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動力電池對高能量密度的不斷追求,三元材料持續向高鎳方向發展,更高的Ni含量在為材料在帶來更高的容量的同時,也會導致三元材料的界面穩定性降低,這一方面會導致材料更加容易與空氣中的水分、CO2等發生反應,另一方面也會導致電解液更容易在正極表面發生分解,從而引起電池產氣的問題。
近日,法國亞眠大學的Ana Cristina Martinez(第一作者)和Stephane Laruelle(通訊作者)等人對環境中的H2O、CO2等對高鎳NCM材料的表面狀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通常而言高鎳三元材料表面雜質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其表面的巖鹽結構的NiO或LixNi1-xO影響,其反應過程如下式所示。而之所以三元材料表面會產生巖鹽結構相,可能與潮溼環境中H+對Li+的置換反應有關。
實驗中的研究對象主要有NCM532、NCM622、NCM811、NCM901和Al2O3包覆NCM622(NCM622C),作者分別將上述的材料取12g,並將其在密封容器中存儲6天,密封容器中的氣體成分為CO2與空氣按照8:92進行混合,相對溼度為90%,溫度為35℃。
作者採用滴定的方式分析了不同三元材料存儲後的表面成分,首先按照1:20的比例將NCM材料採用去離子水進行清洗,下圖為去離子水的pH值的變化,從圖中能夠看到隨著三元材料的表面Li2CO3等雜質的溶解,溶液的pH隨著時間逐漸增加。其中Ni含量高的材料,溶液的pH值也更高。
為了分析不同NCM材料表面的LiOH和Li2CO3的含量,作者對清洗後的溶液進行了滴定。下圖b到e為幾種不同材料的滴定結果,從圖中能夠看到對於NCM532、NCM622材料,在10min後CO32-保持穩定,而NCM811和NCM901則在5min左右後保持穩定,OH-則出現了先穩定後升高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在長時間的攪拌過程中,水溶液中的H+會與NCM材料中的Li+發生交換反應,從而使得溶液中的OH-濃度持續升高。整體上來看Ni含量更高的材料表面的鹼性雜質的含量也會更高。
下圖為作者統計的不同的NCM材料表面的OH-和CO32-的含量,從表中能夠看到隨著Ni含量的增加,OH-呈現了明顯的升高趨勢,而CO32-含量的差距則比較小,每種材料達到0.04mmol/g左右後就幾乎不出現明顯的增加。此外,我們還注意到表面包覆對於NCM622材料的表面鹼性雜質的含量幾乎沒有影響。
除了滴定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通過ICP的方法進行測量,這裡作者假設溶劑的OH-和CO32-均來自鋰鹽,下面作者對比了滴定法(ABT)和ICP方法的測試結果,從測試結果來看隨著Ni含量的增加溶液中的Li含量是呈上升趨勢。但是ICP測試方法得到的Li含量要比滴定方法得到的Li含量更高一些,這表明溶液中存在一些不與酸反應的可溶性的鋰鹽,例如Li2SO4。
上面的工作已經表明在潮溼空氣中暴露會引起三元材料,特別是高鎳三元材料表面的鹼性雜質含量增加,但是對於這些雜質的反應機理目前還沒有形成廣泛的共識。
下圖a、b分別為新鮮的NCM和在潮溼的空氣中暴露後的NCM材料通過滴定方法獲得的表面OH-和CO32-含量,從下圖中能夠看到所有新鮮的NCM材料表面都含有一定數量的LiOH,但是Li2CO3含量比較少,而在經過在潮溼空氣中暴露後,NCM材料表面的主要雜質轉變為Li2CO3,這表明材料表面的部分LiOH在暴露的過程轉變為了Li2CO3。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到在經過潮溼空氣暴露後,材料表面的含鋰鹼性雜質出現了明顯的升高,而這些雜質的生成需要消耗相當數量的Li,這就會造成NCM材料表面層的脫鋰。從下圖d可以看到在潮溼空氣中暴露後NCM901材料的表面產生了數量眾多的Li2CO3片。
根據滴定結果,作者計算了不同材料由於暴露於潮溼空氣而造成的脫鋰量(如下表所示),從下表中我們能夠看到對於NCM532、NCM622和NCM622C在潮溼空氣中暴露後造成的脫鋰量均小於2%,而對於NCM811材料脫鋰量則達到了5%,對於NCM901材料脫鋰量則達到了8%,這表明高鎳材料在潮溼空氣中暴露會損失更多的容量。
熱重分析也是分析材料表面雜質成分的有效方法,下圖a為新鮮NCM材料的熱重曲線,下圖b為熱重分析過程中O2產生量圖,從下圖a能夠看到所有的新鮮NCM材料在加熱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明顯的失重現象,僅在溫度達到了NCM材料的分解溫度,開始產生O2時才出現了失重。從下圖a中我們也觀察到NCM532材料在800℃左右才開始發生分解釋放O2,而NCM901材料則在625℃附近就開始發生分解,這表明高Ni含量導致材料的熱穩定性出現了明顯的降低。
下圖為在潮溼空氣中暴露後的NCM材料的熱重曲線,從下圖a中能夠看到這些NCM材料出現了兩個主要是的失重範圍,其中第一個失重範圍為150-450℃,另外一個失重範圍則在650℃以上。其中在第一個溫度範圍內失重過程中能夠探測到產生的氣體成分主要有H2O、CO2和O2,其中H2O的產生主要是在150-300℃的範圍內,CO2的產生則主要在200-550℃。
對於O2的生成作者認為可能是由於NCM材料在暴露在潮溼空氣中的過程中時發生了如下的反應,生成羥基氧化物,這些化合物在150-400℃的範圍內會發生分解,生成H2O和O2。
雖然上述的反應機理能夠解釋為何在150-450℃範圍內會分解產生H2O和O2,但是仍然無法解釋CO2為何在這一範圍內生成,因為Li2CO3的分解溫度時在700℃左右。
為了探索CO2的產生機理,作者對在潮溼空氣中暴露後的NCM811和暴露後又進行了清洗的NCM811材料進行了熱重實驗,可以看到在H2O和O2的產生上兩者之間幾乎沒有區別,這表明上面闡述的NCM材料在暴露後顆粒表面生成了不溶的羥基氫氧化物是材料熱重過程中分解產生H2O和O2主要來源。但是我們注意到在經過清洗後,NCM811材料在熱重過程中幾乎不產生CO2,這表明材料表面的Li2CO3幾乎被完全清洗乾淨。因此作者分析NCM材料在150-450℃範圍內分解產生CO2的機理如下圖所示。
NCM材料在潮溼空氣中暴露後產生的鹼性雜質可能會與電解液發生反應,下圖為電解液分別於Li2CO3、LiOH、Li2O成分在25和55℃下存儲後的19F核磁共振圖譜,其中在-74.2ppm處為LiPF6,當電解液與Li2CO3和Li2O雜質在55℃下存儲時電解液內出現了LiPO2F2產物,反應機理如下式所示。
相比之下LiOH更容易與電解液發生反應,從下圖e和f能夠看到LiOH與電解液反應後產生了多種分解產物,主要是氟磷化合物,其主要反應機理如下式所示。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Li2CO3和Li2O與電解液反應主要產生LiPO2F2,而LiOH則主要與電解液反應產生氟磷化合物,兩者的產物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對NCM811材料的測試過程中,作者發現電解液的分解產物主要是LiPO2F2和LiF,這表明在NCM811材料在潮溼空氣中暴露後產生的主要是Li2O和Li2CO3,在滴定的過程中與水接觸後才轉變為LiOH。
Ana Cristina Martinez的工作表明,高鎳三元材料在潮溼的空氣中暴露時會產生較多的鹼性雜質,主要成分為Li2CO3、Li2O,以及Li2SO4等,這會導致三元材料表面脫鋰和相變,同時這些雜質會導致電解液發生分解反應,生成LiPO2F2等雜質。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High reactivity of the nickel-rich LiNi1-x-yMnxCoyO2 layered materials surface towards H2O/CO2 atmosphere and LiPF6-based electrolyt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68 (2020) 228204, Ana Cristina Martinez, Sylvie Grugeon, Dominique Cailleu, Matthieu Courty, Pierre Tran-Van, Bruno Delobel, Stephane Laruelle
文/憑欄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