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圍著太陽系的奧爾特雲是什麼?它是科學家的假設還是真的存在

2020-12-04 胖福的小木屋

儘管人類觀測星空的歷史有上千年之久,可是人類至今卻並不了解太陽系,迄今為止,人類還並沒有完全了解整個太陽系的結構,因為太陽系太大了,太陽系的半徑大約是100000 AU(天文單位,1A.U.=1.496x108千米)。所以太陽系的邊緣究竟是怎麼樣的,人類至今還沒有搞清楚。

除此之外,人類也並沒有搞清楚彗星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彗星(Comet)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軌道有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三種。橢圓軌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兩種軌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為短周期彗星和長周期彗星。

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彗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長,體積變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長竟可達2億多千米。

而在探索彗星來源的時候,人類將彗星的起源鎖定在了神秘的太陽系邊緣地帶。

奧爾特雲的提出

1932年,愛沙尼亞天文學家恩斯特·朱利葉斯·歐匹克提出彗星是來自太陽系外層邊緣的雲團。

但在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簡·亨德裡克·奧爾特作了彗星軌道的統計研究,發現軌道半徑為3萬至10萬天文單位的彗星數目很多,他推算那裡有個大致球層狀的彗星儲庫,但一個彗星不停來回太陽系內部與外部,終會被多種因素所摧毀,其生命周期決不會如太陽系的年齡長。

所以奧特爾進一步完善了這個觀點,提出該雲團所受的太陽輻射較弱,非常穩定,存在數百萬顆以上的彗星核,可以不停產生新彗星,去取代被摧毀的。這個雲團在5000到100000個天文單位之間。所以這個雲團後來便以奧爾特雲的名字命名,叫「奧爾特雲」或者叫或「奧爾特一歐匹克雲」。

就像旅行者1號宇宙飛船,它是人類發射的最遠和最快的太空飛行器,但它還需要大約300年才能到達奧爾特雲的邊緣,要穿越它更需要3萬年的時間。

在目前天文學家的共識中,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太陽系的外圍分布著柯伊伯帶,而邊界則籠罩著奧爾特雲。黃道離散盤則分布在兩者之間。

其中短周期的彗星的起源於柯伊伯帶,這是由傑拉德·柯伊伯在1951年提出的,當時他推測在太陽系原始星雲很冷的外部區裡的揮發物凝聚為冰體一彗星,當外行星在冰體群中長大時,外行星的引力彌散作用使一些彗星驅入奧爾特雲,但是冥王星之外沒有行星形成,他提出冥王星之外有個彗星帶一即柯伊伯帶,那裡有很多彗星,它們的軌道近於圓形,軌道面對黃道面傾角不大。

這條「柯伊伯帶」包含了數百萬的天體,它們圍繞太陽運行,在彗星的引力作用下力相互碰撞。這些相互作用將柯伊伯帶彗星撞向軌道,使它們靠近太陽,在那裡開始出現特有的尾巴。

1992年,人們找到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KBO);如今已有約1000個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直徑從數千米到上千公裡不等。從而證實了柯伊伯的假設。

這些短周期的彗星因為它們相對經常繞太陽運行。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彗星何時會接近太陽和再次出現在地球的天空。

而長周期的彗星則起源於奧爾特雲,那裡的彗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長達幾百萬年。奧爾特雲中有1000億至十萬億顆彗星。

由於這裡遠離太陽,處在太陽和其他恆星之間,所以有些時候,來自附近的恆星引力或銀河系內引力的波動會打擾奧爾特雲小天體的平靜生活,將它們「驅趕」到太陽系內層,當它沿扁長軌道進入內太陽系時,才成為「新」彗星被觀測發現。

奧爾特雲位於太陽系的邊緣,最遠處大體上是冥王星距離的4000倍。速度最快的光從那裡來到我們太陽系也要走上兩年多,因此這裡的彗星繞太陽一周要花很長的時間,只有當它們跑到離太陽幾億千米遠時,才能被人們看到。它們在軌道上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消磨在遠離太陽的地方。以池谷-關彗星為例,它在近日點附近速度為每秒500千米,僅用兩個小時就跑完了靠近太陽的半邊,但要跑完遠離太陽的那一邊,卻要花上1000多年。池谷-關彗星的周期還不算長,有些長周期彗星旅行一周要經過幾百萬年的漫長歲月。所以,儘管天文學家估算奧爾特彗星雲裡可能有1000億顆彗星,而全世界每年發現的彗星平均只有五六顆。

奧爾特雲真實存在嗎

因為我們幾乎無法探測到土星軌道外的彗星,何況是更遠的奧爾特雲,所以奧爾特雲的說一直以來都還只是一個假說,直到2003年。

2003年11月14日,帕洛馬山天文臺正在搜尋黃道離散天體。天文學家布朗、特魯希略(雙子星天文臺)及拉比諾維茨在在當天共同觀測到一個天體在超過3.1小時之內移動了4.6角分,顯示它的距離約為100天文單位。在經過多次確認之後,他們發現這是一顆以前從未發現過的新天地,後來,這個新天體被取名為塞德娜。麥可·E·布朗在他的網站解釋了名稱的由來:

我們發現的新天體是太陽系最遙遠也是最寒冷的一個,所以我們認為它適合用因努伊特神話中的海洋女神塞德娜來命名,傳說他居住在北極海的深處」

天文學家後來使用斯皮策空間望遠鏡來觀測塞德娜,並計算出它的直徑上限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小於1,600千米),塞德娜的公轉軌道與太陽系其他天體的比較,塞德娜擁有非常接近橢圓的公轉軌道,它的近日點及遠日點估計分別約為76天文單位及937天文單位,是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天體中近日點距離太陽最遙遠的一個。

塞德娜的公轉周期約為11,400年,文學家剛發現塞德娜時,認為它的自轉周期相當長,介於20到50天之間。天文學家推論這樣長的自轉周期是大型衛星引力拉扯所造成的,例如像卡戎一類的衛星,因此天文學家嘗試尋找它的衛星。

但是根據哈勃空間望遠鏡於2004年3月作出的觀測結果,天文學家並未發現有衛星繞其公轉。而多鏡面望遠鏡後續的觀測則顯示塞德娜的自轉周期約為10小時。

「塞德娜」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巖石,其體積大小約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塞德娜」也創造了整個太陽系的最冷紀錄:估計其溫度為零下240℃。

科學家推測塞德娜分布在奧爾特雲附近,不過因為它比其他假設的奧爾特雲天體還要接近太陽,軌道傾角與行星及柯伊伯帶約成一直線,所以科學家最終將塞德娜視為「內奧爾特雲天體」,位於柯伊伯帶及奧爾特雲之間的區域。

甚至科學家推測塞德娜的軌道受到一顆位於內奧爾特雲的未知行星所擾動。最近的電腦模擬顯示賽德娜可能受到一顆位於2,000天文單位(或更近)的天體(質量與海王星相當)擾動,或一顆木星質量的天體(距離5,000天文單位),甚至是一顆位於1,000天文單位,質量類似地球的天體。

科學家懷疑有一顆第九行星的存在擾動塞德娜

2006年,海王星的軌道中發現一顆巨大的彗星,直徑估計為50-100公裡,繞太陽運轉一周需要2.25萬年。此彗星編號為「2006 SQ372」,目前距離地球32億公裡,但它擴大其行程時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加大到了2410億公裡,相當於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600倍。此天體是惟一一顆運行軌道堪比2003年發現的像冥王星似的矮行星「塞德娜」(Sedna)的運行軌道。

天文學家認為這顆彗星來自於奧爾特內部。塞德娜的發現和長周期彗星的出現,都從側面證明了奧爾特雲的存在。,這也讓天文學家越發想一探奧爾特雲究竟。

紅色軌道為塞德娜

總結

目前,科學家還並沒有直接觀測到奧爾特雲,但是目前的總總跡象都表明了奧爾特雲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奧爾特雲的存在也可以解釋太陽系的許多現象,比如長周期彗星的起源,以及解釋太陽系的誕生,因為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

幾年前有人提議建立一個太空觀測站,以觀察與奧爾特雲一樣遙遠的物體。被稱為Whipple任務,它將在太陽地球L2點軌道運行,並以廣闊的視野觀察天空。

它將嘗試在距離更遠的恆星前方一公裡處的物體小到一公裡的情況下探測過渡事件。從理論上講該任務將能夠發現這些過渡到22000個天文單位或近半光年。

但不管怎麼樣,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提高,奧爾特雲的神秘面紗終有一天會被揭開!

相關焦點

  • 神秘的奧爾特星雲!它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柯伊伯帶的發現使太陽系的邊界,又向外擴展了好幾倍。但是這仍然不是太陽系的邊界,因為在更遙遠的地方存在著奧爾特星雲。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認為在距太陽幾萬至十幾萬天文單位處,或許存在著大量的小天體。它們或許是長周期彗星的發源地,它們若碰巧進入內太陽系,就會成為長周期彗星。因此奧爾特星雲就像一個裝滿彗星的大倉庫,那麼這個大倉庫裡究竟有多少個小天體呢?
  • 神秘的奧爾特星雲!它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柯伊伯帶的發現使太陽系的邊界,又向外擴展了好幾倍。但是這仍然不是太陽系的邊界,因為在更遙遠的地方存在著奧爾特星雲。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中,最邊緣的一個雲團,它就像蛋殼一樣包著太陽系。它包含了數以萬億計的天體,其主體部分我們從未觀測到過。甚至在未來我們都很難直接觀測到它的主體。那我們是怎麼知道它的存在呢?
  • 太陽系的邊緣--是「奧爾特雲」嗎?
    奧爾特雲,是現在科學家設想的太陽系邊緣。之所以是設想,因為還沒有直接觀測證據。那設想的線索是什麼呢?答案是彗星!1950 年, 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在對幾百顆長周期彗星的軌道進行分析之後, 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他認為在距太陽幾萬至十幾萬天文單位處存在大量的小天體, 它們是長周期彗星的源泉, 它們若碰巧進入內太陽系,就會成為長周期彗星。而這個長周期彗星的源泉--奧爾特雲就像是一個裝滿彗星的 「大倉庫」。
  • 奧爾特星雲究竟是在保護人類還是在阻止人類飛出太陽系?
    直到奧爾特星雲和柯伊伯帶的提出,科學家們才知道自己錯了!奧爾特星雲奧爾特星雲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天體,他是一個科學家們假想中包圍著太陽的一個球體雲團!這裡存在著數以百萬計的彗星核,可以不斷生產彗星,從而取代那些被摧毀的彗星。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
  • 奧爾特雲帶真的有一顆紅矮星存在,太陽是個雙星系統嗎?
    網絡上不少人固執的認為,我們太陽系也是一個雙星系統,除了太陽還有一顆恆星存在,只不過這顆恆星比較小,是一顆紅矮星,躲在奧爾特雲帶彗星群裡。這個猜想是真的嗎?我們運用基本的天文常識來討論一下就明白了了。因為如果奧爾特雲帶有一顆恆星,我們必定能夠看到。
  • 為什麼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的邊緣?
    目前對奧爾特雲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但科學家仍然認為它是所有長周期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的哈雷類彗星、半人馬小行星及木星族彗星的發源之地。奧爾特雲外層受太陽系的引力牽制較弱,因此很容易受到臨近恆星和整個銀河系的引力影響。這些擾動都會不時導致奧爾特雲天體離開原有軌道,進入內太陽系,並成為彗星。根據軌道推算,大部分短周期彗星都可能來自於離散盤,其餘的仍有可能來自奧爾特雲。
  • 奧爾特雲在哪?我們離它有多遠?它是不是彗星的來源地?
    圖解:太空船拜訪103P/哈德利彗星的彗核和它造成的噴流。彗核的長度大約是2公裡,最窄的地點寬僅約400米。 彗星是來自我們太陽系的邊緣或是來自星際的混合著巖石和冰塊的大塊頭。事實上,許多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太陽系誕生時的殘留物。 當彗星接近太陽時,熱量使得彗星留下一條混合著氣體和塵埃的蹤跡。這便是我們從望遠鏡中看到的標誌性的尾巴。很久之前對於彗星的調查報告指引科學家們把彗星推理為環繞在太陽和我們太陽系周圍的由圓球形巖石構成的結滿冰的殼狀物體形成的雲霧。
  • 天文知識三問:太陽系有多大?什麼是天文單位?奧爾特雲是什麼?
    當你凝視夜空時,會想些什麼?你是否想知道這些發光的星體到底有多遠?亦或會想像那些各種外星生命也正在遠方看著你?地球上生存了很長一段時間,你會發現這兒真是個神奇的地方。與一個孤單的人相比,地球是宏偉的。即使不是全部,也要花上大量時間才能探索到其中的一角。
  • 300年後旅行者1號飛到「奧爾特雲」區域
    上面「傾信新疆」,立刻加入 『一個身材好顏值高的組織』 1932年,科學家們第1次認識到彗星很可能來自於太陽系的邊緣雲團,我們的太陽系是被一個非常巨大的雲團所包圍,這就是著名的「奧爾特雲」。
  • 奧爾特雲是太陽系新邊界?它的寬度達2.4光年,人類飛越需要3萬年
    奧爾特星雲厚度達2.4光年,旅行者1號穿越需要3萬年原來科學家發現在太陽系的傳統邊界之外竟然還存在一個新的邊界,此前科學家一直不知道那裡還有一個新邊界,一直到旅行者1號飛出冥王星邊界後,通過探測和分析之後才科學家才發現太陽系外圍存在一個神秘的星雲包裹著太陽系,這層星雲就是神秘的奧爾特雲,通過計算科學家發現奧爾特雲大得驚人
  • 有人說太陽系是雙星系統,在奧爾特雲帶有一顆紅矮星,你怎麼看?
    網絡上不少人固執的認為,我們太陽系也是一個雙星系統,除了太陽還有一顆恆星存在,只不過這顆恆星比較小,是一顆紅矮星,躲在奧爾特雲帶彗星群裡
  • 奧爾特雲和太陽系有何關係?科學家:飛行器需要2萬年才能離開它
    除了我們地球之外,還是否存在著哪些外星文明?然而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想到我們所生活的太陽系居然也非常的大,美國很早之前就向太空中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2號,這兩艘飛船承載著人們的夢想,那就是飛出太陽系,科學家最初以為冥王星大約就是太陽系的邊界之處了,然而,令科學家所沒有想到的是太陽系的直徑要遠遠的超過冥王星,並且也是在突破冥王星的過程當中,科學家又發現到了一種新型的物質被叫做奧爾特雲,這樣看來是不是飛離太陽系就遙遙沒有希望了呢
  • 如果太陽系外圍真的存在奧爾特星雲,人類或永遠無法飛出太陽系
    不過,人類發明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卻已經先我們一步,飛抵了太陽系的邊緣,並且如果太陽系的外圍不存在奧爾特星雲,它就已經離開了太陽系,朝著銀河系中心出發。 一般來說,柯伊伯帶就已經是太陽系的最外圍了,不過,科學家卻普遍認為,在柯伊伯帶之外的地方,還存在著另一個球體雲團
  • 為揭開兩大難題,科學家提出「太陽伴侶」假說,有兩個太陽存在
    即使如此,還是有科學家在之後的研究中提出了「第九行星」的假說,認為除了冥王星之外太陽系邊緣還存在著一顆遲遲未被人類發現的行星。太陽系內尚未被揭露的謎題很多,例如各大行星為什麼演變成今天這副模樣、太陽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但與這些問題相比,有兩個謎題似乎更讓科學家感到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奧爾特雲還會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第九行星是否真實存在。首先來介紹一下奧爾特雲,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假設的概念,天文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太陽系很可能被一個球狀雲團所包圍。
  • 為揭開兩大難題,科學家提出「太陽伴侶」假說,有兩個太陽存在!
    即使如此,還是有科學家在之後的研究中提出了「第九行星」的假說,認為除了冥王星之外太陽系邊緣還存在著一顆遲遲未被人類發現的行星。根據報導,近期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阿米爾·希拉傑和阿維·羅布提出了一種大膽的假設,認為早期的太陽系內應該存在兩顆恆星,這樣太陽系如今的影響力才有可能解釋第九行星的存在,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八大行星之外還有一個奧爾特雲還處於太陽的引力範圍內,那麼他們是如何提出這個假說的?太陽系還存在哪些尚未被揭露的謎題?
  • 太陽系邊緣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而且它是一顆胡柚般大的黑洞嗎?
    最近有人驚呼,科學家們正在執行一個LSST搜索計劃,讓太陽第九大行星,隱藏在太陽系邊沿的黑洞現身。那麼如果這顆黑洞真的存在,地球有危險嗎?這個說法當然有些驚世駭俗。但這顆黑洞什麼也沒有,如果不是有兩顆恆星受到牽引,就不會被發現。由此人們驚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在我們太陽系附近有這麼一顆黑洞,悄無聲息地靠近我們,而不被發現,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黑洞是天體食物鏈的頂端,它可以通吃一切,哪怕逃逸速度達到光速,只要被它所捕獲,也無可奈何地被吞噬。
  •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太陽曾存在「伴星」,它終究會回到太陽系
    有觀點認為,太陽系極可能是一個雙星系統,因為自從1610年土星被發現後,太陽系外圍的多顆天體都存在著軌道異常的情況,從1986年開始,天文學家們就一直在尋找神秘的太陽伴星,那麼,它真的存在嗎?它又在哪裡呢?
  • 哈佛:失散恆星可解釋第九行星和奧爾特雲!
    早在1984年,美國物理學家理察穆勒就提出過太陽有一個伴星的假設——涅墨西斯假說。那哈佛大學團隊又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個假說呢?奧爾特雲和第九行星。在柯伊伯帶後方很遠的地方,有個叫奧爾特雲(Oort Cloud)的彗星庫,其名字來自荷蘭天文物理學家奧爾特(Jan Oort)。奧爾特雲呈現球形分布圍繞著太陽系,主要由上千億個直徑大於2公裡的冰冷物體組成。
  • 早期太陽系有兩個恆星?奧爾特雲竟是另一個恆星留下的產物
    關於太陽系的形成,科學家始終都難以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因為太陽系的結構很複雜,不僅存在多顆行星,還存在小行星帶,以及外圍的奧爾特雲。如果說研究行星以及小行星,還能依靠發射探測器獲取重要數據,研究奧爾特雲,難度就不是一個數量級了。奧爾特雲的分布範圍極廣,最遠可達距離太陽一光年遠的地方。這麼遠的地方存在眾多隕石碎片,其形成機制難以用單一恆星的觀點來說明。
  • 太陽系最外層奧爾特雲來自何方?是如何發現的?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時不時地,有什麼東西擾亂了冰世界其中的一個,然後它開始向我們的太陽下落。最近的兩個例子是C/2012 S1艾森彗星(ISON)和C/2013 A1塞丁泉彗星(Siding Spring)。艾森彗星是當它通過太陽時太近了而被摧毀,賽丁泉彗星非常近距離通過了火星,大約74萬年後才會返回太陽系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