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星際列車還有多遠?規劃30年代完成 每張票5000美元

2020-12-09 騰訊網

研究團隊規劃,第一代星際列車主要運送衛星等貨物,將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完成。第二代系統管道的長度為1000~1500公裡,出口高度22公裡,每年運送一百萬名太空遊客,每張船票只需5000美元,計劃於本世紀三十年代建造完成。

2013年,在「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號召下,超級高鐵的概念(一種在真空管道中運行的交通工具)廣為人知,近幾年迅速成為許多國家科研和社會討論的熱點。但其實,類似的設想早在兩百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本文將對真空管道運輸的演進歷史進行簡要梳理,一窺超級高鐵的前世與今生。

一、壓力差即動力

真空技術的發端,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就是1643年的託裡拆利實驗:在密封的長管中注滿水銀並倒置在水銀槽裡即可發現,大氣與真空之間的壓力差,能夠頂起760毫米水銀柱。而真空技術應用的第一個案例,則是1654年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將兩個半球合成為直徑119釐米的球體,並用真空泵抽空內部氣體,之後在兩側各用8匹馬都無法拉開。

馬德堡半球實驗

可以說,這兩個著名的實驗都利用了大氣與真空[1]之間有巨大壓力差的原理,同時也是這種壓力差能夠產生機械作用力的證明。後人也從中得到了輸運物品的啟發。

1799年,一位名叫喬治·梅德赫斯特的英國機械工程師和發明家,申請了一項通過壓縮空氣獲取動力的風機泵專利。次年,他又申請了利用壓縮空氣驅動汽車的「風驅」發動機專利,與此同時,他提出風驅汽車服務計劃,並建議在行車路線上設置泵站為其持續補充動力,可以理解為類似於電動汽車和充電樁之間的關係。

大氣鐵路

基於此前的構想,梅德赫斯特於1810年提出真空郵遞線的設想,並認為這種利用氣壓差在管道中傳送信件和貨品的方法,比郵遞員挨家挨戶運送要更加快捷、高效。進一步地,他開始想像用規模更大的管道運輸列車的可能性。

1812年,他首次發表了一篇關於大氣鐵路的理論計算文章,論證了在鐵軌上方架設直徑數米的管道,通過氣壓差來快速運送貨物和乘客的可行性、效果和優勢。

此外,他還構想了另一種大氣鐵路的形式,即在鐵軌下方鋪設一根長管,管道內有器件與列車相連,器件在氣壓差的驅動下運動,從而帶動列車行進,列車的動力源不是車頭,而是車體下方的管道。

在他去世前不久的1827年9月,出版了著作《新型內陸運輸系統》,對氣動推進推崇備至,認為這種方式即使沒有馬匹或其他動物提供動力,也能達到96公裡的時速。

大氣鐵路利用氣壓使車體沿軌道前進,而非用車頭作為動力。

然而,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大氣鐵路並沒有成功實施,這一設想也就逐漸被束之高閣。

直到2018年,一位89歲的美國工程師馬克斯·施力格把它變成現實:他在自家的葡萄園裡架設了一條軌道,鐵軌之間有一根直徑30釐米的聚氯乙烯管,管道外連一臺泵,用以抽出管中的空氣或將空氣注入管中。在氣壓差的作用下,管道內的「推力車」便帶動與之通過磁鐵相連的列車行駛起來。

這套只有標準鐵路系統六分之一大小的模型運行結果表明,它能夠輕易克服傳統列車無法逾越的陡峭坡度,而且運行噪音更小,不需要高架輸電線路,泵也能用可再生能源驅動。

馬克斯·施力格的大氣鐵路

二、從舊理論到科幻到新理論

在梅德赫斯特去世後的一個多世紀裡,真空管道運輸的理論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和完善。而且,此種運輸方式在剛剛興起的科幻文學中也大放異彩。那些作品中的設想看似超前,但其實從時間線上看,要滯後於科學家的理論研究,都有各自的理論原型。

1888年,儒勒·凡爾納的兒子米歇爾·凡爾納受大氣鐵路的啟發,發表了超短篇小說《未來快車》。小說中設想了一種鋪設在大西洋海底的鋼鐵管道,長度超過4800公裡,直徑約1.5米,重量超過1300萬噸,將歐洲和北美連接起來。管道被三層鐵網包裹,外表面塗滿樹脂,以使其免受海水活動的侵害。在強大的氣流吹動下,管道內列車的時速高達1800公裡,從波士頓出發,兩小時四十分鐘內就能抵達利物浦。

這種系統的優點顯而易見:管道的內表面經過精細拋光,有抑制乘客緊張不安情緒的作用;根據季節的不同,氣流可以調節、均衡管道內的溫度;拋開重力和損耗等問題,該系統的建造和運營費用低廉,所以票價也難以置信地低。

藝術家A. J. Johnson為《未來快車》繪製的插圖

不過,大氣鐵路需克服空氣阻力,以及車輪與鐵軌間的摩擦力,理論速度天花板較低。另外,即便車輛能夠達到很高的速度,那時的氣動噪聲和氣動振動也會變得很大,能量消耗也隨之大幅提高。因此,隨著科學的發展,理論研究逐漸朝著擺脫摩擦力和空氣阻力的方向前進。

1904年,現代火箭技術之父羅伯特·H.戈達德提出vactrain的設想,這是首個現代意義上的真空管道運輸系統。其時,他還是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的大一新生。他設想列車在保持真空狀態的管道中滑動,為了通過非磁性手段使列車加速、減速,以及防止摩擦,需要在相對可移動部件,比如車輪與車軌之間施加流體壓力,方法是用噴嘴噴出高壓高溫液體,液體被噴出後立刻就會變成高壓蒸汽,從而使車體懸浮於軌道上。實質上,列車可以看成是在一層高壓液膜上行駛。

1906年,戈達德在短篇小說《高速往返》中完善了這一設想。三年後,《科學美國人》以《快速交通的極限》為題發表了該作品的概述。

戈達德Vactrain專利中的示意圖

戈達德的設想可以說是大氣鐵路向超級高鐵的過渡。與大氣鐵路相比,vactrain的管道處於真空狀態,列車不再利用氣壓差提供動力,並且首次考慮到降低空氣阻力,杜絕列車與軌道間產生摩擦。與超級高鐵相比,vactrain的形式已經與之非常接近,只不過在使列車懸浮和行進的手段方面,絕大多數超級高鐵方案均採用磁懸浮技術,vactrain利用的是高壓氣體。

1955年,波蘭科幻大師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出版了《麥哲倫星雲》。這部小說以32世紀的共產主義烏託邦為背景,人類已經完成整個太陽系的殖民,正在嘗試星際旅行。在小說中,萊姆描寫了一種名為「Organowiec」的洲際真空列車,這種列車在透明的真空管道中能夠以超過1666公裡的時速行駛。這顯然受到了vactrain的影響。

1962年,美國科幻作家麥克·雷諾茲發表在《類比》上的短篇《僱傭兵》,更是將真空管道運輸提到至關重要的位置。在小說中,和平已經實現,為防止出現世界毀滅的可能,政府規定戰鬥僅能使用20世紀以前設計的武器,並且,所有的戰鬥都會進行電視轉播以娛樂大眾。各大公司利用僱傭兵部隊解決商業糾紛。在運輸行業,大陸氣墊船公司處於壟斷地位。而新近興起的真空管道運輸公司則能大幅降低運輸成本,並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服務,從而打破壟斷,但首先,它不得不與前者進行戰爭。

當然,不僅是武器,就連小說中的交通工具也都是20世紀之前就存在的設想。氣墊船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716年,瑞典科學家伊曼紐爾·斯維登伯格在研究交通工具表面效應時提到的「懸浮」一詞。到了19世紀初,有人認識到將壓縮空氣打入船底,可以減少航行阻力,提高航速。真空管道運輸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810年梅德赫斯特的真空郵遞線構想。因此,無論是小說中,還是在真實的歷史上,真空管道運輸的確都比氣墊船更新一些。

如果說以前的研究主要限於理論計算方面,那麼到20世紀70年代,真空管道運輸的擁躉羅伯特·M.薩爾特則開始考慮實際的運營問題。其時,他設想了一種位於地下數百米的堅固巖層中的真空管道系統「Planetran」,貫穿美國東北部的各大都市,並在8個州設立9座車站。

當時,日本新幹線已經運營了近10年,磁懸浮列車的研究也正在世界各國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技術終歸不甚成熟。所以,他並未將磁懸浮技術應用於自己的設想,而是提議使用鋼鐵輪胎。列車利用電磁力加速,減速則依靠擠壓前方稀薄的空氣,以及相鄰管道內列車的加速來實現。它可以看做大氣鐵路與vactrain的融合版本。

該系統最值得稱道的,當屬其驚人的節能能力。作為「高能量守恆系統」,列車在減速時,會將大部分能量返回系統,以供相鄰管道內的車輛加速時使用。此外,普通列車行駛過程中,空氣阻力所佔總阻力的比例超過70%,而真空管道內腔的空氣阻力則會極大地降低,能耗自然隨之降低,使得每位乘客消耗的能源成本還不足1美元,而且整段路程的平均時速能達到4800公裡,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只需21分鐘。

薩爾特認為,這套系統將有助於減少飛機和地面交通工具對大氣造成的破壞,有巨大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因此,他稱Planetran是美國「合乎邏輯的下一步計劃」。然而其建造成本預計高達1萬億美元,所以該計劃並未被政府採納。

三、超級高鐵應時而生

隨著磁懸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真空管道列車的倡導者們也意識到,這可能是其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1991年11月,傑拉德·K.奧尼爾提交了一項專利申請,提出「磁飛行」的設想:位於管道內的列車是在單軌上行駛,而非傳統的兩條鐵軌。在軌道上裝有永磁體,裝配可變磁體的列車在電磁力的作用下懸浮於軌道上。他推算,如果將空氣從管道內抽出,那麼列車的時速就能達到4000公裡。

時間進入21世紀,獲得真空的技術已經成熟,高速磁懸浮列車也先後在中國上海、日本山梨等地投入使用。看起來,超級高鐵萬事俱備了。2013年,有感於北加州高速鐵路工程緩慢,特斯拉及SpaceX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公布了長達57頁的白皮書,提出在洛杉磯與舊金山之間修建560公裡超級高鐵(hyperloop)的想法。在這套系統中,運輸艙在真空管道內以1220公裡的時速運行,使艙體懸浮的能量來自太陽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有趣的是,馬斯克設想的是類似於戈達德提出的氣動懸浮方式。可以看出,超級高鐵幾乎完全脫胎於以前科學家的理論構想。

此後,又有多家公司和科研機構相繼進入超級高鐵的研發陣營當中,其中就包括中國航天科工、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交通大學、西京學院等國內機構。不過,它們均採用磁懸浮的方式。在大家最關心的最高時速上,有的機構也給出了6500公裡的數據。至於能否達到,現在尚屬未知。

誠然,超級高鐵看似非常貼近人類當前的科技水平,但實際上仍有許多關鍵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超高速運行條件下的車軌作用:高速列車車軌的作用機理是車輛系統動力學的核心,但目前高溫超導磁懸浮車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準靜態或低速範圍,實驗數據難以支撐更高速度(超過600公裡/小時)下磁懸浮車懸浮與導向穩定性的研究。

空氣動力學問題:真空管道內稀薄空氣產生的氣動阻力,是列車運行的主要阻力。對於此種低壓高速氣流,現有的仿真很難準確模擬。

管道可靠密封與高效抽真空問題:一方面,保持直徑數米、長度上百公裡的管道內長時間的真空度[2],對管道的結構和密封性要求極高。另一方面,快速抽除如此大空間內的空氣,並且精準維持其中的真空度,對真空設備也提出更高挑戰。

散熱問題:在低氣壓環境下,地面上起重要作用的對流傳熱方式幾乎不起作用,傳導和輻射將成為主要散熱方式。研究低氣壓下列車表面的升溫特性以及電氣設備的散熱機理,保證系統內的熱平衡,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封閉管道內的通信與救援問題:首先,真空環境下的無線電信號傳播尚待研究。其次,管道內為真空狀態,且密封效果好,不易被外界破壞,如果出現突發事故,如何快速救援,也是一個值得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正是因為以上及更多未被提及的問題,超級高鐵還停留在模型試驗階段,遠未達到載人測試的地步。好在理論上完全可行,再加上全世界攻關的科學家較之以前也更多,所以成為現實還是有希望的。

四、飛向太空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真空管道列車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也曾暢想用這種手段加速飛行器的可能。因為傳統火箭如果增大載荷,就要將體積造得更大,也要塞進更多的化學推進劑。而真空管道運輸不僅速度快,還節約能源,倘若用來加速飛行器,那麼飛行器的體積就可以更小,或是載荷得以提高。

2001年,六十年代超導磁懸浮(現代磁懸浮列車的基礎技術)的發明者之一、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研究員詹姆斯·鮑威爾,提出了野心勃勃的星際列車(StarTram)計劃,即磁懸浮太空發射系統。

顧名思義,該系統需將磁懸浮太空船置入一條伸向天空的彎曲的真空管道內。第一代系統的管道長度130公裡,出口高度3~7公裡。最佳地點是智利的安第斯山脈或新墨西哥州南部的白沙飛彈靶場。加速後,太空船能以14300~31500公裡的時速衝出管道,逃離地球大氣層。這已經非常接近第二宇宙速度。

星際列車每隔1小時發射一次,每次發射可攜帶超過70噸重的貨物。從每公斤發射成本來說,該系統僅需20~50美元。要知道,就連SpaceX也只敢說從原來的4600~20000美元降至1400美元。從建設費用上來說,第一代系統需要200~400億美元,遠低於太空梭30年周期中花掉的1960億美元,與美國2018年的6430億美元軍費開支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研究團隊規劃,第一代星際列車主要運送衛星等貨物,將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完成。第二代系統管道的長度為1000~1500公裡,出口高度22公裡,每年運送一百萬名太空遊客,每張船票只需5000美元,計劃於本世紀三十年代建造完成。

當然,星際列車不僅要面臨超級高鐵既有的問題,還增加了很多難度超大的工程難題,比如,管道的架設、飛行器在管道中的懸浮控制,等等。不過,星際列車甫一提出,就得到了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在可行性方面的驗證,目前也有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模型試驗。如果星際列車能夠成真,它或許能將人類帶入一個全新的航天時代。

[1]人類的技術手段無法獲得絕對真空。學術界定義的真空是一個相對狀態,比大氣壓低即可稱為真空,涵蓋了從一個大氣壓(約10^5Pa)到虛無的絕對真空(0Pa)之間的寬廣範圍。

[2] 對氣體稀薄程度的量度。

本文首發於《科幻世界》雜誌2020年第2期,原文標題《從地底到太空——真空管道運輸演進史》

相關焦點

  •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 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原標題:「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 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太空旅行的商業化時代或將開啟。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美國宇航局就曾宣布,準備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向火星運送第一批人類。而火星移民這個議題,也早早就提上日程,並時不時因為各種專業人士拋出的新腦洞一次次引起熱議。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新民周刊: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
    當異常天氣頻繁光臨地球,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地球的800萬種死法每年,至少在好萊塢的攝影棚裡,地球總是要面臨一次毀滅的。至於毀滅的原因麼,每次都不同——冬雷震震、夏雨雪、核試驗、龍捲風、巨浪、洪水、大霧、病毒、隕石撞地球、山崩地裂、變異物種、不明外星生物……總之,地球有800萬種死法。影評人木衛二把好萊塢災難片統稱為「美式災難全家桶快餐」。
  • 離全面零碳還有多遠?人大代表:2050年或實現零碳目標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離全面零碳還有多遠?人大代表們這樣說我國關於碳排放的減排規劃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多位兩會代表表示,對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佔比50%以上感到樂觀,其中更有代表展望2050年我國可以實現零碳目標。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融合能源並不是科幻電影裡面才存在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太陽就是核融合能源的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而我們人類需要的是,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或許這將為人類帶來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
  • 氧氣現身河外星系 外星生命離我們還有多遠
    氧氣現身河外星系 外星生命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0-03-02 14:15:04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天文學家解釋到,星際間缺乏氧氣是由於氧原子和水分子凍結在塵埃顆粒上,致使氧氣被「鎖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探測到氧氣的可能。天文學家表示,在孕育恆星的搖籃中,新生恆星的衝擊可以讓塵埃中的水冰撕裂,進而釋放氧原子並最終形成氧分子。此前,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內的獵戶座星雲和蛇夫座星雲都探測到過氧氣。
  • 《星際穿越》裡的蟲洞離我們還有多遠?
    如果你是科幻電影迷,那麼你一定看過《星際穿越》這部電影,在影片中一隊探險家對蟲洞有了新的發現,決定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一場超越人類對太空旅行極限的星際航行大冒險。這部電影不僅在2015年獲得了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獎,也讓人對一些科學知識名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 解放雙手離我們還有多遠?
    但無人駕駛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輔助駕駛系統的滲透率。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智能裝配較為齊全的傳統自主品牌陣營以及新勢力陣營裡面,哪怕在官方指導價僅為十萬的入門車型上,都可以看到全速域自適應巡航駕駛輔助系統的出現。
  • 科幻電影中能量護盾這種「黑科技」離我們還有多遠?當下能實現嗎
    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的全息影像,這就是一種半成品科技,離電影中的那種全息影像還很遠。還有一種則是能量護盾技術了,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講講這種「黑科技」離我們目前還有多遠。能量護盾那麼現在我們離這類武器還有多遠呢,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發這種防護罩,利用電能脈衝抵擋火箭、榴霰彈等炮彈的攻擊
  • 農業現代化離我們還有多遠?
    看看新的大型衛星載人實驗基地在全球首次完成,2018年內實現全國範圍航天控制和應用。我們將看到真正規模化的真空能源和空間環境保護空間。科學家們以前提到的採用人造衛星的「我們的衛星」不再是虛幻的新技術,這是真的。衛星技術的發展將帶來一些重要的深刻的變化。1.大規模和高密度的冷卻劑具有致命缺陷我們太陽系裡的所有行星都是冰冷的,因為它們都含有豐富的水,結冰時常常達到3700萬度以上。
  • 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據稱,目前已有一人預定了座位,票價可能為5500萬美元左右。無獨有偶,全球首家上市的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今年7月也公開了其商用宇宙飛船「太空船二號」的客艙設計。該飛船每次可搭載6名旅客進入太空,航程約90分鐘,飛行價格約為25萬美元。據悉,已有大約700人完成了預定。
  • 中國高鐵往事:離600公裡時速還有多遠?
    110年後,2019年12月30日,京張鐵路的「最新款」——京張高鐵全線通車。這一百年裡中國人完成的,不僅僅是35km/h到350km/h的那10倍的速度跨越,更是中國的鐵路發展與綜合國力的飛躍。如果說京張鐵路是一個起點,京張高鐵則代表了中國高鐵發展過程中,商用級別的最高水平,具有真正裡程碑似的意義。
  •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高強度、高頻率的人類活動使得現在大約100萬種動植物正處在滅絕邊緣,還有很多物種在尚未被人類發現時已經消失。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災難還有多遠?人類又能否扮演自己的超級英雄?
  • 我國送去月球的植物成功發芽,那麼人類離改造月球還有多遠!
    導語:我國送去月球的植物成功發芽,那麼人類離改造月球還有多遠!月球是我們最近的星球,它不僅是我們地球的衛星,同時對地球的的生態和地球軌跡也有相當大的關聯。可以說月球對我們現有的文明起到了無法代替的作用。月球同時也是我們對太空探索的基石,由於距離近我們可以通過對月球的探索來了解其他星球。進而對我們人類的星際移民做準備。
  • 生化人還離我們多遠?五大仿生技術推動進程
    很多人認為生化人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仿生科技早就已經走進我們的視野。下面筆者為大家介紹一些仿生前沿技術,讓大家看看生化人究竟離我們有多遠。3D列印骨頭2014年初,荷蘭一名患有罕見骨科疾病的女性患者,她有極為罕見的「頭骨增厚症」,不停生長的頭骨嚴重影響了它的生活。成功接受了3D列印頭骨移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人造頭骨的人類。
  • 鐵路也嘗試積分換票 需本人到車站完成激活、兌換車票有指定列車
    原標題:鐵路也嘗試積分換車票了 目前過程有點煩:兌換車票有指定列車,需本人到車站完成激活乘客在自助售票機上進行激活服務 晨報記者任國強王先生選擇了一列周末從上海虹橋開往南京的列車,在支付成功後又忙不迭地進入會員服務板塊,查詢積分顯示為零時,王先生忍不住嘀咕:「付了錢,怎麼會沒有分數?」  對此,鐵路相關部門表示,並非旅客買了票付了錢積分就會立即進入帳戶。根據相關規定,乘車積分必須在會員本人實際乘車到站後5日內自動進入帳戶。除了乘車積分之外,會員積分還會包括活動積分和升級積分,而不同積分的獲取方式也有所不同。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離我們還有多遠?
    來源:經濟日報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能源革命正在全球範圍內推進,清潔能源大範圍使用的時代到底離我們有多遠?還有哪些難題需要突破?最近火熱的氫能產業靠譜嗎?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鄭聲安指出,當前,以解決資源環境挑戰、從根本上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一輪全球能源轉型已經啟動,構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成為實現低碳能源轉型的關鍵。風光發電很快將告別補貼隨著風電、光伏行業即將迎來平價上網時代,可再生能源提質增效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
  • 外星人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然而,即使這100萬顆行星上的生命體都已進化為我們人類這樣高級的生命體,掌握著與其他星球進行通信的技術;如果這些星球均勻地分布在銀河系中,那麼從概率學上說,最近的行星離地球也有500光年。這就是說,以光的速度行進,從地球要走500年才能到達該行星。此外,其他星球上有智慧的生命體與人類在掌握高度發達技術的時間段上存在時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