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我科學家提出元素碳的一種新結構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最近,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蘇剛及其博士生勝獻雷等人基於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研究,設計提出了元素碳的一種新結構,該結構被命名為T型碳(T-carbon)。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碳是地球上組成生命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可以形成sp3、sp2和sp雜化化學鍵,具有很強的結合能力,可與其他元素結合成不計其數的無機和有機化合物,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在自然界,碳一般具有三種同素異形體:石墨、金剛石和無定形碳。

蘇剛等人提出,如果將立方金剛石結構中每個原子用一個碳的正四面體來替代,將會形成碳的一種新型三維立方晶體結構。他們基於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發現這種結構在幾何、能量以及動力學上都是穩定的,並命名該同素異形體為T-carbon。研究表明,T-carbon具有與金剛石相同的空間群,是一種具有直接帶隙的半導體,帶隙在3eV左右,並可通過摻雜來調控帶隙大小以適用於光催化;其價電子形成了各向異性的sp3雜化鍵。T-carbon的維氏硬度為61.1GPa,與立方氮化硼的硬度相當,比金剛石的硬度小1/3左右,具有非常低的密度,僅為每立方釐米1.5克。與碳的其他同素異形體比較,T-carbon沿特定方向上的原子間距比較大,每個原子體積是金剛石的兩倍多、石墨的1.5倍;其體彈性模量是金剛石的36%、石墨的57%;其原子間空隙較大,非常有利於做儲能材料。由於上述獨特的性能,T-carbon一旦實驗上被獲得,將會在光催化、吸附、儲氫、航空航天材料等領域有潛在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的研究顯示,T-carbon也有可能在宇宙星際塵埃或太陽系外行星中被觀察到。

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的支持。

(原載於《科技日報》2011年04月27日第01版)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水如何成冰?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科技日報】水如何成冰?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4 科技日報 郝曉明 【字體:大 中 小這些立方體結構中的水分子均以三配位的方式結合在立方體的頂角,這些特殊結構的優異穩定性源於大量的離域三中心二電子氫鍵作用。  該研究揭示了最小冰立方的多個新結構,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尤其是「速凍」提供了新思路,對於大氣科學和水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科技日報】我學者首次提出超級共價鍵模型理論
    記者從安徽大學獲悉,由該校程龍玖博士和中科大楊金龍教授組成的團隊,在金屬團簇電子結構領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超級共價鍵模型來描述金屬團簇的電子結構,通過超級共價鍵模型首次從電子結構角度解釋了配合物的穩定性,從而有望解釋近百年來一直困擾理論物理化學家的合金性質難題。
  • 水到底是一種液體還是兩種液體 | 科技之謎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然而,對於水是兩種液體,不少人持懷疑態度,甚至有科學家批評這個結果是偽造的。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水的性質可以用常規的理論來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在非常低的溫度下,過冷的水會轉變成一種無序的固體,亦或是這是水在凝固時的一種特殊現象。
  • 金微| 上頭條後,我起訴了科技日報
    我提出這個問題後,國家有關部門還是很重視,當時深交所對華大發出了問詢函、有關部門召開了多次會議,輿論對此保持高度的關注,當時中國國防報發表《基因戰爭,籠罩人類的新陰影》、南方周末發表調查《「基因洩密者」的明與暗》等,喚醒社會對基因安全的關注。  但是,我動了他人利益,吃了官司,這點我沒話可說,我應訴就行。
  • 加科學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新設想
    地球防變暖 兩招可制勝 加科學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新設想 2010-09-09 08:12:53
  • 我國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
  • 【科技日報】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  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實現太陽光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
    在科學家的眼中,樹葉能完成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陽能的「高手」,人類所需的氧氣、食物和能源都來自於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都可以通過綠葉的光合作用酶吸收太陽光,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氣。然而,任何一片綠葉都能做的這種最簡單最普通的「工作」,對於科學家而言卻是最具挑戰的課題。
  • 【科技日報】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科技日報】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2020-09-23 科技日報 陸成寬 【字體  「新標本證實了食魚反鳥頸椎椎體間的『異凹形』關節方式與現生鳥類相反;同時,其枕骨大孔腹緣兩側發育一對卵圓形凹陷,類似的結構在已發現的中生代鳥類和非鳥類恐龍或者現生鳥類中均沒有同源結構。」王敏說。
  • 【科技日報】測試愛因斯坦相對論基本原則有新法
    一種新的測試愛因斯坦相對論基本原則的方法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該方法利用了太空中被稱為快速射電暴的罕見短波,測試效率比以往使用伽馬射線暴高10到100倍。《物理評論快報》評審認為這一方法「非常重要且具有創新性」。  新方法被認為是對愛因斯坦等效原理提出100周年的重要貢獻。
  • 【科技日報】神秘紅巨星多大?什麼結構?
    研究天體的震動,可了解無法被直接觀測到的天體內部結構。記者4月27日從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恆星物理組近日通過星震學模型,精確測定了紅巨星KIC 9970396的氦核尺寸及其演化狀態。  通過星震學,天文學家可以探知星體氦的豐度以及對流區的深度,其原理就像地震學家通過研究地激波來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
  • 科學家提出了測量原子的新方法
    ITMO大學的科學家及其俄羅斯科學院的同事提出了一種統計分析分子間相互作用和原子大小的新方法。他們的研究成為ChemPhysChem雜誌的頭版。從化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永恆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世界中。泡茶、消化食物,所有這些都取決於特定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問題在於現代量子化學方法不足以完全和精確地描述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特徵。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張立新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對光合作用分子機理進行研究,目的在於挖掘作物光能利用潛力,為農作物高光效遺傳改良及育種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途徑。
  • 水到底是一種液體還是兩種液體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然而,對於水是兩種液體,不少人持懷疑態度,甚至有科學家批評這個結果是偽造的。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水的性質可以用常規的理論來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在非常低的溫度下,過冷的水會轉變成一種無序的固體,亦或是這是水在凝固時的一種特殊現象。
  • 【科技日報】新型仿生隔熱材料結構類似北極熊毛髮
    【科技日報】新型仿生隔熱材料結構類似北極熊毛髮 2019-06-10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通過組裝人工合成的碳管纖維,我們可以設計出一種具有彈性的輕質材料,這種材料在使用期限內不會明顯老化,而且能吸收熱量。」 俞書宏說。  與人類或其它哺乳動物的毛髮不同,北極熊的毛髮是中空的,每一根毛髮都存在空腔結構。這些空腔的形狀和間距形成了它們獨特的白色外殼,實際上北極熊的毛是透明的,光在內部發生反射 ,引起發光,看起來像白色。
  • ...提出一種含有三種成分的新止血材料:藻酸鹽、殼聚糖和銀納米顆粒
    科研人員提出一種含有三種成分的新止血材料:藻酸鹽、殼聚糖和銀納米顆粒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9-21 17:17:51
  • 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理論來解釋
    自從約一百年前發現了宇宙正在不斷膨脹,科學家不斷在對獲得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的過程中,結果表明,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還在以加速的方式膨脹。但是大量天文學觀測中發現了很多疑似違反牛頓萬有引力的現象,科學家們就提出了「暗物質」的理論。
  • 科技日報刊文:幹細胞抗癌大有前途
    來源:科技日報近日,來自俄羅斯的科學家講述了幹細胞的醫學應用給人們帶來的獨特新機遇。幹細胞是用於人體自我更新的一種通用「建築材料」。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提出通過基因編輯來「修補」非功能性基因組。在低創、腹腔鏡手術的過程中,將編輯基因的系統輸送到患者體內。科學家目前在用實驗室小鼠來開展相關研究,但要完全解決問題,還需使用人類基因組進行實驗。
  • 【科技日報】我科考船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科學號科考船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務即是尋找海底黑煙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WPOS專項首席科學家孫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海底黑煙囪也叫海底熱泉,和冷泉相對應,它們是地殼活動在海底反映出來的現象,多分布在地殼張裂或薄弱的地方,如大洋中脊的裂谷、海底斷裂帶和海底火山附近。
  • 【科技日報】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找到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研究團隊最新找到了一種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刊物《科學報告》上。  該團隊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漢董院士團隊合作,系統地篩選研究了包括紅花五味子、狹葉五味子、小花五味子等來源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他們發現小花五味子來源的木質素化合物SM-10具有較好的抗HIV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