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也能用上魚臉識別:追蹤健康狀況防疾病

2020-11-23 IT之家

10月15日消息,據彭博社報導,新技術將利用面部識別技術為數百萬條魚建立醫療記錄,鮭魚養殖場藉此來對抗致命的寄生性海蝨,降低損失。

▲圖:嘉吉公司位於挪威迪爾達爾的水產養殖研究實驗室的鮭魚

以下是翻譯內容:

即使是魚也無法逃脫面部識別攝像頭的「衝擊」。

可能會有數以百萬計的大西洋鮭魚()的面部信息被儲存在數字資料庫當中,這麼做的目的是追蹤它們的健康狀況,並識別那些對它們的海洋環境構成威脅的疾病。

你可能會問,魚有面部特徵?答案是肯定的。挪威的一家公司開發了一種3D掃描儀,它可以根據眼睛、嘴巴和鰓周圍斑點的特徵來區分鮭魚。

漁業巨頭Cermaq Group希望在挪威峽灣被侵蝕的海岸線附近的鮭魚養殖場推出這項技術,他們認為這項技術可以防止像海蝨那樣的傳染病蔓延。海蝨會感染數以億計的養殖魚類,每年給全球漁業造成10億美元以上的損失。

「我們可以為每條魚建立一個醫療檔案,」Cermaq的首席研究員哈拉爾德·塔科爾(Harald Takle)說道,「這將會變得像革命一樣。」Cermaq是測試iFarm背後的系統的合作夥伴之一。

▲嘉吉公司在迪爾達爾的魚類營養研究設施

在這個世界上,從機場和體育場館到公立學校和酒店,監控技術被部署到任何的地方,引發了大量的隱私問題。陸地和海上的農場可能也不可避免地會找到利用這種技術提高生產率的方法。

就在今年,美國農業綜合企業巨頭嘉吉(Cargill)表示,它正在與一家愛爾蘭科技初創企業合作開發一種面部識別系統,以監控奶牛的狀況,讓農民能夠調整餵養方式,從而提高牛奶產量。掃描儀將可以讓他們追蹤食物和水的攝入量,甚至可以檢測到母牛什麼時候可以生育。

下一個採用該類技術的可能會是鮭魚養殖業。隨著魚類與牛肉和雞肉爭在全球範圍爭奪成為人們首選的攝入蛋白質的食品,像世界上最大的粉橙色魚類生產國挪威這樣的出口國已因其激進的海洋養殖方式而備受矚目。它們的養殖方式旨在幫助2320億美元規模的水產養殖業為全世界供應水產類產品。

▲魚類消費, 來自水產養殖的年人均魚類消費量佔比,養殖品種現在佔所有魚類消費的一半以上

嘉吉公司希望將面部識別技術應用於水產養殖場,Cermaq則已經在與其挪威技術合作夥伴BioSort AS一起對iFarm的設計進行測試。Cerma在挪威、加拿大和智利擁有200多家鮭魚和鱒魚養殖場。

iFarm看起來會很像現有的養魚場:有160米(525英尺)長、通常有35米深的圓形漁網,有多達20萬條鮭魚。不同之處在於,iFarm會在水面配備相機掃描儀。在任何一天,每個養殖場裡大約有4萬條鮭魚會浮到水面上來呼吸一大口空氣,它們的魚鰾需要通過這樣來調節浮力。

每次鮭魚這樣做(通常每隔四天),它都會經過一個裝有傳感器的漏鬥,傳感器會對它的面部和身體進行拍攝,這樣就可以對每條魚進行記錄。如果機器檢測到蝨子或皮膚潰瘍等異常情況,受感染的魚可受到隔離治療。

現年45歲的蓋爾·斯唐·豪格(Geir Stang Hauge)是該軟體的發明者之一,也是總部位於奧斯陸蘭胡斯的初創公司BioSort的執行長。「只有真正需要治療的魚才會被挑選出來進行治療,這個比例通常在5%到20%。這避免了對所有健康的魚進行有強度的治療。」

據豪格估計,及早發現疾病可能會使得死亡率降低50%至75%。這對從智利到挪威等近年來鮭魚數量因蝨子侵襲而下降的國家來說具有變革性的意義。

▲嘉吉公司魚類營養研究中心的海蝨

寄生性的海蝨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最近它們通過以大西洋鮭魚的粘液、皮膚和血液為食,不斷繁殖。鮭魚往往會因為海蝨留下的損傷而無法出售,它們還對常見的化學治療產生了耐藥性。即使是不涉及殺蟲劑的方法——比如快速將鮭魚浸泡在裝滿溫水的駁船裡,以殺死海蝨——也是有缺陷的,因為它們不能保護健康的魚。

「在大多數的水產養殖中,是健康障礙限制了魚的增加。」嘉吉公司動物營養部門的海鮮主管艾納·瓦恩(Einar Wathne)說道,「否則我們就可以生產更多的魚,我們就可以賣得更多,我們就可以供應給更多的人。」

▲供全世界食用: 水產養殖業在50年裡從小眾市場變成了食品產業的基石

全球海洋養殖場供應的魚佔了超市和餐館銷售的魚的一半以上,由於吃魚對健康的好處,這個數字正在迅速攀升,這讓鮭魚養殖場迅猛增長。但這也產生了不少問題,比如沒有足夠的小魚來餵養它們,此外還有海蝨問題。

因此,有數以千萬計的資金投入到研究解決該類問題。例如,開發用昆蟲做成的環保魚類飼料,以及在魚類不易受到疾病傷害的公海中建造養殖場。

▲嘉吉公司位於迪爾達爾的魚類營養研究中心,位於魚缸上方的食物分配器

在挪威南部德達爾村的一個研究機構裡,嘉吉公司的科學家們甚至在試驗一種特殊的飼料配方。這種配方含有的一種成分可以改變鮭魚分泌的黏液的氣味,以此來試圖欺騙蝨子,從而避開它們。

嘉吉水產營養部門的科學家雷納特·科文格達爾(Renate Kvingedal)說道,「如果我們能在飲食中添加任何能以任何方式迷惑蝨子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會阻止蝨子附著在鮭魚上。」她估計,這種飼料可以將感染率降低一半。

▲科學家雷納特 · 科文格達爾手拿著魚糧

不管幾年後那些魚會吃些什麼,Cermaq都認為它能在6年內沿著挪威的大西洋海岸開始推出未來主義的鮭魚養殖場——但前提是它必須從挪威漁業部獲得所需的許可證。

「我們可以用比現在好得多的方式來控制疾病。」塔科爾說道,「將這類技術轉用於養殖其他的物種也有巨大的潛力。」塔科爾之前的研究表明,讓小鮭魚進行有氧運動可以提高它們在被轉移到養殖場以後對疾病的抵抗力。

相關焦點

  • 養三文魚也能用上"魚臉識別":追蹤健康狀況防疾病
    以下是翻譯內容:即使是魚也無法逃脫面部識別攝像頭的「衝擊」。可能會有數以百萬計的大西洋鮭魚()的面部信息被儲存在數字資料庫當中,這麼做的目的是追蹤它們的健康狀況,並識別那些對它們的海洋環境構成威脅的疾病。你可能會問,魚有面部特徵?答案是肯定的。挪威的一家公司開發了一種3D掃描儀,它可以根據眼睛、嘴巴和鰓周圍斑點的特徵來區分鮭魚。
  • 科學家利用「魚臉識別」關注三文魚健康
    一家魚類養殖公司打算在高科技三文魚養殖場應用魚臉識別技術,以檢測三文魚是否寄生有海蝨,或有其他健康問題。 根據Agnieszka de Sousa在彭博商業周刊上的報導,挪威魚類養殖巨頭Cermaq公司打算將魚臉識別軟體納入iFarm(高科技魚類養殖套件)的一部分。這項技術有望在五到六年內投入商業使用,預計會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 黑科技 | Cermaq開發「魚臉識別」技術,顛覆傳統三文魚養殖業
    黑科技 | Cermaq開發「魚臉識別」技術,顛覆傳統三文魚養殖業2018-10-26 09:08:00  該模式採用了「魚臉識別」技術,可為每條三文魚定製「身份證」和「病曆本」。&nbsp文:胡路怡想像一下,當每條魚都有各自的「身份證」和「病曆本」,生病個體被計算機系統準確識別、自動隔離、定製治療;其他的魚群免於交叉感染,即使密度再高,也可規避疾病的爆發,全軍覆沒的悲劇不再上演...其實,這種理想的養殖模式,已離現實不遠了。
  • 動物也玩面部識別?不止是寵物貓狗能「刷臉」,大象和鯨魚也可以
    在新技術讓我們能夠理解動物對被監視的看法之前,人們幾乎一直在大膽地訓練電腦識別它們的臉。 就目前而言,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技術實力來跟蹤生態系統,並積極管理種群數量。 彭博社(Bloomberg)近日的一篇報導提到了一家挪威公司如何利用面部識別技術捕捉和存儲數百萬條大西洋鮭魚的面部信息,以幫助對抗疾病。
  • 為了讓更多人吃上三文魚 養殖戶用上機器人和雷射
    這裡是莫德爾海岸,成千上萬的魚在網箱頂部盤旋,不斷跳躍和潛水,其間的魚飼料顆粒像懸掛在塑料軟管上的五彩紙屑一樣不斷落下。這條魚看起來並沒有被打擾,似乎並不介意海面零下五度的低溫,或者放置在它們中間的新奇玩意:這是一個像R2D2的機器人,向各個方向射出綠色的雷射束。(圖示:這種被稱為Stingray的裝置用雷射來對付三文魚身上的海蝨。)
  • 挪威科學家:三文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食物
    文匯報報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5日消息,挪威科學家一項研究顯示,大西洋鮭(俗稱「三文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食物,一個月最多只能吃一次。俄羅斯漁業信息署署長亞歷山大薩韋利耶夫也發出這一提醒。
  • 挪威三文魚,舞蹈在舌尖上的健康美食
    從來沒有一種食物能像它一樣,徵服世界各地眾口難調的味蕾,成為餐桌上一道亮眼的存在。北國的挪威冰海都流傳著它的傳說。它就是我們陌生又熟悉的挪威三文魚。挪威養殖三文魚生長在大西洋冰冷純淨的海水裡,理想的海水、溫度,專門的設備,和養育人精心飼養出的三文魚。
  • 紅燒釉面三文魚.
    而鮭科魚中的鱒屬魚又分為兩種:海鱒和虹鱒。    三文魚也叫撒蒙魚或薩門魚,是西餐中較常用的魚類原料之一。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其中挪威三文魚主要是大西洋鮭,芬蘭三文魚主要是養殖的大規格紅肉虹鱒,美國的三文魚主要是阿拉斯加鮭魚。大馬哈魚一般指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的魚類,有很多種,如我國東北產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 三文魚能不能生吃,會不會有寄生蟲呢?
    三文魚到底能不能生吃?怎樣分辨三文魚的好壞?某寶上三五十元一斤的三文魚是真的嗎?究竟是什麼魚有大西洋鮭才是三文魚很久以前,歐洲人在北大西洋發現一種魚,這種魚幼年在淡水中生活,而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洋裡,到了繁殖期這些魚就成群結隊地遊回出生地產卵,由於從海洋回到河流上遊是一個「逆流而上」的過程,因此人們用拉丁語中的「salmo」 (意思是「上升」)來稱呼這類魚,到了18
  • 挪威三文魚的二三事,你知道嗎?
    太平洋三文魚和大西洋三文魚之間有很大區別,太平洋三文魚主要生活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和日本的北海道,肉質較硬,並不適合生食,另外日本人也認為海水環境並不足以飼養出無寄生蟲的三文魚,不合適作為刺身食用。而來自挪威的大西洋三文魚狀況有所不同,生長在冰冷清澈的海域,挪威三文魚肉質柔軟緊實,味道清新,而且養殖過程安全可靠。所以製造三文魚刺身的多是挪威三文魚。
  • 腦中風不可怕,做好這幾點可防可治,教您如何快速識別、迅速就醫
    但是大量臨床研究和實踐證明,腦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積極控制腦卒中危險因素及規範化開展腦卒中治療,可有效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及死亡率,改善腦卒中的預後。目前認為,導致血管病變的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臟病、吸菸、飲酒、飲食習慣、超重與肥胖、體力活動不足等。日常生活中積極控制危險因素,是預防腦卒中發生的根本措施。
  • 反正都不是大麻哈魚,三文魚有什麼資格瞧不起淡水虹鱒
    你們那些三文魚(大西洋鮭)有進過世界名曲嗎?有世界名著描寫你嗎?就算比吃香煎燒烤的淡水虹鱒都能秒殺三文魚(大西洋鮭)的口感。你去日本的壽司店,見到多少推崇三文魚的刺身的?顏值高、有文化積澱、養殖規範、科技含量高,可是我們這麼多年一直忍氣吞聲,因為養殖戶很苦啊,為了他們才不得不假冒什麼三文魚。而現在我們牛氣了,市場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魚都是我們的淡水虹鱒。
  • 三文魚上的病毒從哪來怎麼感染人的?曾光建議民眾暫不要生食三文魚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原首席研究員曾光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說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北京新發地的疫情到底叫「輸入」還是「反彈」,還需要探索,因為有些產品涉及到外國進口,比如三文魚,還有同樣進口的同一批產品等,它的冷藏環境可能是適合病毒生存的。曾光表示,三文魚食用方法不同於其他肉類,公眾往往生吃,因此引起關注。
  • 冰凍的三文魚怎麼可能帶新冠病毒
    至於它們在冰箱裡面到底能存活多久,還要看它們是存在於什麼物體的表面上。美國頂級的病毒學家WarnerGreene博士還就這個話題接受了NBC的採訪。他告訴NBC的記者,他們家從超市買的東西在放入冰箱之前都會先用Lysol把瓶子,硬紙盒,甚至是水果表面擦拭消毒。三文魚不大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載體。但它有可能在處理過程中被汙染,成為病毒的傳播媒介。
  • 智利三文魚再次遭遇水華爆發危機!已導致17萬條三文魚死亡
    智利是全球第二大三文魚出口國,由於當地去年也發生類似藻害,令人對當地的三文魚養殖業感到關注。去年,智利也因為藻害而導致20%的三文魚死亡,相等於2500萬條魚,進而推高全球三文魚價格。藻害發生在貨運航道,損失慘重但「不必恐慌」智利全國漁業服務局曾在9日稱,7日報導的藻害並非發生在智利南部沿岸任何一家三文魚養殖場附近,而是廠商使用的貨運航道。
  • eLife:科學家在三文魚中發現多種致病性新病毒
    奇努克鮭魚和紅鮭(兩種三文魚)就是這樣的兩個物種。這些魚在太平洋東北部的沿海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千年來它們一直支持著當地的土著居民。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奇努克鮭魚和紅鮭的數量急劇下降。病毒感染可能是導致這種下降的一個因素。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對沙門氏菌感染病毒的研究都集中在魚原病毒上。
  • 三文魚業界噩夢:海蝨
    日前有報導稱,英國政府調查顯示,蘇格蘭一些三文魚養殖場的海蝨含量超標,嚴重者甚至超出安全標準20多倍,衛生部門呼籲業界暫停從相關養殖場進貨。 海蝨寄生在三文魚身上會給其造成嚴重傷害,並能導致小三文魚死亡。01.海蝨是什麼?
  • eLife:科學家在三文魚中發現多種致病性新病毒!
    奇努克鮭魚和紅鮭(兩種三文魚)就是這樣的兩個物種。這些魚在太平洋東北部的沿海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千年來它們一直支持著當地的土著居民。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奇努克鮭魚和紅鮭的數量急劇下降。病毒感染可能是導致這種下降的一個因素。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對沙門氏菌感染病毒的研究都集中在魚原病毒上。
  • 華米科技推血氧飽和度監測技術,讓用戶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華米科技將在6月15日舉行主題為"用 AI 解構未來"的AI創新大會,今天其官方微博再次公布了大會的倒計時海報,曝光了華米科技將在RealBeats™ AI生物數據引擎的基礎上,推出新的技術功能。隨後華米科技副總裁裴帆迪也在微博發表長文,與我們分享華米科技為用戶健康所做的努力。
  • 三文魚為毀滅人類而來?奇幻的劇情反轉再反轉
    偉大不偉大我說不清,但是乾淨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從小我娘就讓我去海裡泡泡,殺殺菌,更何況市面上賣的最好的可是挪威的三文魚!那冰與雪之間的絕美海域呀!零汙染、毫無人為痕跡,在這種環境下遊來遊去的三文魚身心一定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