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在中國:有個會中文的女兒是什麼感受

2021-01-10 甲骨易

我6歲的孩子覺得我像一個小寶寶,至少是當我說普通話的時候。最近,她對我說:「我喜歡你說中文,你的中文有點笨笨的,像一個嬰兒。我喜歡嬰兒。」

By Erik Nilsson

My 6-year-old thinks I’m a baby — at least when I speak Mandarin.我6歲的孩子覺得我像一個小寶寶,至少是當我說普通話的時候。

「I like it when you speak Chinese,」 she recently told me.最近,她對我說:「我喜歡你說中文」。

「It’s a little awkward. It’s like a baby. And I like babies.」「你的中文有點笨笨的,像一個嬰兒。我喜歡嬰兒。」

Chinese is the blonde, blue-eyed girl’s first language. Lily, who was born in Beijing, started to speak English later, after mixing the two tongues. (Her mother isn’t Chinese.)中文是這個金髮碧眼小女孩的母語。Lily生在北京,以前總是會把兩種語言混在一起說,之後才開始說英語。(她的媽媽不是中國人)

「Baba (Daddy) eats jirou (chicken). Baba looks at xiongmaode (the panda’s) hand."「爸爸eats雞肉。爸爸looks at大熊貓的hand。」

By age 3, she』d separated the languages.直到3歲,她才能區分兩種語言。

Her 2-year-old brother recently acquired his first several words — nearly all Chinese.而Lily兩歲的弟弟最近也學會說話了——說的幾個詞幾乎都是中文。

He nai (drink milk), baobao wo (hug/hold me), jiejie ku (sister is crying).「喝奶,抱抱我,姐姐哭。」

He uses both 「ball」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 「qiu」.他會說英語裡的「ball」和中文裡的「球」。

「No」 is one of his few — and favorite — English words. It’s worth noting, Chinese doesn’t have a direct equivalent to 「yes」 and 「no」 but uses other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o affirm and negate.「No」是他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英文單詞,也是最喜歡的一個。值得一提的是,中文裡沒有和「yes」、「no」對應的詞彙,而是用其他語法結構來表達肯定和否定。

My Chinese is perhaps less like a toddler’s and more like an immigrant’s (a concept my daughter hasn’t developed. She must soon to explain her parents.)也許,我的中文說得並不像小孩,而更像是外來的移民。移民這個概念我的女兒還不清楚,不過她肯定很快就能替父母解釋了。

I’m certified as intermediate in reading and writing, since I passed the national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s Level 4 before Lily was born. (Level 6 is the highest.)在Lily出生之前,我就通過了全國漢語水平四級考試,達到了中級讀寫水平。(六級為最高等級。)

And my spoken Chinese is multiplications better than my character proficiency.我的中文口語能力比書面表達能力好太多。

I can converse about, say, (basic) economics but with grammatical flubs, tone errors and a funny accent. The second two are common among native Chinese with less-than-perfect Putonghua (standardized Mandarin).我可以談論基本的經濟學,但是有語法錯誤,聲調錯誤,口音滑稽。而後面兩個問題在普通話不標準的中國人中也很常見。

There’s a theory that language shapes how we perceive the world.有一種理論認為,語言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I』ve observed, for instance, that after using only Chinese for a period, two things happen.比如說,我發現,在講中文一段時間後發生了兩件事。

First, I start to think simple thoughts in Chinese. I notice because I sometimes talk to myself. Say I’m traveling and haven’t spoken English in days — I』ll mutter 「Wode shouji zai nali?」 rather than 「Where’s my phone?」.第一是我開始用中文來表達一些簡單的想法。因為我有時會自言自語,所以注意到了這點。比如我在旅行時幾天沒說英語了,我會嘟囔著「我的手機在哪裡?」而不是「Where is my phone」。

Second, I think about the world differently in such ways as, in my mind’s eye, 「opening」 rather than turning on the light — a direct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that retains the Chinese language’s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phenomenon.第二,我開始用不同的角度感知世界,比如,我會想到「opening」而不是「turning on」電燈,這就是直譯成英文,保留了中文語言對開燈這一動作的概念。

I was wondering how this works for Lily, since she’s a native speaker of both but acquired Chinese first.我想知道Lily是不是也有這種感受,因為中英文都是她的母語,只是她先學會了中文。

She says she only thinks in English and translates in her head.她說她只用英文思考,然後在腦子裡翻譯出來。

She claims to never dream in Chinese, which I sometimes do.她說自己從來不會做說中文的夢,而我有時候會這樣。

That seems counterintuitive.這似乎和直覺相悖。

She told me in English the other morning: 「I’m not afraid of the cold. I’m afraid of being hot.」某天早上,她用英語告訴我:「I'm not afraid of the cold. I'm afraid of being hot.(我不怕冷,我怕熱)。」

This is a direct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Chinese typically conveys an aversion to temperature extremes using the word for fear (pa), rather than a synonym for dislike.這句話是直譯成英文的。中文中通常用「怕」這個詞傳達對極端溫度的厭惡,而不是用「不喜歡」之類的同義詞。

And I』ve noticed how our family mixes the languages at home.而且我注意到我們在家裡也會混合兩種語言。

I』ll ask my wife: 「Mind if I kai (open) the kongtiao (air conditioner)? Did you mai (buy) the piao (tickets)?」我會問我的妻子:「Mind if I開空調?Did you買票?」(介意我開空調嗎?你買票了嗎?)

My daughter only calls me Baba— never Daddy — whichever language or mix we’re using.不過,不論我們用哪種語言交流或是混合使用,我的女兒只叫我「爸爸」,從來不會叫「Daddy」。

That said, I’m still a baby to her.雖說如此,和她相比,我的中文依然是嬰兒水平。

Perhaps I am —in the way of rediscovering the world like children do, through another language. It’s like 「opening」 the light that illuminates a new perspective.或許我現在就如小孩一般,通過另一種語言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就像是「開」了盞燈,照亮一個全新的視角。

相關焦點

  • 老外花式吐槽中文太難!哈哈哈 有點萌
    來源:大叔愛吐槽 ID:dashuaitucao 最近有中國網友發現Reddit網站下面名為「ChineseLanguage」的板塊簡直是個寶藏。因為裡面聚集了許多想要學中文的老外! 中文的難學是世界聞名的,所以老外的吐槽也很多。
  • 老外花式吐槽中文太難!像極了學英文時的我
    文/大叔愛吐槽 最近有中國網友發現Reddit網站下面名為「ChineseLanguage」的板塊簡直是個寶藏。因為裡面聚集了許多想要學中文的老外!
  • 老外強行翻譯中文是什麼感覺?尬死我了!可又迷之搞笑……
    這種讓老外笑掉大牙的中式翻譯,見多了還挺讓人臉紅的。不過話說回來……你以為這種囧雷囧雷的翻譯只有中國才有嗎?仔細看下面這張酒店告示,你會感受到啥叫中文比英文還難看懂……雖然前面說到的翻譯大多傻出天際,但在許多真正學習中文的老外心中,的確有一些中文詞是沒有辦法翻譯的。
  • 被中國方言帶跑的老外,說起中文太搞笑!
    「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你會嗎?考生:接下來的時間,請大家喊我「過兒」。比如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和讀音的「多音字」舉個例子:「和」字就有五個讀音【hé】【huó】【hú】【hè】【huò】還記得康輝老師教大家快速記住多音字的妙招嗎?
  • 為什麼許多老外會吐槽中文難學?這一點你看出來了嗎
    不少學習中文的老外常常會有所抱怨,吐槽說中文實在太難,學起來費勁,真是吃力不討好。國人倒是覺得歡喜,這下可長臉了吧,你們也有今日。學中文!咳,哪有這麼容易,中華上下五千年,水深著呢!有一個笑話,某老外苦學漢語十年,到中國參加漢語考試,試題如下:請解釋下文中每個「意思」的意思。阿呆給領導送紅包時,兩人的對話頗有意思。 領導:「你這是什麼意思?」 阿呆:「沒什麼意思,意思意思。」 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
  • 老外吐槽中文難 上海漢語學校一語道破其中緣由
    老外吐槽中文難上海漢語學校一語道破其中緣由中華漢字從出現,發展,再到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多,以及經濟科技領域的發展漢語文字意思太多,老外認為缺乏準確性;在漢語學校有很多初學中文的外國人,他們總會在漢字的同義詞、同音詞、近義詞、一語雙關上難倒一片人,且中國漢字表示一個意思的字、詞語數量很多,全部集中起來又沒有什麼特別緊密的關聯,光是中國影響較為深遠的詩歌的音律就分七音五音,而七音五音亦是還可細分。
  • 外國人眼裡中文到底有多難?花式吐槽還帶點萌,學中文的我太難了
    最近,一位中國網友發現國外社交網站Reddit上,聚集了一大批想學中文的老外。大家在這裡交流中文的同時,還在吐槽中文有多難學。 比如,點菜這件對中國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在老外眼裡簡直難於上青天。
  • 神吐槽:老外們的中文十級 全靠撩妹
    之前網上有個段子,說坐電梯聽見老外打電話哭訴:你一點也不愛我,當初跟我在一起,只是為了練口語!  這就有點尷尬了,看你中文說得這麼溜,也沒少練中文吧?老外一拍大腿道:「靠,英語太他媽難學了!!!」  德國有個帥小夥叫倪克,有個獨特的中文學習技巧——打快板兒。倪克學習中文5年,還特意跑來中國拜師學習快板兒,成為中國曲藝李(潤傑)派快板書第四代傳人。2015年,榮獲第二屆「武清·李潤傑杯」全國快板書大賽的二等獎。  一看就是個畫風清奇的德國人,現在中國人也不一定能聽得懂快板兒了。
  • 郭富城大女兒中文名是什麼?郭富城大女兒中文名有什麼寓意?
    郭富城大女兒中文名是什麼?郭富城大女兒中文名有什麼寓意?近日,有媒體拍到天王嫂方媛接送女兒上學的畫面,扎著雙辮的小Chant窩在媽媽懷裡,十分可愛。女兒的中文名首次被曝光,書包的名牌寫上「郭詠希」。
  • 文化交流無國界 愛上中文愛中國
    說到各種語言的學習難度,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中文難度最大,最讓老外頭疼,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越來越大,很多老外都開始學習中文,通過深入地了解,他們對中文,對中國文化都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在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就有這樣一群愛上中文的老外。
  • 老外的「中文試卷」,你以為很簡單?網友:做到懷疑人生
    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其實現在有很多的外國人也有到中國來的意願,而到中國來就必須要學習中文,而中文的難度係數顯然不是一般的高,畢竟中文本身就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那麼自然中文試卷同樣會很難。
  • 有種「審美」叫林永健的「女兒」,國人吐槽醜,老外卻捧成女神
    01有種"審美"叫林永健的"女兒",國人吐槽醜,老外卻把她捧成女神林永健作為一名實力派演員,他出演的電視劇作品很出彩,儘管詮釋的都是小人物,但因為演技過硬,角色接地氣而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他有一個兒子叫大竣大家都知道,兩父子因為上過綜藝節目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不過之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張照片,說是李永健與自己"閨女"的合影,這也讓人感到疑惑:林永健還有個大女兒嗎?其實這個"女兒"與林永健沒有啥關係,是網友們硬是給他們湊到一起的。照片中的女孩雖然長的和他很相似,但兩人卻沒有任何親緣關係,甚至彼此都不熟悉。
  • 伊萬卡家的中國保姆氣質太贊了!8歲女兒精通中文會背唐詩全靠她。
    伊萬卡家的中國保姆氣質太贊了!8歲女兒精通中文會背唐詩全靠她! 伊萬卡的三個寶寶都遺傳了爸媽的好基因,一個女兒兩個兒子,構成了幸福的五口之家。
  • 在外國麻將上的字是中文還是英文?老外說胡了是怎麼說的?
    在我國,如果說到我們的國粹,可能大家想到的會是京劇或者是中國功夫。但是,今天小編想要給大家談談我國的麻將。麻將是我國一種益智類的休閒遊戲,能很好的開發腦部,鍛鍊人們的各方面的能力。有的人還說,常打麻將能預防老年痴呆,看來,打麻將的好處還不少呢。在中國,每個地區的麻將玩法都不一樣,有的複雜有的非常簡單,所以很多人在平常休閒時,都喜歡打麻將來放鬆身心。
  • 老外的中文試卷笑抽無數中國人,遭國人吐槽,網友:心中平衡了!
    雖然我們作為國人說中國話,並沒有什麼難得,但是真要說到語文考試,我們不一定做得很順利,然而我們都這樣,那對於外國人來講呢?別去看了外國人所做的語文試題,你的心裡就會平衡一點了。老外的中文試卷笑抽無數中國人,遭國人吐槽,網友:心中平衡了!
  • 老外最熟悉的中國詞居然是這個?賭五塊,你絕對猜不到!
    中文的確難學,也不及英文流通面廣,但這絕不代表老外們的生活中就不需要接觸中文。前幾天,官方一份關於「老外最熟悉的中國詞」的報告出爐了……中國外文局近日首次發布了《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調研選取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南非、加拿大、新加坡和印度等8個英語圈國家的民眾作為調研對象,形成了進入英語話語體系的漢語拼音詞彙認知度前100位總榜。
  • 老外眼中的漢字是怎麼樣的?
    題主從事外貿行業,就經常和老外打交道。有一次,一個老美客戶來中國,我們談完工作就聊些題外話,說到了中國文化,他表示很感興趣!尤其是漢字!這老外寫漢字是從下往上寫的~他的理由是,寫漢字就像蓋房子,得打好地基才能往上蓋。哈哈,我們中國「基建狂魔」的影響力這麼大嗎?漢字就得方方正正的!
  • 溫醫大有個神保安 和老外純英文交流30分鐘不打結
    前兩天,一則微博被網友瘋狂轉發:「很牛逼的溫醫大保安,和老外全程30多分鐘純英文交流無障礙,惹得小老外當即掏名片約他明年去找他玩。眾人皆贊,大家都上去與之攀談,得知他初中文憑,自學英語一年每天學英語10小時至此程度。大哥有些話說得著實有道理。這樣的保安,難道不是中國好保安麼?」
  • 德媒:"史耽誤"和 "幸福龍" 老外中文名很"任性"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在外企的中國人通常有英文名。圖片來源於網絡參考消息網1月25日報導 外媒稱,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大多遲早會取一個中文名字,不管是印製名片還是同當局打交道時。起一個有意義又好聽的中文名是一門藝術,但若是起不好有時也會讓人身陷尷尬。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23日報導,蘿拉·王說,給老外起什麼樣的中文名字首先要從他外文名字的音譯考慮,或者起一個有意義的名字。蘿拉·王在上海教外國人學漢語,並幫助學生起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字。比如一位駐上海的德國記者,他的中文名「馬克斯」就是根據Markus 的發音音譯而來的。
  • 溫州醫科大學有個神保安Sunny 和老外純英文交流30分鐘不打結
    這樣的保安,難道不是中國好保安麼?」     前兩天,一則微博被網友瘋狂轉發:「很牛逼的溫醫大保安,和老外全程30多分鐘純英文交流無障礙,惹得小老外當即掏名片約他明年去找他玩。眾人皆贊,大家都上去與之攀談,得知他初中文憑,自學英語一年每天學英語10小時至此程度。大哥有些話說得著實有道理。這樣的保安,難道不是中國好保安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