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現代醫學條件與技術發展中醫藥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充分利用現代醫學條件與技術發展中醫藥——訪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

中醫藥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如何進一步發展中醫藥學?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

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談談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和表現。

何清湖: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一盤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迅速組合、優化了一支中醫、西醫防治大軍。1月2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以臨床「急用、實用、效用」為導向,緊急啟動「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有效方劑篩選研究」專項,在山西、河北、黑龍江、陝西四省試點開展「清肺排毒湯」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療效觀察。截至2月5日0時,4個試點運用清肺排毒湯救治確診病例214例,3天1個療程,總有效率達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的症狀和影像學表現改善明顯,30%患者的症狀平穩且無加重。鑑於確切的臨床療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月6日正式發布了《關於推薦在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湯」的通知》。截至2月19日0時,已在湖北以外10省救治確診患者1054例,有效率達94.12%,在湖北省,每天發放「清肺排毒湯」達8000多份。根據分析及90%有效率臨床療效的數據支撐,證實「清肺排毒湯」具有普適性與顯效性。

《中國社會科學報》:為什麼在對病毒知之甚少、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醫能發揮重要作用?請結合中醫治療原理談談您的見解。

何清湖:隨著科技發展,西醫對機體的認識已由器官、組織、細胞進入亞細胞、分子、量子水平,把機體分解成越來越細小的單元,了解它們的功能及運動過程,並從這些方面對機體及疾病的本質作出解釋。這即是西醫傳統的方法論——還原論方法。由於近代西醫學發展歷史較短,加上自然科學目前的未知仍然很多,人體中很多現象仍是秘密,難以用科學知識完全闡明,留下了越來越多的難題。

中醫學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形成了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色的醫學理論體系。以新冠肺炎病毒為例,中醫學認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之氣,病機特點是「溼、熱、毒、瘀」,病位在肺。基本明確了此疫的大敵所在。據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時推出了「清肺排毒湯」:麻黃9g,炙甘草6g,苦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澤瀉9g,豬苓9g,白朮9g,茯苓15g,柴胡16g,黃芩6g,姜半夏9g,生薑9g,紫菀9g,款冬花9g,射幹9g,細辛6g,山藥12g,枳實6g,陳皮6g,藿香9g。此方共計21味中藥組成,涉及4個經方,即麻杏石甘湯、五苓散、小柴胡湯、射幹麻黃湯。

毒邪入裡化熱,壅遏於肺,肺失宣降而致發熱、咳嗽,故君以麻杏石甘湯。麻黃辛溫,開宣肺氣以平喘,開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洩肺熱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藥一辛溫,一辛寒;一以宣肺為主,一以清肺為主,且俱能透邪於外之力。遵經方之量,石膏應倍於麻黃,使本方不失為辛涼之劑。然據病人發熱情況,靈活調整石膏用量:如患者不發熱則生石膏的用量要小,發熱或壯熱可加大生石膏用量。因為麻黃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石膏得麻黃,清解肺熱而不涼遏。杏仁味苦,降利肺氣而平喘咳,與麻黃相配則宣降相因,與石膏相伍則清肅協同。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與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調和於寒溫宣降之間。

溼邪入裡,加之肺失宣降,水經不布,水溼內盛,以致出現脘痞、納差、嘔惡、便溏等胃腸道症狀及常見舌苔厚膩。寒溼之邪,鬱而化熱入裡,邪熱充斥內外而發熱,故臣以五苓散利水滲溼,溫陽化氣,小柴胡湯和解清熱。方中重用澤瀉,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溼。用茯苓、豬苓之淡滲以增強其利水滲溼之力,用白朮和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溼,用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散其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後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因此,《關於推薦在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湯」的通知》強調:「如有條件,每次服完藥可加服大米湯半碗,舌幹津液虧虛者可多服至一碗」。方中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甘草,是取其柴胡苦平,輕清升散,疏邪透表,黃芩苦寒,善清少陽相火,黃芩配合柴胡,一散一清,熱邪得解。用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加用枳實、陳皮以理氣健脾祛溼,加用藿香以芳香化濁。

寒溼入肺,痰飲鬱結,而氣逆喘咳,佐以射幹麻黃湯下氣平喘。射幹苦寒,清熱解毒,消痰利咽。麻黃髮汗散寒以解表邪,宣發肺氣而平喘咳,細辛溫肺化飲,助麻黃解表祛邪,半夏燥溼化痰,和胃降逆。款冬花辛微苦溫,潤肺下氣,止咳化痰。方中去五味子、大棗,因此疫病均多以乾咳為主,而紫菀、五味子有收斂之弊、大棗能夠助溼生熱,故均去除。

進而言之,方中加入山藥、枳實、陳皮、藿香,俱為圍繞中州脾胃所設,山藥雖能益氣,但非大補之藥,既無助邪之虞,又合顧護胃氣之旨,同時防範祛邪藥辛散苦寒傷正;枳實寬中下氣,暗合吳又可達原飲之潰邪下達之意;陳皮、藿香共奏理氣、醒脾、化痰之效。

綜上可見,全方是4個經方組合而成的全新複方,辛溫又辛涼,甘淡又芳香,多法齊下,共同針對寒、熱、溼、毒、虛諸邪,共奏宣肺止咳、清熱化溼、解毒祛邪之功效。全方重點在疏不在堵,凸顯給邪氣以出路,而不是旨在圍堵、對抗、棒殺毒邪,使得毒熱之邪從肺衛宣洩而去,溼毒之邪從小便化解而去。

 注重與其他學科和平臺的交叉融合

《中國社會科學報》:未來,如何進一步發展中醫藥學,請談談您的建議。

何清湖:自古至今,中醫藥學在整體觀念的主導下,其發展衍化都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過程。中醫歷代先賢在構築知識理論時十分注重汲取人文哲學及科技成果,最終鑄就了中醫藥學整體醫學、系統醫學的特色。現今,我們在整合中醫藥學內部學科的基礎上,更應注重與其他學科和平臺的交叉融合,加強對現代科研成果的吸收,以實現中醫藥學科+X。

其一,與人文社科領域相結合。中醫藥學本身凝聚了中國古代深邃的哲學智慧,其人文、社會科學的成分至今都具有現實的借鑑意義。應當有意識地吸納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學科人才,展開系統的中醫藥學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為解決時下突出的社會問題、哲學問題、文化思想問題等提供豐富的思路與方法。

其二,與自然科學領域相結合。與現代生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化學、分子遺傳學等研究的方式方法結合,能夠促進中醫藥學在藥物方劑、生理、病理等領域廣泛地產生科研成果。但也要避免在研究中醫藥過程中唯自然科學化。

其三,結合實際需求、學科需要衍生中醫藥學。例如,結合亞健康學及中醫「治未病」思想形成中醫亞健康學,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地方中醫藥文化研究,發揮中醫藥學養生特色服務保健及養老領域。

其四,與先進傳播推廣模式相結合。如結合「網際網路+」推廣模式實現中醫藥知識的廣泛普及和更大範圍的便民服務;將網際網路及傳播媒介引入教學,在獲取醫患認可的前提下實現實時直播名老中醫臨證,以解決現代中醫傳承過程中面臨的「跟師難」等問題。

總之,以「中醫+X」思維模式,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的條件和技術來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便利。在充分發揮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挖掘中醫藥在微觀知識結構上的特點,綜合運用當代生物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和信息科學提供的新理論、新技術及新方法,抓住證候、方劑、經絡三大核心科學問題,揭示其科學內涵,注重理論創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11月27日第2057期 作者:本報記者 明海英

精彩推薦: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型主流融媒體平臺與曲藝傳播之道

創作為人民為時代服務的文藝作品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屠呦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丨...
    「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獲獎者屠呦呦的感言,讓中醫藥站上世界最高、最大的舞臺。「青蒿素的發現只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一種模式,繼承與發揚中醫藥有多種模式和途徑,需要中醫藥工作者努力探索,創新前進。」憑藉青蒿素成為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屠呦呦說。如今,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奔忙於實驗室,與時間賽跑,「讓論文變成藥」。
  • 中醫藥免疫引領現代免疫潮流
    現代醫學也表明,許多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均與不注重日常免疫密切相關,免疫低下問題已經成為緊迫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對於大量存在的亞健康人群,該採取何種有效防治措施,與會專家認為,首當其衝的是樹立科學養生觀念,通過增強自身免疫改善健康。人本身是複雜的有機體。自古以來,中醫養生講究整體平衡觀,注重從生活方式、心理狀態、飲食養生、運動養生的角度全方位實現「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來抵禦病邪。
  • 與時俱進,傳承發展好中醫藥
    二、發揮中醫藥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的作用,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立中醫服務區,推廣中醫治療手段,到2030年使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 【加速研發布局】,領治醫學啟動微生態中醫藥創新平臺
    近日,深圳市領治醫學科研團隊傳來好消息:領治醫學正式啟動微生態中醫藥創新平臺,專注於中醫藥現代化與微生態第二基因組的深度融合。該平臺確定的首個錨定方向是基於腸道菌群與中醫藥,開展幹預缺血性腦卒中藥物的研發。目前,相關研究已經完成臨床試驗註冊,這充分標誌著領治醫學正式進入藥物開發新賽道。
  • 《山東省中醫藥條例》表決通過,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納入緊急醫學...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制定中醫藥條例,對於傳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 北京中醫藥發展基金會醫學專家委員會「硒與健康專家研討會」召開
    2019年5月10日,由北京中醫藥發展基金會主辦醫學專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暨硒與健康專家研討會在京拉開帷幕。國醫大師金世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教授賴聲漢、北京同濟醫院院長吳大真、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秘書長常明等參加會議,會議由北京中醫藥發展基金會羅蘇東會長主持。
  • 是誰搶佔了中醫藥的天然藥物市場,中醫藥寶庫如何挖掘?
    在這之中,儘管中國醫藥被認為是當今國際上最為發展的天然藥物體系。但受制於文化差異、指導思想、技術路徑等因素,以中醫藥為代表的中國天然藥物的科學內涵尚未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中醫藥要切走全球天然藥物市場這塊大蛋糕,任重而道遠。
  • 世界醫學院校名錄剔除 8 所中醫藥大學,醫學生沒法出國了?
    各位校友: 近日,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orld Directory of Medical Schools, WDMS)變更;由此,包括我校在內的部分中醫藥院校不在變更後的醫學院校名單中。
  • 合理保護利用珍稀藥用動物資源 提振中醫藥文化
    人工養殖珍稀藥用動物,是確保我國中醫藥產業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產業,也是保護野生珍稀動物物種延續的最有力措施。」「我親歷了中國養熊業的發展。」周榮漢教授說。「六十年代,我與同事一起在大小興安嶺地區調查。冬天,東北的「黑瞎子」(黑熊在當地別稱)常在夜間糟蹋老鄉家裡的苞米和瓜菜。當時,人們會把黑熊作為害獸獵殺,取其膽放在屋外曬乾後售賣以彌補農作物損失。
  • 金天國際加強中醫藥特色數位化創新 構建企業新發展格局
    金天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中醫大健康行業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有序開放新產業,打造金天合縱新消費企業生態聯盟,為中小企業提供產業、資源、市場交互共享;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在企業中的主體作用,加強創新平臺在企業的布局力度,從根本上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循環體系,助力國家經濟大循環戰略。
  • 中醫藥抗疫效果的循證醫學思考
    在這場浩大的抗疫戰爭中,中醫藥出色、耀眼的表現,有目共睹,讓世人認識到中醫藥的神奇價值。甚至還有人說,這次的病毒,讓中醫中藥露了把臉。相信疫情以後,國家對中醫藥的發展肯定會更加重視。中醫藥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成功,將成為其發展振興的重要機遇。中醫藥抗疫的具體效果究竟怎麼樣?
  • 探索新時代中醫藥創新發展的「良方」——東盛集團董事長、廣譽遠...
    道地藥材嚴把關、炮製工藝守精當,一代代廣譽遠人傳承著中醫藥的古法匠心。自2003年廣譽遠融入東盛集團以來,傳統老字號品牌開始駛入現代化快車道。搭建涵蓋醫藥研發、生產、營銷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採用循證醫學論證中藥產品療效,依託智能製造全方位滿足人民健康需求······在堅持中醫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現代科技發展成果「激活」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發展業態。
  • 依託智能製造振興中醫藥產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傳統中醫藥行業在藥理解讀、生產控制、質量保障等方面努力創新,依託智能製造振興中醫藥產業。  我國傳統中藥生產存在「三高、三低、不適宜」的問題,即能耗高、汙染高、成本高;工藝水平低、生產效率低、藥材利用率低;相當大比重的工藝與裝備不適宜現代中藥生產。
  • 醫用紅外熱像儀技術,國家中醫藥行業重大專項
    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於醫學領域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早在1913年,美國就成立了研究紅外熱成像的學術機構,並開始運用於臨床。1977年,世界上已經有75個醫療機構用熱成像儀來診斷疾病。
  • 專家談中醫藥發展:生命力在於療效 創新當基於繼承
    近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毛以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於療效,傳統中醫藥發展和創新意義重大,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深入研究闡析證候本質、中藥和方劑治療疾病作用機制非常有必要,但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
  • 海南全面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配好這味「良藥」
    「十三五」期間,(海南)我省推動中醫藥「大發展快發展」,中醫藥戰略地位顯著提升,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我省正努力配好中醫這味「良藥」,惠及更多海南百姓。  進一步完善海南城鄉中醫藥服務體系 讓中醫藥造福更多患者  位於海南生態核心區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醫療條件在全省相對落後。
  • 專家:用培養人才、下沉資源等手段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推動中醫藥發展
    如何將三甲醫院的技術資源下沉到基層,企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例如可以提供資金和藥物等支持,組織相關專家進行專科點對點的幫扶,培養專科人才並帶動醫院發展,從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楊倩表示。劉華一還建議,應出臺相應政策讓三甲醫院能夠充分幫助到社區。
  • 中國科學院院士談中醫藥發展:態靶結合是未來方向
    三峽藥博會組委會供圖「中醫藥是中國獨有的醫療資源,在14億人口的衛生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在2020·第二屆三峽道地中藥材交易博覽會上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醫藥全面、全程地介入了我國新冠肺炎的防控和救治過程。仝小林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和作用,這與其傳統思維密不可分。「如果從種子和土壤角度看待這次疫情,那麼新冠肺炎病毒相當於種子,人體內環境相當於土壤。
  • 第三節 現代醫學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簡史
    第三節 現代醫學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簡史   西方醫學在十九世紀末傳入我國,當時盛行的魏爾嘯細胞病理學說也隨之而入。這種把人當作細胞聯合王國的機械唯物論的哲學思想曾長期在我國醫學教育中佔統治地位。西方的這一醫學理論遠遠不如傳統的祖國醫學理論那樣重視心理對疾病防治的影響。
  • 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曹雪濤:精準醫學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本質上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鑑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並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亞分類,最終實現對於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