保路運動,是個特別的前奏。在保路運動之前,四川已有十數次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均告失敗。這次同盟會參與到保路運動中,廣泛聯絡,積極準備,組織了同志軍。1911年9月8日,發起了對成都的包圍。9月25日,榮縣宣布獨立,11月22日,重慶成立以張培德為都督的蜀軍政府,27日,成都成立以保路領袖蒲殿俊為都督的大漢四川軍政府。1912年2月2日,成都、重慶兩個軍政府換約,3月11日正式合併,四川才告統一。

但本土力量的零散,多方勢力的交織,使整個四川迅速淪為逐鹿的戰場。

英國扶持下的藏軍、農奴主叛亂,讓川邊難以安寧。袁世凱及北洋政府先後派出過多支部隊入川,尤以陳宦的大清鄉危害最大,既耗川軍,又剿殺分散於鄉間的革命黨力量。滇軍、黔軍因袁世凱派遣、護國戰爭、靖國戰爭等緣由三次大舉入川,滇軍首領唐繼堯更明確以控制四川為目的。而四川本土的軍隊,主要由清軍演變而來,中上級軍官都是軍事學堂畢業,程度不一地受過正規軍事教育,他們各認靠山,又因學堂淵源,分成武備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等多個派系。

代表國民黨的熊克武雖在重慶新建軍隊,並迅速擴充,卻因缺乏根基,甚至身後的廣州軍政府也並未全力支持他,力量不能獨大,始終難以完全控制局勢。比如廣州軍政府任命了熊克武為四川督軍,轉身又任命楊滄白為四川省長,楊滄白還在路上,就任命了廖仲愷為財政廳長,蔣介石為警務處長。熊克武一看,各人還沒坐穩,就來了分權的,怎麼得了?又動手腳「勸」回了受命上任的幾個人。但楊滄白雖是書生,卻受幾個師長敬重,熊克武怎麼做得大?

(王陵基)

二次革命,護國戰爭,靖國戰爭,逐滇,逐黔,倒熊,倒劉,援鄂,討賊。加上直接對成都、重慶的爭奪,各種名目的軍事交戰,長則近年,短則兩月,從1913年打到了1924年,熊克武兵敗出川。

終於,四川本土的軍閥成功了!

但,誰是老大?再來打過!

四川新軍閥四分五裂,北洋軍閥試圖保持對四川的控制,廣州軍政府嘗試左右四川局勢,成都有省長,督軍,重慶有督辦。督辦還分軍務督辦,善後督辦,邊防督辦。光看這數量,加上派系之別。就可知有多亂了。對抗中,有聯軍,有倒戈,有收買,有中立。各不統屬,自行發展,擴充部隊,更新裝備。二十年間,四川的軍隊由五個師不過四五萬人,擴展到了1933年時五個軍及獨立部隊共三十五萬人,1936年更達到50萬人。

養這麼多軍隊,錢從哪裡來?這就靠我們下次要講的防區來維持。

相關焦點

  • 四川軍閥每次打仗,打贏的一方,必定會做這三件事
    說到民國,避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軍閥。民國,正是各路軍閥爭奇鬥豔的時代,在神州大地這個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書寫著歷史。而說到軍閥就不得不提一下軍閥中的奇葩——四川軍閥。當直系奉系皖系南方系在神州大地打的火熱,爭奪全國最高權利的時候,四川軍閥一直亂鬥著,從沒有走出過巴蜀大地(難怪人們說少不入川,老不入川,四川真的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連軍閥都不願離開四川)。從辛亥革命以後,四川的狀態就保持良好,一直都在亂鬥,就像那愛情,從一而終,從未改變。
  • 民國軍閥時期"宗教兵"大行其道:馮玉祥信基督教
    民國軍閥時期"宗教兵"大行其道:馮玉祥信基督教 甚至到了民國時代,還有一些軍閥選擇宗教這種形式作為維繫集團的外殼。  馮玉祥的「基督軍」  馮玉祥受洗成為基督徒後,認為基督教教義是軍隊中精神教育的極好材料,基督教教義可以「正人心」,因此積極鼓勵士兵信仰基督教。  馮玉祥在軍中積極傳教,設教堂、聘請隨軍牧師,有時還親自登臺布道。
  • 劉湘是如何從各路四川軍閥中脫穎而出稱王的?
    明末歐陽直公《蜀警錄》中的這句話,道出的不僅是天府之國,也是神州華夏的治國真諦。 四川以得天獨厚的地理偏據夔門以西,自古是英雄成事之地。對四川的戰略地位,諸葛亮的《隆中對》說得很清楚:「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
  • 如果袁世凱沒有稱帝,還會發生軍閥混戰嗎?
    高層的這種軍閥混戰,也帶起了底層的軍閥混戰。連四川這樣一個地方,也是一直打鬥不休。從這裡可以看出,袁世凱的稱帝,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的。 (袁世凱舊照) 那麼,如果袁世凱不稱帝,是不是就不可能造成後來軍閥割據這種糟糕的局面了呢?
  • 從爛部隊到鐵血之師,四川軍隊在抗日中如何華麗轉身,一雪前恥?
    在軍閥混戰時期,川軍被稱為「雙槍兵」「爛部隊」;抗戰時期,這支為人所不屑一顧的部隊,出現了華麗的轉變,成了世人所稱的「鐵血之師」。>四川逐漸成為軍閥割據之地,形成眾多軍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四川各省擁兵自重,形成獨特的防區制,各防區成為大小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 各軍閥在四川為擴大自己的防區,發展勢力,不斷擴充軍隊,進行爭霸作戰,其戰役次數,可稱全國之最,共達470次。1918年,四川軍隊有十個師,外加兩個旅。軍閥混戰時期,由於川軍長期在川內爭權爭勢,其軍隊形象極差,戰鬥力極弱。
  • 四川特色文化「大餐」吸引非洲客人
    當天晚上,50多名論壇嘉賓前往眉山,感受四川文化魅力。  東坡故鄉向非洲朋友發出「邀請函」  感受四川文化魅力,從一場面對面的對話開始。  作為「東道主」,眉山市委書記慕新海當起了「推銷員」,一開始就端出眉山東坡文化、生態環境、天府新區三道特色「大餐」。
  • 四川大軍閥楊森,用什麼自創的奇葩方法,活到了93歲高齡?
    民國時期的四川,是出大軍閥最多的地方。其他省份的軍閥大佬最多兩三個人,四川卻是常年群雄混戰,不少梟雄在這裡拉山頭擴充隊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四川,能夠稱為大軍閥的有劉湘、劉文輝、王陵基、楊森、潘文華、鄧錫侯等一大票。這其中最奇葩的一位當屬楊森,此人極貪美色,靠一個方法竟然活到了93歲高齡。怎麼回事呢?楊森從1884年活到了1977年,最後死在臺灣。
  • 用地圖還原民國軍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龍虎狗中原內鬥
    這一點大家從長達25年的民國軍閥混戰也可以感受得出。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從時間上大體可以分為北洋舊軍閥以及國民黨新軍閥兩個時期。今天主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北洋舊軍閥時期各路軍閥之間的恩怨是非。在辛亥革命之後,滿清政府走向了終結,孫中山為了能夠保護辛亥革命的成果,立刻領導南京臨時政府出臺了約法,孫中山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限制當時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的權利,把總統制改為了內閣制。
  • 犛牛奶布局國外市場 四川特色產業風生水起
    在阿壩州建州60周年之際,在梳理阿壩州滄桑巨變的同時,一些新興的特色產業逐漸浮現在世人面前。《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其犛牛奶產業由於其稀缺性、高營養受到了市場的關注。四川阿壩州是長江、黃河的源頭所在,這裡的土壤、水源和空氣,從未遭受過掠奪性開發和人為汙染。潔淨的生長環境和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使犛牛體質強壯,少有疾病,成為世界上稀罕的無汙染綠色資源。「目前公司產品的整體銷量都很好」,西藏高原之寶犛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營銷中心產品經理吳俊鋒告訴記者:「由於奶源有限,部分月份還會出現液態奶供不應求的現象,但產品的銷售量每月都在增加。」
  • 軍閥楊森,老婆成排兒女成連,用曾國藩家書管理10個老婆32子女
    楊森,號子惠,四川廣安縣人,於1884年,在成都軍官速成學校畢業後,於川軍中任職。後來加入滇軍,在趙又新師任參謀長、團長等職。楊森一生好投機,他與軍閥劉湘勾結,殺了趙又新,擔任旅長,投靠吳佩孚做了四川督理。吳佩孚失勢後,楊森審時度勢,又投奔蔣介石,把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公道的說,楊森抗戰還是有功的。
  • 曾在歐美被嗤之以鼻的黑幫用槍湯姆森,竟在這位軍閥手中鑄就奇蹟
    然而就在萬裡之外的中國,當時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的山西軍閥閻錫山卻不失時機的看上了這款火力極強的湯姆森衝鋒鎗。由於該槍確實價格極貴,所以眼光相當長遠的閻錫山覺得與其花費巨資購買該槍,不如自造。那時候他手下確實有一個太原兵工廠(當時還叫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有一些工匠可以初略的仿製外國槍械,這位極其有預見性的軍閥早在1912年就著手設立近代軍事製造工廠,到了1926年這個小廠已經頗具一定的仿製能力了。就在這位目光長遠的軍閥閻錫山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在兩年後將湯姆森衝鋒鎗的製造產量提高到了每年破萬的驚人數量級上。閻錫山不僅將該槍裝備到了他的部隊,甚至還高價出售給其他軍閥賺錢。
  • 雙節來臨 東航四川客艙部開展特色航班活動
    為喜迎建國71周年,確保飛行安全零事故零差錯,響應黨中央號召以真情服務踐行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東航四川分公司客艙部乘務一分部黨員示範小組整裝待發,為航班雙節安全運行保駕護航。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增添節日氛圍,乘務長張萍穿上了特色制服,客艙中的「紅色制服」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示範組乘務員們專業標準、服務細心,帶給旅客是滿意、舒心的服務,讓行色匆匆的旅客們在客艙裡找到了家的溫暖。
  •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位於四川涼山州普格縣的沐洋鴕鳥專業養殖合作社,現有社員50名,貧困戶30戶。該合作社一期自籌基建引種投入資金110萬元,在普基鎮新農村1組建立養殖場,流轉土地、林地、水田共計100餘畝。現養殖鴕鳥50隻、商品鳥20隻、雉雞300隻、跑山雞2000隻,走出了一條特色致富路。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申福建 ‖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原創 申福建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4期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申福建 範長江(1909—1970),四川內江人,中國傑出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家、社會活動家,為我國新聞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新聞巨子」。
  • 1936年四川靖化縣長被嚇瘋 每天斷"人吃人"慘案
    1936年,四川旱災進入高潮,土地龜裂,溝渠乾涸,炎炎烈日下,連耐旱的玉米也葉卷黃枯,甚至發生自燃,燒成一片大火。這場大旱災歷時10月之久,別說糧食,連蘿蔔、南瓜、紅薯等蔬菜雜糧也因長期亢旱缺水而無法生長。四川境內多數府縣的糧食收成均在四成以下,重災區大都不及一二成,甚至顆粒無收,本是魚米之鄉的四川膏腴之土,竟成為一片赤地!
  • 一代軍閥段祺瑞,逼迫清廷退位的執行者,拒絕當日寇傀儡的大英雄
    他是皖系軍閥首領,袁世凱的心腹愛將。他曾擔任過4年的北洋政府實際掌權者,9.18事變後,不懼日本威脅,拒絕與日本人來往,最終病逝於上海。他就是被稱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
  • 民國時期,有著「四川王」之稱的劉湘,手下到底有多少兵力?
    上世紀30年代劉湘是四川省的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上將,外號「四川王」。一九二六年八月,劉湘宣布「易幟」,當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軍長時,其部下人馬近十萬。接著裁軍約6萬人。一九三二年「二劉大戰」時,劉湘有十萬軍隊。
  • 四川推出微視頻講述蘆山之美
    四川推出微視頻講述蘆山之美 《別找我了,我回蘆山養魚了》《雅潤新生(萌動四川·雅安篇)》等有關雅安的微視頻,講述兩位80後小夥回到家鄉開辦養魚場的故事,以及一場茶仙和熊貓的奇幻旅程,將蘆山420地震災區的「新生」、雅安的川茶文化一一展示,生態四川之美如畫卷般徐徐展開。
  • 他是軍閥楊森的兒子,曾在戰場和日寇廝殺,後率部起義成為解放軍
    楊森在川軍軍閥中有一個綽號:妻妾多。這楊森的真實寫照,根據史料他公開的妻妾就有12人,這些人給他生下子女達43人。、楊森對自己的妻妾管理也十分有一套,在他妻妾中幾乎沒有爭風吃醋。他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升官發財娶老婆他都實現了,那麼接下來就是要培養自己的接班人了。
  • 百年前外蒙告急,國內各派軍閥竟無人出兵,日本人一語道破原因
    彼時,大大小小的軍閥都在做什麼?  外蒙失陷的消息傳來,中國社會各界十分震驚,紛紛要求北京政府收復失地。  全國和平聯合會3月13日致電北洋政府領導人和報界公會稱:  「果南北本息爭禦侮之初心,統一告成,力圖振作,則不惟庫不至失,區區俄匪亦何敢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