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圓周率π代表了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約等於3.14,可是數學中的常數e怎麼來的,它的含義是什麼呢?
在18世紀初,數學家歐拉發現了這個自然常數e。當時,歐拉試圖解決由另一位數學家雅各布·伯努利在半個世紀前提出的問題:假設在銀行存了 1 元, 而銀行提供的年利率是 100%, 也就是說1年後連本帶息,你會得到 2 塊錢。那麼現在假設半年就計算一次利息,半年利率為 50%即0.5,這種方案年中計息一次是本息一共1+1*0.5= 1.5 元, 然後下半年連本帶息年末就為(1+0.5)^2= 2.25元,這樣就是一年2.25 塊錢。那現在計算利率周期如果再短一些會怎麼?再來假設每個月結算一次,月利率為 1/12 ,本息計算(1+1/12)^12最終得到大約 2.61304 塊錢。看起來是利息的周期越短, 收益就更好。不過雅各布.伯努利發現隨著 n 趨於無窮,對於這樣的連續複利存在著一個極限值。
這個極限由 50 年後的萊昂哈德·歐拉計算出來小數點後 18 位 。2.71828182845904523,這就是描述增長率的自然常量 e 來歷。在微積分教程中有具體的計算過程,用到了二項式展開,以及極限的概念等。
這個單調增加的有界數列必有極限,這個極限就為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