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哲學問題:在動畫中尋找真實,是不是真的有毛病?

2021-01-13 動漫新番工作組

7月番真的少,導致每日需要寫一篇文章的我真的不知道該寫什麼了。

所以今天這篇文就是純聊天,我估計閱讀量肯定不過百,就當是我跟老二次元們的一種交流吧。

今天的主題是【在二次元尋找真實,這想法是不是有問題】。

作者/新番の狼

編輯/動漫新番工作組

我的個人偏好

因為我本人是32周歲,入宅作是《新世紀福音戰士》,論資質論輩分論儲備糧我應該都不會差,所以看了20幾年動漫之後就更喜歡一些稍微深一些的東西。

當然,這個深,也只是相對的。只是對動漫中的一些體系比較感興趣,喜歡從不同的角度去品讀同一部動漫並試圖去尋找出不同的觀點和知識。

而這些不同的角度所展開的內容通常都是與動漫基本無關的另外內容了。而真要說流量文,那必須通俗易懂並且大眾容易接受。所以我才說【不知道寫什麼】,其實是指不知道寫什麼才能有點流量。

什麼容易被大眾接受?不動腦子的容易!我並沒有諷刺,而是在闡述一個事實。只不過我偏偏喜歡思考一些東西,然後領悟一些東西,這樣的內在獲取讓我有更高的精神享受。

定義與前提

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會在漫評中加入一些我的思考,這些思考往往都比較淺顯,對於真正領域的專家來說肯定是【早就被解決了】或者【早就不是新鮮東西】的程度。

與本文無關,瞎配的

而對於一些發現動漫還能如此思考的人們來說如果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他們感覺【思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哪怕是面對動漫也可以去做】,那我就已經非常欣慰了。

在說主題之前,要明確定義和前提——這是一個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士告訴我【寫一篇學術文章最最基礎的事情】。

首先,二次元其實可以泛指虛擬世界,ACGN不用說,其他涉及到虛擬世界與溝通的一切領域也都適用。

其次,【真實】在這裡指代的是【實用性】,就是動漫裡那些東西,用在現實中能不能用上?

在這樣的定義下,基本所有人都會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在動漫中尋求真實,有問題】,甚至有這種思想就是有問題的。

不論是動漫中追求妹子的攻略法,還是動漫中過於美好的人際關係,還是動漫中好像能用得上但在現實中前提卻幾乎不能實現的經驗(如防騙等)。

理論可以是很有用的

但其實,許多動漫背後的東西我們進行查證、研究之後,會非常豐富我們的知識體系,並且可能會帶來完全不同新的思考。

例如,動漫中有許許多多的幻想元素,其中【吸血鬼】就佔了很大一部分。我曾經就想【全世界關於吸血鬼的傳說都是如此一致,是不是就真的是有吸血鬼呢?】

但實際查閱資料過後,我發現【吸血鬼】這個存在其實特別搞逗。它是人們因為害怕歐洲大瘟疫而創作出來的一個設定,而且這個設定還和嗜血暴君弗拉德三世聯繫在了一起。

吸血鬼騎士劇照

看動漫裡面許多跟吸血鬼相關的角色都會用【採佩西】這個名,

《終結的熾天使》克魯魯採佩西,《吸血鬼同盟》米娜·採佩西,因為人家弗拉德三世的羅馬尼亞名字就是 採佩西,翻譯過來意思是穿刺。

而弗拉德三世其實只是個用木刺貫穿俘虜的暴君,他本身壓根就跟吸血沾不到一丁點關係。

而德古拉這個詞在動漫中只要一出現幾乎也都跟吸血鬼脫不開關係。但這個詞只是小說《德古拉》中的虛擬人物。

緋彈的亞裡亞:德古拉·希爾達

而這些再深入下去可以思考【文學形成的要素多數是當時社會環境的反饋】這方面內容。

所以,其實。在動漫中尋找真實,根據你尋找的真實是什麼,也完全可以變得有意義。在動漫中尋找知識、尋找動漫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現象等其實就並非就是無意義的。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分享一下另一種看動漫的方式——思考。

其實動漫的作者想表達什麼並不重要,而是我們這些觀眾在看了動漫之後想到了什麼才更重要。這些想法可能有邏輯,也可能完全沒有邏輯。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是否能給人啟迪,讓我們知道更多知識。

相關焦點

  • 虛擬與真實的交界——那些架空題材動畫
    在真人影視作品當中,科幻類題材的動畫一直都是一個熱門。誕生過諸如《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這樣優秀的作品。當中充滿了導演對於人的思考、對於世界的擔憂。不僅限於真人作品,在動畫作品當中也不乏有一些優秀的科幻題材作品。今天就挑選科幻作品當中的賽博朋克作品和廢土兩類作品來盤點一下。
  • 一個中國人對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解讀
    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甚至還會把自己帶入到「宇宙起源」的坑裡,   「我們是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物的星球?我們地球是怎麼演變的?地球以後會不會爆炸?」   跳的坑越大,就會覺得這三個問題好高深啊,怎麼都想不明白。   或許,這三個問題並不是什麼高深問題,甚至不是問題呢!
  • 人類為何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地外智慧生命是不是也在尋找我們?
    人類對地外智慧生命的尋找或永不止步。人類為何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地外智慧生命是不是也在尋找我們?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思考世界上存不存在外星人的問題,儘管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各有不同,既有用精神,形上學的問題,也涵蓋科學的方法。然而,隨著我們對宇宙有了更深入、更科學地了解,我們尋找外星人的方式也有了更具體的形式。有關外星人的問題早就是科學研究課題,而不僅僅是科幻小說和哲學探索的主題。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哲學的思與惑》中對於「自我」的理解
    「我是什麼」是一個很難去形容的概念,它可以是指我,也可以是我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我的思想。當然哲學對於我是什麼的討論,是建立在自我這樣一個主觀態度上的討論。今天我們將進入《哲學的思與惑》最後一個話題:我是什麼。
  • 一個難倒愛因斯坦的問題:如何分辨世界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
    是不是還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智慧生命,生活在宇宙的各個角落呢? 而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還有一個問題一直讓人們非常好奇:宇宙中如果存在其他智慧生命,他們的科技水平是不是遠超我們呢?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外星人存在的概率遠遠大於不存在的概率。
  • LAIN,一部九十年代的動畫,是如何探討哲學問題的
    導語: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部主旨深刻的有關於網絡的動畫,《鈴音的系列實驗》。 記得幾年前是在B站看到這部動漫的,只知道它叫Lain,知道它的主角也叫Lain,動漫對話不多,劇情也抽象晦澀,但給人的感覺很厲害。
  • 啖 一個關於攝影的嚴肅哲學問題?!噗~~~~~~
    所以你要知道,這要麼是篇關於攝影用光的哲學問題,要麼就是打著影像旗號的胡說八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總之就是根據木星和木衛一發生星蝕(簡單理解就是木星的衛星在太陽與木星之間,有陰影投射在木星上),通過觀察陰影的變化發現位置不同,推測光線的傳播是有速度的。既然到今天我們根據先進的技術算出了光線的速度是約每秒30萬千米(其實是299792458千米/秒),而且地球與太陽之間是149597870千米,。那麼噁心人的攝影數學+哲學問題來了!
  • 我們所在的世界是不是真實存在的——著名的假設「缸中之腦」
    1981年,來自美國的哲學家希拉蕊.普特南提出的科學界最為著名的一個假想--「缸中之腦」。來自於視頻截圖假如一個人被邪惡科學家實行了手術,他的大腦被單獨的取出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子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
  • 在虛擬中尋找真實竟然是真的!這隻寶可夢竟然是真實存在
    《精靈寶可夢》遊戲以及動畫系列的忠實愛好者,應該都知道重泥挽馬這頭地面屬性的寶可夢,與一般人通常認知中的馬(尤其是騎乘馬)不一樣的是,重泥挽馬是重型馬種,在動畫中與小智等人對比來看的話,簡直就是巨型寶可夢了。
  • 豆瓣9.5,這部成人科幻動畫,突破了絕大多數人對動畫的想像
    我們從未想過一部動畫可以這麼真實《愛,死亡和機器人》中有多集是3DCG動畫,而本片對這項技術的運用絕對是超一流級別。所謂的髮絲級、毛孔級特效在不計成本的製作之下,簡直只是一項不值得吹噓的基本功。超真實的動畫人物讓人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未來的電影還需要真人演繹嗎?不只是人物真實,這部動畫的場景也是真實得可怕。
  • 世界是假象,還是真實的?哲學中可怕的「桶中腦」猜想
    我們可以想像,有一個古怪且聰明的博士,他平常的休閒就是到街上把路人弄迷昏帶回實驗室,然後挖出腦子接上管線放進機器桶裡。博士的機器桶是很高級的產品,它不但可以補給人腦活動需要的營養,也可以適當地輸入電流刺激製造感官經驗,使桶子裡的人腦以為自己依然活在真實世界。
  • 《流浪地球》曝片尾動畫特輯及尋找家園之旅海報
    3月8日《流浪地球》發布片尾動畫特輯,讓電影連接原著小說,向觀眾展現讓人驚豔的片尾動畫製作過程,同時還發布了《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藝術海報。 「導演希望電影在電影結束之後可以回到小說中」《流浪地球》片尾動畫的創意總監講出了這支動畫創作初衷。《流浪地球》作為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它的創作過程是從書本到影像的轉變過程。
  • 歷史:嘗試尋找亞特蘭蒂斯時要記住的3個問題!
    嘗試尋找亞特蘭蒂斯時要記住的3個問題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未解之謎:失落的亞特蘭蒂斯城真的存在嗎?如果它曾經存在過,那麼它在水源消亡之前的位置是什麼?幸運的是,在波浪下消失的文明的原始描述包含了可用於回答這些問題的驚人數量的現實細節。不幸的是,並非所有這些線索都具有同等價值。
  •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尊重,就一定要有哲學
    最後他在採訪中說道,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得益於早年的哲學生涯。這讓我很吃驚———原來這位物理學教授很可能上過哲學系。  第二個外國人是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被聘來中國工作,在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時自豪地說,我每天讀一個小時《道德經》。
  • 別浪費孩子的黃金時間,這部超有深度的動畫,每天5分鐘,培養彌足...
    動畫的主角是個叫雨果的小男孩,他有兩個好朋友——麗麗和菲力克斯。每一集他都會遇到生活中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回答的問題,比如「什麼是大」、「什麼是朋友」、「什麼是嫉妒」。為了解答這一疑問,雨果提出一個個遞進性的問題,而他的朋友麗麗和菲力克斯會嘗試給出答案。
  • 薛丁格的貓,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甚至引發了哲學思考
    換句話說,某一時刻,你要去觀察一個粒子的情況,你得到的信息只能是位置和速度中的一個,當然這是在微觀中的理論,這其中牽涉的哲學問題也十分深奧。用海森堡的話說:「在因果律中,認為知道現在,必定能推斷出未來,而這得出的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看見的不是全部細節,這是很明顯的原則。」這樣的學說,有違當時的人們的認知,包括很多科學家都無法接受。
  • 成熟與啟蒙: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別人對自己講過類似的話,即使自己沒被這樣罵過,身邊朋友總有差不多的經歷。對於什麼是成熟,真的是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成熟與否當然可以是生理上的問題,例如植物從發芽,長出果實,然後果實熟透了掉在地上是其中一種,但這似乎不是罵人時的意思。如果他的只是生理上的意思,那麼師兄你真的太不幸了,是時候砍掉重練。
  • 醫學家說人死後有「來生」,是不是真的,另外一個世界也存在?
    在農村,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們的世界存在地獄、天堂等等,這是不是就是說的「死後世界」呢?難道真的存在?所以說,這完全是自己在嚇自己,並且科學可能已經證實了天堂不存在,以前都說我們看到的上空就是天堂,世界各國探測器飛了個「底朝天」也沒見到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所以這不是真實的。
  • 研究哲學究竟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覺得研究哲學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覺得哲學家都是神經質,鑽牛角尖的人,其實,哲學家也是個普通人,他們和別人最大的區別只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更深入而已。和所有人一樣,哲學家也有他們的追求。他們追求的是這個世界的真相,想找到事物最根源的本質。沒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