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革新,各類便攜移動終端顯示了巨大威力,以微博、微信為主要代表的傳播媒介「微時代」已然來臨。近年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微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路徑,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時代感和吸引力,搶佔網絡思政「微陣地」,努力讓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為青年學子守護了一方網絡淨土,把思政工作做進學生心坎兒裡,實現了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潤物無聲。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官方微信公眾平臺自2015年正式運營以來,始終以講好武職故事、傳播武職好聲音、塑造武職好形象為己任,以生產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趣味的新媒體作品為目標,以「專業、敏銳、責任,做最好的校園媒體」為發展願景,守正創新,精業篤行,成為搶佔學校網絡思政「微陣地」的排頭兵。
二、主要做法
(一)搶佔思政教育「微陣地」,讓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在微文化深入社會每個「細胞」的今天,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增強思政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氣?武職官微把握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將思想政治類內容和題材進行創造性轉化,在作品生產中注重形象化、數位化和故事化表達,著力打造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微陣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師生頭腦中「落地生根」。
「青春為祖國歌唱丨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萬人同唱我和我的祖國」「這一躍,躍出人生新高度!」「12小時1.3億點擊量,武職學子陶進參與創作史上最爆款推文《什麼是武漢?》」「郎朗點讚武職小水杉?聚焦軍運會上的武職力量!」「他是武職水電管網活地圖,他是名副其實的『最美後勤人』」等圖文作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深植其中,而且語言清新自然,圖片生動活潑,版式精緻美觀,新媒體特點突出,受到師生歡迎。
(二)聚焦身邊真善美,傳播武職正能量
武職官微堅守「高舉旗幟、服務大局、內聚力量、外塑形象」的學校宣傳工作理念,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師生的運營原則。在內容生產上,大力挖掘師生身邊的先進典型人物及事跡,用身邊的先進典型影響身邊的人、教育身邊的人、帶動身邊的人,激勵和引導廣大師生員工以先進典型為榜樣,努力營造學先進趕先進、創先爭優的氛圍,展示師生良好精神風貌,持續傳播校園正能量。
「她被譽為『網絡守護神』的守護神,曾虛心向愛玩的學生請教……」「武職夫妻臉|教授夫妻搭檔」「雷叔,請開開門」「暖哭了!藏在武職官微留言裡的48個故事,有多少讓你淚流滿面?」等圖文作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師生,圖文並茂,真摯感人,在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成為傳播武職正能量的重要載體。
(三)注重校園環境文化挖掘,激發師生愛校榮校情懷
古人云:「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智清則學佳。」環境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武職官微十分注重對校園環境文化的挖掘展示,精心雕琢美圖美文,策劃製作了一系列高質量校園環境文化圖文作品,寓精神激勵於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師生的愛校榮校情懷。
「確認過眼神,這不是別人家的秋!」「求誇丨美炸了!凌家山的春,遠比你看到的更美!」,「初夏五月,徜徉武職花海,表白我的愛念!」「人世間有百媚千紅,唯獨你是我情之所鍾」「美哭了!凌家山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等圖文作品,以校園環境為主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產生了「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四)展示辦學特色亮點,凝鍊文明創建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應在豐富新載體、探索傳播新路徑上下功夫,增強主流正面輿論的覆蓋力、滲透力和影響力。武職官微積極探索新媒體形態,不斷拓展新媒體陣地,在展示學校特色亮點,營造文化育人氛圍,凝鍊文明創建成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武職學生研發快檢卡 5分鐘讓蔬果中殘留的青黴素現行」「從職場菜鳥到事業女強人,這位武職校友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蛻變?」「朱衛峰是誰?」等圖文作品,改變傳統話語表達方式,將枯燥的新聞報導進行包裝重構,用青年話語體系吸引青年,使得作品傳播力倍增,受到公眾廣泛關注。
(五)精心策劃系列主題,展示師生良好風貌
官微運營,內容為王,而選題策劃就是內容的靈魂。武職官微大力踐行「以用戶為中心」的運營理念,在選題策劃上,聚焦在校生、教職員工和優秀校友,精心策劃了諸多主題鮮明的系列圖文作品。這些作品一經推送,就能很快在受眾中產生共鳴,進而主動點讚、分享和轉發,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以畢業季系列圖文為例,「畢業季│咔擦,青春的模樣在這一刻定格」「畢業季丨做完這些事,我們再好好告別」「畢業季│6月20日,我們在雨中話別」等畢業季系列圖文作品,不少學生閱讀後深受感動,紛紛在後臺留言,表達對母校的不舍和眷戀之情。另外,武職官微策劃製作的招生季和迎新季系列圖文作品為例,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實用性強,受到考生及新生的普遍歡迎。「選擇武職,這十個理由就夠了!」「我們等著你……」「武職迎新小程序上線,原來報到可以如此簡單」等圖文作品,為公眾及時提供了準確、客觀的相關資訊,暢通了學校與社會的溝通渠道,受到考生和家長好評。
(六)注重節日內容推送,彰顯學校人文關懷
節日推送是微信公眾號運營的重要手段,抓住節日特點進行相關主題微信推送,可以起到活躍節日氣氛、增加粉絲黏度的作用。
「確認過眼神,她們是凌家山當之無愧的顏值擔當!」「拜年啦!此時此刻無論你您身在何處,請盡數收下武職人最誠摯的祝福!」「母親節│最美的情話說給媽媽聽」等圖文作品,在特定節日到來前就提前策劃,精心製作,節日當天精準推送,活躍了節日的氣氛,彰顯了學校的人文關懷,春風化雨,潤澤心田。
(七)融入「匠心」特色,助推學校思政創新品牌
近年來,全國「三全育人」及湖北省高校「五個思政」推進實施以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初步形成了理論支撐與實踐結合、課程建設與活動結合、文化傳承與延續發展共生的系統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2019年6月推出「匠心中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匠心中國」系列大型巡講、「匠心中國」故事大會等「匠心中國」系列活動,旨在實現課課聯通、師生聯臺、校企聯手,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以匠心治學、以匠心做人、以匠心處世。
官方微信公眾號總是第一時間發聲,在全校師生中傳播「匠心」。以「匠心中國」系列大型巡講為例,前期對宣講嘉賓背景材料的介紹、講座的預告,活動進行過程中對現場的圖文報導,後期以典型人物形式對宣講嘉賓進行全方位展示等,通過官方微信,為「匠心中國」大型巡講活動造大勢、聚人氣,增強了傳播的效度。同樣,對「匠心中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和「匠心中國」故事大會的宣傳介紹,也堅持了全過程關注、全方位宣傳,把「匠心精神」傳遞到每一位師生眼裡、心裡,用「匠心」為「匠心中國」思政創新品牌發展助力。
(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用思考展現家國情懷
誰說象牙塔裡的大學生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武職官微運營團隊眼觀四路,耳聽八方,主動將校園新媒體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熱點,用理性思考展現家國情懷。
「崔永元為什麼不能退?」「我不是藥神丨透過生死,走盡人生的無奈,我們仍要努力地活著!」「偏矮偏胖偏黑的王菊,我偏偏就要pick你」等圖文作品,對社會熱點展開理性評析,觀點明確,說理充分,旗幟鮮明地傳達新時代大學生的理性思考,展現了家國情懷,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心繫社會、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
(九)強化公共服務功能,方便師生學習生活
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通過手機等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為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其諸多優勢使其成為青年學生的新寵。針對青年學生的喜好,武職官微十分注重數位化服務功能開發和利用,著力用新媒體應用服務青年,精心設置了微大學、微應用、微社區等功能服務菜單,涵蓋了微信矩陣、招生就業、成績查詢、課表查詢、校園三維導航、自助繳費、社區互動等便捷服務功能,成為師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服務性產品。
武職官微積極推廣校園熱點話題引發用戶關注和討論,從新生軍訓到四六級備考攻略,從高考考生問答到衣食住行等資訊,各類話題選擇緊扣校園生活熱點及學生實際需求,受到師生歡迎;武職官微積極開展各種線上線下的推廣活動,舉辦的校園歌手大賽投票、最美新生PK等活動,在平臺上下引發大量關注,促進了平臺與用戶間的互動,提升了平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取得的成效
(一)學校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學校的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近年來,諸多國內外高校來校交流學習,中國傳媒大學的一項研究課題顯示,學校位居全國高職院校海外搜索量排行榜第一名。學校錄取分數線連續十六年位居湖北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第一名。很多用人單位爭相來校「搶」畢業生,學校發展呈現「進口旺,出口暢」的良好局面。
(二)網絡「微思政」的作用進一步凸顯。近年來,學校挖掘出諸如「中國好人」張義波、全國優秀教師朱紅、高校最美後勤人姚國慶、青年工匠盧鋒、荊楚好老師提名獎獲得者李雪、「洪山好人」周文、李俊、90後「豬倌」塗方達等優秀典型人物,這些優秀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經武職官微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對更多師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網絡思政的教育功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三)學校與學生交流渠道進一步暢通。微信公眾平臺兼顧了大眾媒介和社交媒介的特點,武職官微通過校方和學生的雙向互動,通過線上線下的精準結合,相互滲透,潛移默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入眼、入腦、入心」。經過近五年的精心運營,武職官微目前擁有粉絲7萬餘人,已經成為中國教育在線、「湖北之聲」以及著名新媒體平臺喜馬拉雅官方合作媒體。武職官微曾獲中國青年報全國職業院校新媒體20強、騰訊微校2016年度高職院校公眾號年度榜全國前三強、2018年中國高校新聞扶持計劃新媒體原創內容獎、湖北高校十佳微信公眾平臺、湖北校媒十佳校園媒體等榮譽。
(執筆人: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