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X射線進行導航,他們是如何實現的?

2020-07-10 天文在線

簡介:NASA發明一種新型自主空間導航系統(X射線計時和導航技術站探測器SEXTANT),利用脈衝星的電離輻射在X射線中最為明顯而用於觀測毫秒脈衝星。該技術在未來有望發展成深空艦船的導航系統且協助完成火星計劃。

利用X射線進行導航,他們是如何實現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明了一種新型的自主空間導航,通過使用脈衝星作為嚮導星,可以看到人造太空飛行器飛向太陽系的遠處,甚至更遠。

這種導航系統被稱為X射線定時和導航技術探測站,或者也可以稱為「六分儀」(這是以18世紀的航海導航儀器命名的),它使用X射線技術來觀測毫秒脈衝星,就像GPS使用衛星一樣。

利用X射線進行導航,他們是如何實現的?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六分儀項目經理傑森·米切爾(Jason Mitchell)說:「這次演示是未來深空探索的一個突破。」

「作為第一個在太空中演示完全自主、實時的X射線導航,我們現在走在了前列。」

脈衝星是高度磁化、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它是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坍塌並爆炸的結果。

利用X射線進行導航,他們是如何實現的?

當這些脈衝星旋轉時,它們會發出電磁輻射。如果觀察者處於正確的位置,它們看起來就像一束橫掃的光束,宛若宇宙中的燈塔一般。

它們也是非常規則的——就某些毫秒脈衝星而言,它們每秒可以自轉數百次,可以與原子鐘相媲美。

利用X射線進行導航,他們是如何實現的?

這就是六分儀項目背後的思路。這些脈衝星非常規則,而且它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將它們像全球定位系統使用原子鐘一樣利用。

「六分儀」的工作原理就像一個GPS接收器,可以從至少三顆GPS衛星獲取信號,而且這三顆衛星都配備了原子鐘。接收器測量來自每顆衛星的時間延遲,並將其轉換為空間坐標。

脈衝星發出的電磁輻射在X射線光譜中最為明顯,這就是為什麼NASA的工程師選擇在六分儀項目中使用X射線探測。

利用X射線進行導航,他們是如何實現的?

為此,他們使用了附屬於國際空間站的天文臺。在這個只有洗衣機大小的天文臺上有著這樣一臺機器,它被稱為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或NICER(Neutron-star Interior Composition Explorer),其包含52個X射線望遠鏡和矽漂移探測器,用於研究包括脈衝星在內的中子星。

這樣,工程師們更好地鎖定了四顆脈衝星,分別是J0218+4232、B1821-24、J0030+0451和J0437-4715,這四顆脈衝星非常精確,工程師們可以在未來幾年準確地預測它們的脈衝。

利用X射線進行導航,他們是如何實現的?

在兩天多的時間裡,NICER對這些脈衝星進行了78次測量,並將數據送入「六分儀」。然後,「六分儀」利用這些測量值計算出NICER衛星在國際空間站繞地球軌道上的位置,並與GPS數據進行比較,目的是在半徑10英裡(16公裡)的範圍內定位NICER衛星。在8個小時內,系統就已計算出NICER的位置,並且在接下來的實驗中保持在10英裡的門檻以下。

「這比我們分配給實驗的兩周時間要快得多,」六分儀系統架構師盧克·溫特尼茨(Luke Winteritz)說,「跡象表明我們的系統將會工作,但周末的實驗才最終證明了該系統自主工作的能力。」

這項技術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開發成適用於深空飛船的導航系統,但這個概念已經得到了驗證。

利用X射線進行導航,他們是如何實現的?

現在,團隊正在擼起袖子對系統進行完善。他們將更新並微調軟體,為2018年下半年的另一次實驗做準備。他們還希望降低硬體的尺寸、重量和功耗要求。

最終,「六分儀」可以用來計算遠離地球GPS衛星範圍的行星衛星的位置,並幫助人類執行航天任務,比如航天局計劃的火星任務。

項目經理米切爾說:「這次成功的演示堅定地確立了X射線脈衝星導航作為一種新的自主導航能力的可行性。」

「我們已經證明,這項技術的成熟版本可以加強太陽系內外任何地方的深空探索。」

作者: physics-astronomy

FY: 羅導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英國科學家開發新型星際導航技術可追蹤X射線脈衝
    在雙星系統中的一些脈衝星還會從伴星上吸積氣體,並可以聚攏在脈衝星的磁極處,並變熱足以發射X射線。正是這些X射線脈衝星可用於恆星導航,無線電天線又大又笨重,而X射線探測器更小,經常與一個單一的像素的傳感器裝配在一起,並且容易被包括在一個太空飛行器的有效載荷中。
  • 從伽馬射線到x射線:新方法可精確定位不被注意到的脈衝星發射
    非熱x射線主要來自同步輻射,而伽馬射線可能來自所謂的同步曲率輻射——兩種機制的結合。PSR J1826-1256是一顆安靜的伽馬射線脈衝星,通過歐洲航天局的xmm -牛頓x射線天文臺觀測到。科學家們利用一個理論模型發現了這顆脈衝星和兩個類似來源的x射線脈衝發射,該模型根據觀測到的伽馬射線亮度預測脈衝星的非熱x射線亮度。
  • 德國科學家利用X射線使鐵原子核變透明
    中國科技網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德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能提供高亮度X射線同步輻射光源的第三代正負電子串聯環形加速器(PETRA Ⅲ),證明X射線也存在電磁感應透明(EIT)效應,能使鐵-57的原子核變得透明。
  • 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有望實現嗎?
    近日,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測試弦理論。據了解,天文學家已經探測了英仙座星系團,以尋找一種迄今為止未被發現的粒子,它將有助於我們找到弦理論的線索。弦理論認為所有已知的力、粒子和相互作用都可以通過一個單一的框架聯繫起來,從而理解物理宇宙。
  •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 通過實踐證明:X射線探傷應用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先進的檢測手段為產品品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使現場檢測從外觀目視提升到了內部探傷微觀檢測,使我公司的產品品質進人新的階段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利用相干x射線衍射技術,科學家可以高精度地測量納米晶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應變。然而,進行這樣的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在表面上,從而使晶體變形,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活性。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
  • 科學家利用超高亮度X射線對細胞膜和細胞內的蛋白質進行3-D成像
    超高亮度x射線顯示,在一個與鉺一起培養的表達鑭系元素結合標記的大腸桿菌細胞中,鉺(黃色)和鋅(紅色)的濃度。他們的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上,使研究人員能夠識別蛋白質在單個細胞內的精確位置,從而達到細胞膜和最小的亞細胞器的解析度。通訊作者說:「在結構生物學界,科學家們使用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等技術來了解蛋白質的精確結構並推斷其功能,但我們不了解它們在細胞中的功能。」
  • 利用自由電子雷射對液態碳進行表徵
    這不,研究人員採用自由電子雷射器不僅實現了液碳的樣品製備,可以實現對液態的碳進行表徵,這對完碳善相圖非常有意義。 從常見的煙塵到珍稀的鑽石,碳以多種方式為大家所熟悉,但大家對碳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因為對碳的一瞥,可以說,很少有人對碳的液態有所了解。
  • GPS和北鬥都沒有這個導航精準!未來可能會使用它完成導航任務
    說到導航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日常使用的GPS和北鬥都是導航系統,但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未來會使用什麼進行導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導航這個話題!幾個世紀以來,當太空探險者考慮去月球等目的地探索時,GPS和北鬥一直在為探索者安全引導。
  • 科學家利用超級計算技術實現更高解析度X射線成像
    但是隨著下一代X射線技術的出現,更亮的光束即將出現,這意味著可以對更厚的樣本進行成像。樣本越厚,最終的圖像重建就越有可能遇到焦點與解析度的問題。雅各布森領導的研究人員團隊是最早在APS升級等項目之前解決X射線成像挑戰的研究人員之一,該項目將使APS的X射線束的亮度提高多達500倍。APS升級已經在進行中,它將使這些改進取得進展,這些改進可能導致電池壽命更長,引擎部件更耐用,計算機效率更高。
  • 科學家設計新型X射線顯微鏡 利用量子糾纏對分子進行「幽靈成像...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奇怪的新型X射線顯微鏡,它利用量子物理學的奇特世界,對生物分子進行高解析度的「幽靈成像
  • 科學家設計新型X射線顯微鏡 利用量子糾纏對分子進行「幽靈成像」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奇怪的新型X射線顯微鏡,它利用量子物理學的奇特世界,對生物分子進行高解析度的「幽靈成像」,但輻射劑量較低。X射線顯微鏡是對樣品進行高解析度成像的有用工具,但其中涉及的輻射會損害敏感樣品,如病毒、細菌和一些細胞。降低輻射劑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但不幸的是,這也降低了圖像的解析度。現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已經找到了一種以較低輻射劑量保持較高解析度的方法--他們要做的就是利用量子物理學的奇特之處,這些奇特之處讓愛因斯坦等人摸不著頭腦。
  • 利用自由電子雷射對液態碳進行表徵
    的纖維衍射來自 FERMI研究機構的研究人會員利用飛秒泵浦的探測系統,利用泵浦雷射和非晶碳樣品來沉積高能載荷,在探測雷射的自由電子脈衝僅僅只有幾百飛秒時間內,測量樣品的X射線吸收光譜的。這是因為此時,幾乎沒有時間通過聲子來進行 熱化。因此,立即由於改變的鍵能造成的靜電位變化,遵循從平面到成串的調整原子排列 。以前從來沒有觀察到如此快的超快躍遷。該實驗同時通過一系列的第一原理計算來進行系統動力學的模擬。他們發現模擬結果和實驗結果比較吻合,這是非常罕見的。尤其是這對這一類實驗,非常吻合是非常少見的。
  • 利用循環的X射線,實現產生高質量的雷射脈衝
    自1960年西奧多·邁曼創造出世界上第一臺紅外雷射器以來,物理學家們一直夢想產生能夠探測超短和超快尺度微小原子和分子的X射線雷射脈衝。這一夢想終於在2009年實現,當時世界上第一臺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XFEL),在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產生了第一束這樣的光,LCLS和其他XFEL在其正常工作模式下的一個限制。
  • 當LIGA技術與光柵法X射線 相襯成像相遇
    >x射線掩模製作(Mask):首先用電子束或雷射對薄光刻膠進行初次曝光,製成初級掩膜,然後經過顯影、電鍍等工藝步驟製成初級微結構掩膜板(此掩膜板本質上已經是一個高度較低的微結構)。):藉助上述的初級微結構掩膜板,在厚光刻膠上用X射線進行曝光,然後經過顯影、電鍍等工藝步驟製成中級微結構掩膜板。
  • 天空中的條形碼:新增12000條x射線光譜線目錄!
    天空中的x射線源放射出「條形碼」,能揭示了它們的特性。這些條形碼由源頻譜內的窄峰和窄谷組成。衛星XMM-Newton上的RGS儀器就是用來尋找這些光譜線。天文學家Junjie Mao和所在SRON和ESA同事現在已經創建了一個包含12000條x射線線的目錄,天文學家可以用它在恆星群中進行大規模的研究調查,其研究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上。歐洲航天局xmm -牛頓衛星已經運行了近20年,目前仍在對所有可能的x射線源進行連續測量。每天都有新的科學論文發表。
  • 科學(普)有道:X射線
    x輻射波長為0.01至10納米,或頻率為3×1016 Hz至3×1019 Hz。這使得x射線的波長介於紫外線和伽馬射線之間。x射線和伽瑪射線的區別可以根據波長或輻射源來區分。有時x射線被認為是由電子發出的輻射,而伽馬輻射是由原子核發出的。德國科學家威廉·倫琴是第一個研究x射線的人(1895年),儘管他不是第一個觀察x射線的人。
  • 國內首個X射線高壓衍射實驗室解決方案驗證實驗成功完成
    、探測器以及實驗技術等方面的苛刻要求,基於dac的x射線高壓衍射實驗只能在同步輻射實現。不能在實驗室進行基於dac的x射線高壓衍射實驗,一直是廣大高壓科研群高壓衍射實驗室體的一大痛點。為早日實現實驗室靜態、動態x射線高壓衍射解決方案貢獻自己的力量。
  • 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2020年9月14日哈弗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Wei-Chung Allen Lee研究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開發出一種新的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XNH)技術,在亞細胞結構水平上實現快速、大體積結構成像,加速繪製大腦神經環路圖譜。
  • 通過操縱機器人對大型零件進行X射線檢查
    採用dual robotiX技術的NSI X7000 X射線系統 RobotiX運動程序通過NSI的efXDR採集軟體創建。 簡潔的界面還允許操作員在任意給定點使用六自由度運動對大型部件進行x射線檢查。結果 -- 圖像精確、夾具複雜度降低並且周轉時間加快。 Dual robotiX是一款附加設備,適用於NSI最大型標準系統X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