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俞吾金先生《哲學導論》第一講:哲學家之怪有聖人之質

2020-12-0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俞吾金先生在復旦大學長年教授《哲學導論》等課程,《復旦青年》記者全程記錄了2011-2012學年春季開設的《哲學導論》授課現場。先生於10月31日晨5時離世,享年66歲。本文為課程第一講全文實錄,謹以此文和讀者一起沐浴俞先生的學術與精神。俞吾金教授201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楷模,圖為他為學生授課現場。     

       哲學賦予了人們一種「Choice」的眼光,使得你能夠站在至高點上,可以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

       人類出現後,為了活下去而吃飯。但並沒有太多人意識到:活下去並不僅僅為了吃飯。

       黑格爾《美學講演錄》提到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在古希臘神話中,它向過往的來人提出了「斯芬克斯之謎」:「早上四個腳,中午兩個腳,晚上三個腳是什麼東西?」

       由此我們思考——人的高度是什麼?人的高度應該既包括人的身高又包括人的思想高度。雖然應該既追求身高,更追求思想高度。但是兩者畢竟是不同的事。歷史上有許多人,長得雖然不高,但是其思想高度高。以思想的高度徵服了阿爾卑斯山,拿破崙所謂「我比阿爾卑斯山高」便在於此。康德這個一米六的「貴族」,亦憑藉其思想高度真正地把哲學領入科學的殿堂。

       之前說到,人為了獲得別的動物看不到的高度,開始直立行走。但是這也是有代價的——現代人的高血壓、頸椎病、心臟病隨之而來。而要糾正這些病症,就需要進行養生。養生的方式不一而足,但也多是在地上跑或是操行五禽戲。有趣的是,人為了尊嚴而直立行走,卻為了養生在地上爬。所以可以說,只有放棄過有尊嚴的生活才能真正養生,才能真正求得生存。

       當然,關於生存的另一面——死亡,我也希望大家能多做閱讀和思考。

       《論自殺》中說到人為什麼自殺?人可不可以自殺?加繆在有關自殺的討論中也提出——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在當代,儘管物質生活被充實,精神的空虛卻並未能解決。因此我們不能迴避上述問題。

       《實踐理性批判》中提出:「世上有兩件東西能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頭上的星空,一件是我們心中的道德準則。」這種震撼其實能促使人們追尋幸福。

       康德說:「幸福是最虛無的概念。」幸福其實就是幸福感,一種幾乎無法討論,無法許諾的主觀感受。我們還可以這樣解讀,即幸福就是能帶來心中幸福的客觀條件。所以祝你幸福——實際上是在用生活來許諾。拿破崙曾經發問「你們知道王冠有多少重量嗎」,他當時複雜的情緒莫不如是。

       古老的民族如今都在面臨挑戰。在印度的馬路上,牛羊自行車都還在走;宗教、派別之爭仍然牽動著人民的神經。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波斯)等國家也各受困擾。相似地,哲學這門古老的科學也處境堪憂。哲學被許多人誤解為一門脫離實際、只研究抽象事物的學問。

       有人認為哲學家只知想入非非、不食人間煙火——古希臘喜劇詩人阿里斯託芬在劇本《雲》中嘲笑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為劇中主角之一)是一個無用荒誕的朝天哲學家。可是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後期印象派畫家高更1898年用一副油畫的名字提出了三個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莫裡哀也曾在劇本《貴人迷》中嘲笑一位哲學教師。當然,還有汝爾丹等人的例子。

       還有人認為哲學家是怪人,其實怪才是通向正確生活的。因為怪人有「聖人之心」。「聖」字的甲骨文從其結構上看表達的意思是多聽少說,恰如聖人的特徵,先傾聽。大家都聽過「你可以反對我,但我堅決維護你反對我的權利」這句名言。相似地,《道德經》中提出了大音希聲,《論語》裡亦有「六十而耳順」一說,表示六十之後可傾聽不同意見。

       可是現代社會,卻越來越缺乏傾聽。有多少人還記得常回家看看,與父母交流?卡耐基講過一個「姑媽與侄子」的故事——侄子去看望姑媽,姑媽表示只要能聽她講話三個小時,就送侄子一輛轎車。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甚至寫道:「若有人能與他說幾句話,他哪怕立刻死了也可以。」

       觀世界的諸多學問,可以發現對於涉及抽象的哲學、音樂、藝術,其研究者極可能變為精神病。但是有時精神病人的作品更真實地反映了這個世界,比如梵谷變瘋之後的作品仍有其意義。這是因為精神病人說的是真話。除了精神病人之外,喝酒的人也會說真話。事實上每個民族需要兩種飲料,飲酒用以消除理性,飲茶或咖啡用以提高理性。酒可以用來瓦解成人的面具,如果人一直生活在理性中,會很痛苦。

       回到之前的問題,哲學家為何是怪人?哲學家是通過自己的研究,進入到孤獨的境地。而孤獨分兩種,一為有如魯濱遜式的膚淺的孤獨,一為在人群中的深層的孤獨,即使每天與人交流,卻依舊孤獨。所以才有了薩特言他人猶如地獄,屈原語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而這種哲學上的孤獨多是因為哲學家多為先知,覺察到了時代人未發現的真相。尼採說他的哲學是為兩百年後的人講,這也是一種瘋,他在書上署名:the Crossed man,被釘上十字架的人。而荷爾德林《塔樓之詩》中的主人喜歡別人稱他為陛下。由此可見,瘋狂之前長期孤獨,瘋狂之後追求尊重。

       叔本華說:「這種孤獨及一種偉大的情感,是哲學家經歷偉大創作的必須經歷。」因此,作為一個創造家,必須體驗孤獨。如果一個人從未孤獨,則其不會有什麼創造性。在哲學上,入鄉隨俗是危險。人應有兩種精神:一是適應環境,二是獨立環境。人應該保持自己的理想,同時適應規則。在其二者中達到均衡。

       所以我們總結之前所說,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哲學家之怪有聖人之質。

(《復旦青年》記者朱稼楠記錄,《復旦青年》記者 劉莉、顧曉褀整理,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新加坡]賴蘊慧著,劉梁劍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3月第一版,35.00元  自胡適先生寫《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來,有關中國哲學的導論或教材便層出不窮。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史上最全哲學書單與學習資源
    總會有人問道一個問題:「我想學哲學,應該看哪些書?」、「有沒有關於哲學的推薦書單?」。碰到這樣問的,我總是當下想到什麼書,就隨機脫口而出,不成系統,也不知道又沒有誤導人家。這樣總不好,有敷衍之嫌。這幾天正逢讀書日,我想藉此機會專門列一書單,統一回答大家的問題。
  • 哲學導論-中國大學mooc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請問這問哲學家是:A、張一兵B、俞吾金C、孫正聿D、馮友蘭E、張志偉F、賀麟76、有一位法國著名哲學家110、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其著作《哲學問題》中,他認為「現象與實在的區別」構成為了一個哲學上的最大困難的區別,所謂現象與實在的區別,即是事物好像是什麼和它究竟是什麼之間的區別。111、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他的代表作《第一哲學沉思集》的一開始就專門論證過夢與現實區分的問題。
  • 「書摘」《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導論
    《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登特列夫 著;李日章、梁捷、王利 譯;新星出版社;2008-6-1。這個世界上居然有人在摒棄了上帝與自然的一切法律之後,自己制定律法,嚴格遵守,思之未免令人訝異。——帕斯卡爾(Pascal)如果沒有自然法,恐怕也不會有後來的美國與法國大革命,而且自由與平等的偉大理想,恐怕也無由進入人們的心靈,再從而進入法律的典籍。——登特列夫導論(p1-12)第一章 導論自兩千多年以來,自然法這觀念一直在思想與歷史上,扮演著一個突出的角色。
  • 哲學這麼好玩——一些有趣的哲學書籍
    在哲學家介紹頁面,了解每位哲學家的生平、名言、著作等;在哲學概念解說頁面,輕鬆理解哲人的大智慧。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哲學這麼有用、這麼好玩,還能這麼萌!正如本書作者田中正人所說:「我想把邂逅那些偉大思想時的震驚直觀地呈現出來,於是有了這本書。如果讀者朋友能在這本書中有所發現、有所驚喜,將使我不勝歡喜。」
  • ——葛四友《哲學思維導論》通識課
    葛四友 課程名稱:哲學思維導論 開課教師:葛四友 開課院系:華東師大哲學系開課時間:2020年秋季學期選課模塊:思維、推理與判斷課程的第一個部分是課堂講授部分,嘗試訓練學生的想像力,主要是通過介紹哲學視角的多樣性,尤其側重於某些視角與觀點的「不可思議性」,引導學生去理解這種「不可思議性」之背景,打破知識記憶型教育中對權威的崇拜,讓學生敢於突破思想的束縛,引導學生在思想上敢於放飛自我;課程的第二個部分是自學《批判性思維》一書,藉此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 世界四大哲人和東方三大聖人是誰?世界歷史上十大思想家都有誰?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了思想家、哲學家、他們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社會歷史的進程,至今還在影響著世界的哲學思想的發展。那麼這些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都有誰呢?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慧能是佛教禪宗祖師,對中國哲學和佛家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被評為東方三大聖人的第一位,老子的哲學思想、孔子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老子憑什麼成為東方第一聖人,他的思想價值對現在有何影響?老子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學家。
  • 普通人為什麼要讀哲學?
    ★ 附著名哲學家陳來撰《馮友蘭先生小傳》解讀大師思想歷程 ★ 哲學泰鬥馮友蘭定鼎之作 ★ 舉世公認的中國哲學入門經典,影響中國人一生的文化巨著 ★ 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世界名校推薦必讀書,季羨林、李澤厚、李慎之、陳來等推薦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但是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在傳統學術方面,我們失去了能夠誕生哲學體系的最主要的基礎。談及中國古典文化思想,必出自聖人之言。自己根本沒有推陳出新的能力,或者說根本不允許。這種不允許並不單單是儒家文化霸權,並不單單是封建統治者獨尊儒術。更是我們的社會環境和認知基礎,只相信聖人而不相信當下。只相信過去的言論,而不相信自己能夠超越聖人。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本場論壇的序幕,戴兆國教授代表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向宣酒集團董事長李健先生贈送了兩套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19卷23冊本《力岡譯文全集》。貢華南教授向與會同仁介紹了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智慧研究院的成立緣由——繼承與發展著名哲學家馮契先生「轉識成智」之哲學傳統。
  • 著名哲學家、北大哲學系教授張世英去世,享年100歲
    2012年獲北大哲學教育終身成就獎,2015年所著《哲學導論》一書獲思勉原創獎。2016年,北京大學設立「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勵基金」。2017年受聘為世界哲學大會榮譽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與自我》《哲學導論》《天人之際》《論黑格爾的邏輯學》等20餘部。2016年4月,《張世英文集》十卷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6年11月,《哲學思問》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 哲學類書單推薦,讀完這五本,您要是再不入門,那就怪不得別人了
    對於哲學類書籍,最好的方法還是讀原著,讀一百本介紹柏拉圖的書,不如讀一本《理想國》,不過這種方法適用於有明確目的性的讀書,比方說一個人就對柏拉圖感興趣,那麼他儘管可以去讀《理想國》、《斐多》、《會飲》等,這個人就看得上亞里斯多德,那麼他儘管可以去讀《工具論》、《形上學》等,但假如這個人沒有明確指向性,就想對哲學有個大概了解,那麼他就適合讀讀導論了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王慶節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七個部分,他從對哲學家類型的區分和對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切入,進入到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背景的探尋,進而深入分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以及他對科技時代的思考與批判,對新時代的召喚。講座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 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劉蘇裡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他說,「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並且也因此「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養性靈,使之日進於高尚者,固已足矣。」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議,影響廣泛、深遠,不時有人因感慨中國缺失信仰而提起它來。我不知道,蔡先生「美育代宗教」,是否策略性考慮,但我知道「一代發財,三代穿衣」的道理,就是學會穿衣服,都得花掉三代人的生命,要是學會欣賞美,是不是要花更多時間?
  • 中國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相似之處
    中國有五行說,古希臘也有類似的「五行」說,這裡將他們做一下對比,供大家欣賞評判。請注意這裡所說的中國的五行是認識論(不是風水先生的那套五行),而古希臘的「五行」包含本體論和認識論。泰勒斯與萬物之源所謂的希臘哲學並不是在希臘本土產生的,是源於小亞西亞的米利都。米利都城在公元前494年,毀于波斯人之手。在那之前,米利都那裡產生了三位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並稱米利都學派三傑。一般認為科學和哲學都是從泰勒斯來的,大約從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初期開始。之所以知道這個,是從記載中泰勒斯預言的一次日蝕時間推斷的。
  • 後現代視野下的沃爾什——重讀《歷史哲學導論》
    這樣的變化,至少就從一個角度表明了,他們的工作絕非可以簡單還原為此前哲學史的種種成分,而是具有其改變了哲學視野的創造性。另外,這樣的情形也提醒我們,在集中了過往眾多第一流頭腦的智慧的問題領域,思想家的工作大致並非橫空出世,而往往是其來有自。在我看來,這樣持平的看法大概更加可靠一些。
  • 哲學家與物理學家的「時間」之戰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1922年4月6日,作為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和那個時代最受人尊敬的哲學家柏格森的會晤,成就了前者,也成就了物理學。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之辯:改變我們時間觀念的跨學科交鋒》這本書就開始於這次會晤。全書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愛因斯坦同柏格森第一次會面時的「擦槍走火」,以及由此引發的「全面戰爭」;第二部分關注裹挾進來的諸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第三部分則進一步圍繞時間問題,呈現其所啟發出的諸多重要問題;第四部分為結尾,概述了在這場世紀之辯之後,以物理學為代表的科學與哲學之爭在今天又是如何愈演愈烈的。  「愛智慧」的哲學其實與物理學本為一家。
  • 明清實錄對皇帝形象塑造之比較
    清廷來自關外,本屬闊略疏放的滿人,但由於漢化的加深,始對前三朝實錄不斷修改,⑧故其所纂《清實錄》也仿效漢族實錄對清朝皇帝進行神化。實錄稱努爾哈赤的母親喜塔喇氏「孕十三月乃生」,以表明太祖異於常人;又借「望氣者」之口稱「滿洲將有聖人出,戡定眾亂,統一諸國而履帝位」,⑨以表明努爾哈赤為天命所歸。
  • 西方哲學的起源,第一哲學家!原來不是蘇格拉底,而是他!
    公元前20世紀以前,在遙遠的地中海東部,美麗的愛琴海邊有一片富饒的土地,叫克裡特,那裡山巒起伏,海岸線曲折,海上島嶼星羅棋布,相傳在遠古時期,這裡由一個叫米諾斯的國王統治。他修建了富麗堂皇的王宮,裡面的通道縱橫曲折,任何陌生人進去都走不出來。
  • 《第一哲學的支點》引發的思考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哲學會講:形上學的可能路徑——『《第一哲學的支點》(以下簡稱《支點》)引發的思考』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趙汀陽先生這部著作涉及的哲學思想、哲學的根本問題、形上學的可能路徑等議題展開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