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派TELME-端粒檢測重新定義年齡,衰老測量工具推動全民健康衰老

2020-12-01 手機鳳凰網

近日,時光派-抗衰老綜合管理平臺在復旦科技園舉辦首場新產品發布會,正式推出國內首個衰老速率測量產品——時光尺Telme,騰訊、搜狐、中國網、人民網、新民晚報等多家媒體均對本次發布會進行了報導。

發布會上,復旦科技園副總經理趙嵐女士從扶持大學生創業、匯聚智慧、共創未來的角度發表致辭,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陳紅巖教授則從專業的角度講解端粒檢測方法,解讀端粒與抗衰老之間的關係,獻上了一場學術匯報。

隨後,時光尺項目的負責人向嘉賓們簡單介紹了新產品的理念和初衷。據負責人稱,此次他們推出衰老檢測產品,主要是出於責任感和緊迫感:"衰老在國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學科,每年有成百上千的衰老研究得到海量的資金支持,然而在老齡化人口高達2.6億的中國,卻遲遲沒有一個專業的機構站出來做表率,我們真的非常著急。"

在國外抗衰老研究蓬勃發展的同時,抗衰老在很多國人眼中,依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究其原因,無非是沒有合適的信息渠道,人們不知道去哪裡獲得真實可靠的抗衰老諮詢,因此也不知道自己踐行的抗衰措施究竟有沒有效。在這種情況下,時光派推出國內首個從分子層面檢測衰老的工具,或許可以成為一面從源頭上糾正整個抗衰老市場亂象的照妖鏡,VX搜索時光派小程序即可諮詢購買。

負責人補充道,"活得更久和活得更健康並不衝突,以長壽的典範"百歲老人"為例,他們的發病通常集中在晚年,其餘時間都是活力的、健康的,這種現象也叫發病壓縮。"時光派的目標不是追求遙不可及的永生,而是用科學技術延長人類的健康壽命,減少國民尤其是老年人帶病生存的時間,幫助大家在即將到來的長壽時代中,提前做好準備。

據記者了解,時光派成立於2019年初,成立近兩年來,在團隊建設、抗衰老框架搭建和基礎衰老研究中已經投入了近400萬元。檢測產品發售後,他們還將捐出10%的產品淨利潤,資助科研機構進行基礎衰老研究。

此次推出時光尺-Telme檢測,只是這支團隊的第一步,未來他們將繼續與各大科研機構合作,在優化完善現有產品的同時,為國人量身定做一系列衰老檢測手段,並提供靶向幹預衰老的方式,前沿科技、檢測技術、抗衰產品多方結合,齊頭並進,推動國內抗衰老研究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http://henan.china.com.hnonline.com.cn/

相關焦點

  • 科學「測量」衰老
    任何一種自然現象,如果你無法測量它,那你就無法研究它,衰老自然不會例外。事實上,衰老的測量本身就是最好的研究方式,只有先搞清楚如何測量衰老,才能弄清衰老的本質。大家相信端粒長度可以成為測量衰老程度的絕佳指標,從此一個人的真實年齡就可以很容易地測出來了。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如期頒給了呼聲最高的布萊克本和另外兩位對端粒研究做出過貢獻的科學家,從此廣大老百姓也終於知道了這個秘密。大家都期盼著科學家們能夠發明出激活端粒酶的辦法,似乎只要這件事能成功,人類就可以長生不老了。可惜的是,大家都高興得太早了。
  • 華人學者攻克衰老最大難題,端粒問題的根源在NAD+?
    外界不良刺激擦出的火花,會順著端粒這條導火索,不斷的朝著炸藥內部延伸。端粒燃盡的瞬間,衰老便會爆發。說端粒是衰老的導火索,主要因為這種附著在每一個染色體末端的小型結構,會隨著細胞的分裂次數不停縮短,通過損耗自己,確保DNA不被侵害。正是基於這種特性,科學界一直將端粒長度,視為衡量衰老進程的黃金標識[1,2]。
  • Cell綜述:系統介紹端粒的生物學功能及與衰老的關係(值得收藏)
    2021年1月14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Deepavali Chakravarti等人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elomeres: history, health, and hallmarks of aging「的綜述文章,該綜述概述了端粒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突出了端粒功能障礙與衰老標誌之間的聯繫,並研究了端粒和端粒酶在推動衰老,早衰症候群和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疾病的標誌中看似普遍的作用
  • 《端粒效應》:人類掌控衰老的能力遠比自己認為的強
    這項研究的一個驚人之處:人們並不需要完全的8小時睡眠才能為端粒帶來益處。只要你感覺休息得好,7小時就足夠了。端粒研究中的一個問題在於,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測量血細胞中端粒的長度。但是肝臟可能比血液細胞衰老更快或更慢,身體各個部分的衰老狀態並不一致。
  • 一個有關衰老的最新理論《端粒效應》
    衰老是個系統性的過程,全身的各個器官都在變老。你不服不行。可是我們觀察世界上的人,總有些人老得比一般人慢。那就算一定要變老,我們能不能老得慢一點呢?以前主流的答案,是這主要是遺傳基因決定的。比如楊振寧先生就經常跟記者說,他家的基因好所以他身體特別好。我們看楊振寧先生82歲還能跟翁帆女士結婚,今年已經90多歲了,還很健康,也許等翁帆老了楊振寧還活著。
  • 科學網—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
    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改變染色體來延緩衰老、保持健康長壽呢?目前,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在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2016年《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關於衰老的研究成果入選《科學》雜誌甄選的「2016年十大突破」。無獨有偶,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蔡時青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首次闡述了個體之間衰老速率差異的遺傳基礎,是近年來衰老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 閻王爺的「生死簿」——端粒長度,決定黑白無常何時來找你
    Kennedy教授:衰老和感冒一樣,是一種疾病,有望被治癒正是基於知識井噴的研究現狀,知名投行才會大膽預測,在醫學應用指數爆炸的現狀下,人類有望短期提升壽命至100歲,長期來看,並不是一句想當然的空話。哈佛抗衰學者Brain Kennedy則為衰老下了革命性的定義:衰老將和感冒一樣,被視為一種疾病,將會被治癒。
  • 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改變染色體來延緩衰老、保持健康長壽呢?目前,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在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2016年《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關於衰老的研究成果入選《科學》雜誌甄選的「2016年十大突破」。無獨有偶,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蔡時青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首次闡述了個體之間衰老速率差異的遺傳基礎,是近年來衰老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 西班牙科學家:垃圾食品讓端粒縮短,或讓衰老提速50%
    同時它的長度是固定的,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消耗一點,當端粒消耗殆盡時,染名色體便無法正常進行基因表達,細胞也就宣告衰老死亡。在該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一項長達19年的「橫斷面調查」,對年齡在57~91歲之間的645名男大學生和241名女大學生進行研究,將參與者分為了低、中、中高、高四組,以2008年的唾液樣品端粒酶數據為基數,每兩年對這886人飲食數據做詳細收集分析。
  • 兩諾獎得主就端粒長度能否預測衰老陷入爭論
    一旦端粒消耗殆盡,染色體則易於突變而導致某些疾病如癌症。因此,端粒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 那麼,端粒的長度是否能夠預測我們的機體是否衰老以及我們對一些慢性病的易感性呢?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兩派人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Blackburn創立了一家名為Telome Health的公司。
  • 新發現神奇端粒與細胞衰老存關聯
    每當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時,端粒就會變短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者發現新的證據,表明「生物性」的衰老和許多與年齡有關疾病的風險有關,這些疾病包括心臟病、多發性硬化症和多種癌症。  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神經遺傳學實驗室的Dale Nyholt博士稱,一項對超過48000人的國際研究表明,一種被稱為端粒的染色體,在以不同的速度損耗,這使得通過控制端粒長度來保持健康成為可能。  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而DNA鏈則位於細胞核內。每當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時,端粒就會變短,直到端粒達到一個臨界長度,這時細胞也失去活性而死亡。所以端粒是隨著細胞個體的衰老而變短。
  • 靠譜的衰老指標以及抗衰秘訣---《端粒效應》解讀(一)
    一、現有的抗衰老理論大都靠譜,淪為騙錢的工具;二、端粒效應是當前最靠譜的關於衰老的論述
  • 從基因層面看衰老本質,被誤會的端粒差異
    自然界幾十億年演化出的身體,為何會迎來衰老和死亡?整個20世紀,科學家都試圖發現衰老的秘密。從衰老的本質來說,衰老的發生一般是從微小的基因層面上開始的。這與染色體和染色體端粒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染色體的端粒會把染色體保護起來,而端粒縮短,則會導致染色體不斷地縮短,基因不斷丟失。這個過程,從基因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人類衰老的過程。
  • Science: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關於其長度的問題已備受矚目。因為它已被認為是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然而,大多數關於端粒長度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都只限於單一的組織類型,即血液。對於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對端粒長度影響的研究人員來說,血細胞是否可以作為其他組織的可靠替代物呢?
  • 科學家不講武德,讓60多歲的老同志延長端粒38%,逆轉衰老過程
    如今,科學的進步卻重新點燃了長生的希望。近日一項新的研究卻表明,高壓氧療法可以抑制血細胞老化,逆轉衰老過程!可能大家對高壓氧療法較為陌生,這種新興療法將患者安置於高壓氧艙中吸收純氧,界時,患者的血氧含量將達到常壓吸氧的數倍乃至數十倍,以此治療某些急慢性缺氧性疾病。
  • Nature:梳理衰老研究歷史,並指出人類最終有望健康衰老
    研究壽命遺傳學和研究疾病模型的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地與在衰老研究方面沒有專業知識的科學家合作。為了將這一新領域與老年醫學(gerontology,定義為針對老齡化和老年人的綜合性多學科研究)區分開來,將這一介於正常衰老和慢性疾病之間的交叉學科稱為「老年科學(geroscience)」。
  • 端粒和衰老有多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端粒的長度可以提供細胞壽命的一些指示。因此,端粒和衰老是相互關聯的。」你有沒有想過人類為什麼變老?我們有很多關於衰老和死亡的神話和民間知識,但很少局限於科學發現。嬰兒出生後,人體會不斷發生著特定的變化,不斷推動它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幾項研究發現端粒和衰老之間的關係,但它們有什麼聯繫呢?我們來看看吧!圖註:伊莉莎白·布萊克本是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諾貝爾分子生物學家伊莉莎白·布萊克本曾經說過,生命就是」活在刀刃上」。
  • 《Science》特刊:耗時10年,只為解答你對端粒的所有疑問
    研究結果顯示,在人體內的24種組織中,除了小腦和睪丸組織,全部都與年齡呈現出反相關趨勢。更重要的是,除了年紀越大端粒越短這種理所當然,但沒有太大參考價值的關聯外,端粒的長短,還能直接反映出個每個人患上慢性疾病的和癌症的風險。這就使得端粒長度成為了一種相當理想的衰老標識。
  • 科學家首次逆轉了人類細胞衰老過程
    「NASA進行過一次雙胞胎實驗 ,雙胞胎中的一個被送出太空,另一個留在地球上,實驗結果顯示它們的端粒長度存在顯著差異,我們已經意識到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影響核心細胞的變化。」 Efrati說。端粒相當於鞋帶末端上的塑料或金屬物。每當細胞分裂時,它們就會與其他染色體一起複製自己。
  • 「科普」端粒與端粒酶:揭開人類衰老的秘密
    2009年,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研究成果,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者對其「有望揭開衰老與癌症的奧秘」的高評價也使端粒與端粒酶正式進入了大眾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