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極樂鳥從撒哈拉沙漠飛過臺灣海峽,三毛,可千萬別掉落凡塵

2021-02-12 達巴路口心靈驛站

我們一直都很羨慕鳥兒能在空中飛翔,恨不能也像它們一樣。不過,大多數鳥再能飛,也需要落在樹上休息,還是離不開地面的。但是,在歐洲的傳說中,有一種鳥據說可以永不停落,它叫「極樂鳥」,它一生都在做無休止的飛行,飛累了就睡在風中。這種鳥一輩子才會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來臨的時刻。

 突然想起三毛,輝煌半載,人前媚笑人後悽涼,她的結局多少愛慕者痛惜,可於她自己,未必不是最好的解脫。 三毛,生來好象也是為了遠行,她把家安在漂泊中,飛越了夢中的千山萬水,看到了別人一生也看不到的風景,愛了命中注定相遇的人,遍覽了人世間的繁華,做了一生想做的事。

 她一生漫步城市與荒野,尋找她的理想國,她幾乎要到達,很快又失去。在她日復一日的探尋中,橄欖樹的葉子,綠了又黃。   

 三毛是天上落下的一粒沙,只有在寂寥空曠的沙漠中,才能茁壯生長,才能與身邊世界相安無事。


撒哈拉這片號稱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荒蕪之所,被三毛稱為「前世鄉愁」。坐在浩淼無際的黃沙上,三毛心淡如水,過去的悲苦、陰鬱、迷惘、自卑,內心的潮溼之處,消失在撒哈拉刺眼的陽光裡。在浩浩晴空般的心境下,許多俏皮、灑脫的文字,從三毛筆下奔湧而出,像水遇到了海洋,沙子回歸了沙漠。艱苦寂寞的沙漠生活,被她寫得生動撩人。1976年,三毛將這些文章集冊出版,書名叫《撒哈拉的故事》,而這也是她一生中寫得最好的一本書了,沒有之一。

 她的一生,是一粒沙皈依沙漠的過程。荷西去世後,她一個人在臺灣應對成名後的鮮花與飯局時,她表現出對錦繡人生的不適應,她將燈紅酒綠熙熙攘攘的城市環境比作滾滾紅塵,她在滾滾紅塵中扮演著名人三毛的角色,這大概不是她能勝任的。

她要的生活看上去更簡單些,無非是一個人閒蕩似地走在無需應付人事的靜音世界裡,看看風景,看看人,隨手撿點像駱駝頭骨一樣的寶貝,如果再遇到一個願意給她撐袋子提袋子的人,那就完美了。

 她一生都活在寂寞的影子裡,有著與生俱來的憂鬱,她一生有過三次自殺,前二次在臺灣自殺,都被搶救回來。

 「我的一生,到處都走遍了,大陸也去過了,該做的事都做了,我已沒有什麼路好走了。我覺得好累。」「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的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更幸福的歸宿。」

 1991年1月4日早晨7點1分,三毛被人發現,用一條咖啡色長絲襪,自縊於浴室吊點滴的掛鈎上,她以一種突然而又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走了,「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她最終選擇像鳥一樣的落地,畢竟翅膀倦了、乏了,早已承受不了現實的無奈和孤獨。 

 生命是如此短暫脆弱,命運曾經給我們不同的選擇。當死亡之吻降臨之時,輪迴的咒語又要靈驗了。生命誕生的過程千篇一律,而完結的歷程卻是夾雜著虔誠、痛苦、無奈。 

我們的心都一直在孤獨寂寞地漂泊,你選擇了身心的解脫,我們選擇了孤獨的懷念,那是一種不可觸摸的疼痛,仿佛世界隨時有可能失去。 

 三毛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隻鳥,飛越永恆,沒有迷途的苦惱。」是的,如果還能選擇的話,我們都要做一隻有腳的鳥。 三毛,願你與荷西在天堂一切安好,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但你已飛過。

相關焦點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我是從一本刊物上知道臺灣知名作家三毛的死訊的,而且同期一起刊發的是她給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信,而賈平凹也寫了《哭三毛》一類的文章,藉以祭奠三毛的不幸離世。我說三毛不幸離世,是基於這麼多年我看到的關於三毛死因的資料的總結,三毛行為不和眾人同,讓她的家人不理解,她的朋友不理解,她一生都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可惜,荷西也不幸離世,她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行屍走肉了。
  • 西撒哈拉人4年洗一次澡,三毛為何對撒哈拉沙漠情有獨鍾
    可三毛說,這對她是一種情懷,「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連她自己都無法解釋。一個31歲的年輕東方女人與有著250萬年沉澱的古老非洲大沙漠之間,短暫而悠長的愛恨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 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不可思議的地貌、浩瀚的沙景,總能受到旅行者的青睞,再次重溫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想像著1974年的時空。當「空罐子又響起」時,我知道,是撒哈拉溫柔的暖風再次吹起,給這片遙遠的沙漠渲染出了奇幻的色彩,讓更多人心生嚮往。誰能相信,小沙女會在撒哈拉的沙漠裡,睡了這輩子最香甜的覺呢!
  • 去撒哈拉追隨三毛的足跡,去觸摸柔軟的沙子,去享受旅行的美好
    女作家三毛在她的書《撒哈拉的故事》中給大家介紹她在撒哈拉奇妙生活,勾起千千萬萬讀者對一望無垠的沙漠的嚮往之情,成了眾多文藝女青年心中的終極流浪聖地。去沙漠吧,去放飛自己,去觸摸那柔軟的沙子。三毛和先生在撒哈拉度過了他們認識中最精彩最浪漫的一段時光,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以為撒哈拉沙漠其實也有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方。
  •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真實生活如何?像乞丐一樣,眼裡全是愛情
    在很多人的眼中愛情可能是《還珠格格》裡「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情形,自然這部分人會把愛情看成是生活的拖累,可並不是誰都把愛情看成生活的附屬品,三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三毛竟然能夠在撒哈拉沙漠呆得下去。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讀懂這4點,身處沙漠也可以很幸福
    初讀《撒哈拉的故事》是7年前,那個時候的我,剛剛踏入社會,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只是三毛說走就走的灑脫和沙漠生活的艱辛。前些天,機緣巧合,參加了一期讀書會的共讀活動,那一期的共讀書目恰好是《撒哈拉的故事》。7年前的舊書重讀,同一本書,同樣的故事,同樣的讀者,卻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收穫和感悟。書沒有變,變的是這個讀書的人。
  • 撒哈拉大沙漠 ( Sahara and Echo )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裡寫道: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撒哈拉"是阿拉伯語 "الصحراء" 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撒哈拉"為大沙漠,源自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
  • 「可夢讀書」《一個人的撒哈拉:三毛傳》原書精華
    愛情不是找個長期飯票,更不是選擇一隻潛力股。愛情是初相遇時的瞬間心動,也是長相守中的靈魂共鳴。——摘自《一個人的撒哈拉:三毛傳》點頭像關注@Jane可夢,一起讀好書,取精華,共學習,共成長。在一個颱風肆虐的晚上,她撥通了臺灣知名的生命熱線,反反覆覆的說著:「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救我。」儘管接線員一直積極勸阻,但始終沒能安慰到三毛絕望的靈魂。她放下電話,選擇了割腕自殺。慶幸的是,三毛被救回來了。可夢解讀:我真想知道這是什麼書會讓人看了想自殺,沒看過,也不想看。
  • 著名女作家三毛葬於臺灣,遺物焚燒於甘肅敦煌月牙泉旁
    三毛,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1943年出生於重慶,祖籍浙江定海,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48歲。三毛給人們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背影》《傾城》《萬水千山走遍》等經典文學作品。
  • 37年來首場大雪,撒哈拉沙漠變雪山
    三毛曾經說過:「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荷西也曾說過:「每想擁抱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擁抱撒哈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撒哈拉沙漠真的下雪了。1月7日,當撒哈拉人推開門,驚喜的發現雪花蹁躚而至,沙漠之上竟然下起了大雪。
  • 撒哈拉沙漠一下雪,各個圈子就開始騷動起來
    搞文學的自然是又想起了三毛。他們說了,這雪應該是送給三毛與荷西最好的禮物吧。對應的詩句都想好了。三毛: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荷西:每想擁抱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擁抱撒哈拉!
  • 撒哈拉沙漠都下雪了
    撒哈拉沙漠下雪了在人們心目中,撒哈拉沙漠是一片廣闊的幾乎沒有降水的不毛之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片大漠中卻連續三年迎來降雪,而且今年的降雪量還真不小。看著這些小編想起三毛假如三毛還在她一定會光著腳丫奔跑在沙漠上因為三毛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 撒哈拉沙漠下雪了?怕是個假的撒哈拉
    說到世界上最不可能下雪的地方,大概就是撒哈拉沙漠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沙質荒漠,也是全球最熱的沙漠,撒哈拉居然下雪了,真是不可思議。雖然下雪對於很多人來說早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對於住在沙漠附近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奇蹟。
  • 三毛撒哈拉沙漠的真實生活:乞丐一樣,日用品全靠撿,只有愛情
    「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還有錢鍾書和楊絳,「第一次見你的時候,我的心裡已經炸成了煙花,需要用一生來打掃灰爐」…… 在文藝青年看來,三毛擁有著世界上最浪漫的愛情,她有彼此都深愛的人,所以才能說出「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的動人情話」。
  • 臺灣海峽發現巨大的海底沙漠
    臺灣海峽(Taiwan Strait),簡稱「臺海」,是中國福建省與臺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
  • 探秘之走進撒哈拉,沙漠之眼堪稱地獄之門,前去探索的人有去無回
    提到撒哈拉讓我不禁想到了三毛,三毛曾在這裡寫下了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這樣溫暖而動人的句子。在這裡,她和荷西度過了一段美好且寧靜的時光;在這裡,他們不用去適應城市的快節奏,也不用在乎太多的人際往來,他們和單純的非洲友人做朋友。
  • 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原來這麼美,還有這山谷中藏著的寧靜,超值遊玩
    曾經很嚮往三毛筆下那些生動有趣的地方,之所以會了解摩洛哥,也是因為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曾經我以為撒哈拉只是一個遙遠的國度,不止是離我們太遠,還因為摩洛哥的籤證是世界上最難辦的國家之一。如果你也要去探索三毛筆下的這個遙遠國度,那麼一定要嘗試這條路線:從撒哈拉到天空之城——舍夫沙萬。踏入這方土地一直覺得這裡有種很特別的感覺,直到柚子的那句「摩洛哥這股子中世紀風情混合的近代殖民文化讓我深深地愛上了她」,沒錯,就是這樣的感覺,至今回想起來都覺得迷人異常!
  • 這些高級灰的水彩作品讓人想起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通過他畫的作品我們會誤推他是來自埃及藝術家,因為他畫了很多的沙漠風光和金字塔作品。我們看他的作品,畫風非常細膩寫實,但是仔細看細節又能看到水彩的筆觸,色彩上整體都是偏灰的亮調子,非常的自然和諧。他的作品讓人想起三毛。
  • 短暫的時光綻出最璀璨的光,就像三毛一樣成為遠方
    三毛,原名陳懋平(後在一年級上學時,她因為懋(mao四聲)字太難寫了,就自己給自己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祖籍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生平也是坎坷崎嶇的,1943年出生於戰亂時的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三毛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
  • 閱讀積累 ▏《撒哈拉的故事》內容簡介+精彩片段+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