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軍加快地面機器人的研發

2020-12-05 人民網

近日,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報道稱,美國陸軍重型地面機器人已進入全速生產階段。那麼,地面機器人為何贏得美軍的青睞?地面機器人在作戰中將扮演哪些角色?

從多種戰場得來的經驗

美國陸軍先後將部分先進地面機器人系統運用於阿富汗和敘利亞等戰場中,其在偵察引導、地面巡邏和運輸保障等作戰行動中作用突出,有效加快美軍的決策效率,提升了美軍的作戰能力。

分工明確,效率倍增。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美軍研發的多種地面機器人擔任不同任務。火力打擊方面,美軍主要有「利劍」及「魔爪」等機器人,可以對敵防禦工事進行火力打擊。偵察監視方面,美軍主要有「帕克伯特」機器人,可以24小時全天候和全地形執行情報偵察等任務。後勤運輸方面,美國有「奧德蒂斯」機器人,該機器人機動性能強,可以行走在山地之間進行戰場物資的運輸。這些機器人的運用,加強了美軍在戰場上的應對能力,讓美軍對進一步開發陸地機器人有了經驗。

人機融合,加快決策。依據美地面機器人在阿富汗和敘利亞進行的戰場評估,美軍將繼續在地面機器人上投入大量資金,提升機器人信息搜集和處理的智能化能力,改進地面機器人的自主性等系統,解決人機互動方面的一些潛在問題,以及提升地面機器人的戰場應用能力,加快端外人員的決策效率。

高度智能,應用廣泛。據悉,美軍將把人工智慧技術運用於重型地面機器人的研發上,推動裝備向智能化方向發展,著力開發自主性強、高度智能的重型多功能機器人。美軍還重點發展多用途性的武裝機器人,集偵察、決策和打擊等功能,使重型機器人能越來越多取代美軍士兵走上戰場。

地面機器人研發的過程

美陸軍計劃對其開展的地面機器人項目發布信息徵詢書,重點是建立一個機器人通用機體結構,這樣美陸軍可集中精力,研製更具競爭力、更先進的有效載荷、操作裝置和傳感器。

輕型機器人,主要用於偵察。美國陸軍規劃無人系統的發展思路指出,陸軍準備讓機器人組成無人車隊,進行戰術偵察以及作為步兵的支援力量。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表文章稱,如果無人偵察車輛可以在前沿陣地使用,以識別敵方威脅或探測其防禦力量,有人駕駛的坦克就可能在戰鬥中更為機動靈活。並且,在戰場上使用輕型機器人進行偵察將有效降低損傷,提升偵察效率。

中型機器人,小型自主戰車。美國陸軍發布了未來戰車的技術演示視頻,該視頻重點展示了如何通過尖端機器人技術來改變下一代戰車的作戰方式。在密西根州的最近一次測試展示中,來自美國陸軍地面車輛戰車中心等工程師們演示了下一代機器人戰車的全新技術,這項技術演示是美國陸軍下一代戰鬥車輛項目的第一階段工作。美國陸軍下一代戰車的負責人科裡·華萊士少校對該技術評價很高,他認為機器人戰車技術將會是美國陸軍「未來戰爭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的關鍵。」

重型機器人,強大火力打擊。美國FLIR公司負責無人地面系統的副總裁弗羅斯特表示,該公司與美國陸軍在重型地面機器人這個項目上取得裡程碑式的進展。目前,該項目已進入全速生產階段。美陸軍希望這種重型機器人將與士兵並肩作戰,加強人與無人系統作戰的相互配合。

機器人將緊貼美軍作戰

美軍聚焦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推動裝備多用途化發展。美軍加強裝備的智能化,重點發展排爆、運輸、和火力打擊等地面機器人,這些裝備將配合美軍作戰,提升作戰效率。

排爆機器人。美陸軍作戰支援和作戰服務保障項目執行辦公室的布萊恩·麥克維在美國防部的一次採訪中表示,美陸軍計劃部署地面無人系統:「通用機器人系統-單兵版」和「單兵便攜式機器人系統增量」等。這些系統滿足了美陸軍對中型「爆炸性軍械處理」機器人系統的需求,可用於拆除尚未爆炸的軍火,將取代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快速部署的數千個機器人系統。並且,地面機器人可攜帶性強,具備高機動性,將有效執行「除爆」任務。

運輸機器人。美陸軍推出關於「小隊(班)機動設備運輸」計劃,提升美軍運輸能力。2016年,美國陸軍協會年度會議上首次公開了泰坦地面無人車。泰坦地面無人車,長79英寸、寬83英寸、高40英寸,有效載荷託架區域為72英寸x48英寸,最大有效載荷能夠達到1500磅。泰坦地面無人車安裝有多個地面有效載荷系統,提升了該小車的靈活性。並且,隨行士兵可以通過埠控制無人車執行相關任務,加強了人對裝備的可操作性。

作戰機器人。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表消息稱,美國陸軍已經開始著手採購一種機器人裝甲車,用以取代他們服役年久的M-2「布萊德利」步戰車。這種可選載人戰鬥車輛有載人和無人兩種作戰模式,這使得指揮官可以部署它們去執行一些對士兵而言過於危險的任務。羅斯·科夫曼準將說:「機器人戰車將會降低有人戰車面臨的風險,未來會讓機器人戰車進行感知、射擊和偵察,並讓它們通過火力和路線偵察提供支援。」

美陸軍研發的地面機器人旨在提高軍隊徒步作戰力量的態勢感知能力,確保戰術部隊能自主感知威脅,提升美軍地面作戰能力。(何天玉、李明富)

(責編:黃子娟、陳羽)

相關焦點

  • 美陸軍開發出高效機器人訓練模型
    美國陸軍面向未來多域作戰概念研發了一種高效的地面機器人學習模型,該模型提出基於強化學習的策略,可有效減少當前訓練強化學習策略的不可預測性,使自主智能體能夠推理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戰場條件
  • 美陸軍加快技術攻關 將新建電子戰分隊
    負責美陸軍電子戰建設項目的美陸軍項目管理責任軍官丹尼爾·霍蘭德上校在書面回覆中告訴美國C4ISRNET網站,作為美陸軍新型部隊編成方案的最新版本,或者說部隊新編成的一部分,每個美陸軍的旅戰鬥隊都將配備一個電子戰排和一個獨立的信號情報網絡支持班。
  • 美陸軍多用途裝甲車GCV或計劃取代「布雷德利」
    2014年初,美國會研究服務部發表名為《陸軍多用途裝甲車(AMPV)——背景及國會研究的問題》的報告。報告認為,美國會目前需要研究的問題是AMPV能否作為陸軍採購戰車的首選。據國防官員和分析家稱,鑑於當前和未來國防預算的限制,研發地面戰車(GCV)可能不切實際,更合理的是將重點轉向AMPV。
  • 美研發自我修復裝甲技術:與《終結者》T-1000機器人類似
    據外媒報導,美陸軍近期正在研製「自我修復裝甲」,其可讓裝甲車輛、無人機和機器人在損傷後恢復,這將大大降低裝備的損毀率。目前,美國陸軍研究處和西北大學正開展相關研究,以將人工合成材料與活的生物有機體融合到一起。
  • 最先進人形機器人在美亮相 「不死鐵漢」將上戰場
    實際上,如果將「阿特拉斯」放在美國軍用機器人的族譜上,其只能算是位可畏的「後生」  2007年,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就發表了「美國陸軍地面機器人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文章。有報導稱,未來美軍一個旅級作戰單元,將至少包括151個機器人戰士。  陸軍無人系統一體化負責人約翰·伯克上校就曾公開表示,美軍無人地面系統的增加與無人機的增加一樣快。軍用機器人的快速增長、對無人地面系統和無人機的倚重,似乎也預示著無人化戰爭的到來。
  • 美陸軍技術聯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為加速搶佔這一新興科技制高點,美陸軍早在2010年5月即著手組建「認知與神經工程學協作技術聯盟」(CaN CTA,下稱技術聯盟),匯聚美陸軍研究實驗室頂級科學家、世界一流的研究團隊和經驗豐富的行業合作夥伴,開展真實作戰任務環境下人腦功能機制研究,旨在增強高負載動態信息條件下的個體和群體協同作戰能力。
  • 美國陸軍演示在真實環境下的「機器人+ AR」協同作戰行動
    不過,你的機器人可以。對於戰場,周圍環境的微小變化都可能預示著危險。想像一下,一個機器人可以檢測到相關變化,並通過眼戴產品的顯示屏立即提醒你。這正是美國陸軍科學家正在開發的系統。美國陸軍研究人員演示了一個在真實環境操作的人類-機器人協作團隊
  • 美陸軍研發光學「隱身衣」 雨雪天也可正常工作
    參考消息網5月11日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7日發表了題為《美國陸軍研發「隱身衣」》的報導,編譯如下:美國軍方已要求企業研發「隱形面料」,並希望在18個月內對第一批樣品進行測試。美國陸軍要求企業研發可穿戴式光學迷彩,其需要具備類似於變色龍的能力,可以根據背景改變顏色和圖案,而且最好無需電源。產品必須全方位適應所有地形,還要能夠適應各種溫度,雨天和雪天均能正常工作,同時還不能影響官兵執行常規任務。陸軍還補充說明,如果「可適應性迷彩」必需電源,重量不能超過0.45千克,而且至少要能持續工作8小時。
  • 提升通信、態勢感知能力 美陸軍發展高空氣球項目
    ↑安裝中的美陸軍高空氣球平臺據外媒報導稱,美陸軍正探索利用高空氣球作為一種低成本方式,為部隊提供更強的通信和態勢感知能力,同時增強陸軍在多域作戰中的裝備多樣化能力。據報導,美陸軍高空氣球項目主要指可在1.8萬米至2.7萬米高空長時間飄浮的氣球平臺和飛艇,可在陸地、海洋和空中進行遠距離、廣域通信,偵察、監視敵縱深目標,中繼和增強現有空、天傳感系統等。近年來,隨著商業市場對高空氣球的研發投入,該領域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其中最重要的是續航和有效載荷性能。
  • 造機器人的方洪波,「不務正業」的美的
    安川美的首任董事長西川淸吾曾告訴界面新聞,合資公司成立一年後,已得到美的集團的新訂單。這也契合安川電機設立合資公司的目的:在美的集團未來採購工業機器人的決策過程中,安川電機有可能獲得比其他廠商更大的優勢。美的集團則計劃借鑑安川電機的技術,研發適用於中國3C行業的經濟型機器人,同時將合資公司培育為國產機器人的領先企業。
  • 美陸軍研發射程1000公裡超級加農炮 成本遠低於高超音速武器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巖】據「防務博客」網站10月12日報導,美國陸軍正在研發射程達1000公裡加農炮,並因此招致了批評。美國陸軍之所以對這種大炮感興趣,是因為該炮能夠發射大量低成本彈藥,以幫助抵消高超音速武器的高成本。這種新的超級大炮令人回憶起冷戰時期的一些美軍項目,比如,比如陸軍口徑280毫米的M65「原子安妮」加農炮等。
  • 美海軍加緊研發機器人艦艇 可執行補給及掃雷任務
    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5月13日報導稱,美國海軍正在加緊研發機器人戰艦,這種戰艦能夠獵捕潛艇及其他艦船,掩護航母和艦隊免受空中打擊,以及掃除敵方水雷。退役海軍軍官尼爾·澤布指出,美海軍還應考慮給無人水面艦船分配另一項任務——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發動兩棲攻擊後把補給物資運到岸上。
  • 美海軍加緊研發機器人艦艇可執行補給及掃雷任務
    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導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5月13日報導稱,美國海軍正在加緊研發機器人戰艦而用有人駕駛的美海軍艦船去做這項工作將讓操作人員及船隻承擔不必要的風險。」澤布表示,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已開始試驗用無人船執行後勤任務。在2018年「勇敢之盾」軍事演習中,美海軍派出一艘3.6米長的「曼塔斯」無人船,其職責就是「快速提供船對岸後勤補給」。
  • 美陸軍致力開發放射性同位素電池 應用空間廣闊
    中國網1月15日訊 據美國《信號》雜誌網站報導,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ARL)正在開發以放射性同位素氚為動力的原型電池,其壽命可能會持續幾十年或更長時間。長壽命電源可減輕戰場後勤負荷,延長為傳感器和通信節點供能的時間,提供增強的態勢感知,為作戰人員提供當前不存在的作戰選項。研究團隊計劃於2014年開始現場測試原型電池。
  • 美媒:美陸軍破譯大腦信號取得突破
    報導全文摘編如下:美國陸軍研究處資助的一項新研究成功從大腦信號中分離出影響動作和行為的信號。利用算法和複雜的數學運算,研究組得以識別控制動作或行為的信號,然後將其從其他與行為無關的信號中分離出來。美國陸軍研究處項目經理哈米德·克裡姆說:「我們不僅在測量信號,還在解讀信號。」
  • 美科學家正在研發會自愈的3D材料
    【CNMO新聞】作為改進未來無人駕駛飛機和機器人飛行器研究的一部分,美國陸軍研究人員與德州農工大學進行了合作,創造了一種新型聚合物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變形並自愈。美科學家正在研發會自愈的3D材料(圖源來自網絡)近日,美國陸軍研究人員與德州農工大學共同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種D環氧樹脂基材料可以根據外界的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並且達到類似自我修復的效果,未來引入智能技術以後
  • 研究人員探索用於改造由機器人製成的機器人的材料
    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封面故事中發表的這些發現,是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陸軍研究實驗室進行高風險探索性科學和技術工作的一個例子,實驗室車輛技術副首席科學家布萊恩·格拉茲博士說首長級 格拉茨說,部分超材料的部分動機是由成群的微型機器人連結在一起以形成任何可以想像的結構,例如動畫電影《大英雄6》中的這些結構,這些超材料還可以實現未來的高性能機器人技術和衝擊
  • 美陸軍演練應對中俄武器:「近乎匹敵的競爭者」
    文章稱,俄羅斯和中國武器在全球的擴散,大大增加了美國陸軍部隊將面臨「近乎匹敵的競爭者」所製造的坦克、無人機、電子戰系統、精密彈藥、裝甲車和火炮的可能性。雖然美國和俄羅斯或中國之間爆發大規模機械化地面戰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但美國陸軍的任務是為任何地面戰鬥場景做好準備。
  • 2019年國外機器人巨頭加快在華布局
    根據庫卡公司當時的說法,業績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公司在過去一年投入了更多研發資金,同比增長了18%,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受到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 7月,王江兵卸任庫卡中國CEO職務,改由王輝擔任。 9月,庫卡機器人技術應用中心在光谷揭牌。
  • 機甲戰士身懷「十八般武藝」,軍用地面機器人戰場各顯神通
    幾乎同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獲得合同,著手研製能夠挖掘大型隧道的蚯蚓機器人。去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披露,2025年俄羅斯有可能製造可執行戰鬥任務的多功能機器人團隊。在此前後,一些國家的誘餌機器人、陸空兩棲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多體海洋機器人、雙翼飛行機器人等,或推出概念,或實體面世,有的地面機器人已經列裝服役。那麼,地面機器人為何有如此吸引力?各國軍用地面機器人發展到了哪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