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因此我們要重視腸道健康。有專家通過分析發現,約有8成受檢者腸胃鏡器官檢查無異常,但卻深受脹氣、便秘、消化不良、腹瀉、頻放臭屁等問題所苦,雖不到疾病的程度,但長期下來不僅對生活造成困擾,也可能隱藏了如腸漏症、腸躁症等疾病。
腸胃問題或與過敏食物有關
腸胃功能失衡,可能與長時間攝取慢性過敏原的食物有關。有專家解釋,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過敏原將進入組織器官而引發過敏現象,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的惡性循環,連帶影響皮膚、呼吸、神經等系統,若負擔超過臨界值,會造成不明原因的病痛或免疫機能異常紊亂。
需要警惕食物過敏
急性食物過敏,是指免疫球蛋白E(IgE)與抗原結合,並刺激細胞釋放出組織胺,出現唇舌腫脹、蕁麻疹、皮膚癢、氣喘等,嚴重時甚至會休克。通常出現在接觸過敏原5~30分鐘開始出現。
慢性食物過敏則來自免疫球蛋白G(IgG),又稱為「延遲性過敏反應」。需攝取大量過敏原後才有明顯症狀,且常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產生。雖不像急性過敏瞬間出現嚴重症狀,但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時,就會造成不明原因的病痛。
想知道不明原因的病痛,是否來自於食物過敏所致,可在進行腸胃功能健康的檢查,找出自己的食物或環境中的過敏原,降低接觸的頻率。專業醫師提醒,身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因此,過敏原會隨著飲食、環境不同而有所改變,即使曾經進行過敏原檢測的人,需要的時候可再重新檢測,並重新擬定飲食計劃。
用六步驟調整調好腸胃
腸胃健康應以綜觀的角度來看,腸胃檢查需雙管齊下。獲得科學數據後,再由專業醫師及營養師教導如何在飲食及營養上,依個人體質做個別化調整。可以參考以下六步驟來進行:
1.器官篩檢,進行腸鏡及胃鏡檢查:了解器官是否有結構性的異常,如腫瘤、潰瘍、黏膜發炎、息肉等問題。
2.功能篩檢,對急、慢性過敏原檢測:通過抽血檢測,了解自身有哪些過敏原。
3.避開過敏原:首先移除中重度過敏原,減少身體發炎的因子,避免過敏負擔超過身體臨界值,誘發不明原因病痛的發生機率。
4.補充益生菌:種入良好的腸道菌種,協助改善腸道環境,維持免疫功能。
5.適時補充消化酵素:除消化酵素外,建議至少每日攝取25至30克的膳食纖維,協助腸道蠕動、吸收。
6.飲食需要多樣化:多樣化的食物能攝入更多營養元素,做到不偏食,另外需要少量攝入,如果攝入太多以免發生其他健康問題。
來源:雅虎健康