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稱廣義相對論細節存疑:地球和太陽距離在加大

2020-12-0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3月20日報導 西班牙《趣味》月刊2015年10月號刊登《對不上的碎片》一文,作者為米格爾·安赫爾·薩巴代爾。

文章稱,科學界有人對尋找暗物質或暗能量這些幽靈實體的行為提出批評,但如果不假設這些幽靈實體的存在,廣義相對論就解釋不通。或許應該修改甚至使用新的引力理論來替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宇宙論的核心學說,被視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事實上,最近幾十年專家的大部分努力都集中在將兩種理論合二為一上。因為愛因斯坦的精妙理論在原子領域說不通,如果要在原子領域實行廣義相對論,就必須把它量子化,但目前科學家還做不到這一點,阿根廷物理學家胡安·馬丁·馬爾達塞納總結說,「這兩大理論並不非常吻合」。

文章稱,雖然有這種不合,但是廣義相對論在描述大尺度的引力活動時是相當準確的。雖然愛因斯坦的所有預言已經得到了實驗證明,但還有一些細節似乎與理論並不相符。

月亮的某些活動顯示了這種不相符。2006年,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研究員詹姆斯·G.威廉斯在對地月距離進行38年的測量後,發現地月之間最遠點和最近點之間的差距每年增長6毫米。即使考慮可能導致這種現象的各種因素,例如地球和月亮內部的潮汐摩擦,也無法破解這個謎團。

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在加大,原因不明

文章稱,當天文學家確定天文單位(UA)的值時,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天文單位是長度單位,約等於地球跟太陽的平均距離,誤差範圍在1米到10米之間,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個確切的12位數來確定它的數值(1UA=149,597,870,700米)。然而JPL研究員厄蘭·邁爾斯·斯坦迪什在2004年指出,UA似乎隨著時間在增長。同一年,聖彼得堡應用天文學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查看了20萬多份觀察資料,發現看似穩定不變的UA每100年增加15米。2005年俄羅斯科學院科研人員葉連娜·皮季耶娃公布了一份更為詳細的分析,內容包括從1913年到2003年的31.7萬份記錄,結果顯示UA距離每一個世紀拉伸7米左右。

所有這些研究工作令太陽系中的一個不解之謎變得更加神秘。90年代末期,一群科學家查看了「先驅者」10號探測器在11年內以及「先驅者」11號探測器在4年內收集到的數據。發現探測器的飛行速度有微弱但是持久的減退:在1998年,10號探測器的距離比預定地點近5.8萬公裡,11號探測器近了6千公裡。與探測器跟我們相距105億公裡的距離比起來,這些差距微不足道,但是飛行器是不應該出現這種偏差的。是什麼阻止了「先驅者」探測器的前進呢?

文章稱,奇怪之處不止於此。2008年,JPL的科研人員宣布,他們發現6艘飛往其他星球的飛船在藉助地球引力場飛近地球時,其軌道能源出現了偏差,令它們的速度比設定速度加大了一點點。可能導致這種意外加速的因素,例如地球大氣層、潮汐、探測器負重、磁場、太陽風等,它們的力量都比這種加速需要的力量小1千倍。這些奇怪的現象是否說明我們關於引力的理論其中有些點說不通呢?

廣義相對論在科學界的地位是如此堅實,大部分科學家都不覺得它需要修改。然而也有些人認為它有需要修改之處。最重要的是要增加關於暗物質的描述。1933年天文學家弗裡茨·茲維基猜測可能會有暗物質的存在,他發現後發星座和處女座星團的移動速度非常之高,如果外表可看見的就是它們的全部質量,那麼它們早就應該消散在太空。茲維基認為,唯一的解釋是存在望遠鏡看不到的物質。茲維基稱之為消失的質量,這種質量再沒有出現在天文學中,直到1977年。

銀河的質量應該比看起來的大10倍

1977年,天文學家薇拉·魯賓發現在銀河系等螺旋星系邊緣地帶的星體的運動速度並不像理論所預測的那樣,因為根據廣義相對論,恆星離星系中心越遠,其運動速度應該越慢,但是螺旋星系外側的恆星運動的速度卻與其他恆星一樣。而這樣的速度,需要有更大得多的質量聚集在星體或者星雲上。例如如果是銀河系的話,它的質量應該是現在的10倍。

文章稱,一種可能是,假設存在那些大量的無法檢測到的物質,它既不吸收也不發射能量。另一種可能是承認我們的引力理論不夠完善,因此應該修改愛因斯坦和牛頓的理論。這兩種選擇都很極端:一個是我們假設引力在宇宙範圍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運行,另一個是我們假設宇宙中存在我們對其一無所知的幽靈實體。如果是後一種假設,天體物理學需要我們展開誠意的、真正的行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物理學家約翰·W.莫法特解釋說,「暗物質在宇宙初始階段沒有發揮任何作用」,「然後宇宙開始膨脹,宇宙大爆炸40萬年後,事情起了變化。如果我們假設重子物質(即普通物質)是宇宙中唯一的物質,那近期的所有數據就都解釋不通,當前的標準模式應該引入其他物質,這樣愛因斯坦的引力論才能符合數據」。根據這位引力專家,「尋找暗物質或將成為最大的徒勞無功的實驗,無論是諾貝爾獎得主艾伯特·亞伯拉罕·米切爾森還是物理化學家愛德華·莫利,在19世紀末期都沒有發現能媒」。

雖然很少,但在1997年,人們發現,宇宙在加速膨脹,這在廣義相對論中是不可能的,一定是有因素在推動。於是誕生了一個比暗物質更加奇怪的概念。我們談論的是一種誰也不太了解的具有推動作用的物質,它被稱之為暗能量。日內瓦大學的馬丁·孔茨和多梅尼科·薩波內教授認為,問題在於我們無法通過實驗區分,這到底是一種現象還是一種修改後的引力理論。

引力極弱地區的定律

德國波恩大學教授貝努瓦·法馬伊也認為,必須對引力論做一些修改。「暗物質似乎懂得如何與普通物質搭配。無論我們觀察什麼星系,可見物質的重力和暗物質輻射的比例都是一樣的,就像兩者商量好了一樣。這讓人詫異,因為我們原本以為兩者之間的關係取決於每個星系的特殊歷史」。

1983年,以色列物理學家莫爾德艾·米爾格龍公布了一個模型,根據該模型,引力在物質厚度極其稀薄的地方作用方式不同。因此,就像牛頓的理論在強烈的引力場不適用一樣,愛因斯坦的引力論在這些地區也應該被替換,或許需要為引力極弱地區提出一個新的定律。這個模型雖然得到了一些擁護者,但是所謂的修正牛頓動力學說還是面對重大障礙,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驗上皆是如此,因為它並不非常符合對銀河星團X射線的最新觀察結果。

文章稱,一個可能性更大的替代理論是上文的物理學家約翰·W·莫法特提出的經過修改的引力論。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比較電磁場和引力場的方程式。結果並不為大家所樂見,一方面它提出了一種未知力量,另一方面它認為著名的常數--重力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常數,光速也不是,但重力與光速的商確實是不變的。最後,時間會告訴我們,哪一種理論才是真理。(編譯/王露)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太陽表面巨大冕環細節照 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看日全食還能驗證廣義相對論?不信?讓月亮咬一口太陽試試!
    太陽和月球只是一部分的重合了。當然,在日全食或日環食發生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在日全食、日環食的軌道上觀看日食,而是在離軌道有一定距離的地方的話,看到的則就是日偏食了。日全食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點太陽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現象。由於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全食,民間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
  • 太陽光譜證實廣義相對論
    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藝術表現圖(未按比例繪製),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曲率在月球反射的太陽光譜上(從藍色到紅色)。@ Gabriel Pérez Díaz, SMM (IAC)。這項工作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將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論文)。愛因斯坦在1911至1916年間發表的廣義相對論中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的物體會造成時空的扭曲,即引力。
  • 美媒:廣義相對論遭「變色龍理論」衝擊
    參考消息網7月12日報導 美媒稱,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標準引力論的替代品,即「變色龍理論」,他們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種理論能「根據環境改變行為」。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7月9日報導,傳統上,人們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解釋引力和星系的形成。愛因斯坦認為,引力是空間和時間的幾何性質。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無論距離多遠,都會存在引力,並且這種作用是瞬間產生的超距作用。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物體之間的引力正比於物體質量之積,反比於物體之間的距離。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非常成功,它解釋了為什麼蘋果會落地,為什麼地球會繞著太陽旋轉,甚至還能預言此前尚未發現的海王星的存在。但到了19世紀,天文學家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存在缺陷。
  •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萬有引力也好,廣義相對論也罷,都是從測量的角度,對引力的一種理解。引力作為一種客觀現象或者說是客觀存在,那麼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其實都是在基於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引力規律的一種主觀描述。所以,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的根本區別就在測量手段的進步當中體現出來。接下來我就要具體說說二者是如何在測量中體現差別的。
  • 地球繞著太陽轉?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科學家:廣義相對論
    網友提問: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地球的確是圍繞著太陽轉的? 回答: 根據廣義相對論來說,太陽的確是繞著地球轉,地球也繞著太陽轉,但太陽和地球同時也圍繞著處在他們中間的天體——月亮旋轉。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要了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個理論大概說了什麼?狹義相對論我們先從狹義相對論說起,其實狹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物理學的重大矛盾。廣義相對論其實狹義相對論還有質能等價的部分,說的是運動也會影響到質量和能量,不過這並不是我們這次的重點。我們先來說說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被很多人認為是描述引力的一個理論。說的是引力的本質是時空的彎曲。地球之所以會繞著太陽轉,就是因為太陽彎曲了周圍的時空。
  • 恆星繞銀河系黑洞的運動,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正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它的軌道是玫瑰花形的,不像牛頓引力理論所預測的是橢圓狀。這是科學家們經過近30年來日益精確地測量,才終於揭開了隱藏在銀河系中心的龐然大物的神秘面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一個物體圍繞另一個物體的束縛軌道並不像牛頓引力那樣是閉合的,而是在平面上向前運動。這個著名的效應——首先在水星圍繞太陽的軌道上看到——是支持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證據。
  • 如果地球真是平的會怎樣?西媒:最終或脫離太陽系
    如果地球真是平的會怎樣?西媒:最終或脫離太陽系 西媒稱,地球是球形的,但人們對於一個平坦地球的想像卻從未停止過。
  •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相對於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顛覆性的改變在於否定了絕對時間和絕對參照物的存在,從而改變了我們對空間和時間認知的概念,即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物質相互作用的背景。 下面來說說廣義相對論。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但是,這個理論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繞太陽運動,那就必然會遇到每秒30千米的「以太風」迎面吹來,同時,這個「以太風」也必將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存在「以太」,那麼當地球穿過「以太」繞太陽公轉時,在地球通過「以太」運動的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對光源運動時)應該大於在與運動垂直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不對光源運動時)。
  • 太陽光譜的精確測量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物體會引起附近時空的彎曲,而時空彎曲會引起時間變慢。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明顯測得到相對論效應的天體就只有太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測量時間延緩這一效應呢?
  • 什麼是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與萬有引力的博弈
    什麼是廣義相對論呢,廣義相對論:主要是指空間扭曲,當一個很大的質量的物體可使空間凹陷。太陽周圍的空間在太陽還沒有來之前是一個很平的平面,因為太陽的質量較大使得原本很平的空間,出現了凹陷,而八大行星就是因為凹陷「滾落」下來的。
  • 太陽引力紅移高精確度測量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這是太陽光譜中線條頻率的變化,當光線從太陽引力場逃逸到地球的途中時產生的。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扭曲表現太陽、地球和月球>廣義相對論的其它眾所周知的效應是觀察到的水星軌道因圍繞巨大的太陽而逐漸發生變化,或者引力紅移,即太陽光譜中的線條因其引力場而向紅色位移。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出色地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考驗
    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中基於相對性原理利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該理論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等人自1907年開始發展,最終在1915年基本完成。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描述為時空的一種幾何屬性(曲率),而時空的曲率則通過愛因斯坦場方程和處於其中的物質及輻射的能量與動量聯繫在一起。
  •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廣義相對論1
    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宇宙解碼公眾平臺即將推出科幻故事連載活動,將會在每周六或周日發布一篇精選科幻故事,覺得好看就分享給朋友吧!我們從經驗得知,當我們離地球越來越遠時,地球對物體的作用的強度按照一個十分確定的定律減小,從我們的觀點來看,這意味著:為了正確表述引力作用如何隨著物體與受作用物體的距離的增加而減小,支配空間引力場的性質的定律必須是一個完全確定的定律。大體上可以這樣說:物體(例如地球)在其最鄰近處直接產生一個場;場在離開物體的各點的強度和方向就由支配引力場本身的空間性質的定律確定。
  • 從萬有引力到廣義相對論,什麼才是引力的真面目?
    萬有引力公式很直觀的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物體間的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是緊密相關的。然而,萬有引力理論存在著一個問題,它給了我們一個計算引力的公式,並能夠幫助我們在現實中解決實際問題,可卻沒能弄清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引力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 從萬有引力到廣義相對論,什麼才是引力的真面目?
    以牛頓的理論作為基礎,經過了上百年的研究和測量,人類最終找到了萬有引力常數G,於是我們擁有了萬有引力公式。萬有引力公式為F=(Gxm1xm2)/r,在這個公式裡,m為物體的質量,而r則為物體間的距離。萬有引力公式很直觀的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物體間的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是緊密相關的。
  • 「水星西大距」是天文奇觀嗎?真相其實是……
    實際上,這是指水星與太陽的角距離達到最大值。  「當我們衡量地面上的物體時,很自然地會用長度單位來表達它們之間的距離或者大小,但看向天空時就不同了。」鄭捷說,天上的天體之間的距離,我們在觀測時也是關注它們張開的角度。2020年3月金星東大距和水星西大距 示意圖。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希爾伯特不愧是一位數學大師,愛因斯坦與他作了短時間的探討,幾個月後愛因斯坦就給出了場方程(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方程)的正確形式,建立起他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新理論克服了舊理論的兩個基本困難,用廣義相對性原理代替了狹義相對性原理,並且包容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認為,新理論是原有相對論的推廣,因此稱其為廣義相對論,而把原有的相對論稱為狹義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