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突變已成為膀胱癌致病主要原因

2020-12-05 39健康網

   膀胱癌是指膀胱內細胞的惡性過度生長。最常見的過度生長位於膀胱腔內。膀胱癌發病率高居男性腫瘤病變第4位,女性腫瘤第9位,且又逐年增高趨勢。其組織病理類型以移行細胞癌為主,約佔90%;其次為鱗狀細胞癌,佔5%。膀胱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異常基因型的長期積累導致惡性表型的出現。近幾年來,膀胱癌相關基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膀胱癌發病與是由於原癌基因轉變為癌基因時,它通過過度表達基因產物或表達功能異常的蛋白產物致癌。目前發現的與膀胱癌相關的癌基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ras基因

Ha-rasras基因家族中最容易出現突變的基因,其編碼的細胞膜蛋白是一個鳥嘌呤核苷酸結合蛋白,G蛋白),在細胞分化增殖中參與信號傳導的Ha-ras基因突變後,其蛋白產物保留了GTP結合活性,但失去了GTP水解活性,故GTP蛋白持續激活,有絲分裂信號持續傳入,細胞過度增殖,導致癌變。

二、CCND基因

CCND在膀胱癌病人中常發生基增。其蛋白產物是細胞周期素D1,它在Rb通路中參與細胞周期調節。

三、erbB2基因

在膀胱癌病人中,erbB2基因擴增,表現為蛋白產物過度表達。過度表達的erbB2產物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與活化的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受(EGFR)生理活性極為相似,可刺激細胞生長。

四、1.6 FGFR3基因

FGFR3基因是高度保守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家族成員之一。FGFR3基因位於4p16. 3,由19個外顯子組成。編碼區的突變可導致胺基酸組成的改變,使受體持續活化。

除了上述基因外,mdm2基因、FGFR3基因、myc基因等都是膀胱癌基因。膀胱癌原癌基因很多,其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目前癌基因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臨床診斷、治療、預後預測提供簡便可惜的方法,但這是一個龐大的過程,目前以p53為靶基因、運用腸病毒載體Ad5CMV-p53的基因治療已成功的進行了T期臨床試驗。

膀胱癌癌基因非常多,而且很容易激活突變,因此抑制癌細胞的表達非常重要。對膀胱癌高危人群來說,臨床上常應用中藥人參皂苷Rh2來抑制癌基因的表達,人參皂苷Rh2能通過影響p53基因,誘導癌細胞凋亡。P53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在所有惡性腫瘤中,50%以上會出現該基因的突變。在人參皂苷Rh2作用下,突變型P53表達下調,從而發揮促進腫瘤細胞調亡的作用。

膀胱癌的發病是一個多因素混合、多基因參與、多步驟形成的過程,異常基因型的積累加上外在環境的作用最終導致惡性表型的出現。雖然目前在我國發病率相比於其它國家要低,但近幾年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尤其是對有家族病史的人可以通過服用人參皂苷Rh2來抑制癌基因突變,降低癌症發病率。


相關焦點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瀕臨滅絕的夏威夷蝸牛成為了罕見病形象物,名喚「罕罕」,它生而罕見,卻不願放棄,如同罕見病群體。  每個人都攜帶缺陷基因  你知道嗎?沒有人能擁有一套完美的基因,人類有23對染色體,大約25000個基因,而每個嬰兒出生時都攜帶了至少5-10個突變基因。  但人類身上為什麼會存在突變基因?
  • NIH院長:基因篩查發現致病突變毫無意義
    他的科學理念成為了歐巴馬倡導精準醫學動議的起因。近日他在參加AP-霍華德醫學研究院研討會上,就個人基因篩查問題回答了與會者的詢問。Collins院長回答到:不必押賭在基因突變或改變習慣上,這些都沒有科學依據的。包括美國在內,全球越來越多的基因篩查公司提供疾病風險預測。即通過DNA基因篩查預測可能患病機率。美國一家23andMe的基因篩查公司是第一家直接向普通民眾推銷基因篩查服務的。他們通過兜售基因檢測來幫客戶預測得病機率。
  • 實驗室重現吸菸對基因的破壞過程 發現煙毒並不是膀胱癌直接原因
    實驗室重現吸菸對基因的破壞過程 發現煙毒並不是膀胱癌直接原因  黃琨 • 2020-04-29 16:36:18
  •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
    我科學家解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子機制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自1997年科學家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早在20世紀初,作為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一種,家族性地中海熱(FMF)就已見諸報端,直至1997年科學家發現其致病基因——地中海熱基因MEFV,人類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才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
  •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新聞—科學網
    自1997年科學家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 早在20世紀初,作為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一種,家族性地中海熱(FMF)就已見諸報端,直至1997年科學家發現其致病基因——地中海熱基因MEFV,人類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才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
  • 研究發現男性晚育下一代高度近視概率高,根本原因在於基因突變
    現在,高度近視已經成為威脅我們健康的「國病」,是當前我國致盲人群的主要病因。在此次的實驗中,溫州醫科大學的瞿佳、金子兵等研究人員通過對大量患者的基因數據進行篩選和分析找出突變的基因(高度近視致病基因)BSG,隨後採用基因工程
  • 致病基因導致怪病 培養「基因天書」解碼者迫在眉睫
    終於,上海瑞金醫院疑難病多學科會診中心(MDT)的專家團隊根據最新檢查結果和病歷資料,日前給出了明確的診斷及後續治療建議,這是SCARB2基因突變所致的隱性遺傳性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一種罕見病,為全國第五例!  這一奇怪疾病的發病原因終於水落石出,時隔十多年的漫漫確診路不僅顯示出罕見病的診斷難、治療難,也提示基因檢測與專業遺傳諮詢的缺口。
  • 科學家第一次成功修復了人類基因中的致病突變,這意味著什麼?
    文化方面可能的影響也同樣讓人擔憂:某些專家警告,不受監管的基因工程可能帶來一種新的優生學,有錢人可以付錢獲得能力提升的後代,而那些帶有缺陷的嬰兒則被視為沒有價值。未經基因編輯的剛受精卵子(左),經過基因編輯、已進行了數輪細胞分裂的胚胎。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宣布,通過編輯人類胚胎能夠修復常見的嚴重致病基因變異。
  • 華大醫學完成嬰兒乳白色血樣檢測 致病基因突變終確認
    2014年11月11日,兩例乳白色血液嬰兒的基因檢測結果已經確認,華大醫學在兩位患兒的LPL基因上找到了相關已知致病突變,且這兩個突變分別遺傳自父親和母親。10月31日,當兩例乳白色嬰兒血液及其家庭成員的血液樣本從上海新華醫院送到華大基因深圳總部,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至此,等待基因技術破解這又一令常規醫學束手無策的罕見病。
  • 有研究發現氧化應激是基因突變的主要潛在致因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對幾百代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基因變異史的研究證實,氧化應激不僅會導致衰老、癌症和其他疾病,更是基因突變的一個主要潛在致因。此發現有助於理解氧化應激對基因的影響以及其在遺傳疾病和進化中的作用。
  • H3K27M突變在膠質瘤致病及診療中的作用
    主要參與基因表達的精細化調節,具有調節方式多種、不同變體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最常見為翻譯後修飾,如組蛋白甲基化和乙醯化等。H3.3有兩個編碼基因分別為H3F3A(主要編碼具有複製獨立特點的組蛋白H3變體H3.3)和H3F3B,其中H3K27M突變主要發生在H3F3A上H3K27M。不可思議的是,兩個基因轉錄出的mRNA序列不一致,但表達後的成熟蛋白質序列完全一致。組蛋白H3.3主要通過表觀調節影響基因的表達,主要參與細胞增殖、分化、減數分裂等多個生物學過程。
  • 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原標題: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一個人生病的因素有多種多樣,但不外乎於內因和外因兩類。內在因素中最根本的就是基因,醫學研究表明,所有的疾病或多或少都和基因有一些關聯,主要是由於基因表達發生突變造成。
  • 男性不育的遺傳學病因——不得不重視的基因突變
    但是,目前男性不育的致病機理尚不清楚,許多遺傳因素(常染色體異常、Y染色體微缺失和基因突變等)與非遺傳因素(高溫、輻射、藥物等)均可致病。隨著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的轉變,當今男科學和生殖生物學研究方向已逐漸由「生殖避孕」轉變為「不孕不育」。
  •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PFBC家系與MYORG 基因突變共分離。通過掃描電鏡結合X射線能譜儀分析,發現鈣結節的主要成分為鈣、磷、氧等,與臨床病人腦鈣化的元素組分高度相似,證明MYORG常染色體隱性功能缺失型突變是重要的PFBC致病基因。
  • 出生前已排除家族傳遞致癌基因突變 首例「無癌寶寶」在長沙誕生
    人民網長沙9月24日電 (記者 林洛頫 通訊員 董雷)今天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院長盧光琇教授發布消息,稱國內首例在胚胎階段就接受基因篩檢,排除家族中傳遞的癌症致病基因突變的嬰兒在長沙誕生,並稱其為「無癌寶寶」。
  • 【盤點】Nature多篇亮點研究揭示膀胱腫瘤基因組突變中DNA修復及...
    ;隨著對成千上萬個在腫瘤細胞DNA中積累的基因突變進行精確分析,研究人員如今發現的致癌基因的數量越來越多了;近日科學家們就將研究目光轉移到了其它關鍵問題上,即什麼樣的生物學過程會引發DNA發生突變?損傷修復的標記近日,研究者Getz和其同事揭開了和尿路上皮癌相關的研究發現,他們指出,核苷切除修復(NER途徑)途徑的核心組分ERCC2基因在尿路上皮癌中頻繁突變,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為止,這是唯一一種僅ERCC2基因明顯突變的腫瘤類型;此外來自博德和達納-法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ERCC2基因突變和膀胱癌患者對癌症療法反應之間的關聯
  • 科學家發現膀胱癌幹細胞起源的重要遺傳學機制
    通過進化分析發現:膀胱癌幹細胞起始於膀胱上皮幹細胞或膀胱癌非幹細胞。對膀胱癌幹細胞中發生突變的21個關鍵基因進行鑑定後發現,有6個基因未曾在膀胱癌中報導(ETS1,GPRC5A,MKL1,PAWR,PITX2,RGS9BP)。ARID1A,GPRC5A和MLL2聯合突變可顯著增強「膀胱癌非幹細胞」轉化成「膀胱癌幹細胞」能力。
  • 癲癇患者哪些基因出了問題,他認為有24個基因變異明確致病
    越來越多的人類疾病,被證實和基因層面的突變有關。許多疾病是因為基因突變而引起,但並不是每一個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疾病。哪些基因致病,哪些突變與疾病有關,是目前臨床醫生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也是當前世界最前沿、最重要的25個科學問題之一。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醫二院廖衛平教授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基因致病潛力」這一概念,並總結出了其評估方法和指南。
  • 首個中國兒童腎臟病基因突變圖譜被揭示,「沉默殺手」將可實現精準...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率多中心團隊,繪製出首個中國兒童腎臟病基因突變圖譜。7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臨床遺傳學》(Clinical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基於多中心註冊登記系統的1001例兒童腎病疾病致病基因譜系研究」的文章,引起國際領域高度關注。
  • 瑞金新知速遞 第九十六期|泌尿外科團隊基於多組學角度分析發現腫瘤突變負荷與膀胱癌激活型免疫浸潤呈正相關
    【中文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討腫瘤突變負擔(TMB)在膀胱癌中的預後價值以及與腫瘤中免疫浸潤細胞的潛在相關性。通過GDC工具從The Cancer Genome Atlas資料庫獲得轉錄組數據以及體細胞突變數據。總計包括437個樣本,其中有412名膀胱癌患者和25個正常對照樣本。通過瀑布圖概括性表明膀胱癌的突變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