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果蝠病死率48%的尼帕病毒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0-12-05 澎湃新聞

1998年9月到1999年4月,僅僅半年期間,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出現了260多例流行病學異常的腦炎病人,死亡100多人,病死率高達48%,從這種急性腦炎康復的病人多數有一定的神經性後遺症。

人的感染來自於豬,剛開始人們不知道為什麼,撲殺了100多萬頭感染的豬。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是由一種新的病毒感染所致,這種病毒被命名為尼帕病毒(Nipah Virus)。

東南亞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被砍伐,無家可歸的一些果蝠落腳在養豬場,間接地傳給人類。

它是一種極度危險的病毒,在生物安全等級上屬於最危險的第四級病毒。[1][2]而為什麼會流行?為了生產棕櫚油、獲得木材和養牲口,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被砍伐,無家可歸的一些果蝠落腳在養豬場,從而把病毒傳染給農場裡的豬,繼而傳染給人類。 

於是人們逐漸知道了,棲息地的喪失可能導致病毒溢出(virus spillover),從而威脅人類的健康。

在象牙海岸的阿比讓城市上空飛行的果蝠。攝影/N. Bothma

尼帕病毒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毒(即可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病毒),也可以通過被汙染的食物傳播給人類,或者直接人傳人。尼帕病毒給感染者造成一系列病症,包括無症狀(亞臨床)感染,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和致命性腦炎等。尼帕病毒還可在豬等動物中導致嚴重疾病,給養殖者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雖然尼帕病毒只在亞洲導致過少數的已知疫情,但它可感染多種動物並在人群中造成嚴重疾病和死亡,使之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我們來看看尼帕病毒的一些事實:[3] 

人類中的尼帕病毒感染會導致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無症狀(亞臨床)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致命性腦炎等。

病例死亡率估計為40%至75%。根據當地流行病學監測和臨床管理能力,這一比率可能隨疫情而異。

尼帕病毒可以通過動物(如蝙蝠或豬)或者被汙染的食物傳播給人類,也可以直接人傳人。

狐蝠科的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

目前沒有可用於人類或動物的療法或疫苗。對人類的主要治療是支持性護理。

2018年對世衛組織研發藍圖重點疾病清單的年度審查表明,迫切需要加速尼帕病毒的研究和開發。

以往疫情

1999年,在馬來西亞的養豬場暴發的一次疫情中首次確認了尼帕病毒。自1999年以來,馬來西亞未再報告過新疫情。2001年,孟加拉國也確認了尼帕病毒,自那時以來該國幾乎每年都發生疫情。在印度東部也定期發現該疾病。

其它區域也可能存在尼帕病毒感染風險,因為有證據表明,在已知的天然宿主狐蝠屬蝙蝠以及柬埔寨、加納、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菲律賓和泰國等一些國家的其它若干蝙蝠種類中存在尼帕病毒。

傳播

在馬來西亞首次確認的疫情中(新加坡也受到影響),大多數人類感染是由於直接接觸病豬或其受汙染的組織而造成的。傳播途徑為無保護地接觸豬的分泌物或患病動物的組織。

在隨後的孟加拉國和印度的疫情中,發現食用被受感染果蝠的尿液或唾液汙染的水果或水果製品(例如生椰棗汁)是最可能的感染渠道。目前還沒有研究病毒在體液或包括水果在內的環境中的存留狀態問題。據報告,在尼帕病毒感染者的家人和照護人員中還發現了人際傳播。

 

2018年5月21日,一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悼念一名因照料尼帕病毒感染者而然並死去的護士

在孟加拉國和印度後來的疫情期間,尼帕病毒通過與人的分泌物和排洩物密切接觸而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2001年,在印度的西裡古裡,衛生保健機構內也報告存在病毒傳播,其中75%的病例發生在醫院工作人員或訪客中。2001年至2008年,孟加拉國報告的約半數病例系源自為感染者提供護理而導致的人際傳播。

體徵和症狀

人類感染包括無症狀感染,(輕微或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致命性腦炎。受感染者最初會出現發燒、頭痛、肌痛(肌肉疼痛)、嘔吐和喉嚨痛等症狀。隨後可能出現頭暈、嗜睡、意識混亂和表明急性腦炎的神經系統體徵。有些人還可能出現非典型肺炎和嚴重呼吸系統問題,包括急性呼吸窘迫。嚴重病例會發生腦炎和癲癇,進而在24至48小時內陷入昏迷狀態。

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症狀之間的間隔)在4-14天之間。但是,曾有過潛伏期長達45天的報告。

大多數急性腦炎倖存者可以完全康復,但曾有關於倖存者罹患長期神經系統疾病的報告。大約20%的患者留下神經系統後遺症,如癲癇症和人格改變等。少數人康復後,出現復發或罹患遲發性腦炎。病例死亡率估計為40%至75%。根據當地流行病學監測和臨床管理能力,這一比率可能隨疫情而異。

尼帕病毒對大腦的損害。來源:網絡

診斷和治療

尼帕病毒感染的最初體徵和症狀是非特異性的,剛出現時通常不會懷疑到是該病毒。這可能會妨礙做出準確的診斷,並給發現疫情和制定有效及時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及開展疫情應對活動帶來挑戰。

此外,臨床樣本的質量、數量、類型、收集時間以及從取樣到送至實驗室所需的時間都可能會影響實驗室結果的準確性。

尼帕病毒感染可在疾病的急性期和恢復期結合臨床病史得到診斷。主要檢測包括對體液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以及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進行的抗體檢測。

其它的檢測包括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和通過細胞培養分離病毒。

儘管尼帕病毒感染是世衛組織研發藍圖中的重點疾病,但目前沒有針對該疾病的藥物或疫苗。

天然宿主:果蝠

狐蝠科的果蝠,特別是狐蝠屬下的蝙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在果蝠身上沒有明顯疾病。據認為亨德拉尼帕病毒的地理分布與狐蝠屬的地理分布重疊。這一假設得到來自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泰國和東帝汶的證據的支持,這些證據表明狐蝠屬蝙蝠中存在亨德拉尼帕病毒感染。

據發現,非洲黃毛果蝠屬(果蝠科)的果蝠對尼帕和亨德拉病毒抗體呈陽性反應,表明在非洲果蝠科蝙蝠的地理分布範圍內可能存在這些病毒。

傳播途徑

家養動物中的尼帕病毒

1999年馬來西亞首次報告在豬和其它家養動物(如馬,山羊,綿羊,貓和狗)中暴發尼帕疫情。

該病毒在豬中具有高度傳染性。豬在潛伏期(持續4至14天)內有傳染力。

受感染的豬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急性發熱,呼吸困難和神經系統症狀,如顫抖,抽搐和肌肉痙攣。一般來說,除豬仔外,死亡率很低。這些症狀與豬的其它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沒有顯著不同。如果豬還伴有異常的沙啞咳嗽或如果出現人類腦炎病例,則應懷疑感染尼帕病毒。

怎樣預防、控制豬的尼帕病毒?

目前,沒有針對尼帕病毒的疫苗。根據1999年養豬場暴發尼帕病毒疫情獲得的經驗,(使用合適的清潔劑)對養豬場進行常規徹底的清潔和消毒可有效預防感染。

如果懷疑有疫情,應立即將動物養殖場所隔離。可能有必要宰殺受感染的動物並密切監督埋葬或焚燒屍體,以減少向人類傳播的風險。限制或禁止動物從受感染的農場移動到其它地區可以減少疾病的傳播。

由於尼帕病毒疫情涉及豬和/或果蝠,因此建立動物健康/野生動物監測系統並採用「一體化衛生」方法來發現尼帕病例至關重要,可為獸醫和人類公共衛生部門提供預警。

降低人類感染的風險

在尚無疫苗的情況下,減少或預防人類感染的唯一方法是提高對風險因素的認識,並教育人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減少接觸尼帕病毒。

公共衛生教育信息應該注重以下內容:

降低蝙蝠向人類傳播的風險:防止傳播的努力應首先著重減少蝙蝠與椰棗樹樹汁和其它新鮮食品的接觸。使用保護性覆蓋物(例如竹子編的裙狀物)防止蝙蝠靠近汁液採集點,可能會有所幫助。採集的新鮮椰棗汁應當煮沸,果實應該在食用前徹底清洗並去皮。應將帶有蝙蝠啃咬痕跡的水果扔掉。

減少動物向人傳播的風險:在處理患病的動物或其組織時,以及在屠宰和剔除過程中應穿戴手套和其它防護服。儘可能避免與受感染的豬接觸。在流行地區,建立新養豬場時應考慮到該地區是否存在果蝠,一般而言, 在可行的情況下應保護豬飼料和豬棚,以防蝙蝠。

降低人際傳播風險:應避免與尼帕病毒感染者進行無保護的密切身體接觸。在照顧或探望病人之後應常規洗手。

在醫療機構中控制感染

護理疑似或確診的尼帕病毒感染者或處理其樣本的衛生保健人員,應始終堅持實施標準的感染控制預防措施。由於已經有關於人際傳播(尤其是醫院內傳播)的報告,因此,除標準預防措施外,還應採取防止接觸和飛沫傳播的措施。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採取空氣預防措施。

從疑似感染尼帕病毒的人和動物身上採集的樣本,應由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在裝備得當的實驗室中進行處理。

2018年5月,這種致命病毒奪去了一名61歲的男子的生命。圖源:PTI

重新思考環境健康與人類健康的問題

2020年4月8日,一份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的數據分析顯示,當人類活動(如濫砍濫伐、土地開發)等導致野生動物棲息地遭到破壞,甚至威脅到其生命時,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風險最高。[4] 

蝙蝠是名副其實的「毒王」,但是自身並不發病。實際上,超過70%的人類傳染病來自動物,大約有170萬種人類尚未發現的病毒存在野生動物身上。以尼帕病毒野生動物在生態系統中與細菌和病毒互為食品,互為依託,互為棲息地。它們在遷徙和移動過程中會攜帶大量細菌和病毒,但都可以和平共處。可是,這些病毒可能對人類是致命的。

許多科研人員正在研究下一個可能從動物傳到人類身上的疾病。而目前現有的檢疫、檢驗體系,只是針對已知的病菌進行的。而野生動物身上還藏著巨量的未知病毒。[5] 並且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異。可能一次基因變異就可能出現適合人類傳播的病毒,這是不可控的。

因此,保護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劃定讓人類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邊界,不要過分向自然索取,其實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1] 陳繼明, 王志亮, 趙永剛, et al. Risks of Nipah Virus Disease in China andPreliminary Analysis of Its Control Measures%我國尼帕病毒病風險與防控措施初步分析[J]. 中國動物檢疫, 2005, 022(001):42-44.

[2] 維基詞條:帕尼病毒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Henipavirus

[3]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4]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今年4月8日刊出的:

Global shifts in mammalian population trends reveal key predictors of virus spillover risk,DOI:10.1098/rspb.2019.2736

[5] 周晉峰.維護「生命共同體」從嚴格保護野生動物開始[J].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0(03):34-37.

原標題《來自果蝠病死率48%的尼帕病毒離我們還有多遠?》

相關焦點

  • 尼帕病毒問答-中英文
    尼帕病毒是在哪裡發現的?1999年,尼帕病毒首次發現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大規模疫情暴發。 2001年印度西孟加拉邦和2004年孟加拉國也暴發了較大規模的疫情。2018年,印度喀拉拉邦再次暴發了疫情,目前疫情仍在持續中。
  • 野生動物們到底有哪些病毒?
    雖然尼帕病毒只導致少數疫情,但它可感染多種動物並在人群中導致嚴重疾病和死亡。狐蝠科的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2004年10月起,馬爾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發,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過300人病發身亡。具有高度傳染能力,而且是致命的疾病。本病傳染性強,病死率高。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馬爾堡病毒為伊波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200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非洲安哥拉,252個已知病例中有227人死亡,這是包括2013-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暴發在內的所有大型病毒暴發的最高病死率,病死率高達90%。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染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安哥拉病毒株似乎比所有其他馬爾堡病毒毒株具有更強的毒性。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病死率高達90%,伊波拉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病毒?
    ,病死率高達90%。在更早以前伊波拉病毒引起的中非暴發中,病死率達80%-90%。導致剛果(金)第10輪伊波拉疫情和2014-2016年西非疫情的病毒屬於薩伊型伊波拉病毒。關於伊波拉病毒的來源,目前尚不得知,但從現有證據來看,果蝠(狐蝠科)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一個宿主。傳播途徑該病毒主要是接觸傳播。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馬爾堡病毒為伊波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此項研究表明埃及果蝠是馬爾堡病毒的天然宿主。200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非洲安哥拉,252個已知病例中有227人死亡,這是包括2013-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暴發在內的所有大型病毒暴發的最高病死率,病死率高達90%。 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染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安哥拉病毒株似乎比所有其他馬爾堡病毒毒株具有更強的毒性。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果蝠,以水果為食,是最大的蝙蝠,有些種類翼幅長達2米,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也有分布。由於體型較大,缺乏食物的非洲人也經常吃果蝠,也有人養果蝠當寵物。馬爾堡病毒(MARV)可引起馬爾堡出血熱(MVD),最先在德國馬爾堡發現,因此而得名,它又被稱為伊波拉病毒的姊妹,同屬絲狀病毒。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新冠病死率到底有多高?我們都估計錯了!
    這正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如果現在比較全球病死率排名前十位和後十位國家的數據,會發現差距非常大。 因此,郵輪的群聚感染事件能幫助我們窺探關於新冠病毒的一些重要問題——傳染性、病死率,以及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 2020年2月7日至23日,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COVID-19病例群,發生在日本橫濱港被隔離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
  • 全球首例動物感染,美國黑猩猩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它怎麼得的?
    筆者:扶蘇曾經有科學家表示,人類進化的歷史就是一部與病毒的抗爭史。幸運的是,在過去幾百萬年的時間裡,病毒並沒有擊垮人類,反而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斷強化。到了現代社會,也推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和醫療科學的進步。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新冠病毒,仍沒有停止腳步,甚至在某些地區已經出現了變異。
  • 概念陷阱:病死率、R0和群體免疫
    本文就來談談,科學家們估算病死率(也稱致死率)、R0和群體免疫這三個測量值的難度和誤差。 病死率 首先來看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我認為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Case fatality ratio。
  • 生死時速:肺炎「救命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原標題:生死時速:肺炎「救命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截至2月4日24時,全國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3887例,新增死亡病例65例。全國累計確診24324例,累計死亡490例。新增出院262例,累計已治癒出院892例,現有疑似病例23260例。
  • 新冠病死率在急劇下降:是病毒「改邪歸正」了嗎?
    那就是感染者尤其是住院病人的病死率,正在出現急劇的下降。這一變化在全球範圍都如此。甚至在高危的年老人群和存在基礎疾病的人群中,也非常明顯。最近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發表的臨床文章就指出,3月份至8月份期間,該機構研究的近5千名新冠住院病人的病死率
  • 果蝠, 吃水果的蝙蝠伊波拉病毒宿主
    我們一般看到的蝙蝠都只有老鼠那麼大,世界上最大的巨型蝙蝠是馬來大狐蝠,它們翼展可以接近2米,比人類還大。巨型蝙蝠的巨大體型使它們的麻煩不斷,人類的非法獵殺讓它們的數量銳減。  馬來大狐蝠    蝙蝠往往象徵著神秘以及詭異,我們常見的蝙蝠都只是手掌大小,《鬼吹燈》中的豬臉大蝙蝠卻是半人大小的巨型蝙蝠,而且窮兇極惡,嗜血成性,讓人為之膽顫。
  • 蝙蝠究竟能傳播什麼病毒?
    作者 | 五次方 之前談到了錘頭果蝠能傳播伊波拉病毒,實際上不太準確。早期人們曾認為錘頭果蝠是傳播伊波拉病毒的元兇,但最近的研究未能在其體內檢出伊波拉病毒的RNA。科學就是這麼慫,有一分證據就只敢說一分話,此事只能暫時存疑。
  • 棲息在人類居住領地內的蝙蝠,是如何將病毒傳播給人類的?|科學
    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果蝠主要食物是水果,它攜帶的病毒也不是吃素的。果蝠每年孕育兩次後代,身體體內血液裡以及體外毛髮裡面寫著帶大量的傳播性病毒。果蝠同樣喜歡群居生活,而且棲息在人類種植的水果園附近。科學家在加納捕捉活的蝙蝠採取血液標本,通過研究發現了SARS傳染病病毒。通過對孟加拉蝙蝠的血液樣本檢測,發現了2004年在孟加拉果傳播的尼帕流感病毒。通過捕捉活的錘頭果蝠採取血液標本,通過研究發現果蝠身上攜帶著像伊波拉這樣的超級傳染病病毒。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品種蝙蝠抽血化驗,分離出各個地區曾經爆發過的傳染病病毒,病毒種類多大80多種。
  • 我們離人造「超級病毒」還有多遠
    這至少說明,「人造病毒」一說不僅僅是《生化危機》看多了的庸眾拍腦袋想出來的,不少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人士也在試圖論證它。 讓我們嚴肅認真地討論一下這種可能性。 「造病毒」不難,真的 生物技術眾多領域的發展速度都超過了摩爾定律。
  • 外媒:新冠疫苗技術可用於其他病毒的疫苗研製
    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導據埃菲社紐約1月11日報導,生物技術企業莫德納公司1月11日宣布,正在使用信使RNA技術,即該公司用於新冠病毒疫苗的技術,開發用於流感病毒、愛滋病毒和尼帕病毒的新疫苗。莫德納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希望在2021年開啟流感病毒和愛滋病毒疫苗的臨床試驗。
  • 高致死率的超級病毒來了!美科學家向全球發出預警,人類或迎來「滅頂之災」!
    如今,新冠疫情還在肆虐,全球感染人數已近1億,這場疫情究竟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病毒給人類所帶來的挑戰遠遠未結束。然而,更糟糕的是,新冠未除,一種更為可怕的尼帕病毒又來了....
  • 京杭招募愛滋病疫苗志願者,愛滋病疫苗離我們還有多遠?
    距離愛滋病疫苗上市究竟還有多遠?許多人為這個好消息雀躍,似乎離攻克愛滋難題已經不遠。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並不是第一個HIV疫苗試驗。HIV疫苗的研究在近35年從未停歇,進入二期,甚至是三期臨床試驗的愛滋病疫苗並不少見。早在1984年,當時的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部長赫克勒·瑪格麗特·瑪麗就大膽預言愛滋疫苗「將在兩年內準備好進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